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淝水之战》优秀教案和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2教学目的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二、积累文言词语;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三、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第二课时一、检查、总结作业(一)通假字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名词作动词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3、栅淮以遏秦兵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5、使不得上6、时方与客围棋使动用法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意动用法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三)特殊句式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二、分析人物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甲】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补充文言语段【乙】谢太傅盘桓东山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三、拓展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四、总结题淝水之战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补充资料文言文参考译文:【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淝水之战》教学设计一.课文解读《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容易成为亮点。
善于刻画人物,亦史亦文,是中国史传的传统特色。本文在方面尤有匠心。在众多中突出重点,即突出双方核心人物苻坚和谢安,因为他俩是决策者指挥者;在重点中别以详略,即详苻坚(大量笔墨)略谢安(仅二百余字),因为谢安的深藏不露与苻坚的狂妄张扬恰好相反,苻坚充分彰显弱点之处,正是谢安十分具有优势之处,明写苻坚,实际上是暗托谢安;在详中侧重互补。写苻坚,在语言上突出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上,突出其一意孤行,独断专横。狂妄与专断相辅相成,导致了淝水之战的错误发动、错误用人、错误决断和惨败结局,直至后来苻坚为手下(兖州刺史,一直怀有乘乱复国的羌族首领)姚苌计擒杀害。本文形象塑造上的突出成就,是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写好人物,提高写作能力的优质资源。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证而已。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其”的副词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早已成为成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二.教学设计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教学设计一(基础级)实施设想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进地学活学实。实施重点梳理线索,总结教训,分析人物,品评特色。实施步骤(一)文字梳理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如学生不愿意,就要下功夫、动点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生生互动后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化解(不是仅供答案,关键是找规律)。学生未发现的疑难,教师须补充,以媒体显示,帮助解决。指导参考:⑴名词动用:①谢玄等去(距)洛涧二十五里军(动用,驻扎)②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用,统领、劝阻)③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动用,下围棋)④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⑵“其”的副词用法、译法①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将然语气,将要,打算)②昔朕以……,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⑶省略与承接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A)民每十丁……皆拜羽林郎。(B)又曰:“其以司马昌明……可先为起第。”“诏”统领,A处略“诏曰”,B处略“诏”。不同的是,A处一句用转述方式,B处一句直接引用,内容的承启关系明确。⑷下列古今异义词语须积累①根本②处分③庙堂④流涕⑤左衽⑥仆射(yè)⑦床上
(二)对照互解1.结合注解,同桌对译,可一人一段。教师巡视提供支援,共性的东西可集中点破。2.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战争经过及其主要人物。(三)成败探究在熟悉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对败原因及其教训的思考。学生会有发现,可能不全不准,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激活,将空间开放,在众人说的互动之中,教师协助说准补全,从中感悟做人的启发,吸收自塑的养料。这个环节可先行分组探讨,认识渐趋成熟后,全班择优交流。交流须以文本的语言品析为据,切忌脱离文本变成历史课。教师分步指导参考:1.引导“找转机点”优劣转机:洛涧一战,前秦由所向披靡转为败逃恐惧。原因是东晋兵直前硬杀,前秦兵猝不提防,迅速崩溃。决战转机:苻坚决计“少却”,引发溃退不止,晋兵乘势逼追,秦兵闻风丧胆,自伤自残。2.引导“寻根究底”从形式上看,前秦失败是战斗力不强,退兵失误,智勇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和”。表现有三:①前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②异族首领利用苻坚“骄矜”弱点,推翻前秦统治③异族士兵保全实力另有所图决定战斗力不强。汉族士兵不愿打仗伺机逃散结论:骄者必败,散者必垮。坦大任必须戒骄戒躁,行大事务必凝心聚力。这是我们学这一课应有的自励、自塑。(四)人物分析引导抓主要人物个性,抓情节依据,提示对比思考。1.苻坚:狂妄、专断不可一世,也有脆弱,自知之明的一面。“狂妄”: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专断”:①“朝臣皆不欲坚行”,“不听”忠诚肺腑之言,执意东征。。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皆以为不宜退的忠告,冒然命退。“脆弱”:寿阳城见、感、言,显其外强中甘。“自知之明”:淮北谢民、涕叹。2.谢安: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五)技法品味1.剪材的大手笔参见本案“文本研究”2.表现的小镜头⑴小处呼应大处①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②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之言:“主人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
出征之前的两处话语,预示了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⑵细微透出深刻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定,很有情味。1.语言个性化,如苻坚。2.对比映衬法①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之比,突出苻坚的“专断”。②将须的急迫与谢安的“夷然”之比,突出谢安的“镇定”。教学设计二(提高级)实施设想:本文虽然文字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但主线分明,照应紧密,故事性强,注解较详;战争题材又是高中生感兴趣的。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借助于充分的预习,通过外显的活动,可以带动内化的吸收。尤其是通过开放的适当跳出文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文本的资源运用和教与学的质效。实施步骤(一)故事演讲1.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教师相机点拨。2.同组交流,对照课文,品评得失,各组选出最优者。教师巡听,相机辅助。3.全班级展示,由各班选出的最优者上讲台,用自己归纳的文字或简图在投影上显示,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全班同学对照课文,听、评、质疑。教师欣赏、协调,扶正,必要时可补充。指导参考:起始: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用阳平公融的话说:一来内部异族分子正想乘乱复辟,二来新招富家子弟,不善作战。轻意出征,事不成,后患生。可惜苻坚听不进忠言,竟任用两个怀有野心的异族分子率军出征。发展:当前秦百万之师万里迢迢压到颍口时,晋孝武帝命令英勇善战的谢家将领率兵迎战。谢安的深藏不露,既迷惑了对手,也迷惑了同僚。于是,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就连苻坚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晋兵出没,很是失望与害怕。高潮: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提出“移陈少却”的请求,这在战略上分明是诱计,是陷阱,可狂妄不可一世的苻坚依然听不进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一退不止。加上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的紧逼,前秦兵硬是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结局:前秦苻坚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北,重重酬谢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回敬一句使苻坚愧然泣叹:“我还有什么脸面为人之君啊!”谢安获得东晋大胜,终究掩不住内心的大喜,跨门槛的时候,把木底鞋的鞋齿给碰断了。(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意识,习惯、能力。教师不用教参的框框局宥学生,但须作及时的辅助,引导,促成探究有序有质有效。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心中有数,脑中有方,眼下有主,脸上有情。
1.关于胜败的原因与教训除了传统思考的必然因素(即苻坚的骄横,专断,不可一世)之外,不妨放开,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即可。下列几个角度可供参考。⑴从特定的背景看淝水之战,发动即意味着失败。参见“相关链接“(一)⑵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⑶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①八公山触“木”惊“心”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②风声鹤唳似催命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⑷百万之师确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秦错误发动与注定失败,教训惨痛,必须吸取,避免重蹈覆辙。(三)拓展学习阅读下则短文,寻找与本文有相连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相关链接(一)淝水之战的相关背景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有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已足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
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摘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二)“以少胜多”质疑有人详考史料,对双方兵力之比提出新的见解。一,前秦的百万军队是虚数。从当时北方人日的估计数看,前秦全国有百万军队已是惊人数字,即使有,苻坚也不可能全部征调伐晋,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更重要的是,这虚数百万也没有全部赶赴前线,苻坚到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淝一带,因而根本没有参加淝水之战。二,当时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的弟弟荷融率领的三十万,他们也没有全部投人战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不过十万。加上苻坚从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十多万人,况且战争发生时,这些军队也不会全部投入战斗。正因为寿阳一带兵力不多,苻坚才会在看到晋军严整的阵容时。怃然而有惧色,产生草木皆兵之感。三,晋军八万除刘牢之所率五千人进军洛涧外,均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的兵力,本来就较雄厚,再加上新投人的八万,因此当秦、晋双方沿长江中游至淮水一线交战的时候,晋方在前线至少有二十万以上兵力。再考虑到前秦军长途跋涉、军以逸待劳;前秦内部意见分歧、晋军上下一心等各种因素,晋军占了一定优势。因此,不论从两军交战的时候,还是从整个战役情况看,淝水之战时双方投人的兵力,是大致相当的。(三)毛泽东谈读《资治通鉴》1954年冬,毛泽东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对义乌籍的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必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名词作动词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3.栅淮以遏秦兵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5.使不得上6.时方与客围棋使动用法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意动用法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三)特殊句式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教师明确:不是害怕。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甲】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补充文言语段【乙】谢太傅盘桓东山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丙】惮其旷远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注释:②祚:皇位,国统。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三、拓展探究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①八公山草木皆兵。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②风声鹤唳丧胆气。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四、总结题淝水之战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补充资料文言文参考译文:【甲】文:那时,秦兵气势旺盛,都城震恐。谢玄进京向谢安问计,谢安十分平静,答道:“我已经另有安排。”接着就不说话了。谢玄不敢再说什么,就请张玄重新向谢安问计。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到山间别墅游玩,亲朋都齐聚一起,谢安与张玄下围棋赌博,以别墅作赌注。谢安的棋艺平常比不上张玄,这天张玄害怕了,便旗鼓相当,赢不了谢安了。谢安于是登山游玩,深夜才还。……谢安得到驿书,指导秦兵已败,当时正跟客人下围棋。叠了驿书放在榻床上,一点喜色没有,照常下棋。客人问他什么事,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下完棋回到内宅,跨过门槛的时候,连木屐的齿牙碰断了都没有发现。【乙】文:谢太傅(谢安)隐居东山时,和孙兴公(孙绰)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风起浪涌,孙绰、王羲之等人神色惊慌,提议叫回去。太傅这时兴致正旺,吟啸不语。船夫觉得太傅散淡高兴,就继续向前划去。不久,风越发大了,浪也猛起来,众人都大声叫嚷,坐立不安。太傅徐徐说道:“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丙】文:桓公(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王坦之。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办法吗?”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
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内心的恐惧,越发在脸上显现出来。谢安的沉着从容,也更是表露在外表。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高远的气度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淝水之战》教学设计一.课文解读《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容易成为亮点。善于刻画人物,亦史亦文,是中国史传的传统特色。本文在方面尤有匠心。在众多中突出重点,即突出双方核心人物苻坚和谢安,因为他俩是决策者指挥者;在重点中别以详略,即详苻坚(大量笔墨)略谢安(仅二百余字),因为谢安的深藏不露与苻坚的狂妄张扬恰好相反,苻坚充分彰显弱点之处,正是谢安十分具有优势之处,明写苻坚,实际上是暗托谢安;在详中侧重互补。写苻坚,在语言上突出其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在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上,突出其一意孤行,独断专横。狂妄与专断相辅相成,导致了淝水之战的错误发动、错误用人、错误决断和惨败结局,直至后来苻坚为手下(兖州刺史,一直怀有乘乱复国的羌族首领)姚苌计擒杀害。本文形象塑造上的突出成就,是指导中学生欣赏作品,写好人物,提高写作能力的优质资源。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证而已。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其”的副词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早已成为成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二.教学设计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教学设计一(基础级)实施设想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进地学活学实。实施重点梳理线索,总结教训,分析人物,品评特色。实施步骤(一)文字梳理
由学生提出预习疑难(如学生不愿意,就要下功夫、动点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生生互动后仍不能解决的,教师点拨化解(不是仅供答案,关键是找规律)。学生未发现的疑难,教师须补充,以媒体显示,帮助解决。指导参考:⑴名词动用:①谢玄等去(距)洛涧二十五里军(动用,驻扎)②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用,统领、劝阻)③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动用,下围棋)④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⑵“其”的副词用法、译法①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将然语气,将要,打算)②昔朕以……,卿其勉之(希望,命令语气,译作务必,一定)⑶省略与承接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A)民每十丁……皆拜羽林郎。(B)又曰:“其以司马昌明……可先为起第。”“诏”统领,A处略“诏曰”,B处略“诏”。不同的是,A处一句用转述方式,B处一句直接引用,内容的承启关系明确。⑷下列古今异义词语须积累①根本②处分③庙堂④流涕⑤左衽⑥仆射(yè)⑦床上(二)对照互解1.结合注解,同桌对译,可一人一段。教师巡视提供支援,共性的东西可集中点破。2.前后桌四人一组,共同梳理故事情节,熟悉战争经过及其主要人物。(三)成败探究在熟悉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对败原因及其教训的思考。学生会有发现,可能不全不准,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激活,将空间开放,在众人说的互动之中,教师协助说准补全,从中感悟做人的启发,吸收自塑的养料。这个环节可先行分组探讨,认识渐趋成熟后,全班择优交流。交流须以文本的语言品析为据,切忌脱离文本变成历史课。教师分步指导参考:1.引导“找转机点”优劣转机:洛涧一战,前秦由所向披靡转为败逃恐惧。原因是东晋兵直前硬杀,前秦兵猝不提防,迅速崩溃。决战转机:苻坚决计“少却”,引发溃退不止,晋兵乘势逼追,秦兵闻风丧胆,自伤自残。2.引导“寻根究底”从形式上看,前秦失败是战斗力不强,退兵失误,智勇皆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人不和”。表现有三:①前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②异族首领利用苻坚“骄矜”弱点,推翻前秦统治③异族士兵保全实力另有所图决定战斗力不强。汉族士兵不愿打仗伺机逃散结论:骄者必败,散者必垮。坦大任必须戒骄戒躁,行大事务必凝心聚力。这是我们学这一课应有的自励、自塑。(四)人物分析
引导抓主要人物个性,抓情节依据,提示对比思考。1.苻坚:狂妄、专断不可一世,也有脆弱,自知之明的一面。“狂妄”:①“下诏”中对东晋官臣的预封,②苻坚淝水决战执意“少却”时的自负(“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专断”:①“朝臣皆不欲坚行”,“不听”忠诚肺腑之言,执意东征。。②淝水决战,不听诸将皆以为不宜退的忠告,冒然命退。“脆弱”:寿阳城见、感、言,显其外强中甘。“自知之明”:淮北谢民、涕叹。2.谢安:成竹在胸深藏不露,显得静气、大气。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五)技法品味1.剪材的大手笔参见本案“文本研究”2.表现的小镜头⑴小处呼应大处①左将军窦冲“此不祥之征也”。②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之言:“主人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出征之前的两处话语,预示了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⑵细微透出深刻谢安闻得捷报,随手扔在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然而,当他下完棋回屋过门槛时,门槛碰断了木屐上的齿条,他竟没发现。如此细微穷极了谢安内心深藏不露的巨大喜悦,喜至极处藏也藏不了,谢安那么镇定,还是暴露了。这个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人的本性特定,很有情味。1.语言个性化,如苻坚。2.对比映衬法①忠臣的谏言与苻坚的“不听”之比,突出苻坚的“专断”。②将须的急迫与谢安的“夷然”之比,突出谢安的“镇定”。教学设计二(提高级)实施设想:本文虽然文字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但主线分明,照应紧密,故事性强,注解较详;战争题材又是高中生感兴趣的。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借助于充分的预习,通过外显的活动,可以带动内化的吸收。尤其是通过开放的适当跳出文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更能提高文本的资源运用和教与学的质效。实施步骤(一)故事演讲1.同桌合作,按战争线索,梳理情节(起始——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语言分别概括,写成“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教师相机点拨。2.同组交流,对照课文,品评得失,各组选出最优者。教师巡听,相机辅助。3.全班级展示,由各班选出的最优者上讲台,用自己归纳的文字或简图在投影上显示,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梗概。全班同学对照课文,听、评、质疑。教师欣赏、协调,扶正,必要时可补充。
指导参考:起始:前秦王苻坚发令大举进攻东晋。朝中两个异族人士慕容垂、姚苌极力怂恿此举,但绝大多数忠臣不同意此举。用阳平公融的话说:一来内部异族分子正想乘乱复辟,二来新招富家子弟,不善作战。轻意出征,事不成,后患生。可惜苻坚听不进忠言,竟任用两个怀有野心的异族分子率军出征。发展:当前秦百万之师万里迢迢压到颍口时,晋孝武帝命令英勇善战的谢家将领率兵迎战。谢安的深藏不露,既迷惑了对手,也迷惑了同僚。于是,前秦兵攻寿阳,拔郧城,屯洛涧,所向披靡,直逼东晋都城建康。然而,洛涧一战,前秦大败,士气大丧。就连苻坚登寿阳城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皆以为晋兵出没,很是失望与害怕。高潮:淝水决战拉开,东晋谢玄提出“移陈少却”的请求,这在战略上分明是诱计,是陷阱,可狂妄不可一世的苻坚依然听不进诸将的忠告,冒然后退,一退不止。加上主帅阳平公融阻退,马倒被杀,东晋的紧逼,前秦兵硬是在自退自耗中死伤惨重。结局:前秦苻坚逃亡中被箭射中,独自逃到淮北,重重酬谢给他饥来之食的农民。然而农民拒收,回敬一句使苻坚愧然泣叹:“我还有什么脸面为人之君啊!”谢安获得东晋大胜,终究掩不住内心的大喜,跨门槛的时候,把木底鞋的鞋齿给碰断了。(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表达的意识,习惯、能力。教师不用教参的框框局宥学生,但须作及时的辅助,引导,促成探究有序有质有效。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应心中有数,脑中有方,眼下有主,脸上有情。1.关于胜败的原因与教训除了传统思考的必然因素(即苻坚的骄横,专断,不可一世)之外,不妨放开,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即可。下列几个角度可供参考。⑴从特定的背景看淝水之战,发动即意味着失败。参见“相关链接“(一)⑵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⑶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①八公山触“木”惊“心”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②风声鹤唳似催命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③误导瓦解军心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⑷百万之师确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秦错误发动与注定失败,教训惨痛,必须吸取,避免重蹈覆辙。(三)拓展学习阅读下则短文,寻找与本文有相连的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二十三年)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相关链接(一)淝水之战的相关背景西晋王朝灭亡后,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政治局面。在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纷纷起兵,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混战,直至前秦永兴元年(357)前秦苻坚统一北方。苻坚降服了鲜卑、羌、羯各族,但有重用他们的首领。这些被统治的异族,“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阳平公融语)。只要有机会,他们随时都可能起来反抗。所以极力怂恿苻坚出兵东晋的,“独慕容垂、姚苌”这些鲜卑、羌族首领。出兵之初,慕容楷、慕容绍就对慕容垂说:“主上骄矜已甚,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可见这些已足完全是处心积虑地利用苻坚“骄矜已甚”的弱点,以便由此推翻前秦的统治。这些异族参与大战,别有意图,只求保全实力,伺机逃跑。史载,淝水之战失败后,慕容垂的三万兵力完好无损。(摘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二)“以少胜多”质疑有人详考史料,对双方兵力之比提出新的见解。一,前秦的百万军队是虚数。从当时北方人日的估计数看,前秦全国有百万军队已是惊人数字,即使有,苻坚也不可能全部征调伐晋,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更重要的是,这虚数百万也没有全部赶赴前线,苻坚到彭城时,凉州、幽冀、蜀汉之兵均未到达淮淝一带,因而根本没有参加淝水之战。二,当时集结在淮淝一带的军队,是苻坚的弟弟荷融率领的三十万,他们也没有全部投人战斗,而被分布在西至郧城、东至洛涧五百余里长的战线上。驻扎在寿阳及其附近的军队,充其量不过十万。加上苻坚从项城带来的“轻骑八千”,也不过十多万人,况且战争发生时,这些军队也不会全部投入战斗。正因为寿阳一带兵力不多,苻坚才会在看到晋军严整的阵容时。怃然而有惧色,产生草木皆兵之感。三,晋军八万除刘牢之所率五千人进军洛涧外,均参加了战斗。当时,晋军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的兵力,本来就较雄厚,再加上新投人的八万,因此当秦、晋双方沿长江中游至淮水一线交战的时候,晋方在前线至少有二十万以上兵力。再考虑到前秦军长途跋涉、军以逸待劳;前秦内部意见分歧、晋军上下一心等各种因素,晋军占了一定优势。因此,不论从两军交战的时候,还是从整个战役情况看,淝水之战时双方投人的兵力,是大致相当的。(三)毛泽东谈读《资治通鉴》1954年冬,毛泽东在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对义乌籍的史学家吴晗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必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