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选修《论语》选读 / 七 求诸己 /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七课《求诸己》word学案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是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就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含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2-1-c-n-j-y“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欲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1.字音字形(1)博弈(yì)         (2)自讼(sònɡ)(3)百乘(shènɡ)(4)揖(yī)2.重要词语(1)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用来……的(2)子曰:“修己以敬。”:修,修养;敬,严肃认真(3)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担心,担忧(4)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讲,讲习;徙,迁移,移向(5)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兵赋,泛指军政(6)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停止(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停止(8)不有博弈者乎:古代两种游戏。博,一种棋局游戏。弈,围棋(9)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责(10)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犯错;更,改正(11)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饰,掩盖(12)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偏袒,包庇(13)为之犹贤乎已:贤,胜过;已,停止,指无所事事3.通假字(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通“悦”,喜欢(2)今女画:通“汝”,你(3)君取于吴: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4.虚词用法(1)斯(2)乎(3)之5.词类活用(1)修己以安百姓:使动用法,使……安定(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意动用法,以……为耻(3)揖巫马期而进之:使动用法,让……上前6.特殊句式 (1)不患莫己知:宾语前置(2)是吾忧也:判断句(3)君取于吴:介词短语后置(4)巫马期以告:介词宾语省略7.成语积累(1)中道而废:比喻事情没做完就停止。(2)逝者如斯:逝去的岁月就像这河水。(3)后生可畏:年轻人可以超越先辈,他们是值得敬畏的。(4)文过饰非: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5)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整天吃饱了,什么事也不思考。8.名句积累(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4)小人之过也必文。语段赏析1.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赏析 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道义不能趋赴,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啊。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2.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赏析 孔子说:“仁很遥远吗?只要自己想达到仁,那么仁就会到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多种道德范畴的总和。因此,“仁”具有两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广远无垠;二是具体而微,十分琐细。古往今来都有不少人认为,高尚的德行离自己很远,难以求得,这只是看到“仁”博大的方面。其实,“仁”也是细微易行的,“仁”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仁”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为人由己”,不由人,达到“仁”要靠道德的自觉。这里孔子强调了提高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孔子认为“仁” 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依靠外界的力量,这种认识有其片面性。提高道德水平,环境不可忽视。既要有追求“仁”的意识,还应有提倡“仁”的环境3.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赏析 冉求说:“并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力量不够的人,会在半路上因为走不动而停下来。现在你却画地自限,原地不动。”这是对冉求自我设置限制的批评。夫子之道,尽管博大精深,高山仰止,但并非高不可攀。冉求自称“力不足也”,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你没有用力,却说力不足,是自己为自己设限,裹足不前。孔子之道,即仁发自于内心,“我欲仁,斯仁至矣”,心向往之,用心而已,岂有力不足者?www-2-1-cnjy-com4.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赏析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有见过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便内心自我责备的人。”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十足的伪君子。重点研读1.14.42章说“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6.30章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见第五课“仁者爱人”)。由此看来,“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什么关系?推而广之,“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什么关系?“安人”和“安百姓”所达到的修养标准有什么不同?2·1·c·n·j·y答案 “安百姓”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安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完全对应,是同一事情的不同说法。后者是孔子所谓忠,前者是孔子所谓圣,前者高于后者。2.孔子从不轻易以仁许人,他自己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章,见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另一方面又说“为仁由己”(12.1章,见第二课“克己复礼”),“我欲仁,斯仁至矣”,二者是否矛盾?应该怎样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答案 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是因为达到仁的标准不容易;但另一方面,仁又主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态度。而当时人们缺乏的正是对仁的向往和追求,孔子曾说过:“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致力于仁的追求,不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最终达到仁。“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从这个角度说的。3.孔子为什么面对滚滚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与一般文人“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伤感有什么区别?同“日月逝矣,岁不我与”(17.1章,见第三课“待贾而沽”)的说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说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本章一般认为是孔子伤逝惜时的感叹。但这种感叹不是“见花流泪,对月伤心”式的无病呻吟,悲苦哀愁,消极颓废。河中的流水滚滚向前,昼夜不息,孔子选取这样的意象寄托感慨,反映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含有勉人为学、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意思。这种写法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有两点不同。一是抽象和具象的不同。一个是理性陈述,一个是形象比喻。前者比较抽象,后者意象鲜明。二是蕴涵深浅的不同。前者语意确定,令人一览无余,后者蕴涵颇深,耐人寻味。合作探究自省与改过,是求学者的终极目标,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三省吾身”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提示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面对着先贤的教诲,你的脸上是否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庄重与严肃?你的心灵这一刻是否顿觉圣洁与澄澈?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摘录书中有关自我反省的语句,写出读书心得。第二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孔子关于自我反省的内容,探讨成为一位“仁者”的途径。第三步,搜集并研读孔子自我反省思想的研究文章,探讨孔子思想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第四步,结合当今科技文明的进步以及面临的社会危机,结合人们普遍的思想困惑,感受孔子自我反省思想在今天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第五步,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考点一 使动用法【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例题解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①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④浴乎沂,风乎舞雩(《侍坐章》)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种树郭橐驼传》) ⑥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 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伶官传序》)A.①②⑤⑥B.③④⑥C.③⑤⑦D.④⑥⑧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③为动用法,“为……死”。④名词用作动词。⑦名词用作动词。⑧名词作状语。答案 A点拨 有些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翻译时我们可把它转换成一个及物动词,如②句中的“弱”可译成“削弱”,又如“秦王恐其破璧”中的“破”字,可译成“打破”。但在用法上,我们还是把它们视为使动用法【考点总结】如同学习意动用法,掌握使动用法也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的特征并且区分类型。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动词谓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如:庄公寤生,惊姜氏。(使姜氏受惊。)焉用亡郑以陪邻?(让郑国灭亡。)形容词也经常用作使动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长安君之位得到提高。)君子正其衣冠。(使其衣冠正。)在文言文中,名词也偶尔用作使动词,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与“肉骨”对举,它们各自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字是名词用作使动词,意思是使白骨生肉。考点二 “之”字的用法【命题规律】(1)“之”是常考虚词,近三年高考均有涉及。(2)“之”的代词、助词用法都考,但考助词用法多见,考助词用法中,又多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例题解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作《师说》以贻之 ④宋何罪之有 ⑤填然鼓之 ⑥行不知所之 ⑦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⑦C.①②⑤⑥⑦⑧D.②④⑤⑥⑦⑧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结构助词,“的”。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代词,译为“他”。④宾语前置的标志。⑤音节助词。⑥动词,译为“到,往”。⑦与②同,⑧与①同。答案 A 【考点总结】“之”字用法归类1.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译为“它”(它们)“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①作《师说》以贻之。②使之然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或不译。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省去。例:宋何罪之有?(5)结构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省去。例:①顷之,烟炎张天。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