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舒婷《致橡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朦胧诗派相关信息,掌握文中字词;2.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所追求的爱情观;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逐渐提高其审美情操。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诗歌中意象象征意义的理解;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及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意象和意象的组合。教学方法:朗诵感悟、设问引导、分组讨论等方法。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朗诵诗歌,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提前搜集一些有关爱情的名人名言、作者及诗歌相关背景信息。设计思路:高一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逐渐加强,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诗歌作者对于爱情的思考,来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爱情观有很好的促进;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韵律很美,思维缜密流畅的作品,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帮助理解1.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朦胧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又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写作特点: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2.朦胧诗:上世纪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艺术上意象迭加,扑逆迷离。思想内容: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注重自我表现,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特点: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是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二、朗诵感知,设疑引导将文中出现的字词通过课件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其读音和意思,之后播放配乐范读,提出问题:“这首诗是一首以什么为主题的诗歌?”——爱情,那爱情是什么呢?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展示课件有关爱情的名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国莫里哀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然后提出问题(1)诗歌抒情的主人公是谁?其中的“木棉”“橡树”分别象征什么?(2)本课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学生共同朗诵,分组朗诵并讨论,回答问题。三、分析意象,深入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第一层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对上述意象的态度?朗诵诗歌第一层,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诗歌中所用意象的深刻内涵。分析了第一层作者否定的爱情观,引出诗歌中作者所描述的“伟大的爱情”。朗诵诗歌第二层,看看“木棉”和“橡树”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爱情。以诗歌层次为线索,对比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作者先破后立,思路清晰流畅。四、强调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其中不同意象的组合及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同时也将诗中所涉及到的其他修辞手法概括起来,解析在各种修辞方法巧妙下,使诗歌的韵律、美感、意境有了鲜明的特色。五、理清思路,总结全文展示课件,将诗歌中作者的思路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学生记忆背诵诗歌,非常明了的掌握诗歌的框架,总结全文。诗歌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永;思维缜密流畅;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理性的思考、象征手法的运用,诗歌形式上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致橡树》是现代女性独立人格的宣言,现代女性平等爱情的宣言。六、拓展思考,自主表达在不同爱情观的对比中,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这首诗歌的学习,你对爱情有了怎样的认识?作业:1.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早恋这一问题的看法,要实话实说,分析其表现及心理、危害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2.以《如果我爱你……》为题,勾勒你所憧憬的“伟大的爱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