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中1教案苏教版一、课程标准: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4.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5.愿意合作与交流。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7.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二、教学目的:(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2.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三、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1.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知道那些固体可以沉浮,那些固体可以溶解。3.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体验制作彩色树枝的乐趣,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1.不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2.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但不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3.能够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二)探究能力:1.不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不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但不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准备:1.在水中会沉或会浮的固体若干、不容易判断沉浮的固体。2.一个橙子和一片橙子,一截蜡烛和一枝蜡烛,一个苹果和一片苹果。3.方糖(或碱块)、黏土、沙子、三杯水、搅拌棒(或筷子)等。4.小树枝、食盐、小碟、不同颜料、热水。六、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老师互动的目的教学反馈集中话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相同的性质呢?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探索和调查1.现在请同学们把带来的固体集中在组内,先预测它们放在水中的状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第85页上。2.(出示高锰酸钾固体)你能让这个固体在眼前消失吗?2.把高锰酸钾放入水里,并不断的搅拌。3.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做溶解。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认识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4.分组实验开始5.出示投影(第51页上的图)。他们在干什么?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6.老师这里有一些泥沙水我们该怎么过滤呢?7.(出示五颜六色的树枝)这是老师亲手做的,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树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8.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回顾和解释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了哪些收获?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1教学反思苏教版《把固体放到水里》是三年级下册的一堂科学课,主要是认识固体的性质,了解固体在水中沉浮现象。回顾前后教学,觉得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地方处理的还算成功。一、教学设计理念注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整个教学环节安排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在探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时,原来只让个别学生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觉得这一步让每个学生参与设计证明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周密性。结果学生经过讨论设计出很多种能证明是否是盐水的方法,包括让这杯水放到太阳地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结构性材料设计实验方法,在做这一步时原来只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每组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学生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老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并根据组内分工演示,下面学生对他们的实验过程是否合理提出建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又能让下面学生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如果汇报时只让学生说,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老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亮点。二、要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
教材安排自制盐水这一步是让学生明白马铃薯只有在浓盐水中才能浮起来,经过实验得出的“马铃薯在盐水中会浮起来”的结论还不是很正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在得出液体越重,浮力越大结论后,教材安排一个糖水、清水和油三层面的实验装置,不同的物体悬浮在不同的液面上,从而说明液体轻重不同,浮力也不同。但这个实验装置学生看起来不是一目了然,由此,我让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将干红枣、鲜葡萄、石块和干桂圆逐杯放入,学生看得很清楚。从上教学,我感到教材设计的每一步骤都是有编者的意图存在,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能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三、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制造学生认知矛盾。在讲到油、清水、糖水哪种液体浮力大时,学生的猜测是油浮力最大,在猜测基础上,我将不同的物体逐一放入,结果油的浮力最小,这与学生的原认知发生了冲突,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看起来成粘稠状的油浮力会最小,他们马上会联想到液体轻重影响浮力大小这一概念,得出油最轻,所以浮力最小,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油倒入水中,证明学生的猜测正确,整个过程学生既专注又投入,学生的思维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通过本课教学,我发现科学课上蕴涵无限乐趣,以前知识的多处空白点在教学相长的公论中感悟更深。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5页共5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