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一、本课教材分析:本单元前四课的学习,学生连接了简单电路,寻找电路故障,学会使用简单的电路检测器,这些对本课认识导体与绝缘体作的铺垫。本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区分导体与绝缘体,则是为后一课开关的认识和制作作铺垫。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中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安全用电教育。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分辨常见导体与绝缘体和形成操作一定电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检测,学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重点:学生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教学难点:学会分辨常见导体与绝缘体和掌握安全用电事项。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橡皮、剪刀、纸板、回形针、塑料尺、木条、铅笔、布、丝绸、皮毛、玻璃、梳子、铁片、铜片、硬币——15种材料,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是有一定初步认识,他们知道金属是导体,塑料等物体是绝缘体。甚至有学生知道一些绝缘体遇到水后会变成导体。所以,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亲历导体和绝缘体的验证过程,并能与人合作,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是很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推测、检测物体是否导电,是学生有足够的感性经历从“实验观察——推测——制定计划——证实——归纳总结——学以致用”的过程五、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本课分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导入,给学生出示存在问题的电路,要求学生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我分四步来完成。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我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面的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要检测十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4、引导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第三环节联系实际生活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3、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不希望带电的地方。实际生活经验告诉孩子,用电不当会有触电的危险。可是谁也没有触电的经历,也没有看到过。怎样让学生信服这个概念,提升学生对导体的认识呢?接下来的一段是关于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从而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用电不当之处,作出判断,用反面教材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这是我针对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望各位同人提出宝贵意见。六、课外拓展1)、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2)、创设情境,让学生一起利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去制定一份《教室用电安全守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