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导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作者、作品介绍食指,原名郭路生,因为母亲在一次旅途中生下他,所以取名为“路生”。为什么叫食指呢?(提问)因为我们诋毁或指责别人总爱用食指,诗人认为,在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食指在“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但“牧童遥指”的乡村并没有诗意的美好,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打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和脆弱的身体。71年参军,在部队他见证了极其残暴的批斗,遭受强烈刺激,精神分裂。主要作品:  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食指的诗歌有一种对待生活“不抱幻想,也不绝望”的存在主义的精神。那种对生存反思的哲学深度,足以同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相媲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那首《疯狗》,可以说是汉语诗歌中绝无仅有的作品。 三、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四、朗诵课文板书: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关键词:故乡  母亲  痛苦 五、分析课文,教学重点解析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 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 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   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北京: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这场运动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2、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作者又为什么“吃惊”“不知道发生什么”? 这是一种幻觉:鲁迅说,当人睡到布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人一迷茫就会产生幻觉。 “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的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恐惧的一种安慰吧。在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艺术的功能告诉我们,有些既成事实是错我的。 3、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唐代诗人孟郊: 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记得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的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了海滩上。有一个士兵,他被炮战击中了,肠子流了一地,但还没有死,他在要死的那一刻,一直在呼喊一个音符:妈妈,妈妈,救救我!不是上帝,不是总统,是妈妈,世界上所有民族,各样人种都在妈妈这个发音上是一样的,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 说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政治神话”是那么苍白无力          4、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 感觉自已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 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原离母亲和文明,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这场运动赵城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里。 5、“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作者感觉到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在当时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从而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其实很多人是不想走的。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诚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他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 食指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无疑是冲破文革中虚假的权威话语对个人的真实生活的遮盖,在这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艺术中,蒙在时代表面的灿烂辉煌的神话面纱才被撕得粉碎,显示出现实“黑暗与血污”的真相。在此之后,人性的觉醒才有可能随着个人的觉醒进入人们的脑海与视野之中 6、“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 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 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浓烈的悲壮色彩。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 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邓小平曾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          六、语言分析,教学难点突破思考:通过分析,你能找到诗中有哪些“幻觉意象” 1、“剧烈地颤抖”的“北京车站”“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针线穿透了心胸”“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2、幻觉”意象的组合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作用:其实这就好比我们看电影,我们看到电影中有很多现实社会中得罪恶,当弱者需要帮助,坏人得不到惩罚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电影中出现英雄,小李飞刀告诉我们什么叫导弹解决不了的事情;蜘蛛侠告诉我么什么叫不用翅膀也能飞行的道理;阿基琉斯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要让后脚跟暴露在空气外面;山村贞子告诉我们为什么熬夜看电视剧对身体不好。 其实这不过是把我们个人的知觉感受带到客观世界中,并有机的联系起来,接着无限放大。其目的是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最爱制造幻觉悬念的大事希区柯克说:电影的魅力在于悬念,这也是诗人写诗时爱写幻觉的原因。 七、拓展练习 听《相信未来》 鲁迅与食指的点评:20世纪,在整个世界都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却整整浪费了80年,在为我们主义的正确与否,政党的合法地位而无休止的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当,几代人为虚无的政治牺牲了他们宝贵的青春。政治家在大谈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最普通的人性,当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咏叹就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好在,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相信新生的生命力量一定能战胜腐朽的黑暗力量;坚信人类良知的伟大力量;他们是民族的精魂,也在努力保住人类最后的良知,就像他们的诗文所说的一样,请救救孩子吧,请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八、作业:课下欣赏食指的《疯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Ⅰ .课外古诗背诵【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赏析】  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前两句写黄河的绵长、泰山的高耸,赞美了中原沦陷区山河的雄伟,对其长期沦于敌手深感痛心。后两句写人民在沦陷区眼泪流尽,年年盼望宋朝的军队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年年盼不到。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置故土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诗人终生未见河、岳,遗民世代盼望王师,南北两地要求恢复统一的心情是一脉相通的。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二、词语识记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三、预习效果反馈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Ⅲ .课堂跟进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被称为       第一人。2.本诗写于      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      到      插队的情形。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迷惘,失落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    清楚,明白(二)段落层次1.第1节:开门见山,写           时的情景。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            和离开时的          感受。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            之情。(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对诗文第5节的诠释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Ⅳ.当堂练习1.假如你要去异地,临别时对前来送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2.第4节说“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请说出要发生什么事?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赏析】  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愿望。前两句写黄河的绵长、泰山的高耸,赞美了中原沦陷区山河的雄伟,对其长期沦于敌手深感痛心。后两句写人民在沦陷区眼泪流尽,年年盼望宋朝的军队能够救民于水火之中,可年年盼不到。表达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置故土百姓于不顾的南宋统治者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诗人终生未见河、岳,遗民世代盼望王师,南北两地要求恢复统一的心情是一脉相通的。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二、词语识记骤然:突然。                 吃惊:受惊。三、预习效果反馈1.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连在一起有何蕴意?2.“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是何意思?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4.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本文选自                      ,作者      ,原名      ,被称为       第一人。2.本诗写于      年,诗中描述的是诗人告别      到      插队的情形。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迷惘,失落离开北京——抒写依恋之情    清楚,明白(二)段落层次1.第1节:开门见山,写           时的情景。2.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            和离开时的          感受。3.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            之情。(三)写作特点词语运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中心表达:文章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对火车在四点零八分开动这一历史瞬间的放大,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对个人遭际的速写式的记录,见证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写作借鉴:诗人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来表达对故土的留恋。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这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这是同学们需学习借鉴的。三、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对诗文第5节的诠释火车即将离开车站,许多送行的人在和即将远去的亲人告别,在诗人看来,是告别的声浪如同要卷走车站,表明送行的人很多;后两句本应是火车缓缓地移动,但诗人用一种物我颠倒的错觉——“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传达出心声:脚下的大地仿佛被掏空,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写出诗人的失落伤感。Ⅳ.当堂练习1.假如你要去异地,临别时对前来送行的亲人说些什么呢?2.第4节说“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请说出要发生什么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