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19年(春)五年级数学下册3.3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2新版西师大版教学建议1.本节内容建议安排4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一中的习题。2.尽管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比较生疏,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物体的大小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会的。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来体会并丰富对体积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教师可以像教科书上那样做一个实验,在投放土豆前,先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猜一猜,杯中的水位会发生什么变化?再向杯中放入土豆,验证前面的猜测。重点要对产生这种现象(水位发生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是由于土豆占据了水原来的一些空间位置。在这里,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列举一些像这样物体会占据空间的生活中的现象,并简单解释原因。例如,洗脚的时候,如果水比较多,把脚放进去,水可能会溢出盆外,是由于脚占了部分水原来的空间;往一只箱子里不断地放书,总有放不下的时候,是因为这些书占了箱子的空间;吹气球,会越吹越大,说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例2,教科书呈现了1cm、1cm2,再出现1cm3,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1cm3与前面所学的1cm、1cm2一样都是计量单位,是计量体积大小的单位。同时,学生可以直观地辨析这三个计量单位的区别与联系。3.在认识体积单位的例2的教学中,当学生知道1cm3的概念后,一定要设计一些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cm3的大小观念。在脑海中形成表象,以此作为估测物体体积大小的参照,为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应用体积单位打下基础。例如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cm3、1dm3大约有多大;找一找,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大小大约是1cm3;哪些物体的体积可能比1cm3大(小);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用土豆或萝卜,切出一个1cm3大小的小块(提醒注意安全用刀)。“做一做”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先拼摆出一个长方体模型(如2×3×1的规格),说明这个长方体一共用了6个1cm3 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模型的体积就是6cm3。然后学生再进行自主活动。4.例3,是帮助学生认识1m3。因为1m3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体积,于是教科书安排了在墙角搭一个1m3框架的活动。借助学生身体、书包的堆积,通过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感知1m3的实际意义。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比划,然后再搭出框架,让学生验证刚才的想象是否合适,再让学生参与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1m3的实际意义留下深刻的印象。5.本节教学的第1个课堂活动内容,可以向课后延伸,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生活,并以数学日记或数学画的形式来完成。在其中第2个活动的判断中,一定要让学生用手比划这些物体一般的大小,然后再作出判断。6.例4是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并且用手比划出1dm3,1cm3大约有多大。然后拿出1dm3和1cm3的正方体模型,再猜一猜1dm3正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多少个1cm3的正方体的体积。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测和想法,启发学生分割1dm3正方体为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或将1cm3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一个棱长是1dm的大正方体。借助教具演示和空间想象,引导学生按一排10个,每层10排,共10层的思路,根据数的十进制关系,推导出1dm3=1000cm3。让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并对1m3,1dm3,1cm3的进率关系进行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在这里还可以与面积单位1m2,1dm2,1cm2和长度单位1m,1dm,1cm的进率关系列成表进行比较,并想一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7.教学第2个课堂活动时,第2题教师可以提前收集或布置让学生在生活中多收集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或容积,例如一些已经标明了体积或容积的包装盒(箱)、食用油、饮料等,在同桌二人之间进行单位名数变换的互动练习。第3 题最好准备一只有刻度的烧杯,让学生亲自估一估、看一看自己拳头的体积。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要求一个不规则形体的体积,可以借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求出体积。8.例5是在巩固对体积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容积。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较明显的区分一个容器的体积和容积,教师尽可能找一些比较厚的容器(盒子、罐子、瓶子等),通过对容器的体积与容器能容纳物体的体积的比较,来体会一个容器的容积的含义。还可以启发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容积的例子来丰富他们对容积的感受与体验,例如,一个瓶子里装满水,这些水的体积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一个电冰箱里储物箱空间体积的大小,就是这个电冰箱的容积等。例6是容积的单位换算。这里只呈现了容积单位,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常用体积单位的换算呈现出来,让学生加以认识与解决。9.关于练习十一的教学建议。第1题,在动手拼摆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估计墨水瓶体积的大致范围,并记录下来,再实际操作,在这里不必太在意估计是否准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第8题,了解一项健康常识,最好让学生看到1100mL的水大约有多少。自己在家里可以用一个大号饮料瓶装满水(大约就是1100mL),试试1天大约能喝多少毫升的水。思考题提示: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之后,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数的。让学生有条理地观察、有序地思考。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序观察的能力,也为学生后面即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一些认知上的准备。附送:2019年(春)五年级数学下册3.3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3新版西师大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 1.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3、dm3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教具学具   教具: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   学具: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教学重点   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教学难点   体积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比一比。抽学生说。生:图(1)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图(2)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图(3)是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师补充:说得对,图(3)是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体积。二、教学例11.实验。(1)猜一猜: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师: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教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4)说一说: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汇报: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师:说得真好。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是因为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5)做一做: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现了什么?生: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师: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回答后师概括:对,积木和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2.概括。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小组讨论,抽生说。师: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土豆、橡皮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师:是不是只有土豆、橡皮块、积木才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呢?(不是)师:对。比如说我们的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会占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吗?(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3.归纳请一大一小个子的两个学生站在一起,比较所占空间的大小。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抽生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大小。三、教学例2   师: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1.师生共做。(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师: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抽生说一说。师: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m3,读作1立方厘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cm3,读一读。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师:知道了1cm3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吗?生:我的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生: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3。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3的大小。4.小组活动。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5.认识1立方分米。师:同学们,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你知道1立方分米是多大吗?学生讨论后回答:1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3。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看看它的体积有多大。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 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四、全课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7页共7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