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小学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 / 六年级上册 / 第八单元 / 24 少年闰土 / 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文献综述】

还剩 4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一、材料来源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这篇论文的撰写,我通过CNKI期刊,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进行了查询,其文献来源于1998-2010年期间发表的文献,涉及全部专业领域,其中直接对小学鲁迅教学进行的研究较少。为深入研究该问题,通过大量史料等图书馆文献进行文献综述,以明确提出待研究的问题,并且为以后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打下初步的基础。主要查到了以下相关资料:刘发建的《亲近鲁迅》、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钱理群的《语文教育门外谈》、高旭东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林非的《鲁迅与中国文化》李怡的《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钱理群的《鲁迅作品十五讲》、马会敏的《教学反思一得》、常崎郑召庄玮的《故乡的二重性及希望的二重性》、刘丽艳、王勤涛.《少年闰土》教学纪实与评析、郑益民的《对少年闰土教参资料的一点看法》、曹新发的《黑_白_红_鲁迅作品色彩运用及其意蕴》、曹年生的《论、中的少年儿童》、孙艳秋的《鲁迅思想和作品中的仁爱情怀》、苗金燕甘超的《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徐峻峰的《用变序法教》、黄伟达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言变化》、孟繁华的《“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王富仁的《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鲁容的《二十一世纪鲁迅的命运》、邵瑜莲的《"不合时宜"的鲁迅,"合乎时宜"的研究》、徐灵燕的《鲁迅言语个人风格中的谐趣感》、彭定安的《鲁迅: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高旭东的《走向21世纪的鲁迅》、王玺璋的《浅谈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情结》、高韩的《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丁辉的《今天如何读鲁迅》、熊海滨的《朴实灵动,趣满课堂--教学与点评》、刘发建武凤霞的《与鲁迅的童年相遇--教学实录与评析》、何莉君的《鲁迅错了吗?--教学反思》、潘平的《敢拿鲁迅与闰土的人生做比较--教学反思》、王传贤刘颖姣的《回归经验世界尊重独特体验--教学纪实与评析》、张丽民的《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浅谈》。二、小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的研究历史在建国十七年期间,鲁迅被意识形态化了。1937年10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十七年的鲁迅教学,从选目到教学均被纳入意识形态领域。语文教学上的鲁迅形象的阐释就是在这种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改造过的鲁迅的认同、跟随和同化,学生从教科书上接触的鲁迅即是这种权威圣人的复制品。文革期间,在毛泽东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的社会政治环境背景下,文学作品的“美学化”被“政治化”彻底代替。作为在当时唯一可以与《毛泽东选集》供民众阅读的鲁迅作品,鲁迅自然就被定义为时代的英雄,无产阶级伟大的斗士。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鲁迅已不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成了“民族英雄”。“鲁迅教学”远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及审美情趣的作用。文革结束后,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也开始关注其文学价值。这也是鲁迅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篇目最多的时期,从当时的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来看,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实。90年代鲁迅研究开始活跃,但是鲁迅教学依旧收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在介绍鲁迅时,依旧沿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原话: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经常关心、帮助青年。同时由于受当时应试教育的影响,鲁迅教学依旧是标准化和模式化的。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开始了新的教育改革。“鲁迅教学”首次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入教材。既强调了鲁迅作为时代先锋的伟大,也突出了他是一个“平民作家”,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终于告别了传统意识形态化的僵硬解读,开始“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三、小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的研究现状(1)对鲁迅对儿童的关注的研究鲁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以其难测深广的无边的爱施及儿童,他翻译了众多的作品,又创作了许多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作品,可见于他文集中的有关儿童文学思想是十分丰富深刻。鲁迅思想博大而精深。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亦有其科学而精辟的见解。针时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鲁迅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解放的人的新思想。鲁迅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的美的天使,犹如其比拟的“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文学应该满足儿童“爱美的天性”,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义要诱导儿童“以新的眼睛和新的耳朵,来观察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世界”,让“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一儿童文学思想统摄、渗透在鲁迅先生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具体看法。。鲁迅作为现代民族文化的一种独特象征,在艰难的民族文化转型时期,他是第一个告别传统文化的文人,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整体反省,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关注。张小萍在《从鲁迅作品看鲁迅儿童教育观》[1]谈到:鲁迅是很爱孩子的,他认为,“父母生了子女,同时又有天性的爱,这爱又很深广很长久”。因此,鲁迅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因为儿童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认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从现今“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然而,传统的封建社会制度、封建教育体系、封建文化思想、礼教道德家庭关系等等.却都在压抑人、扼杀人,不尊重儿童的人格。但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鲁迅对中国儿童教育现状的忧虑是深重的,属于一个民族的与国家的历史的沉重与未来的沉重。所以,他在《狂人日记》中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在这悲怆的呼声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未来新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的迫切追求和殷切期望。他在杂文《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指出,儿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要教育好儿童,“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因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鲁迅认为,儿童所学的古文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无法介入儿童生活,自然就不具备孩子学话那样的天然动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他主张以白话文打破文言文,坚决反对尊孔读经。为此,鲁迅号召教育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多创作和翻译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新作品。为了改变当时中国儿童读物贫乏、落后的现象。主张从图画到内容,都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对儿童读物,鲁迅认为,“儿童文学要写得有趣而易懂,其中易懂是最要紧的”。鲁迅认为,教育者应注重儿童学习兴趣,寓教于乐。鲁迅提出了要建立“新人”式的教育,那就是去除儿童胆怯萎缩、“瘟头瘟脑”的精神状态,养成他们生动活泼的健康人格。由于儿童年龄小,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很大。因此儿童教育应启发引导儿童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能让他们的身心受到毒害。丛立在《别一种视野:鲁迅与儿童文学》[2]中指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晚年的毛泽东依然不改初衷地谈到:中国几千年来只出现两个圣人,古代圣人自然是孔子,现在圣人不是我,是鲁迅。我们都知道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其深刻的反封思想、渗透全篇的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然而,《狂人日记》又以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揭开了鲁迅在中国现在儿童文学舞台上奠基人的一幕。这位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执着地关注着儿童,关注着儿童文学,他关心儿童教育,在儿童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为儿童美育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他对儿童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同时又是至始至终的。从最初的以立人为本,把儿童作为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到后来关注儿童的自身成长,关注儿童未来人格的形成,注重儿童健全人性培养的真正的终极关怀。鲁迅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无论从理论主张还是具体创作实践上,都是以拓荒者的身份开辟草莱,在千人没有走过的土地上,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诞生,迈出了坚实的一部。由于鲁迅的儿童文学主张以尊重儿童个性为基础,把儿童放在民族和未来的双支点上,因此是面对中国现实的真实的呼声,进而成为鞭策时代的警钟,引导着儿童文学的精神走向,决定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沿着鲁迅“重人生,重教育”的发展方向的结论。刁端在《鲁迅儿童教育观之探析》[3] 中指出:鲁迅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身体力行、见解独到的教育者,还是一位儿童教育的倡导者。作为一位思想者,他思考社会问题,也思考教育问题,并把他的教育思想形成文字。不论这些思想是零碎的,还是集中的,在当时都是精辟深邃的,对当时的教育起到有力的反拨并对现时的教育均有启示作用,对儿童教育的思考便是如此。他的教育观来自于教育实践,又回归到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形成了相应的教育观。儿童教育是鲁迅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他既为儿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奔走呼告;也为批判旧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内容和方法而龃龉前行。关于鲁迅教育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个高潮。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等合作编著的《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该书在第二编中专门辟了一章来讨论儿童教育和儿童读物,着重强调了儿童的家庭教育和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及儿童要有优秀的读物等思想内容,为以后的鲁迅儿童教育的研究提供了范例.把“鲁迅的教育思想放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之下,放在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之下,同时,事实上也是放在中国教育史,更主要的是放在中国现代教育史的背景下来考察、描述、论证。”这种研究既拓宽了鲁迅教育研究的视域,也为鲁迅教育研究增添了新的方法。为后来者研究鲁迅的教育观提供帮助和借鉴。关于鲁迅教育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但关于鲁迅的儿童教育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就是有的著作涉及到鲁迅儿童教育,往往都是从大的宏观的角度立论,往往忽略了微观因素,缺乏深入探究而显得简单笼统。刘旭在《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4]中谈到:鲁迅不仅以文学家的伟绩,更以其高尚的人格,深邃的思想感染世人。鲁迅先生毕生都很关心并致力于儿童教育工作,认为这“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鲁迅正是站在这样的理性高度上热切地关注着中国儿童的成长以及青年一代的发展,并因此形成了他深邃的教育思想。他在文章、书信、演讲中,经常呼吁人们:“扫掉毒害小儿的药饵,”“完全解放我们的孩子。”对于以封建伦理道德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行为,则多次予以尖锐的批判。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还是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事业的倡导者和开拓者。在鲁迅的诸多作品中,令人难忘的儿童形象比比皆是。鲁迅经过对中国社会问题和出路的继续思考,怀着对儿童的真挚感情和无限希望,选取了他所了解熟悉的孩子们为题材,塑造了众多少年儿童形象。鲁迅笔下的少儿形象是他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深厚的文化蕴含。从一个个小人物形象上,感受到了鲁迅心灵深处那火热的爱心和深沉的忧愤,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听到作者为振兴民族精神而发出的高声呐喊,这是博大精深而又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的光芒。从对鲁迅儿童形象的塑造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为民族振兴而拼搏的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伟大的“鲁迅精神气在许多杂文、随笔、序跋、书信等文章中对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发表了许多极为珍贵的、精辟而科学的见解。他的彻底反封建、反传统、挚爱儿童、尊敬儿童。(2)对中小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的研究。刘发建在《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5]中试图从四个方面为小学语文中的“鲁迅启蒙教育”探寻出一条新路子来:一、“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回顾。纵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小学语文教学中“鲁迅文本” 的选编不单纯是个语文教学的学科问题,必须有教师、专家、教材编写者和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研究。二、“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方式解析。“鲁迅”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方式有三种:鲁迅的作品、鲁迅的故事和纪念鲁迅的文章。像鲁迅这样真实、活泼、大胆地表现童年情感和童年生活的作品,在小语教材中的其他作品是很少有能够与之媲美的。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只保留《少年闰土》这样一个节选片段,实在是太少了些。以学生是否“读得懂”为标准来衡量是否适合小学生阅读,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感受的能力。教学鲁迅作品的目的,不是读懂鲁迅,而是亲近鲁迅。应该说,符合小学生阅读口味的鲁迅作品不少,问题不在学生,也不在鲁迅,而在我们教学思想的错位。三、对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小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迅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鲁迅没有受到学生的欢迎。那么导致鲁迅和学生之间出现“隔阂”的原因又在哪里呢?(1)泛政治化教育使教学习惯于用抽象的政治观念和阶级观点分析作品,离开鲁迅思想的特殊形态,忽略了鲁迅作品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抹杀了鲁迅作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掩盖了鲁迅真实的思想。(2)机械灌输与僵化的教学模式把人物的分析千篇一律,抽去人物的“本质特征”,忽略人物的多元性,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机会和过程,把丰富的鲁迅作品教学变得模式化、简单化。(3)教学滞后于学术研究,跟不上时代步伐。小学语文界在学术问题上与鲁迅研究的学术界存在着脱节,使得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进入鲁迅启蒙教学中,教学与研究缺乏沟通与合作。四、小学语文中“鲁迅启蒙教育”的重新定位。反思过去的“鲁迅教学”演变成简单化地“机械教学”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仅仅看到鲁迅的“政治性”一面,必须要对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重新定位。“鲁迅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从纵横两个方面来思考:在纵向上,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是“鲁迅教育的启蒙”。准确地理解“启蒙”,也就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在这之前,孩子们没有接触过鲁迅。第二,启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有阶梯的,有步骤的,也是比较长的。第三,所谓的启蒙,就只有开门,没有关门。在横向上,我们也需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鲁迅教学”的空间定位。第一,要思考“鲁迅教学”的思想性,这是不可回避的。第二,要尊重鲁迅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第三,要尊重儿童学习规律。封建华在《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6] 中指出:建国以来,鲁迅及其作品大量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改革以及鲁迅研究的不断发展,中学于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研究人员很多,而小学于文中的鲁迅及其作品教学却很少有人关注。其实,小学语文教材在历次课程改革后编的全国通用教材中总是有涉及到鲁迅的选文,这些选文有的介绍鲁迅,有的直接选入他的作品或节选,所以鲁迅在小学语文中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鲁迅的教学及其作品教学同样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五年学制还是六年学制,在选文的数量上恐怕没有哪一位文学家能比得上鲁迅。建国以来,鲁迅教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然而在新世纪的今天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因为小学于文中鲁迅的选文较少,很少有人去关注,所以鲁迅教学存在的问题比中学和大学都要严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应不应该出现?如果存在,应该把他放在什么地位?我们的选文标准又是怎样的?鲁迅到底给小学生带来了什么?在小学语文鲁迅接受中怎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当今教育界引起很大的争议。在这篇论文中,封建化主要讨论小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并吧鲁迅教学置于鲁迅接受史的视域作历史的考察,分析鲁迅教学难的原因:正是由于鲁迅的接受者——毛泽东、鲁迅研究人员、普通接受者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对鲁迅的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教学经过教科书编著人员(鲁迅研究人员)的编选、教师与学生的接受,成为一部教学史,经过一代代的接受构成了接受链条,所以鲁迅教学史构成了鲁迅接受史。21世纪的鲁迅教学,以新的教学策略来解读鲁迅成为小学语文解决鲁迅教学难的问题的重要命题。黄红春在《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7]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救救孩子,首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流行“教育救国论”,认为中国各种不好的现象,只有教育能够补救,学生埋头读书,国家就有希望。鲁迅在校友会上作了题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其中他谈到培养一个天才要有合适的、相应的成长环境,因为“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他还形象地说:“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这于儿童教育的启示很显然,要培养一个健全的儿童,就要有健全的“民众”——他周围健全的人,和“肥沃的好土”——他的健康的家庭、学校乃至一切优良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在考察一个孩子的优劣时,不能只计较他本身的优劣,还要注意他周围环境的影响,更要问问我们给他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这样,教育思想才能往辨正的角度发展。鲁迅不但在教育思想上如此呼吁,而且在个人实践上也身体力行。鲁迅不但重视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影响,而且重视“生孩子”与“爱孩子”的辨正关系。他积极提倡对孩子要施行“爱” 的教育。因为生孩子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而爱孩子是人类的一种进化行为。生孩子的人不一定会爱孩子,爱孩子不是简单的物质的给予与行为的帮助,还包括对爱的认识和爱的能力。儿童是未成熟的,是朝向成熟而不断成长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成长的帮助,也就是说,儿童是需要教育的。但是,教育手段并不是完全依附于成人的意志,而应该顺乎儿童的天性。不能打骂儿童、愚弄儿童,不能压抑儿童的天性。在散文《五猖会》中,鲁迅用自己幼年经历的事做素材,来说明儿童的天性如果被忽略与压抑,将造成怎样的伤害。鲁迅对不懂儿童天性、只顾用功课压人的父亲提出了婉转的批评。在另一篇散文《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也以现身说法,反对“诈”作孩子,提倡留心儿童心理来传授知识。钱理群在《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8]中指出: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遗产。但鲁迅自己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这说明不是所有的鲁迅的作品都适合中学生读,必须有所选择。在我看来,鲁迅这样的经典作家的作品,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一次性读懂,完全理解的,而是要“有所懂,也有所不懂”。因为鲁迅作品是要终生读,而且是常读常新的,因此在中学阶段读鲁迅,主要是懂得一个大意,能够有点了解,有点感悟,这就够了。而且我们对中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的估计常常是偏低的,特别是今天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接触,以及他们的视野,比我们自己童年时要开阔得多,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远远比我们成年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关键还是我们如何去引导。引导中学生读鲁迅要抓两头,一是鲁迅思想与作品的实际与实质,一是中学生智力发育的特点与生命成长的内在欲求,力图在“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与“相信中学生经过引导能够与鲁迅相通”这两个基本信念上,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要在“鲁迅的世界”与“青少年的世界”中寻找某种契合点,既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又能展现鲁迅的生命与艺术的某些基本点。教育可以引导,但最后的接受,却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自觉选择。我们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读鲁迅的书,将鲁迅其人其文介绍给学生,最后学生如何评价鲁迅,是否接受鲁迅,则是他自己的权利,是不能强加的,即使强加于一时,不能化为他自己的血肉,也没有用。出于种种原因,有的学生读了鲁迅的作品,却没有感觉,引不起兴趣,甚至拒绝鲁迅,这都是正常的。这不一定是我们的教育的失败,只要他的批评、拒绝,是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选择,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况且鲁迅的作品是要读一辈子的,学生只要对鲁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今天拒绝鲁迅,与鲁迅擦肩而过,说不定在另外的机遇下,又会与鲁迅相遇。(3)笔者对小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的观点通过对一系列资料的整理和阅读后,不难发现,现阶段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鲁迅作品教学都有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挖掘。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对中学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所展开的,在如何对待孩子们与伟人的初次见面,即小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形成成熟而系统的理论。现阶段鲁迅的启蒙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1、泛政治化教育使教学习惯于用抽象的政治观念和阶级观点分析作品,离开鲁迅思想的特殊形态,以机械的政治模式来规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分裂鲁迅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以思想分析代替艺术分析,忽略了鲁迅作品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抹杀了鲁迅作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掩盖了鲁迅真实的思想。2、机械灌输与僵化的教学模式把人物的分析千篇一律,抽去人物的“本质特征”,忽略人物的多元性, 剥夺了学生探索的机会和过程,把丰富的鲁迅作品教学变得模式化、简单化。3、教学滞后于学术研究,跟不上时代步伐。小学语文界在学术问题上与鲁迅研究的学术界存在着脱节,使得鲁迅研究的新成果未能及时进入鲁迅启蒙教学中,教学与研究缺乏沟通与合作。因此,在本文的撰写中,笔者在对中学阶段鲁迅作品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改变方向的思考及借鉴的基础上,从“鲁迅教学”的历史回顾入手,分析课标精神与鲁迅启蒙教学、鲁迅思想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和小学鲁迅启蒙教学与中学的关系。通过对鲁迅启蒙教学中教参,教师,学生的角度,分析小学鲁迅启蒙教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从而试图寻找一个真实的鲁迅,深刻的把他的这种“诚与爱”的文学态度所表现出的一种深厚而博大的生命情怀寄情于作品当中并且在语文教学里发掘、重视。使学生在成长之初的启蒙阶段,便对社会有初步的认知,构建“立人”的基本前提。通过对“诚与爱”的态度以《少年闰土》教学案例为典型,以启蒙之声的姿态呼唤初识鲁迅,初读经典的孩子。让教师去寻找真实的鲁迅,让孩子去走进鲁迅。四、主要参考文献:[1]张小萍.从鲁迅作品看鲁迅儿童教育观,[J].景德镇高专学报,1999(12).[2]丛立.鲁迅与儿童文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刁端.鲁迅儿童教育观之探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7(5).[4]刘旭.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D].重庆西南大学,2006.[5]落地麦.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7]黄红春.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J].南昌大学学报,2005.[8]钱理群.中学时代怎样与鲁迅相遇,[J].中国教育报,2006(6).[9]黄伟达.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语言变化,[J].九江师专学报,2000.[10]高韩.托起明天的太阳——鲁迅的儿童观和教育思想,[J].安徽文学,2010.[11]朱崇科.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2]孟繁华.“到城里去”和“底层写作”,[J].文艺争鸣,2007.[13]丁辉.今天如何读鲁迅,[J].民主与科学,2010.[14]陈兰凤.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6).[15]潘平.敢拿鲁迅与闰土的人生做比较--《少年闰土》教学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2004.[16]王传贤刘颖姣.回归经验世界尊重独特体验--《少年闰土》教学纪实与评析,[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6.[17]张丽民.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少年闰土》教学浅谈,[J].青海教育,2000.[18]张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 [19]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20]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21]王富仁.鲁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学语文教学,[J].2005(1).[22]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4).[23]郑益民.对少年闰土教参资料的一点看法,[J].阅读教学,1994.[24]曹新发.黑_白_红_鲁迅作品色彩运用及其意蕴,[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5]曹年生.论《呐喊》、《仿徨》中的少年儿童,[J].渤海学刊,198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