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第六节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民族,中外之间的交流④生产技术进步⑤劳动人民的贡献2.发展的表现①农业:工具、技术、水利、作物、耕地、仓储。②手工业:冶铁、纺织、工艺品、陶瓷、造船、造纸等。③商业:商品、市场、货币、外贸、交通、城市、娱乐。
3.衰落的原因政治:统治阶级腐败及政策失误经济:土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压迫军事:战乱不断、政局动荡破坏了社会经济生态:过度采伐和围垦,人口膨胀。
4.农业发展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工具的改进②水利技术的发展③政治局面安定④国家政策的推动
(一)铁农具使用的历史: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战国时期:铁器使用范围扩大。农具使用的意义:标志生产力水平提高。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木器石器骨器-----铜器---青铜器---铁器
(二)牛耕的普遍推广(三)水利灌溉业的发展1.灌溉技术:2.水利工程:时期工程名称主建国(人)所在地春秋战国战国芍陂灌溉工程孙叔敖淮水都江堰秦国蜀守李冰四川岷江流域郑国渠韩国水工郑国关中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采取在岷江中流作堰的方法,将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供农业灌溉,外江分洪。岷江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滋润了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之国。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水工郑国主持修建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沟通了泾水和北洛水,灌溉面积达四万多倾;关中地区因此而成为沃土。郑国渠遗址①灌溉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防洪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部门冶铁业漆工艺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铸造业技术进步意义铸铁柔化技术金银错新技术雕铸技术
战国时代,各国都已经有重要的冶铁手工业地点。到战国中期,北起辽宁、南到广东、东自山东、西到四川陕西,都已广泛使用铁器,铁农具占据主导地位。长江下游地区仍以青铜农具为多。
冶铁业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那时候,不少炼铁炉用成排的橐进行鼓风、烧炭来提高炉温。同时,已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欧洲早2000多年。
该器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曾侯乙尊盘最令人称奇的,是用青铜铸成的层层叠叠的青铜透空附饰;这些附饰玲珑剔透、层次丰富、节奏鲜明;它是由非常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而成,说明铸铜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曾侯乙尊盘被称为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曾侯乙尊盘
这是战国时期的彩漆木雕屏座,1965年在湖北江陵出土。整个屏座雕有凤、鹿、雀、蛙、蛇,并漆有黑、红、黄、绿等彩色。屏座上雕的动物形象生动逼真,漆器色泽华丽,是先秦时代木雕彩漆工艺的精品。彩漆木雕屏座
这是1982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的丝织品。该绢图案鲜艳生动,蟠龙飞凤,绣工精细,反映出了丝织业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件龙凤纹绣花绢现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龙凤纹绣花绢
三、商业和城市表现①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②市场:中原市场已经形成,商品繁多③城市(商业中心):邯郸,临淄④人口增多⑤出现了一些特权商人⑥金属货币大量出现,各国不同钱币晏子使楚,摩肩接踵,挥汗如雨陶朱公范蠡吕不韦
四、由公田到私田1.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原因:●根源:生产力发展(如:铁农具、牛耕)●私田的大量出现(开垦井田以外的荒地)因果关系经济:废井田西周井田制下,井田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小块私田每户各自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或贵族。
2.私田的增多带来的影响①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②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耕种井田的奴隶依附农民
3.井田制与私田的对比:井田制(公田)春秋战国时私田出现分配方式剥削方式阶级关系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所有诸侯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剥夺其劳动果实地主阶级剥削农民地租农民保留部分产品私田主人成地主耕种人成农民并向地主缴租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分封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买一些贵族把公田转化为私人所有私田主人所有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
4.公田转化为私田的实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转向封建性的土地私有制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吕氏春秋·审分》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宣公(BC594)“初税亩”。“初税亩”标志着鲁国正式废除公田、私田之分,向一切田亩征收实物税。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古今一大变革之会”。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周末风俗》“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社会变革(1)原因:a.根本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变法主力:新兴地主阶级。c.直接相关因素: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称雄天下的欲望。(2)目的: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增强竞争力。(3)结果:变法持续百余年,封建制普遍确立。(4)典型:商鞅变法——较彻底,成效大。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各国的赋税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颁布了“初税亩”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齐国邹忌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分封制等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封建制度确立3、商鞅变法内容:影响:立木树信
材料1: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材料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材料3: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回答;(1)材料1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2)材料2、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3)材料3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2)变法使秦国富强(3)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否定。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水利灌溉也的发展冶铁业漆工艺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由公田到私田春秋时期战国时期
本单元的知识切入点是生产力的变化商、西周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木、石、骨、蚌、少量青铜粪肥、草木灰、绿肥青铜铸造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器制造交通工具商业城市兴起铁制农具牛耕使用灌溉技术水利建设商业繁荣城市发达冶铸业漆工艺纺织业煮盐业酿酒业《考工记》春秋战国中心城市的出现
认识3、诸侯争霸称雄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上的反映。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开拓疆土,实现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也利于民族融合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阶级为掠夺土地、人口、财产所进行的战争是不义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2、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为战胜对方,均重视选贤任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推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