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做一位小科学家》表格教案教学章节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做一名小科学家第1课时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科学探究: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科学知识:1.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回形针不能露出来)。师: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演示: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起来了,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本课的主体活动,简单有趣。借助对科学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1.制作纸鹦鹉。(1)将准备好的鹦鹉图形剪下来。(2)将鹦鹉图形贴在硬纸板上,并沿轮廓剪下来。2.让纸鹦鹉“站”起来。(1)教师演示将纸鹦鹉站立的操作要求。(2)学生用别回形针的方法尝试让纸鹦鹉“站”起来。(3)反复思考试验,并记录下成功的方法。(4)全班交流.展示成功的方法。讨论:有什么共同之处?(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3.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始上课时做了什么?(提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怎么做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怎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三、拓展运用。1.师: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2.两人合作,想办法让纸龙虾.拱形纸片.铅笔等“站”在指尖。3.交流实验成果。4.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5.对比分析:你刚才玩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四、课后拓展:布置任务:用课上的发现,结合书中第8页的图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个活动创设的情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会使学生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接下来学生尝试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收获。最后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感到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自己就是一名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走科学家走过的路。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发现制作小丑玩具,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研究的兴趣也会更大,这样学生会越发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对以后学习科学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上《做一位小科学家》课堂实录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基于上节课的学习经验,继续鼓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2 在探索中体会科学家“做”科学的点点滴滴,不放过每个教学时机,力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为“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本课重在通过学生以吹泡泡的亲身经历与科学家的经历作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出科学探究要经历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进一步明确“科学是什么”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小科学家的快乐和成就感,感受科学的真谛。在反复提问题的训练中,暗示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地位,“一切科学研究都是从疑问开始的”,从而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架起“搞科学”与“提问题”之间的思维桥梁,为学生真正进入科学探究,迈出坚实的第一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经验和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这样处理教材:1.通过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努力“打破科学的神秘感,拉近科学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2.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上,着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反思。3.进一步明确、强调“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要历经“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阅资料—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将“科学是什么”从具体的活动中提炼出来,上升到概念。在玩玩具活动中,尊重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现状。给学生以广阔、开放、自由的选择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玩赏自己感兴趣的玩具(但也要注意玩具自身的安全性,提前做好“玩”中的安全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亲近科学的同时,也能喜欢上科学课,由衷地发出“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的感叹。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听故事,比一比—玩玩具,提问题—解释科学是什么—发现身边的科学。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顺应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通过作比较、强化练习、反复经历,不断加深学生对“科学是什么”的理解。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上,注意引导、鼓励学生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逐步上升到有价值的科学活动上。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知识和技能●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1)出示课件,教师谈话: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2)学生回答。(3)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4)学生回答。(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想像力丰富,爱听故事,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始上课时,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小故事。以丰富、形象的图画,栩栩如生的文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顺利地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2比较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自己吹泡泡经历的相似之处。(1)组织讨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过程?他先是做了什么?接着呢?最后呢?你在吹泡泡活动中又是怎样做的?先如何?再怎样?最后怎样?(2)我们吹泡泡和爱迪生发明电灯有哪些相似之处?(3)组织学生做好记录:把你认为在活动过程中你和爱迪生相似的地方记录下来。 【说明】这是科学课的首次记录。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自身学习经验的限制,他们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还有些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整理。不必强调语言的完整性,只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词语记录就可以了。另外,也可以提示学生用“画下来”的形式做记录。逐渐完成记录上的过渡。(4)教师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5)思考: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二、玩玩具,提问题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1)活动时间:5分钟。(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评析】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提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玩”得用心,用心去“玩”,从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4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5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 【说明】对于学生提出的那些好的、有价值的、有实际研究意义的问题,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多从“这是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提问题,在“爱提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提问”。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要以一种理解、欣赏、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想法,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问题。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科学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来说是有价值的。而且教师对孩子的一个问题的肯定,会让孩子感觉到对他思考的尊重,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三、解读“科学是什么”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2学生回答。3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4回顾今天做小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说说对科学的体会。【评析】将“科学是什么”显性化,突出“问题的产生—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构筑起科学探究的框架。这种显性化处理教材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科学就是这样的”这种认识,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与看似神秘深奥的科学探究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个小科学家其实并不难,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位小科学家,因为自己想做的事里面就可能有科学。四、发现身边的科学每人提10个科学的问题,可以说是本单元的总结活动,是为学生们在今后科学课的学习中会提问题专门设计的。要求:从身边的事物入手,每个人从“这是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提10个适合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将提出的问题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评析】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生活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走进课堂,有意识地挖掘相关的生活经验,以此为起点建构新的知识,这是本环节设计的意义所在。教学片断赏析1.交流玩玩具竞赛活动的教学环节师:刚才大家从玩玩具活动中发现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认为哪一组在竞赛活动中表现得最出色,问题提得最好呢?【说明】小组式的合作活动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他人和自己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同时增强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 生:我认为第二小组的表现最好!生:我认为第八小组的表现更好!生:第七小组也挺出色的。(举手的人很多)师:能说说理由吗?生:第二小组的问题提得最多。生:问题提得多,就一定提得好吗?生:(继续)第二小组提的问题虽然很多,可是有的问题就是为了凑数,太简单了,谁都知道。师:能举个例子吗?生:比如说对木头笔筒,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笔筒是什么做的?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意义。师:提问题还要有意义,原来提问题也需要多动脑!生:对,怎么也得多想想才能提出好问题。师:还有谁想说?生:我认为第七小组有一个问题提得最好,我很感兴趣。师:说说看。生:为什么小车在地面上比在桌面上跑得远?师:这个问题提得真不错,还有哪些好问题?生:第八小组的这个问题也不错:为什么安上电池后玩具小狗就会跳舞,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生:遥控器为什么能控制电动小汽车?生:……师:好问题还真不少,那我们调整一下政策,颁发三个奖项吧——提问题最多奖、好问题最多奖、最有价值问题奖。……【片断评析】低估学生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课程的主体。教师轻松、随意的点拨引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激励性的话语消融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2.解读“科学是什么”的教学环节师:回顾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经历哪些过程。(学生小声议论)师: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怎么做的?生:提出“怎样能把泡泡吹得又大又好”的问题。师:这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个阶段,提出研究问题。然后怎么办?生:做实验,观察,测量。生:思考,想办法。生:好好分析一下。生:最后把问题解决。师:如果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不能通过动手实验来解决,还可以有什么途径?生:看书,去图书馆。生:上网。生:看电影,看电视。生:还可以去实地考察,测一测。师:大家的办法还真多!条条大路通罗马,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不少。师: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结合你们这两节课的研究经历给大家总结一下?生:含有科学的东西很多,生活中许多事中都有科学。生:玩中也有科学。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位小科学家。生:科学就是先找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师:可以联系玩玩具和吹泡泡的经历说说。生:……生:科学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实验、查资料、测量、考察等各种方法,把问题弄清楚,得出结论。师:原来呀这就是科学,就这么简单……【片断评析】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敬畏。”我们的科学课就是要保持和呵护孩子们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本课的教学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的。 1科学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始于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并着重强调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碰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仍然是个新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成长过程是人类知识成长过程的缩影,从提问题开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途径。2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作为科学课主体的小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巨大的激情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校园、家庭、社会乃至广阔的大自然。让我们的孩子在有味、有趣、有奇、有感的氛围中,发展智力,发散思维,健康成长。第1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中的第1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寻找并研究校园里的物体,能分辨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哪些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从而建立初步的“生物”与“非生物”概念,由此实现《课程标准》中关于生命世界的要求:尽可能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起始阶段,学生对动植物的认识已有零星的经验,所以本课的学习可为将来学习更多的动植物分类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预先要做实地调查,挑选有代表性的观察地点、观察对象,教学内容可因地制宜,也可以到附近的公园甚至农田等地考察。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知识与技能●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植物;●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共同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乐趣; ●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物体,你们认为,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呢?2学生汇报。二、组织活动1谈话:在校园里又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2师生活动: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评析】科学课程提倡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学生获得对有生命的物体的亲身感受,就应该带领他们亲自去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去倾听鸟、虫的鸣叫,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的过程,使他们感到亲自调查而获得信息的乐趣。3记录有生命的物体:把我们刚才找到的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不知道名称的可描述其特征或用图画示意,并填入下表。生物名称或图〖〗发现地点【评析】记录生物的名称、发现的地点,可用多种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记录,去观察,去描述各种有生命的物体。4讨论:我们记录了这么多的物体,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吗?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呢?5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评析】创设一个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激烈争论的氛围,尤其是学生亲自观察之后,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可使教师更了解学生发现了什么,这样的研讨可以使学生充分发现并表达。对于争论中的不同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认识、去思考、去总结。6师小结:生物体都能生长,能繁殖后代,有生命,我们把这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称为生物。生物有动物、植物两大类。三、拓展延伸到公园或田野再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 教学片断赏析1交流观察、记录活动过程中的发现的教学环节师:刚才我们一起去寻找了校园里的有生命的物体,下面就请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生1:我们发现了小甲虫、蜗牛、蚯蚓。生2:我们发现了冬青、迎春花、黄杨、银杏。生3:我们发现了小蝌蚪,还有两种叫不出名字的小甲虫。生4:我们在树缝中还发现了许多蚂蚁。生5:我们还发现了草坪上的小草与开学时不一样了,长高了许多。生6:我们觉得校园中水塘里的水也是有生命的,生命是运动的,水塘里的水在不断地变化。有人还说,水是生命之源。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水是有生命的。【片断评析】在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他们根据各自的知识水平去发现,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尽管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一交流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课堂上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和多种形式的记录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教学环节师:寻找到的这些物体中,你认为它们为什么是有生命的呢?生:这些物体都在变化。师:水也在变化,它是生物吗?生:水不是生物,我认为生物还要吃东西。生:我认为这些物体会慢慢长大。生:这些物体都会繁殖后代,银杏会结果,蚂蚁会产卵繁殖。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觉得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生物都有生长的现象,都会由小长大,都能繁殖后代。比如桃树会开花结果,人也会由小长大。【片断评析】这一个环节很重要,这时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间接的学习,教师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地看、听,要训练学生乐于接纳别人的良好心理特征。在科学活动中,把讨论升华为分享,就好比清纯粗犷的山泉变成浓郁馨香的咖啡,韵味无穷。鼓励以小组为单位让大家分享,是科学课程分享机制建设的重要工作。第2课植物的不同和相同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的第2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多种多样的植物,达到让学生比较出植物间的不同和相同的目的,以实现《课程标准》中“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的植物进行简单分类”的要求。本节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1课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和比较周围常见的植物,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作为生命体,生长变化是它们最重要的特征。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系统地学习植物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预先要做实地考察,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植物场所,让学生观察并比较。教学内容也可因地制宜,带一些花草进教室。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知识与技能●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认识植物是各不相同的;●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亲近自然;●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坏一草一木。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谈话: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许多植物,你们都认识它们吗?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观赏一下,并且尽量描述它们的特征,好吗?二、组织活动1学生活动:各小组在校园一角,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详细记录。2小组汇报。 3提问:你家里有没有种养花草,能描述一下吗?4学生汇报。(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或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三、继续研究1(出示桃花图和向日葵图)提问:这两种植物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2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四、拓展活动1出示仙人掌图和凤仙花图,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2把讨论结果按照记录纸的要求记录下来。3学生活动。4观察教材第13页上图片,任意选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5小组交流汇报,教师适时补充。【评析】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教学片断赏析拓展活动教学环节师:你们觉得仙人掌和凤仙花有什么不同?生:仙人掌的叶子已经变成了针刺,凤仙花的叶是长条形的。生:仙人掌生活在干旱沙漠中,凤仙花生活在湿润的地方。生:仙人掌很少开花,凤仙花开时又多,时间又长。师:那么,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它们都要喝水,凤仙花需要的水比仙人掌需要的水多。生:它们都有根、茎、叶。生:它们都需要呼吸空气。生:它们都是绿色的。生:它们需要养料才能长大。 生:它们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生:它们都会衰老,甚至死亡。【片断评析】学生交流关于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强调要在学生小组讨论出结果的基础上,向全班学生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将结论向大家汇报。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地讨论,自由地探索,以利于课堂充满“自行探究发现”的活力。同时,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也学得扎实,既掌握了知识,又学到了掌握知识的方法。(秦佩娟) 第3课动物的不同与相同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多种多样的动物后,达到让学生比较出动物间的不同与相同的目的,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生物中对常见动物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观察植物的基础上继续比较常见的动物,应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理解:任何一种生物都和其他生物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点,同时它们本身又是独特的。为学生将来整体学习动物的分类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挑选有代表性的动物资料,尽量让学生认识一些典型的动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相关的调整,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知道动物的多样性;●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大家都喜欢看《动物世界》节目吗?(学生:喜欢)2提问:为什么喜欢呀?3学生说各自喜欢的理由。二、组织活动1观看录像:多种多样的动物。2(观看毕)让大家说一说分别有哪些动物,教师及时加以补充。3提问:除了录像中的这些动物外,你还认识哪些动物?4学生汇报。5师生游戏活动:由多名学生提问关于某一动物的特征,甲同学回答“是”或“不是”,多次询问后看能否猜中这种动物。【评析】这项游戏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测来了解动物是有不同特征的,为后面归纳出动物的不同与相同点作铺垫。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认识与理解动物,胜于通过书本看动物,或听教师讲动物。基于此,在此教学过程中设置一定的情境,用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自发地感受及体验科学的乐趣,实实在在地理解科学的意义,远比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拼命地背记来得有效。6比较狗和兔的异同点。(1)教师出示狗和兔的标本或图片。(2)狗和兔是我们喜欢的动物,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3)学生汇报。(4)学生观察讨论后,把不同点和相同点填在圈内,交叉处填相同点。狗兔7刚才我们认识了许多动物,也知道了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现在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给动物分类,看看这些动物该怎么分。8学生活动:用准备的卡片分类,并把结果填在活动记录纸上。9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10师生小结。【评析】教师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展示各自研究的成果时,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不但主动求异,而且主动求佳。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真正能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三、课外延伸课后继续观察一些动物,也可以用动物卡片,比较其中的两种动物的相同与不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教学片断赏析1“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的教学环节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活动,我请一个同学在心里想一种动物并写在自己手心里,不要告诉其他人。另外的同学用提问的方式,猜一猜,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该同学只回答“是”或“不是”,一起来试一试,好吗?生1:我心里已经想好了一种动物,你们一起来猜,好吗?生2:这种动物身上有毛吗?生1:没有。生3:这种动物会飞吗?生1:不会。生4:这种动物喜欢吃草吗?生1:喜欢。生5:这种动物是生活在水里的吗?生1:是。生6:这种动物身上有鳞片吗?生1:有。生7:这种动物是用鳃呼吸吗?生1:是。生8:我猜这种动物是鱼。生1:猜对了! 【片断评析】这一活动不是简单的瞎猜,而是让学生从活动中感知和描述动物的特征,并于不知不觉中分析、体会动物的不同与相同。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运用方法的不同,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答案的多样性,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开阔了思路。这种让学生带着已有的感知,在思维的配合下,使感知的层次逐步深化,规范了学生的认识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交流汇报狗和兔的不同和相同”部分教学环节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狗和兔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生:兔子和小狗有一个不同,小兔不咬人,小狗会咬人。生:我不同意,小狗一般都不咬人,我家的小狗就从不咬我。生:咬人。生:我发现,小兔见到人就跑,小狗一般不会跑,但要是吓唬它,它有时会跑,有时会反过来咬你。生:对,你不去惹小狗,小狗不会咬你的。生:疯狗乱咬人。(学生一阵大笑)师:那你们说说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生:我们和动物应该和平共处。师:的确,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动物,不要伤害它们。那刚才他们说的这点到底算不算不同呢?生:我觉得应该算,狗怎么说还是会咬人吧。生:其实那不就是狗吃肉,小兔不吃肉嘛?【片断评析】学生的交流往往流露出儿童所特有的童言稚趣,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听听他们的声音,既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又要善加引导。于是,不仅师生及生生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加深了,连人与动物都可以“和平共处”(情感化)了。 (熊诗莹) 第4课植物·动物·人 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我眼中的生命世界》单元的第4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了一些植物和动物的知识,知道了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而且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课,学生将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继续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在生物这一大概念下来讨论植物、动物、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生物的基本需求”、“愿意合作与交流”等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一是比较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找到动植物生长的共同需求——阳光、空气、水、食物、空间等;二是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中动植物的趣事,知道有些动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学会了用保护色、拟态等自我保护的方法适应环境,体会自然界的神秘;三是再通过一些动物和植物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动物与植物之间的不同及相似之处,了解动植物之间虽然外形、生活方式、生活习性等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有时生活环境却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向学生渗透动植物之间相互影响、和谐生存的思想;四是比较人与黑猩猩之间的不同与相似之处,通过对人与黑猩猩之间的比较,探索人与其他有生命物体的关系。通过这种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这样一个概念:人类是生物,也有与其他生物相类似的生命特征和需求。教材对这四部分内容没有太多的叙述,只是把它们作为学生探究的提纲,让他们在比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植物、动物、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也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来比较、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这个交流的过程更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及技能。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出示装有兔子的笼子)谈话: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2学生齐答。(非常兴奋)3谈话:你喜欢小白兔吗?能说说喜欢它的原因吗?4学生谈自己喜欢小白兔的原因。【评析】导入是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关键。这样设计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情绪非常高涨。接着给学生机会说出自己的观点,给他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在交流喜欢小白兔的原因时,又初步感知了人与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二、比较兔子与萝卜的不同和相同1提问:兔子最喜欢吃什么?(学生回答)2(出示萝卜)谈话:你们能找出兔子和萝卜之间的不同之处吗?看哪个小组观察最仔细,找到的不同之处最多。3学生小组交流。4全班进行交流。5谈话:是啊,兔子和萝卜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不是同类的,所以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也就特别多了。那么,兔子和萝卜也有相似之处吗?6学生讨论后汇报。【评析】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引入到比较兔子和萝卜的不同的研究主题,过渡较为自然。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征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活生生的物体能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了解自然界中有趣的动植物1看录像,提问:认识它们吗?它们是植物还是动物?看后你有什么感想?2学生回答。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动物和植物?(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向他们介绍一些自然界中关于保护色与拟态现象的知识,并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趣现象)【评析】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搜集整理信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这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四、进一步比较动植物的不同和相同1组织学生任意选择动植物进行比较,把讨论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来比较。2学生讨论、汇报。3小结。【说明】在这儿继续来比较动植物的不同和相同,并不完全是第一部分的重复,教师还应着重指导学生了解许多动植物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金鱼和水藻都生活在水里,而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谐生存。金鱼排出二氧化碳供水藻进行光合作用;水藻释放氧气供金鱼呼吸,水藻为金鱼提供庇护等。这样的设计旨在向学生渗透动植物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谐生存的思想。五、比较人与黑猩猩之间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1投影出示人与黑猩猩的插图,组织学生讨论: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处?2学生交流汇报。3提问:人是动物吗?为什么?4学生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六、课后拓展讨论:人与植物、动物有什么关系? 【评析】一堂好的科学课绝不能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和其他生物和谐生存,并养成保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好品质,这是伴随人一生的优秀品质,也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更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教学片断赏析1汇报交流萝卜和兔子的不同的教学环节师:萝卜和兔子究竟有哪些不同呢?生:兔子有耳朵、眼睛、鼻子、嘴等,萝卜没有。生:兔子会跳,萝卜不会动。生:兔子是有生命的,萝卜没有生命。生(马上):不对,萝卜也是有生命的。师:萝卜究竟有没有生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生:萝卜有生命,因为它也是从小长到大的。生:我认为萝卜有生命。它会生长,就说明它是有生命的。师:说得有道理,大家同意吗?生(齐):同意!生:我还发现兔子要吃萝卜,萝卜不能吃兔子,这也是它们的不同。生:兔子身上有毛,萝卜没有。生:它们的外形一点也不一样,萝卜有根、茎、叶,兔子没有。生:兔子是动物,萝卜是植物。生:萝卜生长在地里,兔子生活在地上。生:萝卜从种子长成一个萝卜,变化非常大,兔子从小到大变化小。……【片断评析】我们绝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从上面的交流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多,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2观察录像中的尺蠖后谈感想的教学环节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生:尺蠖不动时,还真和树枝一模一样。生:要是不动,我还真不知道它是动物呢。生:尺蠖的本领真大!生:我想尺蠖这样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来保护自己。 生:太有趣了,世上还有这样的动物!生: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老师,尺蠖我们这儿也有,我以前抓到过的,我们叫它“树枝虫”。师:真的吗?你是在哪儿抓到它的?又是怎样发现它的?生:在我家门前的树上,它不动时我没发现,后来它动了,就被我发现了。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生:老师,我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就好了,往树上一躲,你们就找不到我了。(生大笑)生:我想发明一种衣服,它会变形也会变色,要是解放军叔叔穿上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容易被敌人发现了。师:说得真好!你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希望你努力学习,早日发明创造出你的产品。生:尺蠖这种动物很像植物,有没有植物像动物的?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你先别着急,待会儿录像全放完了,看你能不能找到答案,好吗?(学生继续看录像)【片断评析】学生始终在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和展示自己,教师适时地鼓励和赞扬,也给了学生自信。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赞美是生命的阳光。”所以,我们教师不要吝啬赞扬,只要你肯赋予生命一缕阳光,她就可能灿烂辉煌! 第1课生命离不开水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1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生命离不开水的例子(包括动物、植物和人)入手,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蔬菜、水果等植物体内含有水,而且不同植物含水量不同,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涂色来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选择观察小草每天“喝” 多少水等实验,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总之,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站在生命的角度,认识水对动物、植物和人的影响,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认识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激发学生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的目标。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生命与水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人、动物、植物“渴”了要喝水,已经知道生物维持生命需要水。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看待水与生命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离不开水,还将为今后进一步认识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内容打下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这样处理教材:首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入关于水的话题,充分唤醒学生原有的经验,组织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人、动植物离不开水的事例。在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选择工具用自己的方法“挤”出植物根、茎、叶、果实等各部分体内的水,并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充分感受植物体内有水,在此基础上来认识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感受生命离不开水。在拓展活动中提供两种方案:活动一“观察小白鼠或其他小动物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活动二“设计植物‘喝’水的实验”,其中除了选择书上的实验以外,还可采用两株月季花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用教材教”要强调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创新,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针对以上设计我们需要做好如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验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记录纸、试管、植物油、月季花、小白鼠、月季花、小草等材料。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科学实验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提取植物体内的水;●初步学会选择利用一些材料做关于“生命离不开水”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水;●意识到动植物和人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谈话:小朋友,你口渴了怎么办?你们的手、衣服脏了怎么办?几个月不下雨,地里的庄稼快要干枯了怎么办?(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小结:是呀,水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动植物的生长太重要了,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评析】在上课之前,学生并非一无所知,这一设计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水。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离不开水1谈话:水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动植物的生长关系十分密切,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看一看谁能答得上来——世界上有哪一种有生命的物体能离得开水?(学生讨论、猜测)看来这种物体还挺难找到的。下面,我们换一个话题,请每位同学在小组内说出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把本组的共同想法记录下来。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师生小结:水对生命来说真是太重要了。生物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如呼吸、消化、蒸腾、光合作用等都需要水,离开水,生物就不能生存,生命也就会停止。(板书课题)【说明】从正反两方面来找例子,让学生感知水和动植物、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归纳出一个共同观点——生命离不开水。三、动手实践,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1谈话:你能说出实验桌上的材料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吗?(学生观察并交流)这些植物体内含有水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2小组讨论:如何把这些植物体内的水分“挤”出来? 【评析】学生自带各种蔬菜、水果,引导学生认识它们有的是根、有的是茎、有的是叶和果实,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后面认识植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含有水作铺垫。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如何发现植物体内有水,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要求学生设计方法将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这样可以将原有生活经验转化为实际的动手操作,既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又能激发学生尝试实验的欲望。学生可能会萌生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挤、刀拍、捣碎、榨汁机榨或用盐、糖析出水等,学生想的方法越多越好。教师必须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3每组学生选择1~2种方法,分组实验,亲自感受水被“挤”出的过程。【说明】上述实验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经历水从植物体内挤出的过程,从而认识植物体有水,而且含水量有多有少,同时学会提取植物体内水的方法。教师要巡视指导,适时点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各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分有多有少,我们在吃水果、蔬菜的时候,既补充了维生素等营养,也补充了人生命活动所需的水分。5出示课前用透明塑料袋罩上的盆栽植物。提问:塑料袋原来是干的,现在内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观察并讨论。小结:塑料袋内壁上的水是从植物身上“跑”出来的,说明盆栽植物体内也有水。四、列表讨论,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1提问:从人出汗、排泄等生理活动中可以证明人体内有水,但我们的身体里含有多少水呢?我们吃的米饭、面条、猪肉、鱼、鸡蛋这些食物中又含有多少水呢?牛奶都是水组成的吗?2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3指导学生在教科书扇形图上涂色,投影下列表格,初步了解几种食物中的含水量。100克食物含水量对照表食物名称〖〗矿泉水〖〗牛奶〖〗青菜〖〗鱼〖〗鸡蛋〖〗米饭〖〗牛肉、猪肉〖〗面包含水量(克)〖〗100〖〗95〖〗90〖〗85〖〗76〖〗75〖〗70~75〖〗30~404小结:我们人体的含水量大约在65%,而且各种动物体内也含有水,我们吃的各种食物包括压缩饼干里也含有水,水可以补充我们人体活动必需的营养。 【说明】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了解人体、各种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水,了解人们在吃食物补充营养的过程中,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补充一些其他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生命活动。五、拓展活动,感受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1活动一:观察小白鼠或其他小动物在缺水的情况下有什么反应。2活动二:设计植物“喝”水的实验。方法1:剪下两朵月季花(茎长一些),将它们分别插入装有水和干土的试管里,观察哪一朵花先凋谢。同时将装水的试管里滴几滴油,在水面上做好记号,观察这朵花每天喝多少水,同时做好记录。方法2:按教科书第24页设计实验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做好记录。【评析】“用教材教”强调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创新,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探究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提供条件或创设情境。围绕“生命离不开水”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演练他们的科学技能,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丰富了教学的素材。教学片断赏析1.从植物体内“挤”水的教学环节师:植物体内有水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西瓜里有水,只要一挤压水就会冒出来。生:甘蔗里有水,我最喜欢喝甘蔗水了。生:妈妈炒青菜时,锅里不放水,也会出现许多菜汤,说明青菜里有水。生:早晨,我和爸爸在树林里跑步时觉得空气十分湿润,爸爸说这是因为水蒸气会从植物的叶上跑出来。师:那么,你们能否想办法,把实验桌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谁想的办法多。生:把香梨切成块,放进杯中,用木棍捣烂,用纱布包紧就可以挤出水来。生:用两块板把西红柿夹在中间,也能压出水来。生:直接用手动榨汁机挤水更加方便一些。生:像妈妈腌菜一样,在切好的蔬菜上多撒些盐,水就会自己跑出来,只是时间要长一些。 【片断评析】设计“把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植物体内有水,并在感受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从而获得多方位的发展。如果要求学生按一种方法动手操作则显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化。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鼓励学生毫无顾虑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启发他们设计各种各样挤水的方法。实践证明,学生设计方法的热情都很高,他们积极思维,各种方法中,既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又有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又可开拓他们的思路。 (陈刚吴小江)2.续写科学小诗,真心赞美有水的世界的教学环节师:(激情)上到这儿,老师想到了一首小诗,你们想听听吗?(边有感情地朗诵边出示小诗)师:你们知道这儿的“你”指的是谁吗?生(齐声):水。师:把“你”换成水我们来读一读。生:(齐声)“因为有水,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水,鱼儿游得欢畅……”师:(激趣)你们觉得这首诗怎么样?想接着把它写下去吗?生:因为有你,青山变得翠绿。生:因为有你,鸟儿齐声高唱。生:因为有你,小树茁壮成长。生:因为有你,池塘充满生机。生:因为有你,麦田一片金黄。生:因为有你,玉米长得棒棒。……师:谁能把这首诗写得完整些、连贯些、更优美些吗?生:因为有你,花儿开得鲜艳;因为有你,公园五彩缤纷;因为有你,衣物洗得清洁;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因为有你,桌椅擦得干净;因为有你,窗户擦得明亮;因为有你,嗓子变得响亮;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生:因为有你,瀑布变得壮观;因为有你,生命活得长久;因为有你,夏日变得凉爽;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因为有你,水果变得甜美;因为有你,庄稼获得丰收;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因为有你,树木长得茂盛;因为有你,家园变得美丽;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因为有你,人们发明船只;因为有你,大海奔腾不息;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因为有你,山泉欢快流淌;因为有你,小溪轻轻歌唱;因为有你,大地充满生机;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生:因为有你,牛羊长得肥壮;因为有你,稻谷长得饱满;因为有你,电量更加充足;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片断评析】续写小诗的教学环节可以充分展示学生对水的赞美之情。也许学生续写的小诗从形式上看并不那么严谨,但从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充分感受到了生命之源——水在动、植物和人体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深切领会到了“生命离不开水”的含义。另外,学生续写小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的过程,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的过程! (丁国芳周春花)  第2课观察水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2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研究水的一系列活动,发现水的性质,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了解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及水有表面张力;同时在初步学会设计各种方法准而快地鉴别水及研究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的探究过程中,学会仔细观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意见,愿意与同学交流,学会分享劳动成果。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组成。第一块引导学生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观察烧杯中的水,建立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的概念。这部分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越具体越全面越好,对一些与众不同的表达要多给予肯定。然后通过找水比赛,巩固学生对水的基本认识,强化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第二块可以用找水比赛中的糖水引入,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了解溶解现象。然后让学生用老师准备的小超市里的原料做快餐汤,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体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最后,让学生在品尝过程中做猜一猜的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第三块引导学生观察浸入水中的纸的变化情况。课前老师可为学生准备三种纸——餐巾纸、宣纸、白纸,把三种纸粘在一根小棒上,水染成红色,放在培养皿里。让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对毛细现象的感性认识更深刻。第四块组织学生做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的实验。考虑实验所用的时间,建议用小一些的硬币实验,如贰分硬币。这个实验需要学生细心加耐心,老师巡视时要多加指导。每个实验小组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做,这样的结果就更具有科学性。这四块内容较多,如果一堂课来不及完成,可安排两节课进行。本课中出现多次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想结果,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猜想”是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它对科学发现、科学概括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实验前先猜一猜,可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在脑海中产生许多不同的解释模型,同时给学生机会去表达、去解释,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不管预测是否正确,只要学生动脑筋去想了,去思考了,并把它表达出来了,就是有意义的,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就会有促进。这是感悟、理解科学的重要环节。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通过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来认识水的性质;●初步学会设计各种方法,快速而准确地在几种液体中鉴别出水;●能对实验作出猜测,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知识与技能●知道水的性质; ●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体;●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细心观察,尊重事实;●愿意与同伴合作,并勇于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分享劳动成果;●感受探究活动的快乐。教学过程设计一、猜谜导入因为有你,小树长得青翠;因为有你,禾苗茁壮成长;因为有你,小溪丁冬作响;因为有你,小鸟自由翱翔;因为有你,沙漠变成绿洲;因为有你,生命灿烂辉煌!你知道小诗中的“你”是谁吗?【说明】这是一首由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1.提问:我们大家都见到过水,你能说说水是什么样的吗?关于水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学生先说说对水的印象,再提出问题。3.谈话:今天老师给每一组桌上准备了一杯水,让我们首先来观察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2观察水)【评析】用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编成谜语引入,有新意。诗歌中小作者对生命之源——水的真实情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水的研究热情。让学生说说对水的印象,进一步唤起了学生研究水的兴趣。二、观察水1观察实验:观察桌上的这杯水是什么样的,看看哪组说得最详细。2各组学生把通过观察后的发现向全班学生汇报,老师把学生的发现及时记录在黑板上。 【评析】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水,这儿可以放手让学生说,并把学生说的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没有必要规定学生说出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特点。至于学生在观察中用哪些感官,还是要学生自己选择。学生的学习应该有自主性。老师要特别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表达。3组织学生又快又准地找出桌上6支试管(分别编上号码:1号酱油,2号雪碧,3号白醋,4号水,5号牛奶,6号糖水)中哪支是水。4.先让学生猜一猜,哪支可能是水,然后再讨论用什么方法去鉴别。教学过程可按照“猜想—讨论研究方法—确定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得出结论—与猜想对比”进行。【评析】这一活动既是对前一活动的深入,也是下一活动的引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儿的比赛不在乎哪个组的胜败,而是要让学生学会选择科学的方法,先猜想再实验验证是做科学的第一步,这一环节相当重要。三、水的溶解实验1用前一实验中的糖水引入,教师问:你怎么知道哪支试管里是糖水?然后让学生先猜猜糖放到水里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分组做溶解实验。2学生汇报。注意及时表扬细致的发现及与众不同的表达,同时在学生表达中,适时给出术语性的名词“溶解”。【评析】学生对溶解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但也不是能清晰地说出“溶解”这一名词的。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溶解,虽然需要一些时间,但学生收获的将远远要比老师硬塞上科学术语强得多,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去掌握。3做快餐汤。教师提供汤料、糖、盐、味精、鸡精、油等原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做物体的溶解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各种物体在水中溶解或不溶解的过程。汇报时可让学生先品尝,再猜猜美味的汤里放了些什么。【评析】鼓励学生自己选材料,使所有的学生在良好的探究氛围中参与活动,在研究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脑及动手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四、认识水的毛细现象(以下可作为第二课时)1谈话引入: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天我们来试一试,水到底往哪里流。 2.师演示并讲解:把这些餐巾纸、宣纸、白纸的底端一起浸入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3.学生猜想并发表看法。4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评析】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预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还可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的效率大大增强。当学生看到三种纸浸入水的瞬间时,就会产生一种追求正确答案的欲望。这种欲望能促使学生发现平时没有发现的问题。五、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讲解实验要求: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这枚硬币上可以放多少滴水?每次滴一滴,当水溢出来时,一共滴了多少滴?先猜测,做好记录,再实验验证。2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评析】这个阶段的猜测与结果出入极大,学生的预测各不相同,这正是教学的最佳资源。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预测的差距,就会不断思考,久而久之,预测能力会逐渐提高,探究的欲望更会越来越浓。六、师生共同总结研究收获教学片断赏析认识水的表面张力教学环节师:让我们来看看这枚贰分硬币上能放多少滴水。生:怎样把水放上去?生:用勺子或吸管。生:用手捧着水,再一滴一滴放到硬币上。生:有的同学的水滴大,有的同学的水滴小,不公平。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工具(出示滴管,边演示边讲解),把它轻轻地放入水中,尽量不要碰到烧杯壁和底。先轻轻挤一下乳胶头,再松手,然后把滴管垂直拿出水面,移到硬币上面,手挤一下乳胶头,水就会出来一滴。大家先玩一玩滴管。学生每人都玩滴水游戏。 师:大家玩完了有没有话要说?生:我觉得滴管真好玩,滴出来的水滴真的是一样大的。生:我发现要慢慢挤,否则会几滴水一起下来。生:是的,我刚才挤一次一共滴了6滴,它滴得太快,就没数清楚。师:那你重玩一次了吗?生:我后来滴了4滴。生:我觉得也不能滴得太慢,这样的水滴好像有点大。生:我滴了10滴,手都有点酸了。师:好,大家可以往硬币上滴水了。你们猜猜硬币上能滴几滴?写在记录纸上。(学生在记录纸上分别写下了2滴、6滴、10滴,最多的是12滴等)师:写完后,大家可以开始了。(学生开始分组实验。结束后学生开始汇报)师:大家在硬币上滴了多少滴水,你猜对了吗?生:我只猜4滴,可最终我滴了19滴。生:我猜10滴,可滴了21滴。生:我猜对了,我猜6滴,真的只滴了6滴,水就流出来了。生:不对,我看到他把第6滴故意滴到外面去的。师:是吗?那这能算吗?生:我们要实事求是,这个不算。【片断评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能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为了显示自己猜对了,故意把实验结果创设,这是孩子的一种幼稚表现。老师没有去批评这样做好不好,而是用一种孩童的口吻“算不算”,让孩子们体验科学上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师:怎么有的同学滴得多,有的同学滴得少?生:我们是把每一滴都滴在中间的。生:我们的滴管靠硬币很近,这样水不容易流出来。生:他们三个人帮我扶好桌子,不让桌子摇晃,我就小心地滴,滴到最后,水滴都变成了一个圆弧形的了。我在硬币上一共滴了28滴。师:小小的硬币上怎么能滴这么多水?生:我发现硬币边上有一圈凸出来的边,可能是这圈边挡住了水。 生:我觉得水面上好像有一层膜,把水给罩住了。生:我觉得水里好像有胶水,把水黏住了。生:我猜水好像有一股力。……【片断评析】这一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而不是教授水的表面张力。虽然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表面张力,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的精彩表达,完全是感受到了水的表面张力。教学手记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宽松的教育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堂课上,学生活泼愉快、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老师没有告诉学生也没有让学生归纳整理水的物理性质,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样老师也没有总结观察、研究的方法有哪些,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体验这些方法,感悟到的是不尽相同的方法。学生在这堂课上,充分体验了猜想的成功与失败,更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原来水是那么神奇有趣,实验前的猜想是那么有价值。由此,我深深感到教学的目标其实在于一种体验。综观科学家成长的历程,不难发现,浓厚科学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力,以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必备条件。尽管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创造过程,但是小学校园毕竟是未来科学家的摇篮。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第3课家乡的水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3课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运用实地考察、访问专家、查阅资料等方法调查研究家乡的水资源,了解家乡水资源严重缺乏,有限的水资源被海水入侵污染,了解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从而使学生感受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对动植物等的危害,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课程标准上制定的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这一目标。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水原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他们已经知道生命离不开水,了解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并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以及对家乡的水资源简单、粗浅的认识。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说:“家乡的水资源多,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哗流个不停,从来就没断过。”有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则说:“水少,因为家乡的水库都见底了,甚至有的水库一滴水都没有了,农民伯伯都在水库底下种庄稼了。”由此学生在对家乡水资源的认识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这些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地调查研究家乡的水资源状况。初步学会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照片等)记录观察结果、描述观察结果、交流观察结果,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基础。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等能力有限,学生第一次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科学调查研究,他们充满热情与好奇,但缺乏科学的方法与经验,所以要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考察家乡的污水河并拍照、摄像,获取第一手资料,请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跟踪采访,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科学家的使命感、成就感;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进行“科学——引领学生前进的航标灯”的宣传,告诉家长,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家乡的水资源,要以语言、文字、统计图表、图画、艺术表演等诸多形式来表达、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它可以促进学生语、数、音、美、体等诸学科的学习,是学生综合才艺的大展示,是他们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我真诚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研究——“大手牵小手,共踏科学路”,于是家长在国庆休假期间纷纷带领学生调查研究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联系省水文地质勘察院等专业部门准备接受学生的采访(况且许多学生的父母就在水文地质勘察院工作),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为大家演示讲解海水入侵的原因及危害,这比老师空洞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根据学校三年级有7个平行班的现状,近400名学生是可贵的课程建构者,我打破班级界限,将各班研究相同专题的小队同学互相介绍成朋友,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帮助了别人发展。因此我将教材规定的2课时,分解设计为4课时。第一课时:家乡水资源知多少——确定选题;第二课时:家乡水资源考察——实地调研; 第三课时:搜集处理共享信息——准备汇报(7个平行班级,研究相同专题的小队资源共享);第四课时:团结协作,共展成果——交流分享。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科学思维方法开展调查,并能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能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艺术表演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能初步运用观察、对比、实验的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认识家乡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海水入侵污染的情况;●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通过科学调研,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意识到水资源的宝贵,积极提出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建议。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关于家乡的水,你知道哪些事情?(2)关于家乡的水,你还想知道哪些事情?(3)看看你想知道的这些事情中,哪些经过我们自己调查研究能够解决?2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众多问题归纳确定为4个小专题:(1)家乡的水资源状况;(2)家乡的水污染状况;(3)水污染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4)水污染对动植物的影响。3选定专题,组建小队。 (1)学生自己确定研究专题,根据自己最想研究的专题自由组建小队,命名小队。(2)制定小队调查研究计划,明确责任分工。(3)各小队相互交流,完善研究计划。【评析】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则给予适当的组织、引导,使学生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二、实地调查研究由学生亲自参加家乡的水资源调查研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取第一手资料,全面了解家乡的水资源,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危机感,今后倍加珍惜家乡的水资源。在实地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全面的协调部署,如联系好各专业部门准备接待学生采访,注意学生考察污水河、取水样活动的安全,注意引导好各小队队员间的分工协作等。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大连是个极度缺水的城市;△甘井子地区海水入侵严重;△我们所居住的南关岭地区无水库,是海水入侵重灾区;△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会使水污染;△水污染会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垃圾、废水会使水污染;△水污染会给工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水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教学活动过程:1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家乡的污水河。(1)参观调查过程中的安全教育。(2)各专题小队做好取水样、拍照、记录等分工合作事宜。(3)工具准备:手套、吊绳、水瓶、塑料袋、记录本、笔、摄像机等。(4)现场参观、调查并讨论:①污水从哪里来? ②污水周围的环境怎样?那里面有没有动植物生存?③怎样才能使污水变清不臭?(5)利用水样到实验室做对比观察实验。2访问辽宁省水文地质勘察院专业人士。3访问镇水务局等职能部门。4上网查询相关资料。5到少年宫、图书馆查阅资料。6咨询父母等长辈。【评析】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诸多课程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学习,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泛的智力背景,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丰富其学习经历。三、处理、共享信息1处理信息。各专题小队由小队长带领自主处理搜集到的有关家乡水资源的各种信息,有疑问的,小队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帮助。2共享信息。7个平行班研究专题相同的小队把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资料放在一起共享,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准备在班级汇报交流。3准备交流。各专题小队在小队长的带领下,每个成员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交流自己对家乡的水资源科学调查结果。四、交流、共享成果1交流成果。各专题小队依次汇报自己精心准备的研究成果,要求全员参与。2共享成果。(1)各小队互相间参观学习对方的研究成果:图画、图表、相片、录像、书面报告等。(2)各小队队员间互相交流调查研究的体会、收获。3全班讨论:学习了《家乡的水资源》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想法? 4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想法。【注意】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不善发言的学生以说话的机会,使学生乐于参与交流活动,充分肯定学生哪怕是很天真幼稚的保护水资源的建议等。今天的童真会变成明天保护家乡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实际行动。教学片断赏析1交流共享成果过程的教学环节生:(将大连地区水资源状况图挂到黑板上)大连地区主要河流多发源于北部和中部山地,沿着山地丘陵倾斜方向流向海洋……师:这么好的材料你是从哪找到的?生:是从我哥哥的一本书上找到的,那本书的名字叫《可爱的大连》。师:很好!生:(将图画贴到黑板上)这是大连地区人均水量与世界、全国的比较。简单地说,当全世界每个人有16杯水喝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有4杯水喝,而我们大连每个人才有1杯水喝,这就告诉我们中国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而我们大连更是一个缺水城市。生:(拿出统计图贴到黑板上)这是大连水务局的统计资料。今年1~8月份全市平均降雨量为304毫米,比去年同期少144毫米,比大旱的2000年同期还低46毫米。截至8月31日前,全市小型以上水库蓄水量为686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21亿立方米,是历年同期均值的一半。大连是个缺水的城市,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生:滨城旱情,百年不遇——来自城乡抗旱动员大会上的报告。……师:市政府投入多少抗旱资金?水库还有多少水?你再说一遍。生:市政府已投入7951万元抗旱资金,碧流河、英那河等水库的存水只够我们用到2003年国庆前。就是说如果再不下大雨、大雪,明年国庆以后我们就没有水喝了。生:(将南关岭地区水资源图贴到黑板上)这是来自辽宁省水文地质勘察院的报告——南关岭地区水资源状况。△地下水资源。 南关岭地区总面积为67平方千米,平均年降雨量5871毫米,大气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因为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严重减少,个别地区几乎干枯。△海水入侵。随着工农业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是80年代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大量海水侵入内陆,使南关岭地区地下水遭受严重破坏,水质变咸,不能饮用……生:你将第二部分“海水入侵”说得再清楚、明白些好吗?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男生上前拿出移动小图片幻灯演示),这是我们小队在水文地质队陈队长的指导下画的海水入侵图。这里是海水,这里是井水,这里是水库水,当井水、水库水被用得越来越少,水位比海水还低时,海水就会入侵到井里、水库里,这也叫海水倒灌,会使有限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片断评析】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自己动手搜集多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整理信息进行表达与交流,学为己用,学生的能动作用得以最佳发挥,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窥一斑。2.水污染对动植物的影响的讨论环节生:我们画了两幅图表现干净水和污水里动植物的不同,后面看不见的同学下课再来看。这里是干净水里的动植物,这里是污水里的动植物。生:这是我在报纸上找到的材料。3月17日,英国《独立报》发表了这样一条消息:在英国各大河流的浅水区,有一半以上的雄鱼由于环境污染而发生了性别变化。英国环境学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英国的各个河流里,均有雄鱼逐渐出现雌鱼特征的现象,在一些支流里,所有的雄鱼都已经被雌化。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避孕药剂生产者不负责任地将含有大量雌性激素的污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河中所致。而更为可怕的是,英国人三分之一以上的饮用水都是从各个河流提取的。生:水污染造成女儿国——摘自《少儿百科》。我国山西省的一个小山村,很多年那里出生的都是女孩子,无一男孩。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是村子的水源——一个遗弃锌矿中的金属镉造成的。生:(食物网污染图示)化工厂的废水—流到河里—鱼吃虾,鸭吃鱼—人又吃鸭、鱼、虾;河水—自来水厂—人喝了,河水—田野、农田、果园、菜园—人吃了水果、蔬菜—被污染了,所以水污染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 生:我们编排了一个小节目,表现动植物在清水与污水中的不同,请大家欣赏,请老师帮我们放音乐。学生伴着音乐表演情境剧:外婆家住三道沟净水厂东北方(欢乐的快板音乐声起),外婆说十年前门口的那条由净水厂流出的小河水清可照人(清脆的童音仿佛天籁之声),水中鱼儿尽情地畅游,水湾边有数不清的蝌蚪,夏天那里总是蛙声阵阵,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水中自由地嬉戏,舅舅家的小哥哥还在水中捉鱼拾鸭蛋呢。那时呀,小河两边是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葱郁的大树蓬勃地生长,蜜蜂蝴蝶在花间飞舞,大树则成了鸟的乐园。可是,(音乐急转直下变为如泣如诉的慢板)自从天河路、天洋路居民区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小河以后,小哥哥再也不去小河了,青蛙消失了,蝌蚪和小鱼被毒死了(在痛苦的挣扎中死掉),鸭子流着泪上岸了,鲜花衰败了,小草枯萎了,大树失去了生机,清澈的小河变成了一湾死水。那生机勃勃的小河就成了外婆永远的记忆。现在泉水新建小区把那污水引到了地下,但在华南沃尔玛店附近的公路边,我们还是发现了在排水沟里流淌的是没有生命、又黑又臭的水。……3总结学习收获的教学环节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到很大的启发,听了别人的汇报,你有什么想法呢?生:我们不应该往水里扔垃圾、电池等,水污染了流到大海里,那样乌龟等小动物、植物都会死亡。所以我们不应该破坏水,怪可惜的。生:如果谁家浪费水我们就给谁家断水!生:不行!生命离不开水,给他家断水,就喝不着水,人渴死怎么办?生:水是人的半条生命,还是要告诉他们别浪费水。生:我们还要告诉爸爸妈妈、亲戚邻居不要乱扔垃圾污染水,要保护水,不浪费水,要节约水,不然到明年的国庆我们每个人就没有水喝了,因为水是生命的一半。生:我们洗完脸的水不马上就倒掉,洗完抹布再倒。生:洗完抹布的水还可以留着冲厕所呢!生:淘米的水可以浇花。生:我们要印宣传单告诉所有的人要节省水,把宣传单贴到所有的地方,直到人们不浪费为止。 生:我们小组讨论了一下,把我们这节课汇报的内容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汇报,告诉家长节约用水,不然我们就没有水喝了。生:以前我不喜欢下雨天,自从知道大连缺水,我就希望下大雨。生:小动物们太可怜了,被污水夺去生命,我们再也不能伤害它们了。我建议,我们要在红领巾广播站广播,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应该保护水,不能再浪费水了,要保护环境。生:我们要到工厂、敬老院去宣传、表演节目,让他们知道节约用水,不污染水。还有,星期天到街上贴宣传画、发材料,告诉大家节约用水,不要污染水源。……师:好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咱们暂时先研究到这里,同学们的想法很好,还有许多新的创意。回去后以小队为单位再认真地想一想,研究研究,把自己的方案完善,研究成熟,然后付诸行动,让我们人人都来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参观自己的作品)【片断评析】表达与交流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在积极地说出自己想法的同时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在交流中得到鼓励与承认,在交流中学会科学学习,并从中获得成功与自信。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强化情感体验。教学手记学生对家乡的水资源及水污染危害的认识不是教师上一节课,一夜之间就形成了,而是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综合教育经学生内化而形成。这样就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要在学生对家乡水资源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对家乡水资源及水污染危害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促进学生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本课课前充分指导学生并利用图书馆、少年宫、科技馆等资料库来搜集相关信息;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调查研究家乡的水资源;利用辽宁省水文地质勘察院等社会资源,联系让学生与水文专家牵手,使学生通过对专家的采访获得可靠的信息,并学习科研专家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终身受益;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家乡的污水河,请电教老师摄像、拍照…… 这些充分的准备,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由于充分开发了课堂以外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不仅深刻地了解了家乡水资源的缺乏,还知道了大连沿海地区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海水入侵已十分严重,直接威胁仅有的淡水资源。真正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危机感,从而加倍珍惜每一滴水。科学学习“只有在具体的参与过程中,学生才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悟,检验知识的由来、本质及应用前景,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消化、吸收、沉淀为自身的东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家乡的水资源》一课老师就不应在课堂上泛泛地讲家乡的水资源如何少,水污染有何危害等,而是要带领学生亲自去调查研究,去亲自考察家乡的水资源状况,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资料。当学生站在污水河边,看到灰黑色的河面漂着各种垃圾,闻到那污水河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味,他们已初步感受到了水污染的危害。有了这些真切的体验,学生再经过自己动手取水样、对比观察、实验、记录等亲历过程,在“做”中理解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究竟是怎么回事。同时加深对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水污染危害的理解,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珍贵的水资源。 (鲁梅)       【打印】【收藏】【推荐】 第4课地球上的水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生命之源——水”单元的第4 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水的性质,知道生活中水的用途,在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感受到了水的三态变化。在前个两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已获得了从生活实际出发,广泛收集资料并从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依据自己的假设,还能设计简易的实验,观察、记录水平得到提高。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无形中使学生感到水是人类乃至地球上任何生命都不可缺少的。有了这种认识,自然渴望更多地了解水,更好地利用水,这种情感价值观的建立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给学生创造空间,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让学生的实验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更深地感受到地球上处处有水,人类离不开水。基于上述考虑,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用说、画、写等方式,自由表达他们调查的地球上水的情况;让学生回顾每天家中的用水情况,大胆猜想每天的基本用水量,设计实验表记录家庭用水量,制定家庭节水计划。这些设计,从生活出发,以学生为本,使学生通过教材了解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另外,通过制作水页,展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水体图像,可互动、自主调用的水资源资料和图片等,为学生扩展思路提供了更形象生动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可将“地球上水的分布”内容处理成:学生课前调查,课中用多种形式汇报、交流,而不是在课中现想、现写、现画,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又为学生创设了发展、表现的空间,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占有了大量资料,汇报起来信心十足,学生在不同范围内交流,又达到了信息互补、递增的效果。另外,将“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的内容融入“人类哪些地方可用到淡水”部分,而不将两者分开来,前后依次出现,这样设计符合生活实际,课中又不会出现重复现象,学生在这部分学习中既能发现人类如何利用淡水,同时又会思考在利用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甚至是利用方法的不合理,无形中使学生感受到辩证地看问题才是全面的、科学的。教学设计力图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主动地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大胆地去猜想,精心设计实验,科学地设计计划,并能积极自觉地与他人交流,共同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计划的设计者,生活的改良者。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更丰富资源,创设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本课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知道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人类离不开水,淡水资源十分匮乏;●设计实验,记录家中一天用水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节水计划。知识与技能●能从不同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并用不同方式表达;●能自己设计出节水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例中感受到水的珍贵,自觉保护水资源,自觉地节约用水。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课前我们一起以“美丽的水”为题进行了调查、收集工作,现在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成果展示一下吧!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汇报、交流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大家的收获。学生的展示可以是画,可以写下来读,可以直接在书后“活动记录”上完成,也可以利用手中更形象的材料,如挂历上的彩图,假山上的瀑布等。学生汇报后,老师用课件演示来做小结。【评析】自然界中水的分布情况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又是儿童感兴趣的,老师能借机放手让学生完成对水的欣赏,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在汇报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画面或者通俗易懂又形神兼备的语言去表达,亦可声情并茂地表演,在种种形式中,师生共同领略水的美丽,表现水的美丽,最后,老师用课件将学生的发言汇总,较系统地呈现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从潺潺的小溪到汹涌的大海,从晶莹剔透的水滴到浩淼无边的海洋,从天上到地下,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将学生不常见的、宏观的、不好描述的水的自然形态展现给学生,达到了将美尽收眼底的效果。这种美感为本课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二、人类用水情况1提问:通过欣赏,你知道地球上的水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请画在活动记录上。2谈话:地球面积的71%是水,我们人类在什么地方用到水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一下:(1)哪些地方用到水?(2)用到什么样的水?3小组讨论上述问题。4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最后归纳:工业、农业、日常生活……都要用到水,可以说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关键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用到的是淡水。【评析】当学生感到地球上的水很多时,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我们什么地方用到水,在学生汇报中,老师抓住时机巧妙提出,让学生发现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水,认识到水的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贵在用问题来引起学生注意,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其实人类需要的是淡水,这一发现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大量事实面前自己发现的,这种发现会有刻骨铭心的作用。三、了解淡水资源状况 1谈话:我们再来想想,地球上那么多的水,其中我们最需要的淡水有多少?可利用的淡水有多少?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用课件展示。(1)扇形统计图。(2)动画演示:地球上的水相当于一杯水,其中淡水只相当于一汤匙,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淡水只相当于一滴水。就连这可利用的淡水还被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利用课件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水资源匮乏,必须珍爱水”的观念。【评析】在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猜测的基础上,用形象的图例来说明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那么的有限,人人产生危机感,画面最后出现的那滴清水又被染黑一块,更让学生迫切地想弄清它怎么会弄黑了,我们怎么才能不让它被弄黑呢?为下面的学习架起了桥梁,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此处课件的直观刺激效果明显。四、分析水资源浪费、污染情况1谈话:这滴清水,怎么会黑了一部分,又丢失了一部分呢?请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在用水中哪些行为导致了这一后果呢?2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3师生归纳:我们共同找到了原因:其一是浪费,其二是污染。这两大杀手让我们的清水黑了一部分,丢了一部分。【评析】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辩证地看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原因。了解“病因”才是“治病”的关键。此环节中老师不急于归纳,而是让学生说足、说实、说透,引导学生从使用方法、器具、人的思想、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细致地看问题。五、讨论如何节水、护水1提问: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来节水、护水呢?2学生自由发言。3谈话:我们小学生用水主要集中在家庭,你知道你们家一天能用多少水吗?自己算算看。学生汇报、小结自己家都有哪些用水的地方。4提问:你认为你们家中的用水怎样才能节约一些呢? 学生互相交流。5谈话:刚才都是我们的猜想,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一天家中用水情况;设计一个节水方案,方案实施后,再记录一天家中用水情况来验证一下你的方案效果如何。6自己设计。7小组交流,看看每个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六、总结我们对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可贵的是我们知道了“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谁的家庭节水方案最可行、高效吧!【评析】家庭用水是学生天天离不开的,越是熟悉的人们越会忽视。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中一天的用水情况,旨在让学生发现水在家中用处之多,关键在于让学生自己感到平日里确实存在浪费水的现象。只有学生认识到了这些,订的计划才有针对性、实效性。老师对“节水方案”的关注点是其可行性,而不是方案的完美。体现了生活化,为生活服务的观念。教学片断赏析讨论水资源的利用与淡水资源的有限教学环节师:(手摸地球仪,指蓝色部分)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71%的面积是海洋,水就在我们的周围,人类离不开水。那么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人类在哪些地方用到水,用到的是什么样的水?(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师:互相交流一下,帮助你的组员开阔思路,比一比哪个组想到的多。(学生汇报)生:我们人必须喝水,饮料里主要也是水。生:洗衣服、洗碗、洗手、洗脚……反正洗什么东西都用自来水。(师板书:清洗用水)生:做饭、菜也得用水。生:我们吃的菜都是用水浇,才长大的;树、草等植物都要用水,庄稼也得浇水。所以大米、白面也离不开水。(师板书:浇灌) 生:我爸爸在大连化学工业公司,他们公司里还专门有大池子蓄水。生:我也见过钢厂里有水池。我看见盖大楼用许多水。生:医院里也用水:打针、消毒、洗手……生:我妈妈实验室里也用水。生:咱们学校也用水。……(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键词)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讲得也好。原来工业、农业、医药、生活等许多地方都用到水,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水,请同学们再想想,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水呢?生(经过片刻考虑之后马上发现):我们需要的是淡水!师(再出示地球仪):这么多水中,淡水有多少呢?(学生猜想,比划)师:这点淡水我们人类能利用的又有多少呢?(学生用手比划,又小了许多)师:大家的猜想有一定道理,我们来看一看科学的图解。师(出示课件):如果用一杯水来表示地球上的水,那么淡水只有一汤匙,其中可利用的淡水只有一滴水这么点。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生:我们能用的淡水太少了。生:我还以为水多的是呢,看来再不能浪费水了!生:我要想办法让淡水变多些。……师:就是这一滴清水,还被我们弄黑了一部分,弄丢了一部分。(继续演示课件)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片断评析】这个片断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哪些地方用到水,意识到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情感变化的主线,沿着儿童情感思维的变化逐层深入,环环入扣,使学生为之心动。一开始,学生因为发现地球上大部分面积是水而高兴,老师让学生去寻找人类用水的事例,在事例中学生发现原来人类需要的是淡水,这一发现是学生自己从身边的大量事例中归纳出来的。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这淡水可能有多少?学生手在比划,心中却一惊,原来这么少!老师再进一步问:“可利用的又有多少?”学生的心理变成了焦急、担心。最后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科学地感到水资源有限,将爱水、节水的情感植入学生心中。这种情感深入,是学生自觉的变化,是心灵的震动。教学中老师不急于告知原委,而是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领悟。教师的引导者作用发挥得当,课件的应用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特别是最后在一滴清水的基础上,染黑一部分,流掉一部分,暗示污染、浪费,为下一部分的认识、理解提供了感情铺垫。教学手记本课教学体现以下特点:1以学生为本,从生活出发。课中的设计处处从学生的特点入手,时时考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特别重视情感变化。一切事例取材于儿童身边的生活。2老师、学生的位置端正,关系和谐。学生自始至终都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是判断者、决策者,老师从不将个人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创设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3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样、更生动。 第1课谁最关心天气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1课。本课通过讨论“关心天气”这个主题,知道观察、测量和记录天气四个方面的特征:云量、降水量、风力风向和气温;在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同时,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在天气日历上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长期的数据收集的准备;并且了解到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以达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天气的千变万化产生了一种好奇心,他们总想看看云的背后会有些什么,雨是怎样落下来的,为什么秋天会有雾,冬天会下雪?然而,学生对天气的关心又是有限的。虽然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学生对这种影响只是被动的关心和接受,他们只是在成人的提醒下,根据天气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穿衣和日常行为,他们自己很少去有意识地关注、研究天气,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关心天气,也可以收集每天的天气信息。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分享他们的关于天气的知识,通过讨论“谁关心天气”这一话题,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说天气”,学会观察和描述各种天气特征,体验大自然中蕴涵着的另一种美;通过讨论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知道从哪里可以搜集到有关天气的信息,了解气象工作者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利用和发展学生对天气天然的好奇心和热情,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关心天气、研究天气,进而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为进一步学习《测气温》、《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打好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编写特点,我们这样处理教材:把“我们关心天气”、“还有谁关心天气”两部分内容合二为一,改为“我(人)们喜欢的天气”,着重了解天气的种类,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材料设计方面,我们仍遵循兰本达关于结构化材料设计的思想,选择各类天气的录像(或图片)、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断。这些材料本身就蕴涵着本课所设定的知识目标。同时,通过展示这些录像(或图片),学生会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天气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密切,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科学有用,从而亲近科学。出于可操作的考虑,最好把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在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这些材料应起着启发和补充的作用,而不能用它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们认为科学探究是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是否采用、如何采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因此,我们确定本课不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尽量体现科学探究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讨论和实践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了解气象工作者的工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关注天气的变化;●愿意欣赏美丽的天气,愿意像气象工作者那样观察研究天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在黑板上写“天气”。说明今天的研究对象。2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天气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今天天气很好”或是说“今天天气不好”,这时,教师可追问“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很好”?或“你为什么说今天天气不好”?)【评析】“今天天气怎么样”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可感,后一问题是对前一问题的补充,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对天气的已有认识,并与同伴分享这种认识,这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经验基础的一个契机。二、讨论我们所喜欢的天气1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今天天气很好,是晴天。除了晴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呢?(或:今天天气不好,因为今天下大雨,上学很不方便。除了雨天以外,你还知道有哪几种天气呢?)【说明】谈话的具体内容根据导入部分学生讨论的内容而定。2学生汇报:有晴天、阴天、下雨、下雪、大风、沙尘暴……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3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4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1)组织学生讨论:在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呢?为什么?(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统计方法可由学生确定,例如:数数、画“正”字等。5讨论:天气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都很关心天气,工人、农民、渔民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天气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存,风霜雨雪等各种天气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同一种天气对不同的人来说,也会有“好天气”和“坏天气”之分。例如,冬天下雪,对小孩子来说是好天气,因为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对农民来说也是好天气,因为“瑞雪兆丰年”,但对交通部门的人来说,却绝对是个坏天气。三、观察和描述天气的特征【说明】让学生到室外观察天气,可以使学生非常兴奋,因为学生可以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快乐,体会到一种真切的自然的气息;而且,与录像和图片相比,到室外观察天气,学生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除了视觉以外,还可以从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有关天气的信息。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天气并认识到可以从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并且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教学活动过程:1告诉学生,我们将到室外去观察今天的天气,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用哪些词语观察描述天气,并且指导学生把描述天气的词语写在活动记录上。2到室外观察天气并且尝试用语言描述天气。3回到教室后,学生用语言交流描述当前观察到的天气特征。4多媒体再次展示各种各样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展开想象,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这些天气的特征。5设计记录天气的符号,记录各种天气特征。(1)讨论如何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特征。(2)教师提供范例,板画晴天、多云的符号。(3)学生独立设计其他天气符号。(4)学生交流各自设计的符号。6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断,学生说一说从中得到哪些启发。【评析】在学生观察描述了今天的天气特征、设计了记录天气的符号之后,播放一段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会使学生受到很多启发,从而在思维发展上获得一次飞跃。一方面,他们会很快地接受一些关于天气的术语; 另一方面,他们会想,原来天气预报的内容跟我们刚才观察的内容是一样的,我们设计的记录天气的符号比电视里的好玩多了,以及思考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的等等一系列问题。四、课外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小的收获,肯定也产生了不少的疑问(请学生说出),我们一个个记录在案。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讨论得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答案,哪些问题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观察任务,哪些问题是将要学习的内容。【说明】小学三年级已经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所以搜集资料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能引导学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摘录、汇报交流,以便学生能共享。另外,本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在课上讨论天气预报的作用和天气预报的产生(气象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目的就是留着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去自主发现。所以,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主动提出来,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以引起学生对此的关注。教学片断赏析讨论从哪些方面观察天气的教学环节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天气是各种各样的。要想对天气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必须研究同一种天气,它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根据以往经验说一说,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观察和描述天气?生:我认为应该观察有没有太阳。生:看看有没有下雨,下的雨大不大。生:是不是刮风,刮的风大不大。生:还要看看刮的是什么风。师:如何判断刮什么风?风大不大?生:看看树枝是不是在摆动,摆动得是不是厉害。生:还可以拿一条红领巾,看看风能不能把它吹起来。生:还可以看烟囱里的烟往哪一面飘。师: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天气?(没有人举手了) 师:今天你们穿了几件衣服,为什么穿这些衣服?生:妈妈让我穿的。师:妈妈为什么让你穿这么多衣服?这说明还可以从哪个方面观察天气?生:还可以看看天冷不冷。生:看看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师:还有吗?(又是没有人举手)师:其实,还可以观察天上的云,看看云的颜色,云多不多。【片断反思】本教学片断中的教师受传统教材观的影响,抓住知识不放,几次打断学生的思维,介入学生的发言之中,目的就是要把书上写的“天气可以用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这一知识点全面地教给学生。但这样的教学只能是“告诉”——从教学片断中可知,“云量”和“温度”这两个概念都是教师说出或教师借学生的口说出来的。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切不可操之过急地介入学生的发言,打断学生的思维,如果需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也应讲究方法。例如,可在学生充分发言以后播放天气预报片断,然后请学生根据天气预报说一说,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和描述天气第2课测气温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2课。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测量数据不同,围绕影响测量温度准确性的因素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不仅让学生知道不同地方气温不同的原因,而且懂得使用温度表的正确方法,从而激发他们对气温的关注。从本课开始学生就要有意识地借助测量工具开展观察活动,围绕如何实现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观测,收集数据,科学分析有关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如何使学生逐步养成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的习惯来进行教学。为此,在教学资源的处理上我们作了多方面的思考。教学对象分析: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获取的资料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温度表的使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表时,应注意由扶到放的过程,把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为后继课的展开作铺垫。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部分:学习温度表的使用。教师通过利用温度表模型演示温度的读和写,指导学生学习正确读数的方法,在教法上注意“扶”和“放”,在教学材料上注意由教学模型作为观察起点,这样更符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更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方法。第二部分:测量教室内空气的温度。由于学生在教室内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测得的气温也有所差异,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气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怎样才能测得准确。这一环节处于全课的核心地位。我们要把对温度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放在首位,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交流,突出交流活动的结构性探究,让学生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了解气温不同的原因,进一步掌握温度表的正确使用方法。第三部分:测量室外的气温。这一部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一改以往的灌注式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对比实验开展活动,而是给予学生更多更大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观测点,大胆猜测,科学预测,商议并制定测量计划,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实践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让能力在实践中获得,智力在实践中开发,使他们在探究—研讨中不仅“学会”了,更“会学”了。第四部分:了解百叶箱的工作原理。本课只用很少的时间教学这一内容,改变了“老师介绍,学生听讲”的老方法。让学生在已有的实地测量经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围绕百叶箱的工作原理,展开讨论并作出分析。教学目标预设:过程与方法●知道测量气温的方法,能够用温度表测出当时某个地方的气温;●了解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不同地点测量的温度数据中发现问题;●能够从亲身经历的活动中体会数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从事收集数据工作,敢于就数据中的情况与他人交流意见;●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1谈话:在学习第一课《谁最关心天气》后,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关心天气。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猜一猜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有多高。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说明】这一活动的安排,可以使学生将现有学习需要与原有的知识水平主动建立联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猜测,从而形成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同时,这一学习过程,也能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3提问: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那怎样才能准确地得到现在教室里的气温呢?4学生交流方法。【说明】学生在交流了多种方法以后,一定会发现用温度表测量是有效而又科学的方法。5板书课题:测气温。二、学习温度表的使用1教师用温度表模型演示温度的读和写。2学生用温度表模型练习读和写。【评析】温度表的使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应加强指导,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是有必要的。三、测量教室里的气温1谈话:现在就让我们用温度表测量教室里的气温吧,并请同学们把测量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2学生交流测量的数据,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板书这些数据。3提问:从这些数据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4学生讨论交流。【评析】这时的讨论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数据不同有多方面的原因,为即将开展的室外观测和讲求数据的准确性奠定基础。四、测量室外的气温1谈话:教室里不同地方的气温不同,那么教室外面不同地方的气温也是这样吗?2学生猜测并商量测量计划。 【说明】这一学习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观测地点:阳光下、背阴处、草地上、地面……并对自己即将开始的测量活动进行预测,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3学生测量室外的气温。4课堂交流测量的结果。5提问:从测得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6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7提问:气象站测量气温时把温度表都放在距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出示百叶箱的图片并介绍百叶箱的构造及相关场地),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8学生讨论交流。【评析】此时让学生围绕“百叶箱”的工作原理展开讨论比较恰当,因为学生已经有不同地点实地测量的经历,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分析。五、课后研究用自己学到的测量方法,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并及时记录一天的气温。教学片断赏析师:同学们,从测量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每一组同学测量的结果不同。生:教室里各处的气温不一样。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生:我们这一组坐在窗边,开着窗,风比较大,有点冷,因此测量的温度就比较低。生:我们组也坐在窗边,但我们测量的温度比较高,可能是我们这一组有阳光照到。生:我们组测得温度较高,我想是因为我们坐在教室的中间,教室中间的温度应该高一些。师:第7小组也在教室中间,为什么测得的气温却比较低呢?生:老师,我们现在测得的气温也比较高,我们刚刚测了以后,这红色的液体还在往上升。师:根据你的观察,你能说说测量气温时应注意些什么吗? 生:要等到红色的液体不动了我们再读数。生:我认为我们的眼睛要平着看,因为我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我从正面看到的温度和×××同学从旁边看到的结果不一样。师:真了不起,同学们在自己的观测过程中就发现了观测气温的正确方法。【片断评析】教师营造了一个宽松、民主的探究空间,与学生构建起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巧妙地运用这种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爱学、乐学,培养了他们乐于观察,敢于发现的科学品质。这一学习活动的展开,真正做到了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又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讨论得到了解决。在师生互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闪现出学生对测量数据不同产生原因的认识:呼吸的原因,靠窗不靠窗的原因,阳光照射的原因,仰视、俯视及温度表本身的原因等等。通过研讨,学生不仅知道了教室里气温不同的原因,而且学会了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升。 第3课雨下得有多大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3课。本课将引导学生研究天气的一种重要现象——下雨,并制作和应用雨量器。本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讨论、制作、测量,学会浅显地看云识天气,制作简单的雨量器,会用雨量器进行观测,收集有关数据,并能对所得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得出某些结论。达到课程标准关于“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中的要求。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云和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为他们经常经历刮风下雨的天气。他们带着对雨的不同认识,带着对雨的不同问题来到班级。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对下雨时的情景有较为鲜明的印象。再者,通过本单元前两课《谁最关心天气》、《测气温》的学习,学生对描述天气的几个方面已有了一定了解,对气象工作者是如何工作的也有所了解,并能有意识地使用测量工具来收集一些数据,这为本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也为后面的《观察与测量》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这样处理教材:改变旧教材中把雨的形成作为教学重点的做法,而把测降水量作为本课学习的焦点。学生通过观察云的形状和雨的大小,产生对降水量进行探究的欲望。在此情感基础和需要下,学习制作测量雨的工具 ——雨量器,并主动了解测量雨量大小的方法,练习测量降雨量。教材最后鼓励学生在雨天进行研究,培养其与大自然的亲近感。这样就把旧教材对知识的偏重转化为对方法、技能的重视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教学目标更为丰富和科学。针对以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调整,我们所准备的材料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里,我们不再需要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器材,而要求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尺、白纸等一些用来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则要准备喷壶,模拟降雨过程。最好还要准备好真的雨量器,以便于学生观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学生的自我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观察、猜测—制作雨量器—讨论研究方法—测量记录—实际应用。因此,本课把学生的动手操作作为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技能与方法,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以至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较为明显的几种云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哪种云会下雨;●能够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的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知道用“毫米”表示雨量的大小;●能够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对气象工作产生兴趣,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长期记录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愿意和雨水亲近,培养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教学过程设计一、看云识天气1回忆:下雨前,天是怎么样的?你能描述一下吗?2欣赏: 刚才有同学说到下雨前天是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老师这儿有很多云图,请你欣赏一下(用挂图或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云图,包括积雨云、雨层云等能下雨的云,也包括高积云、高层云、卷云、卷积云、卷层云等不大可能下雨的云。可让学生描述各种云的形状、颜色、数量,在4人小组中交流)。3猜测:你认为什么样的云会下雨?为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4统计:对学生的猜想作一简单的统计,只要他们举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学生都认为积雨云、雨层云会下雨。5评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过长期观察也发现积雨云、雨层云等最有可能下雨。看来,同学们都成了“看云识天气”的小专家了。【评析】本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根有据的猜测,并统计出学生较为一致的看法。既进行了统计概念的培养与统计方法的指导,又可使学生对“看云识天气”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二、观察、比较雨的大小1组织学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见到的下雨时的情景吗?2学生描述:有对形状的描述,也有对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对雨中物体的描述。3谈话:平时总听到你们在唱“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你认为衡量大雨、小雨的标准是什么?你又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出雨的大小的?(学生会说出听天气预报,看雨珠的大小,看下雨时溅起的水花,下雨后积水的深浅,地面的湿度等)【说明】这里可引导学生对雨的大小进行针对性的描述。此处的描述方法可以多样化,可用文字,也可用图画。【评析】此一环节的教学也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先任他们泛泛而谈,再引导他们针对雨的大小进行专门的描述,教师要多鼓励、重启发,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充分挖掘原有表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进行描述。体现了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制作雨量器的需要。(1)那么怎样才能知道雨下得到底有多大呢?(板书课题)(2)组织学生讨论。讨论后,明确要得到正确的数据必然要经过测量。 【评析】有需要才能有动力。学生用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必然要寻求新的方法,他们迫切地想制作出测量雨量大小的雨量器,这是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充分体现。三、制作雨量器1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单位。(板书:毫升ml)2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气象台的雨量器。3谈话:雨量器的类型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明的容器,外面贴着刻度。(教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向学生展示)大家想不想做一个,用来测量雨量的大小?(学生都说:“想!”)那么请每小组的同学对照你们带来的材料和工具,先弄清课本第41页上的制作步骤,再仔细制作,同组同学互帮互助,合作完成一个。【说明】制作时将刻度分得小一些。4学生制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评析】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既可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制作欲望,还可使学生对气象员的工作有进一步的了解。出示教师事先制作的简易雨量器,是对学生的制作起示范作用。因为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操作能力还不强,教师还需适当扶持、点拨,当好“引路人”。四、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1给学生一些时间向其他组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评析】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组的雨量器,一是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便于改进;二是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保持探究的热情。2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1)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些什么?(2)量雨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量雨前我们还必须做一个什么工作?(3)怎样读出雨量的大小?(4)下次测量前怎么办?【说明】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量雨之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一直到最低刻度。读数时,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之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相平。 (5)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量雨,行吗?学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但又没有说服人的理由。3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注意】教师可使每组学生的雨量器里的降雨数量不同。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学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台上,在与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5再次模拟降雨。在测量之前,提醒学生倒掉雨量器里的水,使水面与最低刻度相平。教师可使每组学生雨量器里的降水数量大致相同。让学生发现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是可以用来测量雨量大小的。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刻度应当相同。【说明】学生制作的都是柱状的雨量器,不管直径大小如何,它的刻度应该是均匀的,不同的雨量器之间的刻度如是相同的,则测出的雨量的大小也应该是相同的。【评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雨量器是他们首次接触的特殊的测量工具。因此,对它的使用方法有必要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明白使用要点和注意点,指导自己的测量。通过两次测量,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使用方法。前后两次测量也是有层次性的,第一次测量重在操练方法,第二次测量重在发现,重在解决“大小不同的雨量器能否量雨”的问题。五、激励学生实际应用1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3交流注意点:(1)应该把雨量器放在人少的地方,以免雨量器被碰倒。(2)应该把雨量器放到空旷的地方,不要被树和房子挡住。(3)应该想办法把它固定住。请同学们坚持测量,并做好记录。两个月后,我们将进行总结。【评析】人们常说“学以致用”。课外运用是学生探究的延续,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主阵地。这一部分教师要多激励,多进行反馈,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更长久地坚持下去。教学片断赏析 讨论如何把雨量器固定的教学环节师: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什么?生:应该把雨量器放到人不大去的地方,不然会被人拿掉的。生:不!不会拿,也许会把它踢倒。生:不要紧,我可以靠墙放,就牢一点了。生:这样的话,靠墙一边的雨就下不进去了,量出来不准。生:那我可以把它挂在树枝上。生:不行,树枝会把雨量器挡住的,雨水就不会全落进去了。 生:还是挖一个洞,把它埋到地下,不过只可以埋一半,露出一部分,要不地上的水会流进去的。生:这样太麻烦了。我看还是放在地上,旁边用几根小棍撑住,雨量器就不会倒了。生;那还不如搬几块砖头,把雨量器夹在中间。……【片断评析】这一片断实为课堂教学中偶得。当学生意识到要把雨量器固定好时,自发地围绕这个问题交流起来。他们不断地想办法,又不断否定、改进,在思考—否定—改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办法也越来越科学。这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加工、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的结果,也是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下的产物。教学手记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注重了前延后拓。教师充分利用了学生对云和雨的已有认识,展开各阶段的学习活动,把学生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作为学习新事物的基础,此为前延;把本课学习所得延伸到课外,坚持进行“真枪实弹”的测量、记录,此为后拓。2注重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走学科整合之路,重在淡化学科之间的明显界限,各门学科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科学学科中同样可以挖掘出其他学科所包含的内涵,达到其他学科的教育目标。上述的教学中,通过对学生“ 看云识天气”环节猜想的统计,渗透了数学中简单统计的内容和思想,通过对云的描述、对雨景的描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图画能力,与语文、美术学科有机结合。3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观察、描述、讨论、制作、测量,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完成。在整个教学中,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学习积极而热情。4学生学习的环境宽松、和谐,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科学学习活动,体现了“绿色教育”的理念。 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的第4课,在学习了自己测量气温、雨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观测风力风向的技能及相关知识,通过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和学习《蒲福风力等级歌》,让孩子们好奇地学,热情地做,最终结合全单元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本课教材的编排主要有四个部分:一、朗读、创作描述风的诗歌;二、认识风向,并用简单器材测量风向(包括利用自己制作的简易风向标、风力计测量风力、风向);三、识记《蒲福风力等级歌》,初步学会用感官感知风力大小;四、布置观测作业,以及了解气象台测量风力、风向的仪器。如按教材教,容量过多,各项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处理好教材是教师首先得考虑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我们把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来处理和开发。所以,我们先要确立教学重头放在哪一块,然后再寻求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不同的内容上。如:1到室外观测风向、风力活动。我们可以把《蒲福风力等级歌》作为预习题在课前识记,结合室外测量时加以应用和巩固,把朗读、创作诗歌作为课后延伸。2若学校有“小小气象台”,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仪器对风向风力进行测量,然后与简易、自制的仪器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总结得失,激发学生的兴趣。3把重点放在诗歌创作这一块,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学校、家庭资源,让学生在书籍、网络中,查找有关风的知识和诗歌,然后课堂交流,再自行创作,旨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表达、创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风”认识和情感的培养,从而用这种情感来带动第二课时制作测量器的热情。4 本课的另一重点是制作上。师生课前收集多种制作简易风力计、风向标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然后到室外测量记录,比较哪一组风向风力测得最精确,最后交流制作、测量得失。总之,教材的处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以及课时的安排,都得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索的空间、充分探索的时间,这样本课的教学才会更有成效。本案例设计采用的是以上提及的第一种方案。配合本课教学需要的教学具准备:《蒲福风力等级歌》图(参考教科书第44页图片绘制,或扫描打印)、自制风力计、风向标(参考教科书第43页),小红旗、皱纹纸带(50厘米长、1厘米宽)、有烟蚊香或熏香、1~2米长的竹竿若干根、一周风向风力记录卡。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知识与技能●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了解有关风的知识,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像,愿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体会到灾害性天气——台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和危害;●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图连线出示打乱的《蒲福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蒲福风力等级歌》。(师生共同补充评价)【评析】此处实为检查学生课前对《蒲福风力等级歌》识记情况,也是复习巩固,同时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对哪些风级识记有困难,给予理解记忆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蒲福风力等级歌》的熟记对下一步外出观测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2谈话:刚才小朋友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蒲福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可以观测风的级别、风力……)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评析】让学生自己讨论,提出自己的困难和需要得到的帮助,比老师想当然地照本宣科更有针对性,更易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参与讨论时还可以一起帮助学生发现未能顾及的问题。3学生汇报问题。4教师板书:测风向:问题方法;测风力:问题方法。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以下是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预测)问题与困难1:方位的认识。解决方法: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在操场上的八个方位放上凳子,写上方位。问题与困难2:风向的认识。解决方法: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问题与困难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解决方法:学生看图理解描述,用丝巾、纸屑或自制风向标;教师补充:可用点燃的蚊香或彩色皱纹纸带,也可用实验室专用风向风力器。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蚊香点燃;方位凳8张(用打印好的纸贴字,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也行)。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 (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评析】三年级小朋友对于外出观测活动兴趣浓厚,且大多抱着“玩”的态度。如何让学生能玩得有价值,必须帮学生准备好“玩”的工具,同时注意“玩的规则”,这样,就可以提醒和约束他们,使观测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2及时记录。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六、室内汇报与发现1分组汇报测量结果。2教师把数据板书填写在表格中。3观察记录表,并出具当天本地气象站天气预报的风向风力;4提问:为何我们今天观测风的结果与气象台的不同?5学生汇报。6师生共同评价这次测量活动。七、提高与延伸1继续完成一周的风向风力测量,并对照天气预报,调整自己测量方法和提高测量水平。2写一首关于风的诗歌(可以参考或模仿教材上的《蒲福风力等级歌》),把自己对风的认识和感受写出来。【评析】实际活动中学生首次的测量肯定与真实数据出入较大,结果显然不是重要的,然而教师必须利用学生成功或失败的课堂资源。课后延伸部分,就是利用学生实践后体会,鼓励学生继续实践,给他以挑战,并通过诗的形式表达他的收获。教学片断赏析室内汇报与讨论的教学环节师:请各小组把你们刚才测得的风力风向写到黑板上来。(或用实物投影)组号〖〗今天的风向〖〗今天的风力12……(学生上台板书记录)师:老师也记录了,我也把它记录在这张表格中。 师:你们看看这张表,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生:怎么我们测得的风力风向都不一样?师:那么你认为那一组测得最准确呢?生:我们组!生:老师的!师:你为何认为你们组(或老师的)最准确?要说服大家!生:我们组测得很认真!我们测了好多次!我们是用风力计测的……生:老师水平高!老师测的方法好……师:你们组测得很认真,我相信,能讲出自己的原因就是好的,那我还是很难判断你们哪一组最准确。【片断评析】利用表格让学生发现测得的风力风向不同,同时思考为何不同的原因,教师不去判断谁对谁错,主要目的还是调动学生对发现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深入思考,激励学习动机。师:我们也不要争了,老师带来了今天的日报(或近日天气预报录音、网络下载的本地预报),这上面有今天的风力风向,谁知道这上面的天气预报是哪里来的?生:气象站。师:这上面的数据,你认为有我们测得准确吗?为什么?生:有!他们的测量工具先进,他们是专家,水平高。师:把今天的天气预报上的风向风力读出,并记录在表格中。师:你现在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生:怎么我们大多数组测得不对,甚至风向相反?生:老师测得怎么也不对?师:所以,说明老师这方面水平也不行呀!生:我们组风向对的,但风力差得多了。生:我发现大多数组风力都测得不对……师:你们的问题提得不错,不过老师要你们自己想想这是为什么。生:我们的工具太落后;我们观测的方法还不好;我们的目测水平不高;我们测的时候发现风向老是变化,风力也一会大一会小……(师简要板书录下学生列举的原因) 师:大家谈得真好,我觉得还有可能我们学校周围建筑物太多,会有所影响。另外,风力风向在一天中也的确会有所变化呀,所以我们测的数据也不一定都不正确呀……你们觉得呢?【片断评析】其实,我们很难判断学生测得的风力风向是不是真的就不准确,实际上学生测的只是某一时段的风力风向,但教师抓住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自己发现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误测的原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使用测量工具的重要性,从提出问题到做出假设,这也是本环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图之一,正所谓: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师:所以,测风向风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测准确就更不容易了。但我还是要求同学们去记录一周的风力风向,现在我们只有这些简易的工具,你们觉得该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测量的结果更准确呢?生:地点要选空旷一点,多测几次,认真记录,与同学多多比较……师:很好,那就看你们的啦!希望大家能坚持认真观测记录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这样你的水平将越来越高,测得的数据也将越来越准确。老师相信你们!【片断评析】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是艰难严谨的工作,引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敬畏,同时,又给学生鼓励,指出他们测得的数据也不一定都错,只要认真去做、努力去做,就是成功,关键是能从这次活动中学到方法,同时能获得失败和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测量中要尽量克服外界条件以及自身的不足,把探究活动做得更科学,同时激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真正要学生体会到或做到的。 (潘亚清) 第1课.常见材料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第1 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讨论,知道能做成物品的东西叫材料,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棉、毛、麻、合成纤维、塑料、金属、木头、橡胶、玻璃、陶瓷等材料做成的,对材料产生积极的探索欲望,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观察和探究的结果。由此进一步认识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一种物品不一定是由一种材料做成的,感悟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创造出许多新的材料,从而达到《标准》中制定的“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的目标。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常见材料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每时每刻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物品打交道,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塑料、木头、金属、橡胶等常见材料的名称,甚至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有关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名称。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这些能做成物体的东西就叫材料,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让学生初步建立材料的概念,对常见材料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为今后认识材料的不同性质和材料的分类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材料的准备方面,本着贴近生活、就地取材的原则,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改造,让学生从研究教师身上的物品、自己身边的物品和教室里的物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材料的典型性和多样性,要选择材料较为丰富的教室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语文和科学学科之间的互补优势,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出发,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身边的物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即研究教师身上的物品→自己身边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各种新材料。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相关调整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看、摸、比较等科学探究方法研究身边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知道身边的物体都是由材料做成的,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体,一种物体不一定是一种材料做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不断发明、生产新材料,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愿意与同学合作并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研究的兴趣1谈话:同学们,昨天你们语文老师让大家写了一篇作文——描写人物的外貌,相信同学们一定写得很好。今天,我想请大家介绍我的穿着打扮,哪位同学愿意先来?2学生介绍老师的穿着打扮。二、研究教师、学生身上的物品1提问:你对老师身上哪样物品最感兴趣呢?你能说一说它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吗?2学生选择老师身上的一样物品用看、摸等方法研究它是由什么东西做成的。3谈话:我身上就有这么多物品,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件你们身上的物品,用你们自己喜欢并认为有效的方法仔细研究一下,看看它们又是分别用什么东西做成的。4学生自由研究并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说明】在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看、摸、比较,为他们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切方便,并让他们尽情地交流,教师及时板书材料的名称。5师生共同小结:我们把这些能做成物品的东西叫“材料”。三、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1提问: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文具用品等,看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发现一些黑板上还未列出的材料,能行吗?2学生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并交流研究中的发现。【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很自然地形成“研究共同体”,要鼓励学生调用多种感官、多种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研究,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研究成果。四、研究教室里的物品1启发谈话:同学们,如果要发现更多的材料,我们现在还可以研究哪儿的物品呢?2学生交流。(在现有条件下,学生最大的研究范围是教室)3师生共同研究教室里的物品并交流研究成果,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新发现。【说明】在学生交流到防盗窗时,教师提供材料、结构不同的防盗窗投影片:砖质→木质→钢筋质→钢管质→不锈钢质,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感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进步、材料的发展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 4师生共同小结,引出课题:我们把黑板上写的这些材料叫做“常见材料”。五、了解材料的新发展1教师提供有关“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新型金属”等新材料的资料,让学生阅读、研究。2学生自行阅读、研究,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六、课堂总结1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快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的收获吧!2学生交流各自的收获。【说明】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物品,同一种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物品,一种物品不一定是一种材料做成的,并感悟材料的发展将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片断赏析研究老师身上的物品教学环节师:同学们对老师身上哪样物品最感兴趣?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生:我对老师的眼镜最感兴趣,我知道它的镜片是用树脂做的,因为我的眼镜的镜片就是用树脂做的。师: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研究,真好。摸摸看,老师的镜片和你的一样吗?生1:(摸)和我的不一样,老师的镜片可能是玻璃做的。生2:老师,让我也摸一摸。(摸)是玻璃做的,和我的镜片一样。师:看来,科学研究不仅要用眼睛看,有时候还要用手摸一摸,并且和同类型的物品比一比。生1:我知道眼镜的镜架是用金属做的。生2:老师,能让我摸一摸你的镜架吗?(摸)我知道镜架后面包着的一层东西是用塑料做的。师:真了不起,从老师的一副眼镜上就能得到这么多收获。【说明】这一环节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究活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做成眼镜的三种材料,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激发起孩子们研究材料的积极性,为后面开展的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手记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条主线:从语文课描写人物外貌切入,引导学生介绍老师的穿着打扮,并尽量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看、摸、比较等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来认识老师穿着打扮的材料,继而留出更大的时空让学生自由地研究身边的,包括教室里的物品,进而通过广泛交流来逼近本课主题——常见材料,并从教师自制的“材料、结构不同的防盗窗投影片”为学生提供新材料的阅读资料,适时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文明与人”的关系。这一教学过程较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创设和谐的探究氛围,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身边的学习材料,体现学科的整合理念,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这不失为一种能体现“用教材教”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的导入应注意季节。夏天人们的衣着比较简单,冬天比较复杂。学生认识常见材料一般应从简单入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如果在冬天,这样的导入对学生研究《我们穿什么》一课比较有利,而这两课恰恰又是在同一个单元,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不可生搬硬套。 第2课.研究纸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第2课,是该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纸为例对某一类材料进行研究,容易导致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纸,初步确立纸的概念,组织学生研究不同纸的不同特点及其他相关问题,并一起动手制造再生纸。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研究物体的特征,能运用图表、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的目标。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种纸,知道了纸的一些特点及用途。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分享他们对纸已有的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和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知道纸的一般性质和常见用途,知道人类对纸的消耗及节约用纸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各样的纸,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用纸和实验器材,从网上下载有关纸的资料并整理在校园网上,上课地点选择在网络教室,并在教室后面安排实验桌。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研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知识与技能●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1谈话: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2学生介绍。3谈话: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天天都要用到纸。有了纸,我们可以读书、写字、画画、看报;有了纸,我们可以包装各种物品;有了纸,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总之,自从人类发明了纸,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当然,关于纸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你们想了解关于纸的哪些问题呢?4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5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评析】通过让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纸,使他们确立纸的初步概念,培养他们搜集材料的能力。二、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1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2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3谈话:对,观察与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准备怎样研究呢?4学生讨论、回答。5讲述: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6学生实验。7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8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评析】每组至少选定纸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实验是开放性的,采用自助形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实验,各小组能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与人合作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三、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1谈话: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2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3讲述: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4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注意】(1)当学生交流到纸的历史和发明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2)当学生汇报到纸的用途时,进行节约用纸教育,并指导学生做一项课后调查(见下表);(3)当学生交流到造纸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自制再生纸活动的指导。附:课后调查表一学期来,个人使用、消耗纸的情况:●大约要使用多少本书?●大约要使用多少本练习本? ●其他纸张的使用情况又怎样?●如果把一个学期使用的纸叠起来,大约有多高?●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统计出全班、全校纸张的使用情况。●最后统计这些纸要消耗多少树木?5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样上网查询资料也是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成为人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纸的知识,希望你们继续到网上去遨游,并把研究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告诉老师。【评析】观察和实验不是科学教育的惟一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新课程标准实验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可以解决观察、实验等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研究内容,体现新课程“课堂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四、课后延伸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纸(板书课题:纸的研究),通过实验、上网查询资料等方法对纸进行了研究,知道关于纸的许多知识。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要研究其他的材料,如布、塑料、陶瓷等,你们准备怎样进行研究呢?(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感兴趣,不妨课后去研究一下。【评析】本课是材料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纸为例对某一类材料进行研究,为以后研究其他的材料提供了一种自主学习模式,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学片断赏析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的教学环节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纸的问题,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生:做实验。生:观察。师:对,观察、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准备怎样研究呢?(小组讨论)生:我们想研究纸的透明度是不是一样,把它们分别放在书的上面,看能否看到下面的字和图画。 生:我们小组想研究纸的吸水性有什么不同。师:是个不错的问题!其他小组呢?生:我们想研究哪些纸容易撕破,哪些纸不容易撕破。生:我们想研究哪些纸容易燃烧,哪些纸不容易燃烧。师: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你真会动脑筋!生:我们想知道各种纸燃烧后有什么不同。生:我们想知道纸的颜色是怎样染上去的,哪些纸容易褪色,哪些纸不易褪色。……师:同学们想研究纸的许多特点,老师已经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有关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记录表。(学生分组实验)【片断评析】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研究纸的不同特点,实验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自己选择研究内容,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第3课.我们穿什么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搜集材料、实验活动等,让学生全面认识衣料的多种性质。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运用适当的工具对材料进行深入探究;能够运用语言、图形、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等目标。学生带着对衣料不同的经验走进课堂:有的同学知道衣料有软硬之分,有的同学能说出一些衣料的名称,有的同学知道不同季节的衣服所用衣料不同,有的同学略知一些鉴别衣料的方法……但学生的已知是感性而零碎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分享他们关于衣料的已知经验,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采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观察研究衣料,学会动脑设计研究方案;将自己的发现细致有序地与同伴交流,学会在倾听中尊重他人;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的材料,生发创新的愿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教学准备是课前安排学生分小组搜集各种布料的边角下料,到附近的布料店、服装店参观,了解有关衣料的知识,积累丰富的表象。为了体现材料的结构特征,课前教师有目的地筛选学生自备的布料,并引导学生与同伴协商调剂,达到资源共享,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协调能力。课堂上每个小组确保有结构的研究材料——棉布、丝绸、羊毛、人造纤维。此外,还需为学生准备打火机、镊子、放大镜、滴管、剪刀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类。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四种纺织品材料:棉、纱、毛、尼龙;●知道四种布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及适合的用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发探究1设计让学生参谋买衣服的情景,让学生夸夸自己的衣服或给自己的衣服提提意见。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了解学生对衣服材料的已知经验)【评析】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谈话伊始,教师再现生活情景,将生活中面临的麻烦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把生活中的资源与书本资源两相融合,不失为一精妙之招。3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可能遇到的情况有:(1)有的学生对衣料有错误的认识。(2)大多数学生对衣料性能、好处比较熟悉。(3)有的学生已知道从成衣的标签上查找布料的成分。二、设计方案,准备探究1谈话:对于这件衣服是什么材料做的,同学们各有各的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我们怎么办呢? 2小组内讨论研究方法。学生根据已知经验,提出用剪、撕、拉、滴水、揉搓、用放大镜观察、燃烧等方法。3引导学生考虑研究时的安全、经济、文明等因素。(1)不能轻易撕剪成衣或整料。(2)用火时注意安全。(3)对别人的材料感兴趣,要学会与人协商,征得对方的同意。【评析】这里引出探究任务的时机符合学生的心理,是在学生产生疑问,形成争议的时候提出了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最快的改变。在提交了任务之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选择方法、设想安全措施),有利于探究活动有的放矢。4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四种材料,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材料的特点,教师分类列出,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分类、筛选。对于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我们的继续研究》上。5谈话:刚才大家各抒己见,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真像你们说的那样吗?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我们感兴趣的问题。6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小组,快速分工,明确组员职责。围绕以下问题讨论:(1)你们组对什么布料的什么特点最感兴趣?(2)准备怎样做?(3)研究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怎样解决?(4)需要什么工具?【评析】让学生说做法,也许他说不清,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维障碍,但这一说的过程正是个体学生的认识转化为全体学生共识的一个信息同化的过程,也是思维磨合、修正的过程。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在纷繁冗杂的事物现象面前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分组选题,落实探究1活动时督促学生确保第一选题研究有序全面。有时间再商讨其他问题。研究时做好记录,组内有意见分歧可小声争论,不一致处做好记号,以备交流时提出。2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1)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会集中到某一点,造成研究问题的不平衡。(2)学生对动手做感兴趣,设计方案的时间不能确保。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做之后,让学生整理实验桌,加强文明研究的教育。组织学生交流发现,每组推出一位同学,将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围绕下面问题促进学生总结、反思探究过程。(1)你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与你想象中不一样的现象?(2)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发现吗?(3)你有什么新的想法?4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评析】面向全体学生,必然要注重学生个性化,让每个学生说,正是体现面向全体。在小组中说,解决了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在全班发言的问题。对于学生与众不同的发现,鼓励学生在全班讲,有利于学生形成不盲目相信别人或权威,坚持自己的答案的独立思考的品质。四、学以致用,促进创造1从刚才研究的办法中挑选可行的办法,鉴别导入环节时有争议的那件衣服的布料。2出示雨伞、全棉毛巾、丝绸睡衣、全羊毛围巾,提问:你们能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鉴别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想想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来做?3小结:人们在利用某一种材料制造生活用品时,总是遵循扬长避短的原则,这就是人的聪明之处。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十全十美的面料,人们正在不断地改进现有面料。你希望将来的面料是什么样的呢?说说你们的奇思妙想。【评析】学生经过努力,自行获取知识后,要训练他们运用新知去判断事物,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这种用科学的过程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未来衣服面料的环节中,学生异想天开,无拘无束,创新的火花再次迸发。尽管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解释并不完美,但不管学生的设想是否正确,可行性有多大,至少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了,创新的热情达到了高潮。教学片断赏析1.导入环节师:最近我要给我的女儿添几件衣服,可是一走进服装店,我就傻了眼,那么多的衣服,各式各样,我都不知道买哪一件好了。我看小朋友穿的都挺合适,所以想请你们来帮个忙,给我一点建议。你们喜欢自己穿的衣服吗?为什么喜欢呀?如果不喜欢也可以给自己的衣服提提意见。生:因为我的这件衣服很柔软,穿在身上又轻又暖,所以我十分喜欢它。师:哦,暖和、轻柔,一定很舒服。我们来摸一摸,让大家都拥有舒服的感觉,好吗?(还没等老师说完,大伙儿情不自禁地触摸那件衣服。衣服的主人很配合)生:我的这件衣服有很多口袋,可以放很多东西,我最喜欢了。 师:来,让我们看看。(几十双眼睛一下子集中到那些大小不同的口袋上去了)设计这件衣服的人一定考虑了你们的需要。生:我的这件衣服是防雨材料做的,淋了雨也不会湿,我很喜欢它。师:真是多功能,为你带来不少方便吧。生:我这件衣服是蓝色的,我最喜欢蓝色,所以我喜欢这件衣服。师:多漂亮的颜色呀,蓝蓝的,像……生:(不由自主地齐声低吟)蓝蓝的大海,蓝蓝的天空……生:我这件绿衣服上有个可爱的小白兔图案,很好看。师:绿白镶嵌,分外美丽,我也很喜欢。这件衣服仿佛让你们看到了什么呢?生:一片绿草地,一只小白兔在玩耍。生:绿色的大地代表生命,白色的兔子代表纯洁。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白兔在歌唱,歌唱幸福的生活。生:我的这件毛衣是妈妈亲手帮我织的,我特别喜欢。师:多精致的毛衣啊!你的毛衣使我想到了一首古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生:(仿佛有谁在无声指挥似的,声情并茂地齐声应和)“临行密密缝……报得三春晖。”【片断评析】这是一堂科学课的开篇谈话,看似轻松平淡如闲聊,其实寓意深远,教师的行为可谓“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目标界定上的整合理念。现在的孩子很有个性,在生活中自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孩子是纯洁的,他们眼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的教师是敏锐的,她使美得以升华。开篇进行这样的谈话,不仅体现了教学实践从已知经验出发,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表达思想、倾吐情感的需要。从学生与教师的交谈中,科学的外延在延伸,在扩散……2.引发讨论环节(教师找出一件学生身上的较难确定面料的衣服,让学生根据已知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争议)师:这位小朋友穿的衣服到底是什么面料呢?同学们各有各的意见,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生:我们可以用手捻一捻,假如这布料是光滑的,说明它是丝绸。生:不对,光滑的不一定是丝绸,有的防雨布也是很滑的,它就不是丝绸。师:对呀,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生:我们可以在这一件衣服上滴水,看它吸不吸水,如果它很吸水的话,就有可能是棉布,因为我妈妈说棉布最能吸汗。师:你真是个有心人,生活中妈妈就是你的老师。你想在这位同学的衣服上滴水,该注意些什么呢?生:我会先问他同不同意。师:对,他是这件衣服的主人,我们要尊重他。生:我们也不能滴很多水,因为弄湿了他的衣服会不舒服的。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滴多少水?滴在哪里呢?生:滴一滴就可以了,看看水散开得快不快!滴在衣角的地方。师:是啊,研究之前我们要考虑充分一些。生:我们还可以用火烧一烧!(其余学生大笑,显然认为他的方法不对)师:你们为什么笑呀?是他的办法不对吗?生:他一烧,这件衣服就坏了。师:你想得真周全,是的,研究时我们还得爱惜物品,要知道我们的每一件衣服都是爸爸妈妈辛苦劳动换来的呀!是不是这个方法就不能用呢?动动小脑筋。生:我们可以从这衣服的反面抽一根丝来烧一下。师:这办法不错,既不会损坏衣服,又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在科学研究时既要大胆,敢于采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又要考虑周详,动手之前先动脑非常重要。【片断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学习过程的始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更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活动。所以,必须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喂养”教学,学生依靠教师的讲解去思考,依照书上的设计去实验,容易产生懒于提出新问题、新设想的依赖心理。学生沉湎于自我否定,对自己的认知、记忆、思维以及言语、操作等活动抱着消极心理,自信心不强,总认为自己提不出几个问题来。或者学生自己想出一个方案时,却又顾虑重重,担心不合老师胃口而遭受冷眼,或者提出的问题太过幼稚、违反常规而遭同学嘲讽。 而在这一片断中,教师创设了一种使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争的环境。在这种民主、自由的科学研究氛围上,没有“不可能”,更没有“不允许”,应鼓励学生发扬科学争论精神(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方法之上的批判性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敢于尝试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批判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在激励学生敢于争论、敢于发表异议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如果缺乏冷静分析,不能严肃细致权衡正反两方的争论,将会使学生从小养成自以为是的习惯,缺少勇于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思维习惯。 (宋燕兰) 第4课.玻璃和陶瓷教学资源开发本课通过组织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玻璃和陶瓷,用观察、比较、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方法研究玻璃和陶瓷的不同与相同,认识玻璃和陶瓷的特点,并了解玻璃和陶瓷的生产制作过程。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会观察比较与描述各种材料的不同与相同,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的目标。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常见材料的一般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认识更多的玻璃和陶瓷制品,用观察、比较、实验和查阅资料等方法研究玻璃和陶瓷的不同与相同,认识玻璃和陶瓷的特点,并了解玻璃和陶瓷的生产制作过程,知道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用品,从网上下载有关的资料,整理后再发在校园网上。上课地点选择在网络教室,并在教室后面安排实验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和玻璃的相同和不同,如硬度、光滑程度、透明度等。知识与技能●认识玻璃和陶瓷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熔化,容易清洁,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了解玻璃和陶瓷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体会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常见的玻璃和陶瓷制品1学生展示玻璃、陶瓷制品。2认识身边的玻璃和陶瓷制品。(1)谈话: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是玻璃的,哪些是陶瓷的。(2)学生活动。(3)学生汇报。【评析】让学生展示收集的玻璃和陶瓷,并在教室里寻找玻璃和陶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又可以积累更多的感性认识。二、认识玻璃和陶瓷的特点及相关问题1提问:同学们,关于玻璃和陶瓷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2学生提问。3谈话:你们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4学生讨论后回答。5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实验器材和网络资源,就请大家采用各种方法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吧,边研究边把你的发现记下来。6学生实验。7提问:你们研究了玻璃和陶瓷的哪些问题,用的是什么方法,研究后有什么发现?8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注意】当学生汇报到陶瓷的生产过程时,指导学生研究陶瓷制品在成形后为什么要进行焙烧。9提问:陶瓷在生产过程中,为什么要放在火中烧?10学生猜想。11提问:能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12学生设计实验。 13学生汇报。14学生实验:把干土块与烧过的土块同时放入水中。15汇报实验情况。【评析】由于前两节课学生已经研究了常见材料——纸和纺织物,掌握了研究材料的一般方法,所以在这一环节,老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自己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运用已有方法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三、介绍并搜集玻璃、陶瓷家族新成员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人员已经研制出了“打碎时不易伤人的玻璃”、钢化玻璃、光学玻璃、变色玻璃等,还有“打不碎的陶瓷”、能产生电的陶瓷、用在飞机和火箭发动机上的陶瓷等等。2提问:你还知道玻璃和陶瓷的一些新成员吗?能提出一些具有新用途的玻璃和陶瓷的构想吗?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查询有关的资料,也可以收集一些新型的玻璃的陶瓷,制成标本。【评析】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发挥想像力,勇于创造发明新技术,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想像力、创造力。教学片断赏析讨论陶瓷特点的教学环节师:刚才,有同学通过上网查询资料知道了陶瓷的生产过程。那陶瓷在生产过程中为什么要放在火中烧呢?生:我觉得烧过后陶瓷可以变硬。生:烧可以使陶瓷变干。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放在太阳下晒也可以使陶瓷变干的,为什么不放在太阳下晒呢?生:放在太阳下晒,会产生裂缝。生:我觉得烧可以使陶瓷更坚硬,而且遇到水也不会化掉。师: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生:做实验。师:怎样设计实验呢? (学生设计实验)生:只要把干土块与烧过的土块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变化。(学生实验)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生:我们发现两个土块放在水中都会冒泡泡,但是烧过的土块在水中不会散开来,而没有烧过的土块在水中很快就散开来了。师:观察得非常仔细!其他小组呢?生:我们和他们小组实验的结果一样。师:现在你知道陶瓷在生产过程中为什么要放在火中烧了吗?你们的假设正确吗?生:陶瓷在生产过程中要放在火中烧,能够使陶瓷更加坚固,遇到水不会化,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因为大多数陶瓷是用来装水等液体的,这样它经过焙烧就不会被水化掉。生:对,刚才我在网上看到,陶瓷烧制后不会产生裂缝,而放在太阳下晒会产生许多裂缝。【片断评析】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5课.材料的使用与环境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的第5课。这一课通过对前阶段认识的各种材料进行回忆与整理,引导学生归纳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家中的物品,从而较为熟练地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观看录像,引起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如“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怎样”、“滥用人造材料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的讨论,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特别是鼓励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你准备为减少白色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做些什么?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的意识。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物品是由布、纸、玻璃、陶瓷等材料组成的,通过亲自动手,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按不同的材料给物品分类,明确这么多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前几课的学习是使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在不断地发明新材料,而这一课的学习则是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既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可以这样处理教材:首先,本课从内容上可以分成两大块:第一块是学习从总体上把材料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第二块是认识过度使用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所产生的后果。在进行第一块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回忆已经认识的材料入手,也可以从调查、汇报身边的物品入手,进行总结归类;第二块内容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开展小组讨论,从而形成“合理开发,科学使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共识,在教材的使用上也充分体现出“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本课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主要是在课前剪辑一些录像资料(洪水泛滥、垃圾成灾等),作为学生讨论的话题,可以使学生有话可说;另外,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前应准备一些研究专题,如“一次性筷子的调查与研究”等,并提供给学生一些网址、调查表等,便于学生开展课外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课教学可以用2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有些材料具有再生性;●知道材料的过度使用会破坏生态环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滥用人造材料的危害性;●认识到材料的再生利用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以下为第一课时)1回忆与整理。(1)谈话: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已经认识了哪些材料? (2)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材料的名称。(3)谈话: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根据它们的不同来源,这些材料可以分成几类?(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研究分类。(5)汇报分类结果,教师鼓励学生给分类以后的材料取个名。(6)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告诉学生两个科学概念——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并板书这两个概念)。【评析】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认识更深刻,为下面内容的交流学习打下基础,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的零零碎碎材料知识的总结与整理,可以使感性知识理性化。2汇报调查结果。组织学生汇报:通过调查,你发现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天然材料做的?哪些物品是用人造材料做的?【说明】为使这一环节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在课前分发调查表,组织学生认真地开展调查,使学生对材料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认识过度使用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所产生的后果1观看录像片:自然灾害(洪水灾害)及垃圾泛滥。(1)说一说:从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2)想一想:这些情况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讨论所见所想【评析】通过看录像,学生可以大致感受材料的使用与环境的关系,并且在讨论时有话可说。三、布置调查作业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过度使用天然材料和由于滥用人造材料而产生垃圾泛滥的现象呢?你们想做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吗?2教师出示研究专题:(1)关于一次性筷子的调查与研究;(2)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调查与研究。3学生自行选择研究课题。 4小组讨论、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即调查什么地方、什么内容,研究什么,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等)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调查研究表。5教育学生在研究中要相互合作,注意安全。【评析】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科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是STS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环节,很好地体现了S—T—S相结合的主题。但在实际操作上,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做较为细致的指导,可以降低操作难度,以确保调查活动的有效开展。四、创设一种科学研讨氛围(以下为第二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大字“科学调研汇报会”。五、调研汇报会开始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关于一次性筷子的调查与研究”。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调查与研究”。3交流:通过这次调查研究,你有哪些想法?有哪些建议?六、组织活动鼓励学生以调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写科学小报、撰写科学建议书——“我为环保事业献良策”。【评析】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学习科学,并把“科学—技术—社会”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在教材的处理上,也跳出了教材,真正体现了科学学科“用教材教”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也在汇报过程中得到了实现。教学片断赏析观看录像片后讨论的教学环节师: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生:我看到了发洪水时把庄稼、房子都冲掉了,洪水这么大,我想与雨水太多有关系。生:不对,我想与森林被毁有关系,森林遭受破坏后,就不会固定泥沙了。生:树木被大量砍伐后,土地会沙漠化。生:还会引起沙尘暴。生:还会引起生态不平衡。 师:从大家精彩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洪水灾害,还是土地沙漠化,或者沙尘暴,归根到底都与森林被毁有关系,都与过度使用木材有关系。【片断评析】本片断精彩之处在于学生的观点太精彩。现在的学生,由于知识来源的渠道较多,而且家长对于科学技术的较高重视,所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已经比教师想象的要高得多,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说:“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91页共91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