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杠杆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有的杠杆费力。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的学习研究和杠杆原理的实际运用。【教学难点】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讨论法【课前准备】杠杆尺、钩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阿基米德说过:“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一根棍子为什么能撬起地球?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支点有关的《杠杆的科学》。二、认识杠杆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动画展示三点。[来源:学#科#网Z#X#X#K]推广应用:找出杠杆上的三点。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分别找出它们的三点。不同的杠杆类工具,其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也常常不同。判断一种工具是否是杠杆,关键是判断此工具是否有三个重要位置。 判断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羊角锤、钳子、剪刀和天平是杠杆;锥子和擀面杖不是杠杆。三、研究杠杆我们已经认识了杠杆。那么杠杆一定会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呢?让我们用杠杆尺来研究这个问题。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来源:学。科。网]出示杠杆尺图片。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任务研究杠杆实验工具杠杆尺、钩码实验要求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2.杠杆尺两边分别只挂一串钩码,不能一边同时挂几串;3.杠杆尺两边必须平衡;4.做好实验记录。动画展示杠杆尺上的三点位置。探究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几种情况,根据演示结果填写杠杆尺的记录表。杠杆尺的记录表阻力点用力点用力情况钩码数(个)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个)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2361费力2332费力2323不省力也不费力2324省力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我们的发现杠杆分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杠杆根据结论判断下面的杠杆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省力。原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原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原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小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杠杆类工具根据各自的工作原理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方便作用。四、拓展延伸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在物理学里把杠杆分为三类:第一类杠杆,如撬棍、剪刀……这类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不省力不费力。第二类杠杆,如开瓶器、榨汁器……这类杠杆是省力的。第三类杠杆,如镊子、烤肉夹子……这类杠杆永远是费力的。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如鱼竿、人的手臂等都是费力杠杆,但是它们节省了很多的距离。展示鱼竿和人的手臂图片五、课堂总结像撬棍一样的简单机械是杠杆,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着杠杆是否省力。六、当堂训练(一)填空1.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鱼竿)和(人的手臂)是费力杠杆。2.制作杠杆,使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二)选择1.下面(D)不是杠杆A.跷跷板B.压水井C.鱼竿D.螺丝刀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判断一种工具是否是杠杆,关键判断此工具是否有三个重要位置B.撬棍是简单机械C.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是省力杠杆D.锥子和擀面杖都是杠杆七、家庭作业寻找生活中有哪些工具是杠杆?哪些杠杆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哪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板书设计】杠杆的科学用力点杠杆支点阻力点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来源:学|科|网Z|X|X|K]【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