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浙东学术1.连线作者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53岁时助编《续资治通鉴》,并主修《湖北通志》。晚年目盲,仍孜孜于著述,口授他人代书,卒年64岁。章学诚终其一生,从事于古今学术的总结批判工作。由于生活动荡,他在这方面的重要论著,几乎全部撰写于车尘马足之间,死后,才由其子汇刻成《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1920年,他的全部著述被合刻为《章氏遗书》。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是继《史通》之后的重要史学理论著作,重在阐发史学的本质意义、论述史学的作用。2.整体感知《文史通义》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全书共九卷,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内篇多半泛论文史,外篇阐述修志体例。其论学主旨,以“考索”与“义理”并重,但反对无目的的考索和空谈义理。其主要理论是:其一,“六经皆史”论;其二,有关历史编纂学问题;其三,把方志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1.识字注音天铎(  )    桎梏(  )蕺山(  )迥殊(  )2.一词多义(1)事(2)制(3)果(5)足(6)得3.古今异义(1)天人性命之学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可以空言讲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儒者欲尊德性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讲学者必有事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类活用(1)后人贵经术(     )(2)朱陆异同,干戈门户(     )(3)而讲学者必有事事(     )(4)授受虽出于一(     )5.特殊句式(1)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2)我欲托之空言(     )(3)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4)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答案:1.duó gù jí jiǒng2.(1)做/事故,变故/侍奉,为……服务/从事,职务,官位 (2)取得/构造/控制 (3)果真/实现/饱满,充实 (4)放弃,舍弃/房屋/居住/宾舍,宾馆/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5)能够/脚/足够 (6)能够/得到/适宜,得当/应当,应该3.(1)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人和动物的生命 (2)抽象的理论说教 空话 (3)指人的天赋禀性 讽刺人的话,表示看不起他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 (4)具体的历史事件 做事 (5)社会现实 事理人情(6)谈论学问 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4.(1)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2)名词作动词,攻击(3)名词作动词,做 (4)数词作名词,一样的(学说)5.(1)被动句 (2)省略句 (3)介词结构后置句(4)固定句式在预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你在听课时加以关注?请在下列表格中做个备忘吧!我的学困点我的学疑点1.《文史通义》是一本怎样的书?2.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对此作者是怎样论述的?3.“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应如何理解?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谈谈对“浙东学术精神”的认识。浙东学术    入题——―→论点——―→论题天人性不可以空1.探讨天与人的关系 命之学言讲也2.性命之学答案:问题导学1.提示:《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之力著成的史学论著。作者晚年目盲,仍笔耕不辍,其情可感。章学诚身处乾嘉考据之风盛行的时代,却能独树一帜,力倡史学,重申“六经皆史”的观点,强调史学要经世致用,补弊救偏,认为文人不能修史,主张正史于“儒林”“文苑”之外,应另为史家立“史官传”。他认为,历史著作有史事、史文、史义之分。史事,就是事实;史文,就是文笔;史义,就是历史理论和观点。他认为这三者之中,“史义”是最重要的,是史书的灵魂。2.提示:章学诚非常推崇孔子“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这句话,他以“六经”为史,把“六经”看作历史典籍,所以非常赞赏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学风。圣明如孔子,可以代天立言,尚且不以空言取胜,“况他人乎?”这一反问简明有力,发人深省。“天人性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此,作者在本文中着意强调了是否空言、是否善言的问题,并分几个层次加以说明。其总的观点是:善言者,即非空言,而是“未有不切于人事者”。然后按照史的线索,逐一陈述:三代,没有“经”的概念,“六经皆史”,都关乎社会现实;后来,主要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重视儒家经典,也是从“三代之史”、可为当世之鉴方面来考虑的;近世,理学之末流,空言义理,不切人事,实际上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浙东之学,虽然也谈论性命,但一定要考之于史,用之于世,所以卓然自立。不难看出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称颂“三代”“后人”“浙东”,贬斥“近儒”,表现出鲜明的学术立场。3.提示:归根结底,著史是用以“经世”的,性命是不能空言的,如果治学之人能依傍实事,不为空言,就不会有唯我独尊的门户之见。作者曾说过:“惟著之于事物,则无门户之争矣。理,譬则水也;事物,譬则器也。器有大小浅深,水如量以注之,无盈缺也。今欲以水注器者,姑置其器,而论水之挹注盈虚,与夫量空测实之理,争辨穷年,未有已也,而器固已无用矣。”所以,治学不能离开器而空言水(道),浙东之学深明此理。自主探究提示:从浙东学术的发展演变来看,它大致经历了宋、明、清初三个大的阶段。北宋时期,浙东学术接受中原文化的辐射,尚未进入独立创造阶段。南宋时期,浙人在对中原学术文化的学习与吸收中,逐渐形成了浙东学术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世称的“南宋浙东学派”。就学术主题、价值趋向而言,南宋的浙学与当时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之学、朱熹为代表的闽中之学有着明显的分野。这不仅在于浙东学者极重“功效”,而且他们较之张、朱等人更重历史之学、经制之学。两者一为性理之学,一为实效之学。明代中叶,阳明心学崛起,并迅速传播于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知识界主导性的一种社会思潮。一方面,阳明之学承继了陆九渊的心学理念,又深深地吸取了朱熹的“格致论”精义,并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发展到一个新的高点,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阳明之学将宋代理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上升到融本体与工夫为一的主体实践论。朱熹的“格物致知”具有明显的认识论色彩,陆九渊的“先立乎其大”是一种主体本体论;朱氏遭遇到“转识成智”的困境,陆氏则不免于空洞与粗疏。而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则是要求将本体与工夫于动态的生活实践中融而为一,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朱、陆的不足,将心学理论推至一新的境界。阳明之后,浙中王龙溪、周海门等一派,倡“良知现成”之说,虽弘扬了主体自得自由之精神,但是一味主张心体之“自然流行” ,就很容易将人引入自任放荡、藐视礼法的歧路。而以刘宗周、黄宗羲为代表的另一派则继承阳明融本体与工夫为一的主体实践论的哲学,并有所发扬和创造。《明夷待访录》由关注民生、时世而转为对中国封建专制千年传统的系统批判;《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则演绎出学术思想史著作的创造性形式,以“一本万殊,贵在自得”倡导学术新风;黄氏的学术活动开辟了清初浙东史学之新局清初的浙东学术沿着黄宗羲开辟的学术路径,在历史学、文献学等领域多有建树,万斯同兄弟、邵廷采、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著名学者各领一时之风骚。章学诚认为,“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文史通义》卷五《浙东学术》)。“贵专家”强调自主自得、独立创造,归属于王、刘“心学”的精神传统;“尚博雅”偏重广征博引、周详搜讨,归属于程、朱“理学”的精神传统。章氏还以“宗陆而不悖于朱”“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概括浙东学术那种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特有风格,很是切要浙东学术的主题可归纳为三项,即实学主题、心学主题、史学主题。浙东学术的主题作为相沿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学术演变过程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各个时代其学术主题各有侧重,如南宋时期的浙东学术乃是实事实功之学,明代浙东以“心学”为主导,清代浙东最为突出的是史学。实学即实事实功之学、实践实效之学,归根到底乃求实之学;心学即阳明之学及浙人对阳明心学的发挥。阳明心学包含着显明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不仅不与实学主题相矛盾,而且为实现实功实效之学准备了最为需要和关键的主体性条件,两者成互相助长之关系。而浙东学术讲求之“史学”有其明确的“经世致用”目标,历史成了现实的映照,强调学人要从历史演绎中察其成败得失,取其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根据上述浙东学术的演变和主题可以归纳其学术精神,就是:实事实功,经世致用;广采博纳,兼收并蓄;求真求是,一本万殊;经史并重,义利双行;学有专攻,贵在创新等。也即是求实求真的精神,宽厚博大的精神,专业专家的精神,自得创新的精神。它一方面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回应;另一方面它又在口耳相传、风尚相习的无形过程中以种种形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提示:用最精练的语言把你当堂掌握的核心知识的精华部分和基本技能的要领部分写下来并进行识记。知识精华技能要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