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节选第一课时
《大学》是四书之首,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经文205字,传文1546字,凡1751字。要义就是“三纲领”,“八条目”。
解题大学: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与小学相对。“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朱熹语),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朗读正音在亲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有所忿懥一言偾事絜矩通新,读xīnWùèhàohǎo通慊,读qièfènzhìfènxiéjǔ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宗旨,原则使明显,彰明美好的品德使…去旧更新到达善的最高境界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使老百姓弃旧图新,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志向,目标静心安处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思考收获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先在后,动词正确的思想知道要达到至善境界然后就有了志向,有了志向然后才能静下心来,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处,安处然后才能精思熟虑,精思熟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本有末,事情都有始有终,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那就接近到正确思想了。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管理,治理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使端正使虔诚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求得推究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显美德的人,先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先管理好他的家;想要管理好家的人,先修养好他的品行;想要修养好品行,先端正他的心性;想要端正心性,先让他的心意虔诚;想要心意虔诚,先求得知识;求得知识,在于探求事物的原理。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一律、一切看重疏远事物的原理推究出来了,然后知识就获得了;知识获得了,然后心意就诚恳了;心意诚恳了,然后心性就端正了;心性端正了,然后品行就修养好了;品行修养好了,然后家就能管好;家管好了,然后国家也治理好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天下就平定了。从天子到平民,一律都把修身做为根本。那根本乱了,末节还能治理好(的看法),是不对的。那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反而厚待了他,这样的情形从没有过。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不要厌恶极喜好美好通慊,满足使行为谨慎所谓使他的心意诚恳,(就是)不能自欺,像厌恶臭气,喜好彩色,这就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会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显露独处掩盖、掩藏的样子小人独处的时候做些不道德的事,没什么做不出来,看到了君子后,遮遮掩掩,想掩盖他的不道德行为,又要显露他的善行。别人看待你,就像看见自己的肝肺一样,(你这么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要诚恳,与外部的言行表现一致,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一定要使言行谨慎,一丝不苟。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修养品行在于端正心性,(说的是)心存愤怒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恐惧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喜好,就不能端正心性;心存忧患就不能端正心性。用心不在这些事上,(对这些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什么都不在乎味道(就能端正心性了)。这就是修养品行在于端正他的心性(的正确做法)了。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对于有偏向他,代词喜欢缺点厌恶所谓管好家庭在于修养好他的品行,(理由是)人们对于他亲近爱护的人有偏向,对于他鄙视厌恶的人有偏向,对于他畏惧尊敬的人有偏向,对于他同情怜悯的人有偏向,对于那怠慢失礼的人有偏向。喜欢一个人也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知道他的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没有谁知道他孩子的缺点,没有谁知道自己的禾苗长得正旺”。这就是品行没修养好不能管好自己的家(的道理)。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所谓治理国家必定先管好自己的家庭,(说的是)自己家人都不能教化好却能教化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必走出家门却能在一个国家成就教化之功:孝顺父母的道理,也就是侍奉国君的道理;顺从和敬爱兄长的道理,也就是孝敬长辈的道理;慈爱子女的道理,也就是役使百姓要仁慈的道理。…家庭讲仁爱,整个国家就会兴起仁爱之风;家庭讲礼让,整个国家就会兴起礼让之风;人人贪婪暴戾,国家就会起祸乱。它(齐家)的作用就是这样。这就是说一句话可以坏事,一个人可以使国家安定。
文言现象学习与翻译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诸,兼词。有之于己,指自己有善行,能做到善无之于己,自己不做坏事指责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讲恕道,自己行善,才能教别人行善,自己无恶才能指责别人行恶。晓喻,开导其家尧舜用仁爱统帅天下,百姓(愿意)顺从;桀纣用残暴统治天下,百姓(不得不)服从。颁布号令违背了自己的喜好,老百姓就不会依从。因此君子自己能行善了,然后才要求别人行善;自己不做坏事,才能指责别人做坏事。自身不讲恕道,却能开导别人的人,从没有过。所以治理国家在于管好自己的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尊敬老人尊重长辈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契矩之道体恤通背,违背度量工具,的作用,指道德上的示范作用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才者,本也;财者,末也。所谓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国家:(是说)君上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形成孝顺之风;君上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关爱兄长之风;君上体恤孤弱,老百姓就不会违背,所以君子有道德示范的作用。…道义上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就能得到国家,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首先对于道德很是慎重,一丝不苟。有了道德才有人气,有了人气才会有土地,有了土地才会有财物,有了财物才会有功用。道德,是根本;财物,是细枝末节。
节 选第二课时
内容解析第一段是《礼记》中的《大学》篇的经文,共205字;以下五段是后人的传文,即后人对经文的解释。本段内容如何概括?
三纲领八条目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什么止、定、静安、虑、得这是人生追求的目标知先后近乎道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致知格物诚意正心齐治平是人的社会理想,实现的根本在修修身就是致知,致知需格物,需诚意正心本末倒置,则南辕北辙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慎独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正面论述)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反而论述)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正心是修身的前提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恭肃,是修身之大忌内心不在乎这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味,则可正心。反面论述正面论述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修身是齐家的前提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不能齐家。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反面论述正面论述引用论证
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齐家是治国的前提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恶则可责人之恶。正面论述演绎推理正反事例正反结合论述
第六段的观点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如何治国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悌不背,则国治矣为什么这样治国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关键是什么慎乎德,即在道德上谨小慎微为什么要慎德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道理论证 层层递进
后五段归结平天下在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在修其身修身在正其心正心在诚其意诚其意即不自欺诚于中而形于外君子慎独无论达到哪一层次,其根本都在诚意正心修身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全文逻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新民明德大学之道社会之道从生之道
怎样理解修齐治平?对照日常生活,谈谈你对于修身的感触阅读38面二讨论怎样理解格物致知阅读指南一
辨论正方:君子必慎独。反方:君子不必慎独作业:完成练习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