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与探讨“新教育实验课题”之有效教学框架 日期:2018年9月5日课题: 巩乃斯的马 点此下载该文件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A类:1、学习9个生字,注意区分形近字“魂、魄”。2、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背诵第二自然段。[A1] B类:1、通过朗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内心细腻的感受。2、学习文中比喻句与场面描写的精妙之处。C类:使学生通过对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的描写,感受到马的生命力[A2] 与人对自由境界向往的融合。预习作业必做:1、学习并掌握[A3] 写字表中的9个生字。2、熟读课文,结合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自己对暴雨中马群的描写[A4] 的感受。选做: 搜集[A5] 《巩乃斯的马》原文,并读一读。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群马奔腾———惊心动魄——终身受用
教学流程(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学生课堂练习清单第一板块——设置情景 导入引课1、播放群马奔腾的场面的录像。2、引导学生交流。3、板书课题。4、作者介绍 学生观看录像。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倾听。[A6]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扫清障碍[A7]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A8]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3、利用字典解决不懂的词语,互相交流。[A9] 第三板块——抓重点语句,仔细研读。 1、指导学习第一段 2、指导学习课文二、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正音。(2)用笔画出暴雨迅疾猛烈的句子。(3)比赛读,读出气势。[A11] (1)自由朗读课文。(2)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仔细读。
3、指导学习第三段 (3)重点理解的句子有的疯狂向前奔驰,像一对尖兵,要去踏住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a、熟读这个句子,思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b、说出本体与喻体,体会其作用。 c、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比喻的奇特之处。 [A12] (1)诵读第三段(2)画出描写声音的句子。(3)再读二三段A、自由朗读,结合图画,展开想象。B、学生讨论:你能为这段精彩的场面描写取个名字吗?(群马奔腾图)C、再看录像谈感受。D、体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那么热爱西部,生活在西部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4、学习最后一段小结:结合原文,我们可以感受到“马”的精神与人的情感是合拍的,作者追求自由,积极进取的志向都通过马表达了出来。最后一段极简练而准确地表达出内心的细腻感受,如神来之笔,让人回味无穷。[A10] (1)入情入境的朗读。(2)思考:A、作者为何发楞、发痴、发呆?B、作者为何说“给予我的终身受用不尽”?[A13] 第四板块——总结全文1、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补充。2、总结:比喻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群马狂奔的场面描写,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马的描写与对生命的思考有机结合有水到渠成之感。[A14]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2、同桌朗读喜欢的段落。3、谈自己的收获。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1、背诵喜欢的段落。2、推荐阅读:臧克家的《老马》[A15] 提示:1、 目标:A类,基础性目标,学生在课前就可以达成的,上课时,老师只做检查即可。B类,是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在具体的课堂上应该达成的。C类是拓展性目标,例如:目标中
让学生感受什么,体会什么,或训练学生的什么能力,意思是不可能在这节课里就能“一气呵成”,而需要在很多课堂与课下的训练中才能慢慢达到。2、 预习的设置应该具体,还应该与课堂有所照应,而不是一个空架子。(有些观点,我好像与贾在前面的交流中谈起过,呵呵) 尊敬的贾老师:在慌忙中给你说了我自以为是的一些看法,目的只是想你能以平和而富于思考的心态来面对课堂,这其中的很多说法也只是我个人浅显的观点,由于自己对文本没有认真解读,或是自己底气不足没办法解读,如有误导的地方敬请谅解。也盼望与你在以后的课堂中展开真诚的平等式的对话! [A1]从这句话里感受到:需要做两件事——积累,背诵。如果真如此,安排在A目标是否恰当? [A2]从文中体现马什么样的生命力呢?不很明白。 [A3]能否安排具体一点,这话感觉有点太宽广。 [A4]学生自己生活的感受是否更好?如果学生能在此时就能感受“马群的描写”是否难度太大,因为这只是预习。还有,“马群的描写的感受”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A5]可否为“收集”或“搜索”? [A6]两段话说的感觉是一个意思,这里的“倾听”具体的含义是什么,老师是否能观察到? [A7]有了前面预习中的“熟读“,这里初读能扫清障碍吗?可否设计成老师的一次检查或反馈? [A8]既然是学生的自发表象,他怎么知道读通读准了呢? [A9]右边板块指的是“假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清单”,而非“小组交流”。
[A10]这感觉老师只是带领学生将文本游览了一次。可否抓住文中具体某一段或某一句或某一个词语,展开拓宽似的,有深度的对话?这在语文上,好像称其为“文引”! [A11]形式很好!但是否有气势,这恐怕得根据文本,学生的阅读感受来确定,而不是依靠比赛来让学生读出气势! [A12]设计非常好,但这是否应该放在右边板块,因为这里是一个学生的清单。 [A13]这些巧妙的设计都只能算作是课堂设计,而非“学生清单”。 [A14]“马的描写”与“生命的思考”怎么就结合成了“水到渠成”了呢?这段话的描述,学生能听明白吗? [A15]安排学生课外阅读非常好,背诵段落好像在目标中有所体现,就不应该又变成课外作业。另外,课外作业能否安排具体的一些题目。 谟祯1、 目标:A类,基础性目标,学生在课前就可以达成的,上课时,老师只做检查即可。B类,是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在具体的课堂上应该达成的。C类是拓展性目标,例如:目标中让学生感受什么,体会什么,或训练学生的什么能力,意思是不可能在这节课里就能“一气呵成”,而需要在很多课堂与课下的训练中才能慢慢达到。(经过您这么一指点,我对有效课堂框架的“教学目标”部分理解得更加清晰了。)
2、 预习的设置应该具体,还应该与课堂有所照应,而不是一个空架子。(有些观点,我好像与贾在前面的交流中谈起过,呵呵)(严重同意!) 尊敬的贾老师:在慌忙中给你说了我自以为是的一些看法,目的只是想你能以平和而富于思考的心态来面对课堂,这其中的很多说法也只是我个人浅显的观点,由于自己对文本没有认真解读,或是自己底气不足没办法解读,如有误导的地方敬请谅解。也盼望与你在以后的课堂中展开真诚的平等式的对话!(我非常喜欢这种深入而有效的探讨!) [A1]从这句话里感受到:需要做两件事——积累,背诵。如果真如此,安排在A目标是否恰当?(我的理解是A类目标是基础性目标,而这种背诵、积累性的内容应该就属于基础性的知识,至于学生应该在预习中完成,还是应该在学习完课文后完成,则要视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决定。对于您所提出的“A类,基础性目标,学生在课前就可以达成的,上课时,老师只做检查即可。”的说法,我觉得可以再商榷。) [A2]从文中体现马什么样的生命力呢?不很明白。(这一点可能是我的表述不够清楚。课文借助对暴风雨中马群狂奔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一种强大的、不受羁绊的生命力。当然这种东西可能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一旦说得过于直白,反而成了一种概念性的东西。所以我在目标中没有做过于细致的表述,只是希望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受,并辅之以多媒体等手段,强化这种感受。) [A3]能否安排具体一点,这话感觉有点太宽广。(朱老师针对的应该是“掌握”一词吧,不知您的意思是否指的是对某一个生字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不是的话,希望朱老师能再明确的提出来。)
[A4]学生自己生活的感受是否更好?如果学生能在此时就能感受“马群的描写”是否难度太大,因为这只是预习。还有,“马群的描写的感受”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的什么生活感受呢?如果是现实生活中对马的感受,那么大部分孩子可能都没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是其他生活感受,那么又有什么意义呢?在预习中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并不一定是要学生的感受达到某种程度。我想,任何一个人读完一篇文章,不管多与少,不管偏与全,总会有一些感受,那么提出这样的要求,意在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就注意在这方面体会,从而为课堂的学文做些准备,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至于“‘马群的描写的感受’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想不同的孩子,不同层次的孩子,可能会各有各的感受吧!) [A5]可否为“收集”或“搜索”?(针对这项作业,我觉得还是“搜集”比较好,重点突出的是“寻找”的意思。) [A6]两段话说的感觉是一个意思,这里的“倾听”具体的含义是什么,老师是否能观察到?(不知道对教学框架的理解是否正确,我觉得一个孩子的课堂学习清单不应该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孩子,而应该是一个假想的孩子,这个孩子应该代表的是课堂上的大部分孩子,而“学习清单”应该指的是教学进行到某个环节时,大部分孩子应该做什么。否则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呢?因此,我的两段话分别指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既要踊跃发言,更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A7]有了前面预习中的“熟读“,这里初读能扫清障碍吗?可否设计成老师的一次检查或反馈?(这个环节实质上就是一个检查反馈的过程,当然在语言的表述上可能有些不妥,因为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属于“初读”,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有了预习的“熟读”,不应该再是初读了。所谓的扫清障碍主要讲的是读准字音。由于学生的基础有差别,有些孩子对一些字本来读不准字音,但往往自己意识不到,而交流的过程也就成了查漏补缺的过程。)
[A8]既然是学生的自发表象,他怎么知道读通读准了呢?(这里的自由读应该改为指名读或同桌互读。) [A9]右边板块指的是“假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清单”,而非“小组交流”。(是否应改为“与小组同学交流”呢?) [A10]这感觉老师只是带领学生将文本游览了一次。可否抓住文中具体某一段或某一句或某一个词语,展开拓宽似的,有深度的对话?这在语文上,好像称其为“文引”!(在这里我只是简单的罗列了一个教学的程序,而每一个环节的具体内容我想通过孩子的学习清单来体现。我感觉学习清单有时与“教师的引导与提问”实在很难分开。我们的课堂在很多时候就是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活动。在这里,我希望能得到您更为具体的指点,最好能举例说明。[A12]、[A13]两个问题同属于此。) [A11]形式很好!但是否有气势,这恐怕得根据文本,学生的阅读感受来确定,而不是依靠比赛来让学生读出气势!(朗读有时候是需要互相启发、感染的) [A12]设计非常好,但这是否应该放在右边板块,因为这里是一个学生的清单。 [A13]这些巧妙的设计都只能算作是课堂设计,而非“学生清单”。 [A14]“马的描写”与“生命的思考”怎么就结合成了“水到渠成”了呢?这段话的描述,学生能听明白吗?(需要说明的事,这个教案是一个简案,更不是一个课堂的实录。实际的教学过程当然还要辅助一些其他手段,在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朗读了《巩乃斯的马》的全文,同时又补充了作者周涛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他在“文革”中的遭遇,因此,学生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的向往与追求——理解的还是比较准确。) [A15]安排学生课外阅读非常好,背诵段落好像在目标中有所体现,就不应该又变成课外作业。另外,课外作业能否安排具体的一些题目。(我觉得“目标”与“作业”应该是两回事,
“作业”应该成为达成“目标”的一种策略与方式之一。当然,朱老师所讲的课外作业能否安排得更为具体一些,这个提法很好。只是我们学校还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大部分的知识巩固都是通过这几个册子来完成的,所以这里也就没有详细罗列。) 朱忠国A1:基础性目标——语文中的字,词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达成的目标。对于“背诵”,学生自学也能完成,但这样所背的东西意味着什么呢?A2:贾老师所解释的意思,是否可以理解为“马的生命力”呢?如果真是,换成另外一种表述方式,如:马的生活特性。是否会恰当一点?A3:我想表述的是预习题目的安排应该具体:是掌握生字的书写,拼读还是理解其意思。而不是笼统的“掌握哪些生字!”A4:从描写的方法上看,先让学生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经历进行描写,然后再引入到课文中关于马群的描写,这恐怕可以吧?“马群的描写的感受”这句话读起来,始终不好理解。还有,我说到贾老师在框架中,是将这样的设计放入预习中的哟!A5:赞同你的看法A6:假定一个学生的课堂清单——是课堂上某一个学生的表现,而不是部分。这个学生的行为必须是老师用肉眼观察到的,而不是自己主观去想或猜测的,也就是老师的描述只是这个学生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心理活动之类。某个学生在听,我们只能说他在专心听讲,而不是“倾听”!
A7:可否表述清楚,例如:读的定义。还有“扫除障碍”这个话题好像大了一点。或许,贾老师可能会想,这些属于小问题,不是太小题大做了。但对于一个没有听你的课的人,如何来想象你的课堂?所以,有些枝节上的事既要请你理解,也还得请你要注意具体的描述。A9:这里如果有学生交流,你只描述出你假定的这个学生具体在做什么就可以了,例如:他是在与同桌交流,是东张西望,还是安静的坐着,等。A10:教学板块是教师的行为,与学生没有关系,也就在某一块,老师具体是怎么做的,将做的过程条理式的写出来即可。A11:所谓朗读,应该是有感情的大声读。启发,只是针对文本内容,例如:某一句讲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而不是比赛,评价哪组声音大,整齐。A14:一篇课文,如果老师已经将其理解透彻后,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进入情景,然后去感受。而不是根据我们成人的理解,用一些生硬的词语强加在学生的头上。因为同一篇文本,不同的人站的视角不同,他对文本的感受及理解就会不一样,所有,应该尊重孩子!A15:贾老师说得没错,“作业”与“目标”的确不一样。如果我们将一节课中达成目标的东西布置成作业,如何来检测这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如何来谈这节课是否有效?“作业”只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或是对目标是否达成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做课外作业来达成课堂上的目标。 评:朱忠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