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节 理性思维的深化理性思维成就哲理名诗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它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这是诗人的感性认识。后来,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意,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庐山美景,而是在概述总体印象后,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同是写庐山的诗歌,苏轼的创作体现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维的深化,由此成为千古名篇。“深刻”属于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的见解深刻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这里所说的深刻,是对高中毕业生的年龄和水平在考场上所能作出的文章的见解的优秀程度而言的,不能用评价专家学者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来作为衡量高考作文的标准,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反思维、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才是深刻。深刻在文中的表现形式:1.记叙文中议论的深刻透彻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但也常常运用议论与抒情。议论在记叙文中的有无与多寡是由文章的特质决定的,记叙文中的议论,虽然篇幅一般比较短,但却有其独特的功用。其一是叙事的深化。通常出现三种形式: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夹叙夹议,三是先议后叙。无论哪一种形式,均以叙事为基础,是层进式的深化。“叙事”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其二是情感的升华。在记叙性的文章中,“饱含哲理的抒情”、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均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使之成为文章闪光的亮点。2.议论文中议论的深刻透彻
议论文要有深刻的哲理性:议论不仅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阐述深入,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且还要有周密的论辩性。理不能自现,不能自明,要明理就要论辩、阐发,使读者通过你周密的论辩,全面深刻地理解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以理取胜,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才能让读者真正接受你所揭示的“本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由此可见,思维的深化对中学生的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解“理性思维的深化”这个命题,首先要明确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和理性。感性思维是一种带有直觉性、整体性、模糊性色彩的思维方式,它往往同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这种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较粗糙;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智能活动。很多文章就是因为它们能启迪人类的智慧,给人们带来丰富精神家园的无限可能而成为名篇,它们就是作者运用理性思维的产儿。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理性思维的深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理性就是能从基本事实出发,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多问几个为什么,把一个问题试着分解成几个问题,注意对它们的探寻和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或者对一个事物进行分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以达到更加客观、透彻地认识事物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认识的深化过程,理性思维深化的过程。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前面两句属于感性认识,后面两句属于理性认识,是对池塘水清景美进行理性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其次,学会对自己的感知进行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也就是要我们经常地总结自己,把一些具体化的东西抽象化。1.用形象而富有内涵的句子来概括。例如,余光中的《乡愁》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主旨句形象而富有内涵,令人深思,余情袅袅。2.用深刻而直白的语言直接点明,如下文:老师(节选)余秋雨
我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已于去年逝世。今天有一位中年女子特地赶到校庆会场来找我,她是穆尼老师的女儿。她说,穆尼老师临终前几次留话,要把他的藏书全部遗赠给我。我和同学们一听都吓了一跳,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近似图书馆的庞大收藏。穆尼老师终生贫寒,全是为了购置这些书;他的家庭几十年来一直局促在难于转身的狭隘空间里,全是为了堆放这些书。他藏书,不是为了著书立说,只是为了备课,备好一节节的中学语文课;而当他无法再用这些书籍备课的时候,也就毫不犹豫地决定把它们全都交给某个他认为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当然不可能真去接受这份无价的馈赠,何况我现在连自己的藏书也已经完全无法对付,但面对穆尼老师的女儿我还是不能不心情沉重:毕业那么多年,我去拜访老师也就一二次罢了,而老师的遗言却突然使这架人情的天平严重失衡。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第一产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第二产生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子女和学生痛切地发现这种失衡时,大多已无法弥补。作者在叙述完老师留下遗言,要把他的藏书全部赠予“我”后,对此作出思考,并且用“天地间最大的人情失衡,……大多已无法弥补”这样一组直白而深刻的话点明了情谊无价和师情难还的主旨(理性思考)。主旨表述鲜明准确,透人心扉。再有,文章中理性思维的体现更多的是借助文章的结构。一篇理性思维力强的人所写出的文章一定是思路清晰且环环相扣的,让人读后能产生一种思维的快感,就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结构的安排,要注意两点:一是梳理思路,使理性的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这可以借助语言上的标志,如领起句、总括句来体现;其次,在段落的安排上体现出内容的递进关系,或由浅入深,或由次到主,或由表面到本质。例文一 《近墨者未必黑》单就题目来说,文章就具备了一种深刻的、闪现着理性思维的光芒。文章本身更是显示了思维的理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说理的条理性。这种条理性最重要的体现就在全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递进关系上,作者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并没有急着去论证,而是宕开思路从反面观点入手,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增强了论点的针对性,又使得文章显得思路活泼且与后文形成相互的照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第三段笔锋陡然一转便到了文章的核心内容,“物本如此,人当固然”,可谓干净利索,这当然是思维的一次深入。接着,第四段,“如果以上谈的还不足以使人信服我的观点,这里不妨再举个集体近墨者未必黑的例子”,一句话就又使文章从个例上升到了群体,这就使论证更具有了典型性和说服力,论据充分,论证由浅入深,体现出议论思路的逻辑性。文章最后两段更是深入一步,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近墨者黑与不黑的根本原因,并分析了“人怎样才能做到近墨不黑”,体现出论证的逐层深化。二是论证的辩证色彩。作者在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论点时,并没有全盘否定“近墨者黑”的说法,而是肯定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然后指出这个说法的片面性,从而引出本文的论点。理性思维的形式之一便是辩证思维,对于“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的问题,唯有辩证分析方能使论证充分有力,全面客观。
例文二 《我忘不了那一双眼睛》本文是一篇理性的认识用感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佳作。文章紧紧抓住祥林嫂的眼睛的四次变化,以此为线索勾勒出她悲剧的一生,然后拷问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但文章一开始并没有采用理性的分析去探讨鲁迅先生这样安排的独具匠心,而是先以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引发出自己的感受,来表达对人物命运的情感共鸣:“我被祥林嫂的眼睛深深地震撼了!”围绕这种情感,作者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也是强调人物悲剧命运带给读者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对祥林嫂的同情。在文章的最后三段,作者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鞭挞,并理性分析鲁迅先生通过眼睛这个窗口来表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独具匠心。全文的结构,采用了“总—分—总”的模式,先总写感受,再分述变化,再分析根源,再点明手法,最后点题,首尾呼应,严谨自然。由此文来看,理性思维的深化体现在写作中的思路梳理上,让理性分析构成文章的主线,逐渐显示出文章的轮廓。这些理性化的认识可以在开头提出,领起下文,当然也可以在结尾提出,总括上文,表现出一种清晰的思路。正如写议论文,结构上可以是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即理性的分析要贯穿全文的始终。例文三 《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卫老婆子》本文是一篇剖析深刻、见解独到的评论性文章。作者对小说《祝福》中的卫老婆子这样一个次要人物作出了理性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独到、中肯、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卫老婆子是一个中人,是当时社会的寄生虫;卫老婆子在小说情节上穿针引线。前者简略,后者详细。这样的安排取决于文章的中心。在结尾处,作者又抛给读者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让我们体会到即使是这样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也被作者塑造得非常成功。本文在理性思维的深化上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自己的思维成果有恰当的概括和说明,并让它们形成全文的主线,廓清思路;二是清晰的结构,严谨而完整。1.如何理解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章中如何呈现认识深化的轨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使文章深刻?1.平中见奇全靠“问”看似不起眼的素材,经过理性分析后,就会别有洞天。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面对一个具体的人物、物象、场面或者电影镜头,我们虽然有很强烈的感受,但这种感受往往是比较朦胧的,甚至仅为一种潜意识。为了深化自己的认识,需要对自己的感受进行理性分析,要么分析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要么由现象到本质,挖掘根源或者由物到人,揭示象征意义。其实,这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同写作的运思过程是一致的,我们写作中的“以小见大”“象征手法”等构思手段,就是认识深化的具体运用。看到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一定能挖掘出感人、深刻、新颖的立意来。2016年全国乙卷“漫画作文”,湖北一位考生写出了一篇扣题紧密、文采飞扬的议论文。作者运用“发散思维法”提出“怀容误之心”这一概念,本身就内涵丰厚,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考生借其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以体现自己思考的深度。大儒宋濂、管鲍之交、将相交好等典型素材的运用,让观点豁然开朗,产生了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怀容误之心,成大美格局稚童满心欢喜地握着满分试卷,却未曾料想一次的完美竟成了往后一次次的重压;顽子手持及格边缘的分数,因分毫之差而享受截然相反的待遇。看似天差地别的境况,其本质却都是家长对孩子的失误持绝对否定的态度。殊不知,这所谓的“赏罚分明”“因材施教”,不过是家长自私地将孩子的失误看作天理难容的祸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其一味地强压失误的苗头,以得到畏葸不前的“绝对安全”,不如怀着容误之心,以宽容的态度包容错误,留下继续向前的勇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儒宋濂少时即嗜学,当他趋百里外,跟随乡之先达潜心学习时,也曾不断地援疑质理。试想乡野小儿,即使立侍于尊者左右,又怎么会不出现丝毫的失误?倘若先达如漫画中的家长那般,对宋濂的失误毫无包容,宋濂又怎能在一步一步的完善中终成大儒?温暖的容误之心,让一个贫困学子获得了继续向前的勇气,卒获有所闻,于历史长河中留下其身影。诚然,进步应当鼓励,落后理应惩戒。但一味地用模式化的标准来赏罚,只能培养出毫无差错、古板冰冷的机器,只会摧毁一个个心思敏锐、富于创新的生命。唯有在怀着容误之心的前提下,对孩子的失误进行引导和规正,才能终成大美之格局。管夷吾举于市时,若无鲍叔牙对其之前过错的容纳与规劝,他又怎能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成就千秋史名?“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负荆请罪的故事千古流芳,正因蔺相如对廉颇之容误,方有赵国文武双全的王者格局。古往今来,完美无缺之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在别人的容误之心与规劝之言下抬头向前,于温暖和宽厚中成就大美格局的“非满分学生”。在日渐数字化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如同漫画中的家长,极端化地追求完美无缺,对任何水平线之下的失误都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然而无误不等于无缺,幸福华丽的生命姿态,只有在容误的温暖中才可肆意伸展。愿吾辈定性明心,以包容之心对待世间万物;愿孩童持卷回家时,迎来的并非纯功利的计较,而是家长包容失误给其带来勇气的温暖;愿容误之雅量存于万众心中……如此,大美之世可计日而待也。2.画龙莫忘“点睛”笔理性的认识,体现在文章中,就是对文字的恰当运用。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个性化的,有时为了让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需要适当地用议论或抒情的语句点出来。这种文字表述可以是比较含蓄的,也可以是比较明确的,但它一定是最富有表现力的。2016年高考江苏高考作文题“话长话短”,一位考生的文章写得很有意味。考生用朴素的笔墨记叙了从事文物修复工作的老王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创新式的修复、重现古物神韵的故事。然而,文章在不温不火的叙述中却蕴藏着深意:文物修复不只是简单的复原,要“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方能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作为一个中学生,从文物修复的角度取材,显示了其厚实的文化积累;而老王的话“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既与话题材料妙无痕迹地照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题旨,让人不得不佩服考生的机智。修 钟长脊蜿蜒,垂脊错落,红墙沥粉,鎏金飞檐。这儿是故宫,是老王工作的地方。打了一盆热水,老王便紧闭上西三所的红门。“呵!王老师回来了!快来看看这件宝物!”徒弟小林招呼着便掀开了工作台上的白席——一座金光璀璨的大型钟表,原来是乾隆帝的音乐水法钟。老王细细赏了一番,着实精美巧妙,欧式建筑、中式亭台并列其上,更添韵味。“老师,这件宝贝还算完好,我们几个着手修复没有问题。”小林自信满满地和老王保证道。老王点点头坐在一旁,花猫懒沐在细碎的阳光下,半眯着眼,似乎是在朝老王笑。老王不再盯着徒弟们干活,只觉得院子里的猫儿一颦一动之间也不乏趣味。不出半日,小林就出来交差了,除锈见新后的器物更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钟盘走时精准,不愧为前辈们巧夺天工之作。几个小徒弟和隔壁木器组的同事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老王却总觉得钟表虽美,但时刻运转的表针太过死板,少了灵动的韵味。几位看客正大赞表台之上栩栩如生的装饰动物和银箔仿制的溪水,老王却蹙起了眉头。“王老师怎么不说话?也和我们几个门外汉分享一下高见啊!”几位同事调侃道。“此钟虽美,但多为静止之物,装饰的堆砌在你们看来是盛美之处,我倒觉得此处可以作文章。”
“大家都是干这行的,修复文物的工作能做到复原便可,你何必自增烦扰啊!”老王笑着摇摇头反驳道:“人人赞此物华美,我不必再说。但你们眼中的完美之处,我还真有话可说!”说罢,老王拆了钟表的上盘,用铁丝将装饰品和钟内的传动系统一一连接;将银箔尾端捻作银丝扣于动轴之上;再取银丝上连纺车、风车,合上上盘后,老王欣慰一笑:原本沉寂之物此时动了起来!转鸭、吠犬,还有那潺潺的流水,真如大型表演,运转精准,具体而微。在场的各位连声叫好,老王看着门槛边的小花猫,轻轻地笑了。徒弟们求老王传授经验,老王从容道:“别人的溢美之处你何必多言?众人无话之处或许你有话可说,此时大做文章岂不快哉?”于老王而言,文物修复仍有可创新之处,工匠必有慧眼识得旁人忽视之处。老王骑车下班,又锁上了西三所的红门。一句秦腔传来:“红门里的故事多……”3.思路如水渠自成文章写作之前,都会有一个构思的过程,经过反复比较、斟酌、弃取、梳理、不断深入、逐渐明晰,才会形成文章明确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思路顺畅了,才能达到形神兼备、文质俱美的理想境界,才会使得思想之流水奔腾于理性之堤坝内。下面对议论文的结构作一下简单介绍: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本部分提到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等等,有时是几种形式的复合交叉。一般结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1)横式:并列式的论述结构“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先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例如:2016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甘肃考生的一篇优秀作文。这是一篇标准的“总—分—总”结构的议论文。开篇引用名言,简单阐释后,考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随后既有儒家经典《论语》关于孔子重视实践的引证,也有徐霞客游历名山大川写成巨著,雷殿生行走过程中不忘慈善事业的例证;再自然而然地切到“素养”问题上;结尾更进一步强调“行路”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在路上欲提升语文素养,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三者必不可少。但最关键的一点,我认为当是实践。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强调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果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最终只知道纸上谈兵,书呆子一枚;当然,不读书只行万里路的话,也只是“到此一游”,在今天最典型的代表应该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了。
一个人想提升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关于读书,古今中外不少名家都有论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事实上,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孔子是比较重视在实践中学习的,《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你认为“习”是复习时,想想看,学习过的内容不停地复习,快乐在哪儿?不免让人觉得枯燥。但是,“习”当实习、实践讲时,孔子的快乐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过程,而且他还乐此不疲。他周游列国,奔波跋涉,主张得不到采纳,看似一事无成,实际他在路上时,以当时的社会为研究范本,边走边学,游历践行,提高了对事物的实际认识和实践本领。有的人在路上写出了巨著,马可·波罗、徐霞客、三毛等等。特别是徐霞客,他生来有奇癖,很想外出探寻名山大川的奥秘,而且以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早年因父亲去世,母亲年迈,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徐霞客22岁终于正式出游,直到54岁逝世,他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今20余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无怪乎人们称《徐霞客游记》是“明末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有人在路上走出了精气神。《十年徒步中国》的作者雷殿生,是目前世界上徒步最远的人,打破了吉尼斯徒步世界纪录,还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十大徒步人物”。他搜集了中国最全面的民俗、生态、历史资料,沿途拍摄了3万余张照片,搜集了近2吨重的图片、实物。鲜为人知的是,他在行走过程中还一路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儿童。另外,他还与香港卫生署签署了捐献身体器官的协定,如果意外身亡,他愿意将全部器官无偿捐献。有媒体说:“慈善事业是滋润人类之花的甘露,而雷殿生就是一位当代慈善火炬的传递者。”总之,如果说“读万卷书”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石,那么想要真正拥有语文素养这座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就让我们在读书之余,也行走在路上吧!(2)纵式:递进式的论述结构“层层深入”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例如河南高考的一篇标杆作文。文章三个分论点——“创新与合作促成个人的成功”“创新与合作推动企业的发展”“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能以个人、企业、国家三个层面选材谋篇,学子生活,家国风云,糅合一体,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创新+合作=成功成功之花,扎根在竞争合作的土壤上。美玉只有立于创新思维的阳光中,才能绽放出令人惊艳的美丽。
——题记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亦云:“团结力量大。”这里的变,指的是思维上的转变,即突破惯性模式;而团结,亦不仅仅是指与队友合作,更要与对手合作。“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是在比赛,队员们却打破了习惯。两队在竞争中合作,双双通过独木桥,实现了双赢。何乐而不为?创新与合作促成个人的成功。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把同学们当成对手来看待。今天他比你多做出了几道题,多考了几分,明天你发奋要争这口气。这看似动力十足,实则“火药味”甚浓,心情不爽。倒不如把所谓的“竞争对手”看成朋友。在学习中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由此观之,为人处事,唯有打破思维定势,把对手看成朋友,才有可能获取更大的舞台。虽说“与人斗,其乐无穷”,然“与人合作,更是乐亦无穷”!创新与合作推动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势必少不了这两个关键词。前几年,香港与珠三角搞“前店后厂”模式,在竞争中合作,互相弥补不足,扩大优势,迅速实现了现代化,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今年,电商风靡全国,一笔笔电子交易汇款呈几何式暴涨,相关的产业亦发展迅猛。百度、京东、腾讯、天猫等无一不在转变传统思维,在与对手的竞争与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实现了规模效应,实现了利润最大化。创新与合作同样铸成国家的崛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兴起,东亚周边各国也有点儿沉不住气。于是习总书记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理论。即我们与周边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大国崛起”与霸权相挂钩的思维观念,致力于和平崛起的新思想。因为我们与周边国家利益共生,息息相关,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是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与合作乃个人、企业与国家成功的“双响炮”,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成功都不会是完美的成功,只有双管齐下,才是成功的至高境界。“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例如:2016年全国乙卷“漫画作文”,广东考生的一篇优秀作文。很多考生都是从漫画的内容角度立意的,而这篇作文却能从寓意的角度立意。该文正确地指出,这幅漫画蕴含着进步与退步的关系,进步与退步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趋势,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有相同的方向,进步是一个人能力发掘的过程,而退步是一个人缺陷暴露的过程;进步与退步是相离相生的一对。一篇高考作文,能有这样由表及里的思考深度,实为难得。作者不空谈进步与退步的关系,而是联系漫画所提供的材料。作者指出,家长教育孩子时,既要给进步的孩子以鼓励,也应给退步的孩子以空间,这种做法也是值得提倡的。
该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第一段引材料摆出自己的中心论点,是“起”的部分,第二段是对中心论点进一步阐述,是“承”之一;第三段讲应对进步的孩子以鼓励,是“承”之二;第四段是讲应给退步的孩子留有空间,是“承”之三;最后一段回扣中心,是“合”的部分。进步与退步在第一幅漫画中,前一位小孩因考得100分而获得了家长的亲吻,后一位则因为拿了不及格的55分而被家长打了一巴掌。然而在第二幅图中,曾获100分的小孩因只得了98分而被惩罚,后一位不及格的小孩因为进步得了61分而受奖励。两图对照,不难看出这其中蕴含的进步与退步的关系。但在我看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要给孩子进步的鼓励,也应给孩子留有一定的退步空间。进步与退步,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趋势,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同的方向。进步是一个人能力发掘的过程,而退步则是一个人缺陷暴露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待进步与退步,教育者应秉持科学的态度,鼓励进步者是鼓励其不断砥砺自我的奋进状态,而鼓励退步者则是为其留足反思的空间。利用好暴露的缺陷,实现自我完善。正确地处理进步与退步,最终都将促使受教育者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状态。家长应鼓励孩子前进的每一小步。漫画中的后一位小孩两次获得的分数均未超过前一位小孩,但其家长仍在他获得进步后予以鼓励,这是我所赞同的。即便55分到61分只有6分的进步,且61分离满分还有很远距离,但这个鼓励是应有的。家长以鼓励的方式告诉孩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自我的升华过程中,需要一个量的积累,一小步的前进相对于从差到优的路途来说是微小的,但没有这一步步的积累便不可能到达优秀。因此,家长给予小孩进步的鼓励,应从细微处出发,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指引,脚踏实地,滴水穿石。家长应给孩子的退步保留一定的空间。孩子的成长发展就如同发掘一处金矿,不可能出现每一次挖掘都能见到金矿石的情状。单纯地把孩子的退步视作一种失败,而不仔细推究其中的原因所在,那么这一个退步或许会变成孩子走向衰颓的一个开端。因此,给孩子的退步留一点空间,就如陈忠实在寻找中不断剥离过去的束缚重建自我一样,就如王阳明在被贬作驿使时仍静心思悟一样,就如杨绛在下放到干校改造时仍潜心学习西班牙语一样。从一个小退步入手,引导孩子给自己一个反省的空间,在退中求进,才能如那些古今中外的大师一样在面对人生的退步时以正确的态度重建自我,上下求索。进步和退步是相离相生的一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以单纯的奖惩来对待孩子的进与退,才能让孩子在独当一面时正确处理自己人生的进退,成为一个能够推动社会在变动中求稳求发展的栋梁。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汉语盘点”活动中,无论“国内字”还是“国际字”的评选,“热”字都高居榜首。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病文展台怕热·享热①我是一个不喜欢热闹的人,我向往的是隐者的遗世独立,我追求的是一个完全只有自我的世界。我的世界从来与“热”无缘。②上海世博会、金鸡百花电影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周围的许多人都为此而神魂颠倒。可我总觉得,这样的热潮绝不应该引起这么多人的追捧,这种热潮的出现绝对有从众和攀比的嫌疑。③有人说,顺应时代的潮流、跟着热潮走,是为了丰富个人学识,增长见闻。但是,那些从不随波逐流的名家们的学识和见闻就会比那些终日随波逐流的“潮人”们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④固然,一股“热”的出现总会有它受人追捧的独特魅力,但我们对待“热”的心态应是一种“怕”。⑤我喜欢坐在田埂上,看金黄的稻穗在田野里摇晃,回味随风而逝的流年。每当这时,我的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股热浪,仿佛有什么在胸中翻腾。这样的“热”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是真正应该受到每个人追捧的。⑥想象在暮色四合、静寂无声之时,静静地嗅风中夹杂的草香花香,赏夜幕中的星月,在浩渺的自然中,思索着自己的人生、追求、成就,抑或是苦难,徜徉其中,不是一种享受吗?⑦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去追逐那些所谓的“热潮”,只需要做好自己,活在当下,品味在自己的思考中所涌动的,在自己的胸膛中汹涌、澎湃的那种“热”。哪怕它只是涓涓细流,也能源远流长;哪怕它只是一眼清泉,也定能滋养我们心灵的那片厚土。⑧如此,既获益匪浅又能乐在其中,岂不快哉?⑨“享”那在思考中掀起的“热”,“怕”那生活中掀起的一浪又一浪的“热”,也许感受到的生活会很不一样。⑩“怕热”又“享热”,我的生活因此平静而充实。边读边思
(1)是否与题目中的“享热”相矛盾?(2)为什么会有从众和攀比的嫌疑?(3)第③④段画线的议论句,缺乏相应的分析,说服力不强。(4)第⑤段与上文衔接是否自然?与文章观点有联系吗?(5)第⑥段应该开始分析论证“享热”的论题,但是作者没有抓住这个转折点。(6)文章结尾扣住“怕热”与“享热”这个中心了吗?升格路径1.病因诊断——望闻问切,析理明因(1)开篇点明“我”的生活态度,但“我的世界从来与‘热’无缘”与题目中的“享热”相矛盾。(2)以世博会、金鸡百花电影节事例否定“追热”,不够典型、妥当,可选取更为典型的事例,并适当地加以分析。(3)第③④两段“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对待‘热’的心态应是一种‘怕’”等议论性的观点句由于缺乏相应的分析,说服力不强。为了深化自己的观点,应举例阐释,增强说服力。(4)第⑤段与上文缺少衔接,应增加过渡段,转入对另一种“热”的论述。本段由于缺少必要的分析,没有表达出自己所追求的“热”的实质,读完让人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5)第⑥段表现的是外在的“凉”,涌动的却是内心的“热”,既对立又统一,应将这一层意思表达出来,会更扣合“享热”的主题。2.升格药方——辨证施治,对症开方(1)平中见奇全靠“问”。作文中深入分析现象,是指追问生活现象产生的原因,追本溯源,探讨人们行为的心理,分角度阐释其利弊,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即“为什么”“怎么办”。针对本文主题,可深入分析人们“追热”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追热”的结果及弊端,批驳个别人“追热”的观点。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应追求内心平静、独立思考所生出之“热”,从而论证“怕热”“享热”的论点。(2)在生活现象的选取上,应典型。本文对人们盲目跟风的取例还不够典型,对人们狂热追波逐流之“热”,还缺乏形象的描摹。(3)议论文需要适当地用议论性的句子表明观点。只罗列生活现象,未深入分析阐明观点,会导致文章深度不够,缺乏论证的开阔性、启发性。3.美文赏悟——升格美文,文采斐然怕热·享热我是一个不喜欢外在热闹的人,我向往的是因为被某种事物触动而产生的内心的热浪。可以说,我怕“热”又“享热”。开篇便明确论点,主旨鲜明。世
博会、金鸡百花电影节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走到哪儿都能听到人们在兴致勃勃地谈论世博会去了哪些馆,金鸡百花电影节有哪些名导、明星参加之类的话题。高谈阔论者一脸的得意,仿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些人的狂热使我想起以前网络上流行的“偷菜热”“农场热”。那段时间,人们一见面便问:“今天你偷菜了吗?”犹如中了魔咒,陷入了疯狂的状态。很多网民甚至半夜三更起床偷菜,一离开“菜地”便魂不守舍。他们的疯狂行为,看似成为了“辛勤的农夫”,然而实则成了“菜地”的奴隶。如今,人们逐渐从这种“热”中清醒过来,但是,下一次人们又会陷入哪种热潮?我总觉得,不论前者还是后者,这些热潮的出现都有从众和攀比的嫌疑,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以世博会、金鸡百花电影节之“热”引出人们“追热”的现状,并联想到“偷菜热”“农场热”等现象,进而剖析出盲目“追热”的深层原因。联想自然,分析透彻。的确,顺应时代的潮流,跟着热潮走,是为了丰富个人学识,增长见闻。但是,那些从不随波逐流的名家们的学识和见闻就会比那些终日随波逐流的“潮人”们少吗?梭罗离群索居,过着简单的生活,可谁能说他没有见识?钱钟书先生一生不访友不拜客,专心读书做学问,躲避凡尘的热潮,可谁不惊叹他绝伦的才华?跟着潮流走,固然会多一些见闻,然而如果仅仅是停于表层的盲目“追热”,而非静下心来思考其内在价值与意义,那么,这种“追热”除却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还剩下什么?增加具体事例,进行详细的论证分析,批驳“‘跟热’能增长见识”的观点。对于世博会、金鸡百花电影节之类的“热”,我们只有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其价值,才可以获得丰富的常识、心灵的滋养。否则只会使我们的虚荣心获得满足,劳神伤财。至于“偷菜”“农场”,或许能使我们放松,然而物极必反。当它们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时,谁还能说它是有益的呢?如果全民都融入这股热潮中,那不是更加可怕吗?学习、工作时萎靡不振,“偷菜”娱乐时两眼放光,难道我们要娱乐至死?进一步论述追逐外在形式上的“热”之危害。固然,一个“热”的出现总会有它受人追捧的独特魅力,但我们对待“热”的态度应是一种“怕”。“怕热”,才不会头脑发热,追“热”不放;“怕热”,才会思考“热”的利弊,做自己身心的国王。在心中挖一口井,盖上盖子,不让使心灵疯狂的“狂雨”流入井里,让自己冷静、清醒。表明自己“怕热”的态度并论证分析其原因。只有拒绝追逐社会洪流中外在的“热”,追求内心的感动和热流,我们的心灵才会变得健康而丰盈。增加过渡段,由“怕”一种“热”,过渡到“享”另一种“热”,衔接自然。 我喜欢坐在田埂上,看金黄的稻穗在田野里摇晃,回味随风而逝的流年。每当这时,我的心中便会涌起一股股热浪,仿佛有什么在胸中翻腾。感动、丰富、优美、舒畅充溢着我的心灵,让我觉得大地如此美丽,生活如此美好。这样的“热”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想象在暮色四合、静寂无声之时,静静地嗅凉风中夹杂的草香、花香,
赏夜幕中的星月……在浩渺的自然中,思索自己的人生、追求、成就,抑或是苦难,徜徉其中,我们的心中自然会涌动着股股热流。写自己“享热”的体验,细腻、深刻。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去追逐那些所谓的“热潮”,只需要做好自己,活在当下,品味自己因思考而在胸膛中汹涌、澎湃的“热”。它哪怕只是涓涓细流,也能源远流长;它哪怕只是一眼泉水,也定能滋养那一方心灵的厚土。如此,既获益匪浅又能乐在其中,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享”那在思考中掀起的“热”,“怕”那生活中掀起的一浪又一浪的“热潮”,也许你所感受到的生活会很不一样。明确所怕之“热”与所享之“热”的内涵,二者对照,辩证地收尾。“怕热”又“享热”,我的生活因此平静而充实。4.我来升格——见仁见智,彰显个性在品悟了上面的升格路径后,你对升格后的“美文赏悟”还有哪些好的建议和主张?请结合自己的感悟,针对“病文展台”中的文章,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升格美文。(一)热身演练1.在生活中,父母和儿女在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作为孩子,总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作为父母,常为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而困惑。两代人之间这种无形的沟壑似乎永远存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能填平这条沟壑吗?如果以“家庭关系”为话题作文,请填写下列空白。(1)这则材料其实讲的是________问题。(2)围绕这个问题应该写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可确定的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分析其是如何进行理性思维的。站起来人居穷厄,更要站起来!如那岩隙树种,处逼仄困境,却站起来,冲破岩层,用至嫩破了那至硬,成参天大树,演绎一身芬芳;如那细细清流,任群山环绕,却站起来,冲出桎梏,用至柔破了那至刚,成悬泉飞瀑,汇成九天银河。只有站起来,才能成灵魂之渴望!“人,只有站起来,这个世界才属于他。”如此所言,哪怕穷厄,哪怕桎梏,人,也要站起来,才能拥抱世界。
史刻孔子,历经风霜数十载,两鬓青丝已染霜,仲尼居鲁国,却如居穷厄。于是他便自己站了起来,颠沛流离亦不悔,他灵魂中渴望“仁”,渴望“礼”,他便用自己的脚步,在华夏历史上播下“仁”“礼”的花种,终于在华夏思想上开出儒学之花。而孔子也成“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1)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菊香弥漫,悠然南山。陶翁,是开在浊世污泥的一朵青莲。官场权力倾轧,士人阴谋阳谋,令他似如羁鸟池鱼,于是他站了起来,“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跳出那十丈软红尘,“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陶潜站了起来,才拥抱了世界,成了灵魂中对自由的渴望!站起来,人可立,国可兴!(2)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国以夷狄遇,秦孝公便呼天下能人。废井田,立军功,移风易俗。秦国便站了起来,最终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灭六国,四海一。站起来,才能拥抱世界。如太史公在奇耻大辱中站了起来,访名川,问古事,终“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苏轼在黄州凄凉,“寂寞沙洲冷”中站了起来,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鲁迅在国人麻木不仁、愚昧无知中站了起来,用血泪写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人要站起来!历史是站起来的人写下的,文化是站起来的人推动的,社会是站起来的人促进的,人类是站起来的人升华的。(3)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国平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小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一个站起来的人都是人类精神的延续者。站起来吧!如古人,向未来,拥抱这个属于你的世界!(二)命题展台以下题目请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个人迷上了根雕艺术,他想得到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与众不同的根,他先是到各个庭院、路边、木料场等地去挑拣,结果却令他很失望,这些根大体雷同,很少有他想要的那种。他又带上铁锹去地里挖,挖出的根同样
不能令他满意。他感到十分困惑,便去请教专家,专家说:“这些根都是在沃土中自由生长出来的,自然形态差不多,要知道,只有那些在最为险恶最为艰苦的环境下生长出的根才是我们需要的,因为恶劣的条件会迫使它们变化出各种形态去适应,所谓环境适造根就是这个道理。”按照专家的指教,他不辞辛苦地到各种环境恶劣的偏僻山区、林区去寻找。在石缝中,在沟壑间,在悬崖峭壁上,他果然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好根,以此为原材创作的作品后来屡次在根雕大赛上获奖。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3.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一个青年来到一片绿洲,碰到一位老人,青年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反问道:“你的家乡如何?”青年回答:“糟透了,令我讨厌。”老人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一位青年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青年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一切……”老人便说:“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为什么前后说法不一致,老人说:“任何环境都蕴含着独具个性的美,能不能发现它,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向中学生推荐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三十本中外名著。
请你在比较熟悉的两部中外名著(不局限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作品中,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两个人物(例如保尔·柯察金、孙少平、潘金莲、安娜·卡列尼娜、林黛玉、简·爱……),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写作实践”参考答案一、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可以见仁见智、开放性极强的作文题目。“亚洲第一飞人”刘翔既是上海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东方人的骄傲,在白人和黑人一统天下的国际田径赛场上,他以骄人的110米栏战绩创造了一个体坛神话。所以,对于是否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为刘翔塑铜质雕像的问题,人们多有争议。针对这一问题如何进行理性的思考,我们还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确立思考的路径,即可以将这一问题分解成不同的侧面,再从这些侧面入手进行理性深化。比如塑铜质雕像的初衷和意义,雕塑对刘翔本人或社会的实际影响,等等。当然,还可以采用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对塑刘翔铜质雕像本身以及之后产生的影响作一分为二的深入剖析,以达到全面认识的目的。同时,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还需要由此及彼,联系社会现实分析探讨,使文章对这一问题的理性化思考和认识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写作例文别误读了“为刘翔竖铜像”何勇海一座高达3米、展现“亚洲第一飞人”刘翔跨栏英姿的大型铜质塑像将矗立在上海繁华商业中心的徐家汇公园。自从雅典奥运夺冠以来,刘翔已经成为中国人气最旺、知名度最高的体育明星之一,但被塑成铜像、“永载史册”还是第一次。因此,这条爆炸性新闻在网友间引起了激烈交锋,有人言辞激烈地指出“为刘翔竖铜像是典型的个人崇拜”,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刘翔是上海的骄傲,也是整个中国的骄傲,刘翔是第一个在男子短距离竞赛项目获得奥运冠军的亚洲人,打破了亚洲人从体质上不适合短跑项目的宿命论,因此也是整个亚洲的骄傲!给刘翔竖立雕像有什么错?是不是只有人死了以后才有资格被人塑成雕像?是不是因为刘翔太年轻,不配被人塑成雕像?看看这两种观点的交锋,可能让人觉得都有道理。但是,当你接着往下读这条新闻时,你将会发现,他们是误读了“为刘翔竖铜像”的新闻。所谓“上海将在徐家汇为刘翔竖立3米高大型铜质雕像”,实际上是一场在徐家汇公园免费展出4个月的“上海首届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而已。听说上海要举办城市雕塑展的消息后,韩国著名雕塑家金善球特意根据中国飞人刘翔的主体形象,创作了这件高3米、宽2米、厚1.5米的大型铜雕——《中国之翔》,金善球为体育英雄塑像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由此看来,这纯属雕塑家个人行为,与上海搞个人崇拜无关。
至于城雕展之后,如果有上海企业或个人出于公益之心而购买刘翔跨栏铜像,使之一直矗立在上海徐家汇而不是装点自己企业的门面,也无不可。因为在一个日益文明、日益富裕、日益强大的社会里,无论是在体育比赛还是别的什么竞争环境下,民族自信心日益增强的人们,要求代表自己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人物,不仅具备实力,还要展现魅力。“我是最好的”“谁说亚洲人不能拿奥运会短跑金牌”,自信的刘翔恰好吻合着日益自信的民族心理。只要不是政府一厢情愿地拿财政来支撑这尊铜像的屹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摘自2005年11月4日《晶报》)点评 这篇文章首先摆出现象,然后引出针锋相对的两派观点,接着作者从新闻本身分析,指出人们的误读,不可不谓振聋发聩,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言行。角度新颖,立意深刻。二、写作提示 本题既然是“我看鲁迅”,因此写作时肯定是要突出对鲁迅理性认识中的“个性化”,在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发现、阐释、发挥、再创造”;既然人们对鲁迅的探讨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运动过程”,那么就需要我们在理性看待鲁迅的过程中要具备历史唯物观,这样才能不断接近“鲁迅”本体,又不断丰富“鲁迅”本体。要想写好这篇(或这类)文章,首先要学着去搜集材料,报刊上、网络上、书本上,都是很好的途径。要想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除了多思考社会、多思考现实,还要积极地去阅读,从而加强人生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阅读的视野决定着写作的视野,阅读的品位决定着写作的品位。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吗: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之后便是对材料的分析,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材料不可用,围绕着你的立意去粗存精。面对材料很多的情况,一定要在写之前列个提纲,否则便会杂乱。这也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文章的条理问题。写作例文活在人类的心里鲁 彦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歔,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只有鲁迅先生。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山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
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作过帮助他的语言的姿势。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着的。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其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的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只有鲁迅先生。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三、写作提示 既然这篇小论文的题目确定了文章的重点是探寻“某些伟人晚年悲剧结局原因”,那么就需要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对该位伟人的“晚年过错”上,理性地分析其错误表现和行为,挖掘出悲剧的实质和根源。在进行理性分析时,首先要运用辩证的观点,作深层思考。比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人和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伟人也不例外,我们在评价这些人物时不能仅看一时,应该把人生看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用全面的观点,对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这个人有了很大的贡献就把他的不足一带而过,出于避尊者讳的考虑不说甚至去刻意掩盖;用内因与外因结合的观点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些伟人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有什么值得我们警觉的吗?其次,对伟人晚年悲剧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时,还应该运用历史唯物观。这悲剧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吗?是不是我们这个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特定的时空生活,伟人也不例外,所以只有将历史伟人放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中,去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才能真正实现提醒后人、警示来者的目的。多问几个为什么,认识就自然会走向深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确定什么样的人是伟人?我们认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是伟人。比如毛泽东、陈独秀、斯大林等,再如牛顿、伽利略等。那么,怎样来认识类似的问题呢?下面两段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议论可提示一二:
“仅仅讲毛泽东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制度问题,过去一些不好的制度把他推向了反面。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他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对毛泽东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毛主席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决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毛泽东的个人品质上。不能把错误的责任都推到毛泽东一个人的身上。千万不要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别的同志都正确,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
答案精析要点探究1.“知识导引”说“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这里的“具体”使用的是它的“特定的”含义。也就是说不同的个体,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时他们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任何的感知都具有独特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对这种独特的感受不加以阐明,那么别人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需要从具体的感受里找出与它共同的、本质相同的(抽象的)感受。用“知识导引”中的例子来说明,作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感受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当只是映现在他脑子里的时候,这种感知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表达出来怎么让人理解呢?于是他进行了适当地概括与进一步地说明,把它转化成了抽象的语言,用“芒刺在背”和“刺透了胸膛”两种本质相同的感受让读者理解了祥林嫂的眼睛带给作者的震撼。因此这种感受就不再是具体的了,而带有一种大家都可理解的广泛性。这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好比我们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现象总结出这样的规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就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另外,在我们的写作中会经常地使用到这样一种技巧:由抽象到具体。思想是抽象的,但表达的形式却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的。有时候纯粹的学理和概念可能会让我们的思维枯竭,以致行文难以继续,所以在表达思想时,要贴住自己的具体感受,在丰富具体的感受中升华出明确的思想。像下面这段话:人生在世总免不了痛苦和快乐的交替,就像有黑夜之后注定要有黎明。我从不相信痛苦会伴随人的一生,就像世界永不会长久地被黑暗笼罩,因为地球在面对了黑暗之后又转过脸来。作者把对人生的抽象的感悟用形象具体的“黑夜与白天”这一真实可感的自然现象作了进一步明确。文章的思路也因此更显开阔,并且丰富了写作内容,从思想的角度来讲,这不也体现了一种认识的深化吗?2.理性分析的深化必然要显示递进的过程,这也是文章走向条理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议论文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些标志性的段落——“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等,都充分体现了文章在内容上的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次到主,由表面到本质。”这便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两位战友的情谊、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崇高评价都通过这种外在的形式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而且内容远大于形式。训练强化(一)1.(1)代沟(2)什么是代沟,它是怎样形成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填平代沟。
(3)①父辈(或师长)要主动与孩子多谈心,了解孩子的需要;②孩子必须相应地体谅父辈;③两代人要加强交流与对话;④理解是消除代沟的良药;⑤两代人要相互尊重。2.(1)点睛之笔突出孔子“站起来”的意义,使平常的素材具有了理性的高度。(2)由人到国,论证层次的深入体现了作者理性思维的高度。(3)由人到国,再由国到社会,用递进层次体现出作者理性的高度。(二)1.写作提示 (1)可以从寻找的角度来立意: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所收获。材料主要是叙述寻找好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寻找,才可能找到好根的道理,明确寻找根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空手而归。(2)也可从根的角度来立意,比如,只有最为险恶的环境才能造就各种形态的根。引申到人才的成长上,表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唯有经历艰难才能有所成就。2.写作提示 本作文题属于给材料作文。审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的内容,明确歌词的内涵,然后才能确定出最佳立意,展开写作。这段歌词以充满深情的呼唤,抒写了个体的“我”对“你”的依恋、牵挂、注目和祝福等,其中“你”可以理解为所有与自己生命相关的,给自己带来影响、感召、启迪、庇佑的人、物,内涵广博。“我”与“你”的关系既可以指一种个体与个体的关系,如对亲人、朋友等的依恋、牵挂和祝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与整体、组织乃至国家的荣辱与共、肝胆相照和血脉相连。总之,“歌唱”是基调,“祝福”是主旋律。写作时,在立意上,最好从小的角度切入,抓住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点滴小事、小镜头、小片段,来反映大的主题,彰显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放大瞬间的写法往往更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更具有震撼力。文体最好能以富有鼓动性和感召力的抒情兼生动细腻的叙述为主,把“情”字做浓,做厚,以情动人,以生动细腻动人。不要空洞地说教、叙事、议论。3.写作提示 “心态”指心理状态,也包括认识主体的思维个性、性格等方面;“环境”在话题材料中侧重于自然环境,作文过程中也可以写社会环境。“心态与环境”是个充满辩证思维的关系型话题,因此,我们必须对话题涉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比较准确的把握:①“心态”创造“环境”。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往往有迥异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不同的心态造成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心态创造环境。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优化人文环境。②“心态”左右“环境”。环境改变,往往能改变人的心态。如果心态向好的方面转化,我们应该积极地促成;如果心态向不好的方面转化,则应该拿出点“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用心态左右环境。③“心态”适应“环境”。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心态”适应“环境”,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发展而不断的进步,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4.写作提示 写想象作文必须有灵活的头脑、活跃的思维。写这类话题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1)想象大胆。人(包括一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的活动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束缚着人的思维。而要想使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延伸、人物复活,就应该学会“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刘勰《文心雕龙》)。凭着想象的神奇力打破时空界限,把不同时代、民族、地域里的人物编织在同一个故事框架中。(2)故事新奇。“故事新编”类想象作文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在“新”字上有突破。考生要在原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大胆地创造性地编写新故事,描写新环境,塑造新形象,表达新思维。叙述视点的选择、情节的设置、结构的安排都要力求“新奇”。(3)描写精细。中学生写想象作文存在“重情节,轻细节”的毛病,其实,作为叙事类的作文,如果没有富于情感和思想内涵的细节描写,往往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