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苏教版 /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 《八声甘州》(柳永)最终版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5《八声甘州》(柳永)教案八声甘州【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柳永的文学常识。2、把握柳永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方法】感悟法、鉴赏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首歌唱的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大约是中年以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可能因为身体多病的缘故,永即永年,耆即耆老,冀改名得以长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柳永兄弟三人,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人在当时都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柳永少年时期曾随父一度生活在汴京,年轻时是个风流才子,过着歌舞寻欢的浪漫生活。柳永主要活跃于宋仁宗时期。仁宗即位后柳永曾来汴京应试。待试期间,多与下层歌妓乐工交往,喜欢为秦楼楚馆的姑娘们和教坊的乐工们(演奏员)用当时的口语为她们填词,写出她们的心思。这种生活却为他进入仕途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因此遭受挫折。据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说,他因在《鹤冲天》词中开头说过:“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下阙又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为宋仁宗所不高兴,临轩放榜,宋仁宗特意把他的名字删了,在他的卷子上批道:“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因此他后来屡试不中。又据《艺苑雌黄》说,他受此打击后,只好以半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游走在汴州、苏州、杭州一带的妓院,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以自封的“白衣卿相”对抗黄金榜上的“浮名”。直到后来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祐元年(1034)的进士。宋人笔记未必全然可信,但柳永一定是考举数次以后才进士及第的,在准备科考的一段时间里,柳永更多的是放纵自己,混迹于歌楼妓馆。在“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仁宗时代,他因此要在仕途上吃亏也是理所当然的。柳永在贫困潦倒时,曾得到过妓女极大的帮助,为了得到他的一首词,她们不惜千金相赠。就是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每逢清明,都有妓女们携酒肴于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或叫“上风流冢”。他才华横溢,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问题: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朗读一下。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三、分析词句:(一)上片:分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问题: 1、描写了哪些意象? 5《八声甘州》(柳永)教案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诗词中这叫意境)明确:1、暮雨、江天、秋。2、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词句大意】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词意简析】是一首叙写羁旅漂泊、抒发感慨的词作。写登临纵目所见的秋色的萧瑟凄凉景象。气势磅礴,境界开阔。“对”领起,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对”字,说明上片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的面对之景,既令人感到真切,又便于在景物中渗入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场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生动、真切,觉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目前。“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洗清秋”,构思新颖别致。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那苍茫的暮色、潇潇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山河、西沉的落日、无语的流水、辽阔的江天,构成了一幅旷达、阴沉、凄寒、寂寥的图景,融进了主人公的愁思,又增添了主人公的愁思。分析:“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问题:1、想一想,前面凄冷的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明确:有,“渐”“凄惨”“残”这些形容词使意境更加凄冷。问题: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寞。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词句大意】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江山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词意简析】“渐”统领三句十二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渐”字写出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冷落,既是写秋景冷清萧索,又是写作者的由冷清之景所产生的寒冷感受。“关河”是冷落的,词人所在之地,则被即将西沉的阳光照射着,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象,具有盛唐博大高远的气象。故苏轼说:“此语于诗不减唐人高处。”以上写仰望,往下转写俯视。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问题: 1、红和翠指什么?明确: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率翠减,这是衰败的景象。问题: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明确: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词句大意】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词意简析】此两句写楼头所见。“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毕休。”红花绿叶也都衰败凋零了,一切美好的景物也都休止了。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谿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有意把实物虚化,由众芳摇落写出万景衰飒、节序如流。看到花木凋零,词人触景伤情,感触良多,但词人未明写,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5《八声甘州》(柳永)教案,宇宙间始终不变的,只有楼前的长江流水。词人在感叹时光的消逝中,包含有对宇宙人生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的哲理认识,时光在流逝,自己在变老,河水在东流,但流逝的时光、东流的河水又是永恒的。那“无语东流”的长江水,是萧瑟秋景中唯一富于生命力的东西;但江水东流,游子却不能东归。江水似也有情,在为淹留异乡者黯然神伤,默默流淌。一切景语,仿佛人语,为抒情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情寓景中,景中含情。上片全是写景,且寄予着悲秋的感情。暗寓时间悠悠,隐蓄凄清落寞、惆怅万端的人生感伤。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明确: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二)下片: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思乡)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问题:是不是在思乡?明确:是,“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词语解释】临:从高处往低处看。渺邈:渺茫遥远。淹留:长期停留在外。【词句大意】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词意简析】“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在结构上是转折翻腾,在感情上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作者本在“登高临远”,遥望乡关,却偏要说“不忍”登高临远。同时,“不忍”二字反映了游子深沉的痛苦,打开了游子感情的闸门,想到自己年岁老大、落迫无成,奔波在羁旅道上,心情悲伤;如果登临时,再望见远方的山水,勾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归家的念头就会难以收拾,内心增添一份悲伤。然后由想象转到自叹,自己近年来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采用问句,加重语气,写出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间的矛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想归家,可功名无成,无颜见江东父老,有家不能归。问题: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明确:“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问题: 1、这本是谁在思念谁?    2、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    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明确:1、词人在思念佳人。2、佳人。3、“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问题: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明确: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远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问题: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明确: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词句大意】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词句简析】表面写佳人对作者的盼望,实际是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为自己设想对方,抒发怀人之情,以增添一层曲折。本是写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写起。景象生动,体味真切,情感真挚动人;“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是虚写,却用“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具体细节,写得真切真实。这里化用了谢朓的诗“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和温庭筠的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江南》)的诗意,但更加真切动人。 5《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最后一句: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简析】由对方回到自己,是为对方设想自己,爱人久盼自己未归,或许正在埋怨自己乐而忘返,最后又在家人面前为自己辩白:哪里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如此的愁苦呢?这里也是为对方设想自己,也是沿袭了上面的曲折手法: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阑”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本写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又化实为虚,十分空灵,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感情表达曲折,文笔如此多变,可谓达难达之情了。“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如此由己及彼,由彼及己;由现实到想象,又有想象到现实,这种回环往复、曲折多变的文笔,反映了作者起伏翻腾的思绪,不仅写出了归思之切,相忆之深,也表现了自己对闺中人的关心和知心,把深婉细腻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问题: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四、思想内容:该词以登高临远作为核心贯穿全篇。上片:望中所见,融情于景下片:望中所思,即景抒情上片:羁旅悲秋下片:思乡怀人上片:羁旅之悲下片:思乡之意上片:坎坷的经历下片:难言的痛楚总结:在潇潇雨后的清秋季节里,词人面对苍茫的落日、渐紧的霜风、冷落的关河和无语的江水,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相思之情,曲折地透露了自己想有所作为而不成、想回归家乡而不能的矛盾和苦闷,隐括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坎坷不平的经历。五、写作特点: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这首词写羁旅行役之凄苦,空阔苍凉。词人上片以潇潇暮雨、空旷江天、凄惨霜风、冷落关河、万里夕阳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行人漂泊流离的困苦与孤独。因这典型秋景所引发的愁苦意绪也就如同滚滚长江水一样,奔流不息。下片写故乡之归思。词人翻进一层,设想家中的“佳人”也正倚妆楼凝望,盼望行人的归来,最终落实到己身。上片写望中所见,主在写景中营造情感氛围,以景语抒情,情景交融。下片主在抒情,下片在上片营造氛围和确定基调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开始抒情,上片为下片作出合理的铺垫造势,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自然而然,双方照应,情感的抒发更为深切。2、独特表现手法。(1)虚实相生的手法:化虚为实,写爱人思念自己的情感,本来很虚,却从对方想自己盼自己回家,用“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具体细节,写得真切真实;本写自己现在正在楼上倚栏发愁的实景,却从想象中,对方埋怨自己久而不归,乐而忘返,自己的辩白中写出,这是化实为虚。虚实相生,增加了词的表达的委婉曲折;虚实对比映衬,增加了词的情感表现的容量,本来自己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对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这虽是想象,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似在遥遥相望中互通心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出:人未归而心已归,更见出归思之切,想念之苦。(2)相反相成的映衬技巧:全词表达羁旅悲愁的情感,却通过选取和营造博大雄浑的意象来营造氛围,寄托情感,非常典型地运用了相反相成的映衬技巧,于雄浑博大的气象中,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全词高旷古雅,气象雄阔,笔力苍劲,情感细腻,委婉深沉。苏轼曾称赞此词“不减唐人高处”(《侯鲭录》卷七)。(3)设问的运用:下片运用了设问,以设问引人深思,加强了语气,同时把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托了对自己身世坎坷而落拓无成的慨叹。3、准确生动的语言。 5《八声甘州》(柳永)教案(1)善用领字:作者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上片用“对”字领起开头两句,以烘托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接着又以“渐”字承上启下。下片以“望”字兴起思乡之情,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妆楼遥盼的情景,并用来对照自己的乡愁。(2)用词准确:本词用词十分讲究,非常准确、精炼。如:“洒”,“洗”,“红衰翠减”,“物华休”,“无语东流”,“残照当楼”等,准确传神,富有生动性。(3)双声叠韵词:此词采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错落分布,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有助于增强抑扬顿挫,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思乡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六、结语。这首词章法结构细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以铺叙见长。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而白描手法,再加通俗的语言,将这复杂的意绪表达得明白如话。这样,柳永的《八声甘州》终成为词史上的丰碑,得以传颂千古。同学再读一遍本词,体会其中的情感。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词。2、复习并背诵默写《雨霖铃》全词。3、自己任选一句词,再现词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附:板书设计八声甘州   (思乡)柳永景  暮雨  江天  清秋   (凄)      情景交融霜风 关河 残照 长江(冷)层层铺垫情词人     佳人思乡衬托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