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杠杆的科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判断常用杠杆类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倾听、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学会正确判断常用杠杆类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文具盒、厚书、铅笔、橡皮教学过程:一、引入1、复习上节课知识,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上节课的最后环节中出现的三个任务。其中挡路的大石头,我们选用哪个工具完成更合适?2、学生:木棍。3、教师:对,如何用木棍呢?4、学生表述。5、提问:我特别想看看同学们说的使用方法好不好,可是现场没有大石头和木棍,同学们有没有好办法,现场模拟一下,让我看一看?6、预设学生能说出:我们可以用重些的书来代替大石头,用长一点的笔当木棍,来模拟一下操作过程。如果说不出来,教师适当引导:你们想用什么来代替大石头?用什么代替木棍?7、学生各自做模拟实验8、教师巡视9、指3——5名学生到讲台演示,是如何做的。二、认识杠杆1、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要在铅笔的下面放一块橡皮?2、学生发表见解3、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讲解杠杆上的3个位置名称。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明杠杆上的3个位置
5、教师讲解: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板书课题。6、课件出示教材中的定义,学生默读理解。7、教师提问: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8、学生背答三、判断哪些工具是杠杆1、课件出示压水井、跷跷板的图片,师:这两个都是杠杆,你能找出他们的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吗?2、学生试着找3、指一名学生上前指出所在位置。4、师讲解:判断杠杆的标准就是找一找它有没有3个重要的位置。5、练习:出示一组工具,判断其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6、学生分组讨论7、汇报8、师总结。板书设计:杠杆的科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的科学》反思这是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二课,学生刚刚了解了什么是简单机械,在第一课中也有涉及到要移动一块大石头应该选用什么工具,因此,这一课就从这一点导入,出示一张趣图,提问学生看到什么,从而直接提出撬棍,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使用工具》后,对杠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杠杆的工作原理的科学知识尚不掌握,所以本节课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要求,学习的只是上的提高。教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应注重对学生认知、思考、总结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明白杠杆工作的原理。由于有布置学生预习,所以学生对杠杆上的三个点不算陌生,在理解三个点的特征基础上,寻找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羊角锤(起钉锤)、老虎钳、剪刀、天平和锥子的三个点,支点、用力点、阻力点时困难不大。最后一个擀面棍虽然一开始有同学认为是杠杆,但当发现无法找出三个点时,还是能正确认识到擀面棍不是杠杆。在这个环节,没有准备实物,但如果能准备,效果应该会更好,特别想剪刀和老虎钳,实物如果能动一动,支点非常明显。评课反思
科学组夏秀敏《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以讨论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童话故事中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开始的,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体会小石子把水的空间占了,水让出空气给小石子,水就上升了来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为后面的研究活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课的两个探究活动,给足了学生探究时间。特别是前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没有找到让乒乓球听话的方法时,老师并没有急于暗示学生,而是引导小组成员仔细观察,一起寻找原因,在学生围在一起观察时,自己发现原来不同,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在教师的引领下,大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尽情地实验中,创新了思维,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教师能做到时刻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不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评价、表扬,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并用适当的方式如把没有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学生点起来复述其他同学的观点,教育学生倾听同学的发言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我们要从同学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六上机械和工具单元第七课,前面有了简单机械的概念和认识探究了杠杆、轮轴、滑轮等简单机械的作用。本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斜面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对于斜面省力学生有一定的认识,上课时通过工人搬油桶引入斜面的概念,通过猜测斜面的作用引出验证实验的设计和讨论,重点回顾对比实验,注意变量的控制。本课的第一个实验比较浅,数据得出就能得出“斜面能省力”结论。继后抛出“怎样的斜面更省力”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同样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来。“
同学们的数据比较都能证明使用斜面省力,为什么省力的大小不一样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影响斜面省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就是:斜面的坡度大小是否影响斜面省力的大小。可是在设计这个实验时,有些学生对于变量和不变量这个问题没有理解清楚,再加上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训练的较少,致使学生实验完成的效果不好,汇报结果时有些仓促。看来只有做到课前备课的充分、周到,才能使课堂的生成处理的更高效。要让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