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论语》十则课型:文言文精读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二)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7
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三)整体感知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②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试译,教师指导a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b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c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从前的(知识)。而:顺接连词,就,并且。7
可以为师矣以为:把……当作。e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四)合作探究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作业:1、翻译《论语》十则前五则。2、复习前五则中的重点字词,下节课默写。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课前准备复习默写前五则重点字词、背诵课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二)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7
(三)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四)探究学习后五则 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探究第二、三句】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7
(五)整理归类 (1)成语类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六)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2、文言虚词而:(1)连词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例:学而时习之任重而道远(并且)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死而后已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不译)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7
例:提刀而立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例:默而识之(地)(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例:余知而无罪也。(你)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为:当作)例:可以为师矣(2)wéi是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例: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助词①结构助词,意为“的”。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1)代词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2)代词,相当于“之”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则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
(七)作业:1、翻译后五则2、背诵《〈论语〉十则》3、“学探诊”第十课1-22题教学反思: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