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韩愈《晚春》赏析

韩愈《晚春》赏析

  • 2022-06-22
  • 20页
  • 191.98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韩愈《晚春》赏析  篇一:晚春韩愈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了一景  篇二:春夏秋冬古诗及赏析  1、《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3、岁晏村居  岁晏有馀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梁  作品赏析  石介长于文但其诗也颇有可取者这首《岁晏村居》就是一例   石介是以反对“西昆体”而著名的他以儒家道统自居作《怪说》上、中、下三篇反复申明自己的为文主张他反对杨亿等为文的“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刓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怪说》中篇);他痛心“今天下有杨亿之道四十年矣今人欲反盲天下人目聋天下人耳使天下人盲不见有杨亿之道使天下人耳聋不闻有杨亿之道”(《怪说》中篇)实际上《西昆酬唱集》的结集行世石介尚在孩提之时他在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二十六岁时登进士第与欧阳修为同榜共有改革当时文风的志向不过石介更为偏激更喜以维护儒家道统而标傍在作诗方面则认为:“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见《宋史》卷四三二本传)他的五、七言诗如《汴渠》、《麦熟有感》、《读诏书》、《西北》、《蜀道自勉》、《闻子规》等均能写当时重大事件以抒发一己的忧国之感而其《岁晏村居》、《访田公不遇》等写农村幽居生活颇为清新富有韵味  4、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5、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6、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7、【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曾来到江南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晚年回到北方的时候仍然怀恋不已这首小令就是诗人在辞官苏州刺史回到洛阳以后作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他以后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词作起笔“江南好”一语道破要写的地点“江南”继而一个“好”字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和眷恋一个再浅显不过的“好”字却包含了整个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风景旧曾谙”旧时谙熟的美好景致依然时刻在眼前闪现诗人无论是早年漂泊还是晚年为官都曾经与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结下过难解之缘而今即使远居北方洛阳那熟识的美景也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亲切依然常常浮现在自己的眼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诗人的记忆里江南让他眷恋的东西很多很多然而诗不同于  文不可能把种种佳处都写出来因此诗人巧妙地摄取了一年之中最美丽的春天里的初日照耀下的“江花”和“绿如蓝”的一江春水这极少的景致以一当百以少胜多写得简洁写得鲜活写得生动写得色*彩浓艳写得生机盎然如此迷人的江南春色*却看他不到教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不要说诗人自己就连我们这些欣赏佳作的后人都难免会产生欲去江南一睹为快的想法  夏:1、《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赏析:这首诗在炎夏读来倍感清凉安详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绿树浓阴楼台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的香气也在随之荡漾开来充盈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的描绘了夏日山亭的宁静  2、《仲夏》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  5、《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石榴开遍透帘明”:“帘”字点明夏席铺展在轩屋之中诗人欹卧于席上闲望户外只见榴花盛开透过帘栊展现着明艳的风姿韩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却又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  6、《闻蝉》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7、《夏日六言》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溪涨清风满面”溪涨暗示着刚刚下了一场雨大雨洗却了夏日的烦躁与郁闷带来了阵阵清风溪水上涨诗人临溪而立自然心旷神怡  “月落繁星满天”写仰望之景月落星显静中见动“月落”足见夜之深沉立于溪边静听水声直到月隐星现足见诗人之沉迷、爱恋与执着  “数只船横浦口写水边之景繁星之下蒲口的几艘船只隐隐可见一个“横”字以动写静突出了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  “一声笛起山前”一阵悠远的笛声传来将诗人的视线牵到了远方黑黝黝的山影夜已深月已落星光之下山影朦胧悠远的笛声激活了诗人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期待产生了无穷的兴味   全诗四句四景二十四字却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知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地将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山乡夏夜图呈现与读者面前实为写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1、《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3、《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在这首《秋月》中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抒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清亮的溪水绕着碧绿的青山缓缓流来碧蓝的天空倒映于水中是那样澄明、纯洁两者融为一色浑然一体如果没有天地间弥漫着皎洁、明亮的月光诗人怎能在秋夜中欣赏水之清山之碧水之澄鲜呢?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诗人在静观秋光月色之中油然而生出一丝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物外心境“白云”、“红叶”既是带有象征意义的幻像又是诗人在秋月下所见的山林实景从象征意义上说这“白云”的任意漂游“红叶”的飘逸自得更是诗人悠闲清静心境的真是写照我们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一下作品题为“秋月”而笔墨却始终集中在写秋月笼罩下的山间小溪上这就是构思的独到之处碧绿的山头碧蓝澄静的夜空悠悠飘荡的云朵飘逸洒脱的枫叶这些都是围绕着缓缓流淌的小溪而写的但是却无一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全篇无一笔写月却又处处见月可谓大家手笔(XX521)  4、《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5、《秋日》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6、《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篇三:诗词赏析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sū):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远远超过  ⑥皇都:长安城(唐朝京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首小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  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遂为下圭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  2.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3.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4.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5.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6.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7.暖树:向阳的树  8.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9.没(mò):隐没  10.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介绍】  见《卖炭翁》  【解题】  这首诗选自《白氏长庆集》卷二十   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那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更兼楼观(guān)参差映带左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游览胜地白居易少年时代就对杭州神驰向往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秋他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长庆四年夏他又改任苏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诗人不仅带领民众筑堤浚井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而且也饱览西湖的山光水色写了许多吟咏西湖风景的诗篇《钱塘湖春行》即其中之一  这首诗写于长庆三年(823)是一首七言律诗  【注评】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座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zhuó)春泥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  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mò)马蹄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í)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译文】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简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  “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初:素来从来)  渐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渐:加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渐:疏导)《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渐:沾湿)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