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哲思短章灵魂之杯灵魂是一只杯子。如果你用它来盛天上的净水,你就是一个圣徒;如果你用它来盛大地的佳酿,你就是一个诗人。如果你两者都不肯舍弃,一心要用它们在你的杯子里调制出一种更完美的琼液,你就是一个哲学家。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灵魂之杯,它的容量很可能是确定的。在不同的人之间,容量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非常大。容量极大者必定极为稀少,那便是大圣徒、大诗人、大哲学家,上帝创造他们仿佛是为了展示灵魂所可能达到的伟大。
不过,我们无须去探究自己的灵魂之杯的容量究竟有多大。在一切情形下,它都不会超载,因为每个人所分配到的容量恰好是他必须付出毕生努力才能够装满的。事实上,大多数杯子只装了很少的水或酒,还有许多杯子直到最后仍是空着的。
修身名句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律己》赏读:一辈子做好事都嫌不够,任何时候做坏事都嫌太多。
赏读:许多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耀,而我心中却只认为节俭朴素是一种美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赏读:世人都赞誉他,他并不会因此而更加奋勉;世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可用来形容一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事准则,不会在乎外人怎么说。
不取于人谓之富,不辱于人谓之贵。——汉·孔鲋《孔丛子》赏读:不需要从别人那里取得东西来养活自己,这就是富有;不向人低声下气委屈自己,这就是高贵。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是如何养成的了。
知识卡片一、作家作品吴兢(约669—749),唐朝史学家。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仕历大部分时间是在京城做史官。武则天当政时,吴兢以“有史才”之名,被荐入史馆修国史。他除能秉笔直书外,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吴兢从事修史工作长达40余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吴兢后因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时,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晚年还执著
于修史工作。吴兢撰写的《贞观政要》,后来成了各朝皇帝推崇和必修的功课。这部书九世纪传入日本,德川幕府在1615年颁布《禁中并公家法度》中规定天子必读此书。因此,《贞观政要》对日本政局也产生过一定影响。吴兢因病去世,终年80岁。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的榜样。
二、文体常识《贞观政要》全书8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徴、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连词,假使动词,纠正形容词,端正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变直形容词,正直的动词,纠正动词,借助形容词,凌乱的样子动词,衬垫
动词,使用动词,由着名词,任务动词,听凭动词,由着名词,后来的人名词,君主名词,之后名词,帝王
纵动词,听任动词,希望动词,希望动词,宠幸副词,有幸副词,侥幸动词,希望连词,纵使动词,释放动词,放开动词,放纵
连词,表递进副词,已经名词,事业名词,学业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二、词类活用1.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臣亦不能独全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主若自贤,臣不匡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便即护短不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必虚己纳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用金、用玉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明形容词作名词,缺点形容词作动词,虚心
三、古今异义1.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举动,措施2.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色彩3.惟君臣相遇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相逢相互对待举止脸色
四、文言句式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________2.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________3.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________4.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________5.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________6.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________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反问句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五、名句默写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2.惟君臣相遇,________,则海内可安。3.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有同鱼水后从谏则圣
主旨归纳《求谏》记述了唐太宗鼓励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广开言路、虚己纳谏和任贤使能的品质。李世民广泛征求大臣的意见,并善于采纳意见,从中找到了许多治国良策,明白了自己的许多过失,成为一个从谏如流、具有雄才大略的治世贤君。
重点突破唐太宗是在什么背景下求谏的?求谏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唐太宗发现自己上朝时过于严肃,文武百官都害怕他,举止失常。官员们个个为求自保,不敢直陈意见。于是,他就改变做法,放下皇帝的架子,摆出一副虚心请教的姿态,希望听到属下的谏诤之词。其实,他求谏的目的,并非着眼于人民疾苦,而是总结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地位,其根本是从整个统治阶级利益出发的。
《求谏》中“贞观元年”部分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心情?提示“贞观元年”一节,议论的中心是君臣关系,唐太宗提出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关系比作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这个“鱼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唐太宗这个君主对于臣子的重要性的认识。由此,他对侍臣们做了一番勉励:“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这个“不明”“幸”有谦虚的意思,不完全是客套话,里面也包含着他发自内心的对臣子的感谢以及对“直言鲠议”的渴求。
从《求谏》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提示唐太宗是一位很英明的封建君主,他有着以下鲜明的品格:①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②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③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④处事谨慎。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
心,下为百姓所怨”。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提示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别人的意见。文本节选的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做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局面。
文本审美《贞观政要》以收集唐太宗与臣子对话的特殊形式总结了治国经验与理念,详细记录了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具体方针政策,既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建立空前强大帝国的历史记录,又蕴涵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全方位展示了封建时期治国的成功实践。
书中全面而详备地记述了封建政治问题。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引用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安定百姓,就要轻徭薄赋;正自身,则以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为要。
吴兢还总结归纳了太宗朝的大政方针,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农业是安定民心、治理国家的根本。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在兵戈扰攘之后,把自己的简静无为,推广为对天下民众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很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诫、教诫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归类排列,使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涵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
写作迁移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面对两种截然相反的论断,你怎样看待“从谏如流”?请写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观点。
【角度】给“从谏如流”上把锁示例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孟尝君有好士之名,门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一个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呢,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见Word版分层训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