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昼夜的交替教案苏教版教学章节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昼夜交替第1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科学探究: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课前准备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学生讨论交流。借助媒体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这你转)学生讨论并交流。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3.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4.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分组汇报。[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为例)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2.小组实验,填表3.汇报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充分让学生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认识到昼夜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地球上不同位置地区的昼夜在时间上的差异,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如果xx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提示:(1)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2)考虑地球自转方向。学生分组讨论分组汇报。[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分组自学书P18页内容讨论:(1)这几种传说和理论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2)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分组讨论分组汇报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先人对昼夜形成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1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2. 2019-2020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1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2. 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学生准备:手表、自制听诊器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1.测量活动指导。(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学生静坐体会。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学生自我尝试。(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4.小组活动:分组测量。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6.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7.三分钟热身活动。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三、分析、整理数据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四、拓展延伸1.小资料: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呼吸频率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新生儿40—50次5岁儿童20—30次10岁少年25次以下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成年人16—18次心跳频率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新生儿1403岁儿童1104岁儿童10010岁少年90成年男子70—72成年女子76资料来源: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