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
1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学会“醋、浒”等 15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规范书写,
重点读好文中的儿化音和多音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风筝、空竹、口琴、更新、鞭炮”
等词语,能联系生活或上下文理解“张灯结彩”“万象更新”“截然不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
详略。
3.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要求:每位同学把课文读 2 遍。
2.难读字音读一读。
(1)难读字音读一读。
醋(cù) 擦(cā)贩(fàn) 浒(hǔ)
(2)注意:“醋、擦”是平舌音;“贩”声母是 f;“ 浒”不要读成“xǔ”。
要求:把这些生字读 3 遍。
3.难读词语、句段读一读。
(1)难读词语读一读。
榛子 栗子 风筝 骆驼
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八碎儿
正月 掺和 店铺 间断 分外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注意:第一行词语是轻声;第二行词语是儿化音;第三行词语是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要
注意读准字音:
正(zhēnɡ)月 掺和(huo) 店铺(pù) 间(jiàn)断
分(fèn)外 万象更(ɡēnɡ)新 张灯结(jié)彩
要求:把这些词语读 3 遍。
(2)难读句段读一读。 2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
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
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注意:读好儿化音“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读好轻声“榛子、栗子”,读准多
音字掺和(huo)。
要求:把这段话读 3 遍。
3.指导写字
(1)难写生字练一练。
醋:书空笔顺,了解用“酉”做偏旁的原因。一种调味品,起源于中国。古时用酒作为
发酵剂酿制食醋,所以从“酉”。
戚:半包围结构,斜钩笔画舒展。
(2)按照结构特点分类练写其他生字。
要求:把每个生字写 2 遍,难写的生字多练几遍。
二、自主理清文章结构
1.北京的春节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圈一圈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我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
2.默读课文,完成表格: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3.我的学习单: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
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
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初一 逛庙会、逛天桥
初六 铺户开张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时间的风俗习惯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4.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我发现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 3
5.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五个部分,我能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选读我最拿手的段落。
要求: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部分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我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吗?
2.我能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能分清文章的详略吗?
效果检测:
一、比一比,再组词。
醋( ) 摊( ) 饺( ) 眨( )
腊( ) 滩( ) 较( ) 泛(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能重复。
( )腊八粥 ( )新衣 ( )庙会 ( )毛驴
( )醋大蒜 ( )年画 ( )爆竹 ( )灯笼
三、默读课文再填空。
课 文 是 按 照 顺 序 写 老 北 京 人 过 春 节 的 ,其
中 、 、 、 、 这几天写得详细些,其
他的几天写得简略些,课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
第二课时
一、我会认读下面词语,能在朗读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
色味双美 又甜又黏 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有声有光 各形各色
要求:把词语读 2 遍。
二、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课文,感受热闹
1.自学提示: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具体描写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选择自己喜欢
的段落读一读。
(2)画出最能体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自主学习。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4
(二)品读课文,读懂民风民俗
1.走进腊八,感受年前的忙碌。
(1)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香甜。
我的发现:“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
展览会。” 把粥比作“小型农业展览会”,说明粥的材料丰富,我能读出这香甜的腊八粥里
饱含着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2)泡腊八蒜:腊八蒜的色味双美。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我从“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读出一幅鲜活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拌着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放开肚皮吃饺子,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快乐和满足的呢!我能读出
这份温暖、这份欢乐!
要求:选择描写泡腊八蒜的段落读一读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走进除夕、元旦、元宵节,感受过节的热闹。
(1)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
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2)我归纳出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的特点:
除夕:喜庆、团圆。
初一:悠闲、快乐。
十五:红火、美丽。
(3)感受“除夕真热闹”。
①我从人们活动的角度读出热闹。“家家赶做年菜”“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在外边做
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
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自然很热闹了。
②我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各色
的年画”“ 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
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③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我发现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
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
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要求:选择描写除夕的段落读一读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4)感受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非常热闹;元旦全城都在休息,非常安静。一“闹”一“静”,5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截然不同”,联系上下文,我读懂了这个词语。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
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
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
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骡马与骑
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正月初一人人乐在其中,轻松自在。我读出了悠闲、快乐!我还能感受到北京淳朴的民
风呢!
要求:选择描写正月初一的段落读一读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5)感受元宵节的美好快乐。
①圈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②品读句子:“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
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我的发现:“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表
现了灯的种类之多。我还读出了人们看灯时的开心、兴奋、激动。四个“有的„„”组成的
排比句,让我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突出元宵节是“春节
的又一个高潮”。
③写中体验:看着处处张灯结彩的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
色,新奇有趣的花灯,我想动笔写下我的快乐体验!
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
要求:读一读自己描写的元宵灯市的情景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6)创设情境,补充阅读。
读读老舍的原文:“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
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
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除夕的喜庆团圆,初一的悠闲快乐,都比不上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我发现,老舍先生
的心里,元宵节最美丽,我能读出这份美好快乐!
要求:选择描写元宵节的段落读一读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体会文章的写法
1.先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的发现:有详有略,突出了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让我们印象深刻。 6
(2)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我发现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我还能再举一例„„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同是写
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对比阅读,我的发现:
老舍写过年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画卷。
舒乙写春节详细地介绍了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把春节的风俗写得十分有情趣。
斯妤写过年既写了家乡的习俗,又写了自己的亲人,传达的是浓浓的亲情。
4.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假如此时
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我发现老舍先生用“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画卷,让我们感受到春节的温馨和美好。我能读好课文描写孩子们过节的句段。
我了解到老舍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
他的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老舍先生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
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让我深受启发:如
果我写春节,会注意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要求:选择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段落读一读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5.我会归纳:几千年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跟随时代的脚步在演变,但不变的是热闹、团
圆、喜庆的气氛。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
我们者的眼前,正是因为老舍先生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
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6.拓展阅读。我会搜集其他作家描写传统节日的文章,如: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
肖复兴的《花边饺》等,读读这些文章,感受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要求: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其他作家描写传统节日的文章并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
享。
四、反思总结
1.我能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吗,能读懂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吗?
2.我学会了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了吗?
3.我能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吗?
效果检测:
一、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7
耍。
2.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二、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zhēnɡ zhènɡ)月十五,处处张灯结(jiē jié)
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pùpū)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
□或□水浒传□(zhuàn chuán)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
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
2.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各形各色(ABAC):
3.找出文中表示“全部、都”意思的词语:
4.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地方补上合适的标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请你联系上下文,想想春节的三次高潮分别
是什么?为什么说元宵是“又一个高潮”?
6. 作者在这段话中着力描写灯的 多, 多,为的是突出 。
三、以“春节”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可以从搜集到的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可以摘抄描写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还可以围绕“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
建议„„期待你的精彩!
8
2 腊八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词,会写“腊、粥”等 15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结合细节描写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明白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
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能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写最喜爱的食物。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题目忆腊八
1.还记得刚学过的《北京的春节》中写道:“‘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
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腊八节有吃腊八粥的传统习俗。了解一下腊八节
的习俗和腊八粥的寓意。你印象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的?
要求:每位同学可以问问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简要了解腊八习俗。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和身边的人说说腊八粥的样子、味道或者是腊八粥的寓意等等。
2.注意题目中“腊”和“粥”两个生字。特别强调:“粥 ”这个字里有两个相同部件,
写时注意右边的“弓”写得稍大一些,富有变化。
要求:每位同学观察生字的写法,把这个题目写一遍,做到正确、工整,“粥”这个字
能按强调的要点写美观。
二、读课文知大意
1.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围绕“腊八
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要求:每位同学给课文标上小节号,把课文读 2 遍,圈出不会读的字词。
2.读准字音。
(1)难读字音读一读。
甜腻. nì 栗.子 lì (区分边音和鼻音)
嘟囔. nang 孥.孥 nú 黄焖.鸡 mèn (易读错的字音)
咽.唾沫 yàn 一匙.一匙 chí 搅和. huo (多音字)
(2)注意:“腻”是鼻音,“栗”是边音;“ 囔”读第一声,在“嘟囔”这个词语中念轻
声 nang,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焖”是前鼻音,读第四声,表示盖上
锅盖,用微火把饭菜煮熟;多音字“匙”,这里指的是“汤匙”,要念 chí。
要求:结合拼音,把这些词语读 2 编,可以读给身边的人听。
(3)去掉拼音读一读。 9
甜腻 栗子 嘟囔 孥孥 黄焖鸡 咽唾沫 一匙一匙 搅和
要求:读 2 遍给身边的人听,要读准确、每个词语要过关。
3.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什么事。
要求:每个同学通过朗读课文后,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自己试着说一说。本文
主要写了八儿在腊八等粥并吃粥的事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画面。课文的 2-21
自然段主要写了这个内容。
三、品段落学表达
(一)品读第 1 自然段,想象美味
1.课文的 2-21 自然段写了等粥和吃粥的事情,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默读第一自
然段,思考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默读第一自然段,做做批注。
2.关注写腊八粥食材的句子。回忆《北京的春节》中描写食材的句子:“粥是用各种米,
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思考:这两个句子都写
出了腊八粥的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列举腊八粥的原料?
要求:放声读一读几句话,能感受到腊八粥的食材丰富和美味可口。
3.关注描写腊八粥味道的句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
感觉呢。”读一读,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什么有甜甜腻腻的味道?
4.关注语句:“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作者为了写腊八粥的美味,除了写甜
甜腻腻的味道,还写了什么?圈画相关词句,做标注。
要求:每位同学能够默读,圈画词句,做标注。能够发现作者通过写食物的样子,食
物带给人的味道,还有人们吃时的表现,让我们想象到了腊八粥的美味。
5.腊八粥真是美味,读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最好能读给身边的人听,请对方点评。
(二)仿照第一自然段,描写美味
1.美味的食物总让人念念不忘,欲罢不能。你一定也有自己很爱吃的美食,我们也来学
着这样的方式写一写。
要求:在效果检测中完成小练笔。能够仿照第一自然段,抓住样子、味道、吃相,写
一种最喜爱的食物。
2. 展示与点评(依据三个方面来评价)
要求:每位同学写好后先自主修改,然后截图或拍照共享在班级群中。
四、自主认字写字
1.课文的生字比较多,读准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 10
要求:读正字表 2 遍,读准字音。
2.“腻”和“熬”这两个字比较容易写错
(1)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需要注意的笔画
腻:左窄右宽,最后一点没有撇
熬:上宽下扁,前面横横竖万别写错
要求:认真观察笔画,在效果检测第 1 题的田字格里描一个写一个。尽量能拍照共享
班级群。
3.自学其他生字
要求:课后生字表里的生字组成词语,在作业本上书写词语 2 遍,做到正确、工整、
美观。拍照上传班级群中指定文件夹。
效果检测:
1.写好生字
腻 腻 熬 熬
2.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词语。
提到( ),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 )的感觉呢。真想大碗
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地朝嘴里( )呢!八儿的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
(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 )了。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对的下面画横线。
栗子( lì nì ) 咽唾沫(yān yàn ) 大匙大匙(chí shi )
孥孥( nú lú ) 黄焖鸡(mēn mèn)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主要描写了八儿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件事。
5.第一自然段写出了人们对腊八粥的_________之情。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腊八粥的
美味?抄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仿照第一自然段,抓住样子、味道、吃相,
写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聚焦等粥,想象馋样
1.上节课,我们重点品读了第一自然段,腊八粥的美味吸引了许多人,可把小孩子给馋
坏了!他就是——八儿。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八儿等粥和吃粥的事儿!
沈从文的笔下塑造了一个馋馋的八儿,他是怎么描写把八儿的馋样儿的呢?默读课文第
2-19 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在等粥吃的过程中馋样儿的语句,边读边想象他的馋样儿。
要求:默读 2-19 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做批注。想象八儿的馋样儿,再
放声读一读画出的词句。
2.用这样的方法来说一说:
第 2 自然段中,“喜得快要发疯”这个心理描写,写出了八儿的兴奋。“进进出出”“碗盏
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这些写出了八儿的动作,可见他对吃腊八粥特别的期盼,都
迫不及待了。然后想象八儿的馋样,带着这种迫不及待地心情读一读这段话。(抓住关键词
句,边想象边读。)
3.交流:
要求:能够画出相关词句,抓住关键词句,说一说主要是对八儿的什么细节进行描写,
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随堂做好笔记。录制语音发送到班级群中,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4.带着想象读对话,分角色朗读 2-13 自然段。
要求:最好能和爸爸妈妈分角色朗读,爸爸读旁白,妈妈读母亲的话,自己读八儿的
话。录制语音发送到班级群中,与老师和同学分享。
(二)聚焦吃粥,发现详略
1.经过漫长的等待,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默读课文 20-21 自然段,想想作者又是怎
样来写吃腊八粥的呢?
要求:默读 20-21 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做做批注。
2.交流
要求:像前面那样交流,抓住关键词句说一说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录制语音发
送到班级群中,与同学和老师分享。
3.比较“等粥”和“吃粥”。
作者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吃粥这两件事情,在篇幅上,你发现了什么?
是的,等粥部分写得特别详细,但是吃粥部分写得很简略。
思考一下:详细写等粥,说明等粥是重点,那为什么要详细写等粥而不是吃粥呢?
4.交流。
要求:回顾全文内容,结合八儿在等粥过程中和母亲的对话,认真思考,把自己的想
法录音,分享在班级群中。 12
(三)关注写粥,交流感受
1.我们在读八儿的趣事儿时,发现了很多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比如:“花生仁儿脱
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
么?
是的,让人仿佛看到了粥在沸腾,马上就可以吃了。好像闻到了浓浓的香味儿,感觉冷
冷的腊月温暖起来了!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让读者仿佛看到了粥的样子,闻到了粥的味道,
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2.像这样的句子还有一些,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交流自己的感受。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语句,画出来,再摘抄一句在效果检测第 1 题中。
二、拓展延伸,关注习俗
1.回顾课文,交流感受。
现在你觉得这碗腊八粥里包含着什么?
要求:思考一下,可与身边的人交流交流,完成效果检测第 4 题,录音在群中分享。
2.想想风俗,说说美食。
(1)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多的传统佳节,那么多的民风民俗。有的节日,
一道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常常成了节日的象征。你想到了哪些?说一说。
要求:自己说一说。
(2)端午节的粽子,六月六的炒面,中秋节的月饼,九月九的花糕,除夕的饺子„„
正如腊八节的腊八粥那样,包涵着太多太多的美好!推荐阅读:《饺子》(梁实秋)《粽子里
的乡愁》(琦君)继续去感受习俗带给人们的快乐、感动与美好!
要求:通过网络搜索出两篇文章进行阅读,然后选择其中的一篇,在读书笔记本上摘
抄好词好句,写写读后的感受。
效果检测:
1.摘抄一句文中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再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八儿的馋样儿,作者是抓住了八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描写的,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3.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其中详细写的是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这样写
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腊八粥不仅仅是食物,它还包含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多的传统佳节,那么多的民风民俗。像腊八节的腊八
粥那样,节日中一道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常常成了节日的象征。你想到了哪些?试着写几
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拓展阅读。 13
饺子(梁实秋)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
话。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
饽饽就是饺子。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
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
而亦趣在其中。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口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
疲。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
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
饺子的成色不同,我吃过最低级的饺子。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
全不营业,我踯躅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
间饺子馆。我叫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我
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
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
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大家已经酒足菜
饱,禁不住诱惑,还是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店肆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
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醒一阵子。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擀皮子不难,
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紧。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
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处。
饺子馅各随所好。有人爱吃荠菜,有人怕吃茴香。有人要薄皮大馅,最好是一兜儿肉,
有人愿意多羼青菜。(有一位太太应邀吃饺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为她必是吃到了苍蝇
蟑螂什么的,她说:“怎么,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有人以为猪肉冬瓜馅最好,有人
认定羊肉白菜馅为正宗。韭菜馅有人说香,有人说臭,天下之口并不一定同嗜。
冷冻饺子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新鲜的好。据说新发明了一种制造饺子的机器,一贯作
业,整治迅速,我尚未见过。我想最好的饺子机器应该是——人。
吃剩下的饺子,冷藏起来,第二天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
想一想:
(1)饺子中蕴含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实秋笔下的饺子让你对饺子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3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素”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并能结合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4.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
学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朗读古诗
1.读读三首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诗句。
要求:每位同学把三首古诗各读 3 遍。
2.难读字音读一读。
(1)读准多字音。
多音字:“传”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chuán 和 zhuàn,“传蜡烛”这里读 chuá
n。“脉”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mài 和 mò,通过读诗句可知是人的神情,含情,所
以要读成“mò”。
(2)读准易错字音:纤纤.(xiān) 札.札弄机杼(zhá) 泣涕..零如雨(qì tì)
盈.盈一水间. (yínɡ jiàn) 树栖鸦..(qī)
要求:这些词语读 3 编。
3.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古诗词学习经验读好停顿和节奏。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
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
语。
(3)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要求:通过学习,自己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给 3 首古诗朗读
录音,然后发给老师。
二、尝试理解诗意
1.回顾古诗方法,了解古诗学法
(1)我们可以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2)查阅资料,包括诗人的生平、背景来理解古诗的情感。
(3)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去读,感悟诗情。 15
2.自主学习,探究古诗。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说说古诗的意思,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春天京都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色。暮色临近,京
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
侯贵戚的家里。
联系: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 则是转折。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3.想象画面:读诗悟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
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这是诗人对腐败的政
治现象作出委婉的讽刺。
4.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展开想象,你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它给你带来哪些想象?
提示: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这 3 首古诗,我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吗?
2.我能背诵并默写出《寒食》吗?
3.我能说出《寒食》这首诗的意思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吗?
效果检测:
一、读词语,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树栖.(xī qī) 纤.细(xiān qiān) 脉.络(mài mò)
信札.(zhá zhā) 丰盈.(yínɡ yín) 含情脉脉..(mài mò)
二、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蜡烛 B.朴素 C.栖息 D.诸候
三、填空。
1.今天人们用《寒食》诗中的“ ”渲染春天的美丽景色。
2.请尝试默写古诗《寒食》。
16
3.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这两句诗点明了描写的季节是 ,点明了描写的地点是 。诗人透
过“飞”字重点抓住 、 两种景物来凸显季节特征。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所呈现的景象。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这句中的“散”的读音是( ),一个“散”字描绘出了一幅( )。
A.sàn B. sǎn C.灯火通明图 D.走马传烛图
(2)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大臣深受皇恩的感激之情 B.表达了臣民对皇权的敬畏之情
C.表达正直人对天子宠幸之臣的愤慨之情 D.表达了臣民对皇恩的渴望之情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迢迢牵牛星》
1.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学习诗、展开联想、说说古诗的意思并分析诗中的叠字的作用。
(1)上网查查诗的出处,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整理一下。
以下内容供参考:
在我国的诗歌历史上,有一组五言诗被誉为“千古五言之祖”,它就是《古诗十九首》,
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是文人仿照乐府诗而创作的。非一时一人所为,内容多游子的羁旅情
怀和思妇闺愁,千百年来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它的艺术成就很高,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
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
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要求:把自己整理关于《古诗十九首》的资料录音,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尝试自学,理解诗意。
第一句的意象就是一个人,她就是织女。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与
前面的“星”重复,又不押韵,而且河汉女还引起下文人物的活动和情态。 起笔就引导人
们抬头仰看深邃广阔、星汉灿烂的夜空,让人们神思直飞向那个凄婉美丽的牛郎织女的神话
故事。
第二句中“擢”让人如见其形,“弄”让人如闻其声。 这句既写出了织女的勤劳,又写
出她试图借忙碌的劳动来掩饰排遣自己的愁思。织女虽然伸出纤纤素手,但心不在机织,用
摆动着机杼的动作,揭示她倍感寂寞的内心。
第四句中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是有人压制了17
她的爱情。 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反问的语气,表现了怨恨、
痛苦的感情。 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因为思念而觉得距离很远。空间距离上理应
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摆弄着织机(织
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
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
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4)找出诗歌中的叠字,读一读,和同学交流感受。
提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
札”,是织布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清浅;“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这些叠词无论是描摹景物,还是刻画人物、叙述情境,都在反复吟咏中创设着缠绵的情境。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2.《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
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古诗主要从织女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来描写的,通过她的活动、情态和这
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布机上却织不出布匹,说明
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和思念。
3.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
别离之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一背古诗。
要求:默写古诗《迢迢牵牛星》注意书写的行款整齐,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二、自主学习《十五夜望月》
1.尝试自学,理解诗意。
(1)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
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露的“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且“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
花的浸润。
(2)想象每句诗的意思,说说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
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18
2.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
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含
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
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要求: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情感并录下来,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3.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
有哪些类似的诗句?
提示: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
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
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
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
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
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要求:查找关于写月寄情的古诗,发给老师和同学分享。
三、反思总结
1.我能背诵《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古诗吗?
2.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要表
达的情感吗?
效果检测:
一、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泣涕零.如雨(零:零散。) B.纤纤擢.素手(擢:伸出.抽出。)
C.盈盈..一水间(盈盈:形容仪态美好。) D.札札弄.机杆(弄:玩弄。)
二、填空。
( )牵牛星,( )河汉女。
( )擢素手,( )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一水间,( )不得语。
1.叠词“迢迢”让我想到了四字词语“ 迢迢”,叠词“皎皎"让我想到了四字
词语“ 皎 皎 ”。 像 这 样 含 有 叠 词 的 四 字 词 语 我还知
道: 、 。 19
2.《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和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1)“ 河汉”指的是 。联系诗的前两句可知,这首诗在讲述关于
的故事。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去”在这里的意思是“距离”,这个字形象地写出了两位主人公隔河相望的情景。
B.“清且浅”说明河汉并不深广,诗人对两位主人公不能相遇充满了疑问。
C.“复”在这里的意思是“又”,写出了诗人对两位主人公不得相见的慨叹。
D.这两句诗表面上写故事,其实也在诉说离别的愁苦。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