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崔杼弑其君》【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选自《左传》的《崔杼弑其君》二.本周学习目标1、充分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体会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艺术特点。3、了解文中晏子的表现,初步认识晏子这个历史人物。4、了解我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三.知识归纳总结1、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经《春秋》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用心爱心专心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2、春秋左氏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考证】《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内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四.课文分析(一)课文解读要求能基本翻译、了解基本内容并思考:这三段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列出文中人物,想想众多人物的关系。主要叙述“崔杼弑其君”,这里写了许多人物,较为复杂。在这一段,主要内容是:崔杼霸占了棠公寡妻,又写了庄公私通棠姜并且羞辱崔杼,崔杼不满设计杀害了庄公。文中的崔杼是齐国的大臣,一方面,他权倾朝野,有着极大权力,握有生杀大权,但是从宗法上说,他始终处于臣服的位置。这样,他只能以臣民的方式去行事。文章始终把他放在臣民的位置来对待和叙述。例如:他夺人寡妻,又受人羞辱。然而,他杀了庄公之后,又不能不被历史记载一笔;一方面,庄公羞辱他,史书不好直言,而一旦他杀了庄公,却不能不背上忤逆的罪名。文中人物复杂,内容较多,但文章在叙述事件中,详略得宜,有条不紊,把整个事件交待得井然有序。这充分体现了唐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的用心爱心专心
“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特点。《崔杼弑其君》记载了这么一个史实:齐庄公因与大臣崔杼妻通奸,不但公然“骤如崔氏”(经常到崔杼家里去幽会),而且公开污辱崔杼,将崔杼帽子随意赐给别人。崔杼趁庄公入室幽会之机,“闭门”,“甲兴”,拒绝“请盟”(饶命),令卫兵箭射爬墙欲逃的庄公,使其坠地摔死。崔杼随即立景公为帝,自立为相,操揽大权。不料史官如实记下“崔杼弑其君”这一大逆不道的史实,崔杼大怒,杀之。史官的两个弟弟继续记,接连被杀。史官的三弟再记,慑于正义与英勇,崔杼只好作罢。三条生命,四个人前赴后继(还有一位“南史氏”“执简以往”),才保住了这段历史的真实。这段史实是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中国“良史”的典范(先河),是恪尽职守(把历史真实看得超过了生命),宁死不屈的民族脊梁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自《春秋》收“崔杼弑其君”事略后,《公羊传》、《谷梁传》均有记载并略有评议,但记载最具体,处理最精当的还是《左传》。文章开篇“美之”二字是发轫,崔杼娶之,庄公通焉,崔杼弑君,许多党羽遭殃,史官三兄弟遇害,都是棠姜之“美”惹的祸(当然只是诱因而已)。庄公如何私通,崔杼怎样受辱而起“欲弑”之心,用语极简,但清晰透彻。弑的过程,仅着力写庄公的“三请”,既穷昏君的无奈可悲,又尽崔杼的执意狠毒。可见“其言简而要”。面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崔杼“舍之”,用之,用大量笔墨写这段,既刻画了晏子形象,又侧显出崔杼的心机,同时也反衬出庄公无道。作者在此提供详实材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权衡、评品是非的空间,可谓“事详而博”。这就是《左传》沿用的春秋笔法,即记载事实中寓褒贬。这是文本特色,适宜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探究,去吸取。因为简约,《左传》的文字省略较多,句与句间跨度较大,字词多用多义灵活多变。加上本文史实一直用于历史研究,文本用于中学教材尚属首次,可资参考的资料很少。所以,本文学习的文字障碍不可忽略。(二)字词梳理1、通假字:①遂取之“取”通“娶”②反队,遂弑之“队”通“坠”③不说弁而死于崔氏“说”通“脱”④干掫有淫者“干”通“捍”2、古今异义:(1)君之臣杼疾病(古: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2)臣君者,岂为其口实(古:吃喝;今:可以被人利用的借口、话柄)3、词类活用:(1)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2)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3)公鞭侍人贾举(名作动,鞭打)(4)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5)死乎(为动用法,为……而死)4、文言虚词积累:焉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齐棠公”)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用心爱心专心
而见棠姜而美之(表顺承)而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却,表转折)公拊楹而歌(表修饰)其其无冠乎(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示委婉语气,相当于“还是”)齐国其庶几乎(语气副词,表示猜测语气。相当于“大概、差不多”)以以崔子之冠赐人(介词,用)尔以帑免,我将死(动词,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动词,带领)执简以往(相当于“而”,表修饰)5、文言句式:(1)判断句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免,是反子之义也。申蒯,侍渔者。(2)被动句不说弁而死于崔氏。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意合被动)(3)宾语前置社稷是主。将庸何归?(4)名词(助动词)的为动用法①东郭偃臣崔武子(为……做家臣)②偃御武子以吊焉(为……驾车)③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而死)④为社稷亡,则亡之(为……而亡)⑤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为……做随死随逃的事情)⑥其人曰:“死(之)乎?”(为……而死)⑦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之)也,(为……而死)⑧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为……谋利)⑨崔杼立(之)而相之(为……做相,即做他的相)结构规律:①名词(助动词)/名词(代词),即处于名词、代词宾语之前的名词、助动词作谓语时,含有“为……”而“动”的意味。②为动用法所随宾语有时省略(多为代词“之”),须补出才能识别确译,如例⑥⑦。⑨“立”后蒙后略“之”代景公,“立之”即使之立。(5)“是”作助词的前置宾语①社稷是主(主社稷,对国家负起领导责任)②社稷是养(养社稷,保国家利益)③假设的特殊表示“所”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④省略的承前与蒙后用心爱心专心
崔子因是()A,又以其间伐晋也,()B曰:“晋必将报。”()C欲弑公以说于晋……B、C两处的主语承首句“崔子”而省,而A处动宾内容则蒙后句“欲弑公”而略。第二句“又”显示崔子“欲弑公”的两个理由(原因)。从内容联系看,A后以分号为宜。(三)人物分析①在熟悉故事的感性积累基础上,将人物的言行和事件因果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理性分析,评价其思想品行与个性特征。②每次发言切入某一个人物或是从某一个角度,既要指出他是“什么”,又要说明他“为什么是”(即用人物本身的言行说话)。促成不同意义的争鸣。③品评以对话方式展开为宜,教师以主持人形式引领、参与、并相机点拨,适时扶正,保证品评有序有质有效。1、文中写的是齐大臣崔杼弑杀齐庄公前后的相关历史。这是我国春秋时期有名的一个历史事件,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崔杼弑杀齐庄公一事中涉及到的人物在齐庄公死后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请把他们的表现进行大致归类。明确:人物分为五类被杀——公孙敖、封具、祝佗父……殉死——申蒯、(申蒯其)宰逃亡——卢蒲葵、王何不死不逃——晏子记史——太史2、怎样评价这些人物,尤其对晏子和太史这些历史人物,你怎样评价?明确:①殉死的申蒯、(申蒯其)宰两人以身殉道,忠诚正直,但却是迂忠;②逃亡的卢蒲葵、王何大难临头“树倒猢狲散”;③“不死不逃”的晏子聪明正直、忠诚无私、机敏善辩(还可参考《晏子使楚》)而又圆滑世故,既逃脱了殉死又坚持了自己做人的准则,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同流合污,不奴颜婢膝(参考“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外圆内方的性格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记史的太史“威武不能屈”,舍命护卫自己的职业原则——不避不隐,体现了其崇高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崔杼:忍辱含羞,渐生弑心;“不朝”引诱,暗中布设;时机一到,心狠手毒。虽弑君有理,但在当时行之不义(弑君被视为犯上作难),所以,他唯恐真相败露,亮了家丑,担了罪名。当太史记下真相,二兄弟再记时,他连杀三人。直到太史三弟不惧以死仍然直书时,他才意识到正义是压不住的,只好作罢。这说明他弑君理直而心虚,同样不得人心。即使用现在的平等意识,平民心态去看,通奸与妻,蒙受大辱,也不至于非置人于死地而罢休。崔杼之所以弑君,之所以接二连三杀死无辜太史,是其权重气盛,不可一世(庄公是他立的,君主他也不放在眼里),不可侵犯,不可抗拒的地位与霸性决定的。由此折射出庄公的君位不稳,大权旁落的政局背景。对晏子的“不死”,“不行”,“不归”,既“舍之”,又用之,表现出崔杼个性的另一面:知人善用,深谋远虑,他留用晏子,是因为晏子“民之望也”,可以其“得民”,稳固自己的地位。庄公:无道昏君,公开地屡屡地到大臣家里与其妻私通,且任意羞辱其夫(身边的重臣),暴露其昏庸,不知轻重的恣肆妄为。他的被杀,有权力之争的背景,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咎由自取。晏子“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的叹问,侧面印证了这一点。用心爱心专心
晏子:“枕尸股而哭”“三踊而出”,可见他对庄公之死哀之痛之,但并不敬之颂之,护之效之,因为庄公不是“为社稷死”,而是“为己死”。他信守为国家谋利,为百姓造福,而不唯国君,所以他成为“民之望”。他对崔杼弑君是不满的,但又“乃歃”为其所用,更多考虑的是以社稷的大局为重。这些都表明晏子是一位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贤臣。当然,晏子在崔杼弑君之后的言行,也不无免从虎穴的机变,这是晏子一贯的智慧。晏子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是很多的。讨论: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君王非正常死亡,臣民是有理由殉死的。但是晏子找了一个很好的、动人的借口,既逃脱了殉死,还谴责了庄公及崔子二人。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晏子这种举动?这段历史,是历史上有名的“晏子不死君难”,它表现了晏子的聪明耿介,忠诚与正直。文中的晏子是机敏善变的,同时又是无私的,但也不失圆滑世故,甚而可说是:“狡猾”。在对待崔子弑君这件事上,晏子表明了自己的原则、立场;对于弑君的不义之举,他斥责了崔子;但其说话技巧是十分高超的,他并没有进行面对面的批判,而是用婉转的方式表达了对崔子的不满。这样,既达到了批判的目的,又达到了明哲保身的效果。晏子门人问他,我们的君王死了,我们是否也要同死?或者逃走?晏子十分巧妙地加以回绝。但在门人问其要不要回家时,晏子乘机表达了他心中对君王的不满。晏子意思是说:“如果君王在,我们就应该忠于他,但君王都死了,我们还忠于谁呢?”按照常理讲,君王的任务是主持社稷,不是君临老百姓。如果君王为社稷而死,老百姓当然可以和君主同死。因为作为君王的臣民,其责任是供养社稷的,不是单单为自己而生存的。如果臣民为国而亡,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人为自己的私利而死了,我们大家都要为此而同死、同亡,那就是不义的事情。除非是其同党,正直的人是没有人敢担当这个不义之名的。何况现在君王是被人立而又被其杀的,怎能为这样的人而死呢?在这里,晏子的精明、正直、明辨是非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在春秋时期,讲究忠君固是一种传统,但晏子却具有超然于上的态度,明确了忠君的界限与尺度。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阐明了道理,其用辞的高超、巧妙令人刮目相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太史:①崔杼为什么杀死太史?又为什么对第四位太史“舍之”?②南史氏“执简以往”用意何在?明确:崔杼不愿意在历史上留下杀君的罪名,因而杀死太史。但他感到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故“舍之”,南史氏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故“执简以往”。这一小段文字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字字千钧。不足60字,却将我国古代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操守写了出来。中国史官向来重视秉笔直书。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家们往往不避讳,不避嫌,不惜牺牲自己,也要保持历史的真实。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史家的传统。作为史官,一家三口被杀却毫不动摇,甚至感动了南史氏一干人等,足见我国古代史官的伟大与崇高。(四)特色品味紧扣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两句话“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品味。“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实记载之中。从记载用语的感情色彩和事件本身可以揣摩出来。对庄公:揭其无道(鄙视),现其可悲(同情)。对崔杼:现其受辱于人(同情),揭其残害于人(谴责),显其任用于人(肯定)对晏子:欣赏、赞扬对史官:敬仰,称颂用心爱心专心
(五)拓展评说将课文最后一段与课后“相关链接”(二)《董狐直笔》对照起来读,谈谈自己的认识感受。学生可联系历史,结合现实,充分放开读。①《东周列国志》记载的相关故事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庄公,奉公子杵臼为景公,自立为右相。命太史伯以疟疾书庄公之死,太史伯不但不从,反而写道:“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大怒,杀之。太史有弟三人:仲、叔、季。仲复书如前,被杀;叔再复书同样被杀;季又书,崔杼说:“汝三兄已杀,汝独不爱性命乎?若更其语,当免汝。”季答道:“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掷简而还,但终以愧太史之笔,委罪于别人。晋国大臣赵盾与赵穿私下达成协议,自己不出面,而让赵穿弑其君晋灵公,再立公子黑臀为成公,总以为能盖其丑。一日到史馆,问太史董狐索简观之,只见上写着:“秋七月乙丑,赵盾弑其君夷于桃园。”赵盾大惊,要求更改,董狐道明真相,并说:“是是非非,号为信史。吾头可断,此简不可改也!”赵盾无奈,但此后,事王之心更加谨慎了。若是董狐不照人们看到的事实记载,则赵盾之罪就在历史上抹掉了。②“史德”与“良史”中国传统讲究的“史德”即指唯真求实,秉笔直书的史家品德。刘知几在《史通》中说,史书“以实录直书为贵”,记载史实应该“善恶必书”,“不掩恶,不虚美”,不能“饰非文过”,“曲笔诬书”,这样的史书在中国古代史中称为“良史”。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赴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五、考点分析本课涉及到的文学常识是考点,有关左传的文史知识同学们必须准确掌握,文言知识是练习,由此培养文言阅读语感以及思考思路。【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用心爱心专心
,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王戎传》)[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用心爱心专心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答案:1.D2.D3.B4.C5.(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模拟试题】(答题时间:70分钟)第I卷(共36分)一、(12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前居后恭高屋建瓴意气风发大千世界B.销声匿迹相辅相承风餐露宿白璧无瑕C.敷衍色责塞翁失马愤不顾身毛骨悚然D.谆谆教导含辛茹苦插科打诨举酒属客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退居二线,摆脱了繁忙的事务,可没过几天_______日子,他又闲不住了。(2)星期天他从来不休息,为的是加快沈阳市地铁建设的速度,多_______几米路段。(3)_______发展得这样快,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加倍工作,才不至于落后啊!A.清静开拓时势B.清净开拓时势C.清净开辟时事D.清静开辟时事3.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A.北京电视台的编导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绘声绘色)。B.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C.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D.高考复习阶段,有些同学天天开夜车,搞得白天上课精神不好,这样就像(缘木求鱼)。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言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B.工作之余,他不仅是一个小提琴爱好者,大家公认的演奏能手,也是个文学爱好者,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D.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二、(12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有人认为,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改善机体免疫力以防止辐射对机体的损害是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的。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专业人员认为太过于乐观。用心爱心专心
当我们的细胞把氧气和食物转化成化学能量时,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损害DNA和细胞膜,这种伤害可导致衰老。当然,很多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而在这种理论的鼓噪下,乐开了怀的是一些厂家和商人。君不见眼下消费者的钞票正在大把大把地流入生产维生素和抗衰老补充剂厂商的腰包。事情的真相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绝不可能消除体内所有的自由基。而且,如果能消除所有的自由基,事情又向另外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此外,在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身体内在的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也许进化得天衣无缝,所以基本上难以接受改进。例如,催化清除剂EUK—8和EUK—134可能帮助短命的线虫增强脆弱的免疫力,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毫无用处。这些催化清除剂对果蝇的免疫系统也不起作用。也有事实表明,促进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对提高寿命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对生物体的免疫起重要促进作用的有两种酶,它们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实验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因此它们的寿命比一般果蝇要延长约10%。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尽管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不过,如果对人进行同样的基因工程改造,使超氧化物歧化酶产生增多,那么对于人来说并非幸福,而只是一种灾难。这种过多的酶不仅不能促使人长寿,而且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所以,改善免疫力和摄取维生素也并非是科学对我们延年益寿的有效承诺。5.下面对“自由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伤害DNA和细胞膜,从而导致人的衰老。B.阻止自由基的产生的唯一方法,是补充带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的生物。C.人体的自由基,并非清除得越多越好。D.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6.“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对此句中的“理论”阐述不当的一项是()A.文字上有其合理的因素,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实践上行不通。B.是一种研究领域的假设和推理,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C.言之有理、自成体系、指导实践的真理。D.依据科学研究衍生的某种设想,实践难以证明。7.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B.在千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的身体内在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进化得天衣无缝。C.对人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而增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并不能使人长寿。D.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会延缓衰老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使人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B.实践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使生命延长的两种酶,这给人类寿命的延长以有益的启示,使人们看到了增寿的希望。C.眼下,科学仍然不能弄清限制食物摄入对我们究竟是增寿还是减寿。用心爱心专心
D.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体内有长寿基因存在,所以,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没有多大的必要。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周兴等揣识后指,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楚掠凝惨。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有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刻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隐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念,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仇矣。(节选自《新唐书•徐有功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讫代不辱一人。讫:请求。B.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籍:查抄。C.秋官侍郎周兴刻之。刻:弹劾。D.罪当诛,请按之。按:查办。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①无斩法则不得相缘②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C.①后不许,犹坐免官②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D.①诏从之,皆以更赦免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期秦邪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持平守正的一组是()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②讫代不辱一人③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④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⑤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⑥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株连钩捕,朝野震恐,没有人敢说真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官后就死去,但他家还是受到牵连。抄家的圣旨下达后,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减免韩家的罪,类似情况的有几十家也因此得到赦免。C.用心爱心专心
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被重新起用后,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D.徐有功办案,一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断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深受武则天器重,对酷吏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第II卷(共114分)四、(20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3分)译文:(2)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2分)译文:(3)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3分)译文:14.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1)~(2)题(8分)夏意苏舜钦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别院:正房旁边的小院。(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不着一个“夏”字,却处处表现夏天的情调,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呢?请联系内容简析。(3分)答:(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5分)答:15.填空题。(4分,每小题1分)(1)___________________,吾皇开边意未已。(2)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潮打空城寂寞回五、(18分)阅读下面一篇散文,然后回答16~20题(18分)胡杨仰止王本道(1)中巴车在浩瀚的戈壁滩奔驰,映入眼帘的是望不到边际的深褐、暗红、灰黄、浅绿的色彩。深褐是遍地的砾石,暗红是高低错落的红柳,灰黄是起伏流动的沙丘。那一片片的浅绿呢?请教身边的文友——啊,是胡杨!(2)利用一次旅途的小憩,我走进了附近一片胡杨林。百里空旷的大戈壁上,在一片浑黄起伏的沙丘之中,突兀出现的一片胡杨林,显得伟大而孤独,很容易引起人的敬畏。用心爱心专心
(3)在林中,我细细地观察着每一棵胡杨,它们中高的五六米,矮的只有二三米,相互簇拥地生长着,棵棵都长得铁干虬枝,粗壮有力,就连每一个细小的枝杈都显得刚劲而凛然。那树干的树皮纵裂,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树冠阔圆如伞,叶子呈灰绿色,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显示着荒原上独有的明艳与旺盛。胡杨林深处,我陡生一种肃穆,一棵棵胡杨那巨大的、苍迈的、奇形怪状的形态,仿佛有了灵性。它们有的像龙蛇盘踞,有的像鹰鹤独立,有的像豹熊的背景,有的像骏马惊立,有的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恐龙、一只巨蜥、一条鳄鱼……啊!胡杨,这茫茫大漠造就的生命,浩浩沙风雕镂的塑像,给我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4)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胡杨林中,有的显然已经衰老了,树皮的褶皱高高地翘起,时光的足迹在它们身上显而易见,有的树干中心已成空洞,但伸展向四方的树枝依然绿意蓬勃,有的已经死去倒下了,但仍然保持着刚劲的躯体;还有的已被埋进了沙丘,但坚韧的枝枝杈杈仍然倔强地在地面上伸展着,顽强地固守着周围的一片沙土。细想起来,胡杨的奉献何止是“一生”?它经历的岁月这么悠久,足见她的根系扎得多么深,躯体和筋骨有多么坚硬。即使生命止息了,倒下了,它生命更多的部分仍然延伸在大地的深层!怀着肃穆与景仰,文友们又开始了新的旅程。我的目光依然搜寻着车窗外远远近近的胡杨。忽然我惊异地发现,视野中时常与胡杨同时出现的是一个个小小的“村庄”,只是房屋显得有些低矮,也没有炊烟、鸡鸣、犬吠。新疆的文友告诉我说:“那不是村庄,是少数民族的墓地。”茫茫大漠的十几天行程中,我所见到的这样的墓地——准确地说应该叫墓群,实在比村庄还要多,与绿洲、河流、帐篷、牛群、羊群一道,构成了戈壁滩亮丽的风景。各民族长眠于地下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活剧,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拼搏过,燃烧过,奉献过,因此活着的人才精心维护着这些墓群,作为缅怀列祖列宗的一种方式。(5)在新疆,维吾尔族称坟墓叫“玛扎”,哈萨克人似乎也叫“玛扎”,回族人叫“拱北”,蒙古人叫“敖包”,只是坟墓的形态各有不同。在荒凉的戈壁之上,我还碰到过十分眼熟的馒头一样的墓群,那就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十三连”。按照一个团的建制,本来只有十二个连队,兵团死去的人,便被戏称为“调到十三连”去了。“十三连”是清一色的土坟,没有鲜花,没有装饰物,只有周围几株胡杨静静地陪伴着他们。坟前一块简陋的木牌,写着亡人的名字和他们遥远的家乡:河南、上海、天津、山东……(6)天空中有苍鹰在盘旋,中巴车继续向前疾驶着,一片又一片胡杨林在车窗外掠过,随之扑入视野的是一片片“村庄”。是,那不是村庄,是玛扎、拱北、敖包,是“十三连”。它们静静地躺在天山山麓博大的怀抱里,谛听着这片土地上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村庄”中的每一个成员本该安然地歇息了,但是他们的脉动并没有停止,像那一株株坚韧的胡杨,活着的时候不避艰险,不怕孤寂,不择壤土,即使倒下了,他的生命还在大地的深层中延续着……【注】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名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16.文章题目是“胡杨仰止”为什么要在开头描写浩瀚戈壁滩的独特景观,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4分)答:17.文章描写了胡杨的哪些特点?试根据三、四两段的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答:18.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胡杨,可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坟墓?(3)答:19.文章特别点出新疆各族对坟墓的称呼,以及“十三连”简陋木牌上的家乡名,这是为什么?(3分)用心爱心专心
答: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首段最后两句,就“那一片片的浅绿”设问作答,流露惊赞之情,起到了突出胡杨、激发读者情趣的作用。B.“我似乎踏上了月球,萌生出一种宇宙洪荒的感觉”,以夸张的笔法抒发感受,表现了戈壁滩的孤独、寂寞和荒凉。C.文章描写胡杨仿佛具有灵性的各种形态,为人们提供了宽泛无际的想像空间,意在表明沙漠具有勃勃生机。D.末段写“村庄”成员谛听“长风的呼号,马达的轰鸣,欢庆的锣鼓”,讴歌新时期边疆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振奋。E.文章以“在浩翰的戈壁滩奔驰”的旅程为线索贯穿全文,抒写自己一路的所见所感,由物及人,思路清晰。六、(16分)21.请你为学校“读书节”拟一则广告词,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简要解析这则广告词的特点。(4分)(1)广告词:(2)特点:22.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4分)示例: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如用四个字的词语或熟语,可以说“□□□□”;甚至还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来表达。(2)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23.(4分)根据示例仿写句子。在家电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思方式,另选一种家电,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示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从人的摆布。答:24.(4分)根据对联填写历史人物。(1)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_____________(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雄关终属楚;_____________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_____________(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思发奋,著成信使照尘寰。_____________(4)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用心爱心专心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七、(60分)25.作文以“你可以不成才,但你必须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用心爱心专心
试题答案一、(12分,每题3分))1.答案:D(居应为倨;承应为成;色应为塞;愤应为奋)2.【解析】A(清静:多指环境安静,不嘈杂清净:没有事物打扰,如“耳根清净”开拓:除了“开辟”义,还有“采掘前修建巷道等工序的总称”的意思;开辟:打通,开拓。但多和表抽象义的词语搭配,如开辟“航线、未来”等。二者在这里意义相通;时事:最近期间的国内外大事;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3.B【解析】(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4.答案:C【解析】A搭配不当。动词谓语和宾语的一部分搭配不当:“介绍”与“表达效果”不搭配;B修饰语不当,重复、不合逻辑。“很好”修饰“美妙”不当。难道还有不好的美妙吗?D成分残缺,动词谓语“出现”后面缺少宾语“的地方”之类的词语。二、(12分,每题3分)5.B(A项见第二段前两句。C项见第三段第二句。D项见第三段第三句。B项中“唯一方法”,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的语言信息。)6.C(“其实”一词,带有转折意味,此句有“未经实践证实”之意。)7.C(A项见第二段第三句,“很多”缺失,使此句的陈述对象“部分生物”变成了“全部生物”。B项见第三段第四句,丢掉副词“也许”,就使原文中的推测变成了现实。D项见第二段第四句,“可能”的缺失,将可能变成了必然。)8.C(A项“使人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表述是错的,第二段第四句提到这只是一种可能。B项见第四段末句“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这一已知消息否定了“使人们看到了增寿的希望”的推断。D项把人长寿的原因仅仅归于“长寿基因的存在”是错误的,后一句结论性的语言也欠妥。C项限制食物摄入的确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但自由基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就能增寿,因此C项推断是正确的。三、(12分,每小题3分)9.A(讫:完结,终了)10.C为,都是介词“被”被动句的标志。(A代词“他的”/自己;B副词“就”/连词“那么”;D介词“因”/介词“把”)11.D12.C(不是徐有功和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不是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下狱,而是皇甫文备下狱。)13.(3分)(1)译文:只有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她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争辩得更加厉害。(2)译文: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他所犯的罪因此也就可以免去了。(3)译文:大理,是关系到人命的官职,不可以阿附圣旨进行诡辩,来求得暂时的解脱。14.(1)同意。第一句中的“夏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清幽的气氛。第四句,紧扣“别院深深”,写流莺在深树中一声啼叫,可见树荫森森树木浓茂。(2分)虽然不着一个夏字,却处处写夏天庭院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1分)用心爱心专心
【解题思路】要抓住写景的每一句话从不同角度进行简要的分析,最后总括回扣题干内容。(2)答:“夏意”中通过“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一声”的描写,表现出夏季庭院的凉爽幽静的意境。所表现的作者的心境可从两个方面作答,(任选其一):一是清幽宁静的环境可以排遣内心的痛苦,宠辱偕忘,忘怀悠旷。乐景衬乐情——正衬;二是也可以说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无比痛苦,主张改革,反被削职为民,闲置在家,壮志难伸,以乐景衬托哀情。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衬托手法1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解题思路】诗歌思想感情题的鉴赏思路:首先结合注释内容和联系作者的经历,再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最后是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反衬手法,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15.(4分)(1)边庭流血成海水(2)百年多病独登台(3)幽咽泉流冰下难(4)山围故国周遭在五、(18分)16.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章思路结构的的问题,只有通读全文,才能明晰思路。第一段:写实,先交代沙漠独特景观,暗含背景作用。第二段写胡杨出现给作者的强烈震撼。第三段写胡杨的外形。第四段写胡杨的精神。第五、六段写戈壁滩十三连战士们的墓穴,赞扬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答案:作者的用意是通过展现浩瀚戈壁的独特景观——突出胡杨的特别形象,来显示胡杨需要仰视的精神;交代胡杨特定的生存背景,是为下文写胡杨的特点以及作者对胡杨的情感作一个有力的铺垫。17.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即段落的写作要点的概括题。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根据所划定的区域,抓住关键词语和事件对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即可。答案:胡杨粗壮刚劲,明艳旺盛;奇形怪状,似有灵性;生命长久,坚韧倔强。18.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章结构安排的技巧与中心之间的关系题型。阅读全文,就能弄清楚,再整体把握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答案:坟墓与胡杨、牛羊群等共同构成戈壁亮丽的风景;赞颂像胡杨一样扎根边疆、奉献燃烧的墓中人——新疆早期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们。19.(1)表现各族人民同新疆人民一道共同开发新疆,并对他们表示敬意。(2)是为了引出“十三连”与众不同又很熟悉的土坟和对那些为建设新疆而献身的战士们的敬仰之情。20.答案:A、E这是赏析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选择题型。从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和理解中寻求解答。(B、夸张错误,应为比喻;C、意在表明胡杨顽强的生命力;D、写默默扎根边疆,奉献牺牲的胡杨精神还在发扬下去。)(辽宁作家作品赏析“细腻又人文化”的王本道散文系列赏析之一【作家简介】王本道,1947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当代辽宁著名的散文作家,现任中国共产党盘锦市常委、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盘锦市作家协会主席。现已出版、编辑《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走笔“南大荒”用心爱心专心
》等多部文集。作品曾获首届冰心散文奖等。【散文风格】一是很浓的普通人的意识,他的作品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用手中的笔描绘大自然的优美与神奇,阐述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关爱,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二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清醒批判。他创作的以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为题材的作品,在潇洒风趣的行文中大胆地坦露了他对历史的反思和人生的感叹。)六、(16分)21.(1)答:广告词:人生有涯,读书无边。(2)特点:这则广告从读书对人生涵养的作用入手,用对比的手法、整齐的句式,提醒人们生命短促而书海浩瀚,当抓紧有限的生命多读书,开拓视野,提高修养。【解析】注意广告词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句式整齐等特点。经常借用或化用各种修辞方法,造成喜闻乐见、便于记忆、妇孺皆知的效果。如给某某报刊杂志书籍等读物作的广告:XXX名著——读领风骚。本广告词就是运用书籍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将人生有限与知识无边结合起来,号召人们珍惜时间,多读书,用知识武装和充实自己。22.答:(1)败北、折戟/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2)握手言和、难分伯仲、均无建树、难决雌雄。【解析】以上每处1分。注意:能按题目要求表达出比赛“输”或“平”的意思,即可给分。这些词语都是日常平面和媒体对词语的日常运用。23.(4分)答:台灯: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灯更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它戴了一顶帽子。电脑:似乎是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空调: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却只能改变一个狭小空间内的气候。24.(4分)(1)答:李白。(2)答:项羽,勾践(3)答:司马迁(4)答:朱自清七、25.作文(60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译文:徐有功名叫弘敏,因为避孝敬皇帝李弘的名讳,用字代替名,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他被举荐为“明经”,累次候缺才补上了蒲州司法参军的官缺,袭封为东莞县令。他治理政务有仁爱之心,不忍用杖责来处罚人,民众敬服他的恩德,都互相约定说:“如果有谁犯了法,受到徐有功杖责,我们一定痛斥这个人。”徐有功一生也没有侮辱过一个人,累官升迁至司刑丞。当时武则天僭位称帝,担心唐朝的大臣谋害自己,于是设置了总监牧院等许多监狱,捉来将相,让他们互相攀咬,牵连抓捕。朝廷和地方都震惊恐慌,没有人敢主持正义出来说话,惟独徐有功多次冒犯武则天的尊严,与其争论是非曲直,武后用严厉的语言压制他,他却争辩得更加努力。有一个叫韩纪孝的人,接受了徐敬业的官职,在追究他的罪责之前已经死去了,推事官派遣顾仲琰去抄他的家,诏书已经下达,认为可行。徐有功进谏说:“按照刑律,谋反的人应该斩首。他自己已经死了,就没有什么斩首之法可以对待他了;没有了斩首之法,就不能按照斩首之法来实行与此相联系的法令。有牵连的人死了,那么,因此而产生的罪行也就可以免去了。”诏令采纳了徐有功的意见,凡属这类情况也都被赦免,因此获得宽恕的有几十、上百个家族。用心爱心专心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被人诬陷,徐有功为他们力争也没有成功。刑部侍郎周兴弹劾徐有功说:“按照汉代的法律,依附下属蒙蔽主上要斩首,当面欺君的也要斩首。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武后没有答应,但徐有功还是因此被免去了职务。他被起用任命为司法郎中,又转任司刑少卿。和皇甫文备一同审理案件时,皇甫文备诬陷他放纵逆党。过了许久,皇甫文备因犯事被下到监狱里,徐有功设法救出了他。有人说:“皇甫文备曾陷您于死地,现在您却救活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回答说:“你们所说的是私人恩怨,我所遵守的是国家法律,不可因私人恩怨而损害公家法律。”徐有功曾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所以在他审理案件时,总是坚持平等公正,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决冤屈诬枉的案件。他先后三次被判杀头,将要处死时,泰然自若毫不畏惧;被赦免时也不惊喜,武后因此很器重他。用心爱心专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