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新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基础教育领域的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能比拟的。这次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课程几乎被政府和学科专家“垄断”的局面,逐步从专家制定课程走向教师开发课程。新课程一方面在教学的广度、深度上给教师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一方面多用“范例”来体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教师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选用或重建。新教材再不是传统意义上“指令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仍然用照方抓药的老办法教新教材,结果必定是新瓶装旧酒。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改变“课程的传递者”、“教材的依附者”的被动角色,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成为“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的促进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潜能,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做法应是: (一)         创设师生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这样的理念: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启发、补充的过程,是互动的各方的情感、体验、思考与发现共享、共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师生平等、尊重、互利互惠的“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生成的,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努力去创设。 新课程急切呼唤新型教学关系。活跃的课堂、和谐的教学关系不但需要教师有爱学生的情感和责任心,还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去接近学生、研究学生,创造出主动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方法。 (二)         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正确的认识转变教学行为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没有教师对教材的精心分析和“再创造”,就不能跳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工作模式。 教师“教”教材的主要表现是:以教材为中心来安排教学活动计划。计划性过强,教学存在程式化倾向,教师上课基本上是“走教案”;教学秩序“有条不紊”,教学进程“按部就班”。学生学到的是书本上知识性的东西,仍然摆脱不了接受性教学的困扰, “用”教材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分析,重视研究教材内容间的内在联系,重视理清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思路,重视依据学生情况和教材两个方面进行备课,实施“接近式”教学。在教学中,要主动地对教材“范例”进行重组、修正或置换,以适应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载体和必要条件。完成好新课程的任务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拿着新教材上课的教师,不一定都能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提高对新教材的开发能力、对教材的再创造水平是保障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 (三)         创造课堂教学新思路 新课改强调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要求教师注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研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程对教师的创造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在走入新课程以后,旧的教案不能用了,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只有充分发掘自己的创造力,主动吸纳新思想并不断把新的教学思路和新的教学行为,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创造教学新思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创造不是胡编乱造,新思想也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平时功夫不到,只凭一点小聪明去人前表现,那只能称为“作秀”,不是创新。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灵感和创造火花,才能创造教学新思路。 课堂教学的成功蕴含着教师的心血和创造力。课堂教学改革急需教师提高创造性劳动水平。有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会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才会有课堂气氛的真正活跃,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 新课程需要教师扎扎实实的、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反对“学生为主体”为借口,使课堂教学随意性和简单化;也不允许教师有为了“包装”一两节公开课而牺牲常规课的“优秀”行为。教师不断发现和创造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想法,要费很多精力,短时间效果可能还不理想,但坚持下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 (四)         创造评语新写法、作业新改法 在我们工作之中,你只要信任自己,相信学生,不轻易传授那些连自己都没有理解到位的东西,对已有的经验和面对的新问题,多分析、多研究、多反思、多尝试试用新的方法,就会尝到创造的甜头。新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新挑战,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新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和实际表现已预示着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前景。新课程对每位教师来说,又是很好的发展机遇。新课程、新教材、新要求为各类教师提供了平等的发展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百舸争流。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勤于用脑,努力争做创造性教师,那么天天都可能是创造之时,人人都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