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说课稿各位老师,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说课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是选自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须2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课时的内容。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节课将通过例题让学生体会应用线面平行的性质的难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研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它也为今后学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做准备。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最难应用的定理之一。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课标》的要求,按照教材编写的意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进行合理推理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该定理;能够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做出严密的逻辑论证,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三、重、难点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教材内容特点,为了解决有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重点:通过实验,提出猜想进而操作确认,获得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难点:解决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之间的相互转化四、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内容特点,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探究启发式方法突出重点,以讨论交流的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来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精神。五、教学过程根据上述的分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的教学过程是1、导入:(1)先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提问: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我将创设两个不同的问题情境:(1)如果直线与平面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2)教室内的日光灯管所在直线与地面平行,那么如何在地面找一条直线与灯管所在的直线平行呢?由第二个问题引入新课 2、进入新课(1)把书本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能否在课桌面上找到一条与书本边沿平行的直线(2)由以上的小实验提出猜想: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用符号表示为:若∥,,则∥(3)再和学生一起探索证明猜想是否正确(4)由猜想得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5)与学生一起分析、运用性质定理解决刚才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了加强定理的运用和理解,我将带领学生对例3进行探索分析。例3在本节内容中具有很大作用,本题不仅运用到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复习了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还对后面的习题有着重要的启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重点分析例3。在分析例3之前要求学生独自思考,再小组互相探究。例3第一问主要是运用本节课的性质定理来解决,要过BC及BC外一点P作截面,实际上就是找平面与平面的交线,根据性质定理可知交线与BC是平行的,那只要过P点作BC的平行线,从图上可知BC与P点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要作平行线就比较困难,那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探索能否找到一条既与BC共面又与P同在一个平面的线段,由图可发现B’C’满足要求,由性质定理可得BC与B’C’是平行的,只需过P点作与B’C’平行的线段EF,再连接EB与FC就是所要求画的线。对于第二个问可以由第一小题知道BC与EF是平行的,再根据性质定理就可以证明EF与平面AC是平行的,而EB,FC与平面AC都可以从图上看出是相交的。通过例3让学生体会定理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以及解决立体几何的重要思想方法也即是化归思想。3、练习为了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和记忆,以例4作为课堂练习。4、反馈通过练习解决学生不会或有困难的地方,使学生加深对定理的运用。5、小结为了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理解性质定理,熟悉定理的运用。6、作业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熟悉性质定理的应用,将习题2.2A组5、6题布置为课外作业。六、板书最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目前中学黑板的特点,将板书设计如下: 2.2.3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例3练习小结作业导入:问题(1)(2)猜想:若∥,,则∥证明: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