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宁阳一中2017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 历 史 试 题 2019.05‎ 说明:1.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并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式与序号!‎ ‎2.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最佳选择题(40个,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2.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 A.华夏一体的意识逐渐形成 B.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3.黄仁宇曾这样评价汉武帝:“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这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五经博士”的设置使经学与利禄之途密切相连 ‎②“着眼的宗旨”是指巩固政治上“大一统”局面 ‎③“策贤良”由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中正负责推选 ‎④黄仁宇对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大体上持肯定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5.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隋唐时期该“发明”创设的出发点在于( )‎ A.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选拨优秀人才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6.在科举制下,无缘及第的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成为“渗透于基层的非官僚社会化组织力量,形成了国家官僚机构枝干下的广泛而稳固的根基,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可见,科举制( )‎ A.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B.选拔出为社会服务的人才 C.起了推动农业发展的作用 D.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7.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8.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 A.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9.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立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元朝时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这表明元朝时( )‎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 B.各民族间融合加强 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 D.科举制度稳定发展 ‎10.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唐宋以后,有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清朝康熙时,举办“干叟宴”,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这种现象(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需要 C.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宗法观念在生活方面的体现 ‎11.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核心力量是 ( )‎ A.贵族    B.成年男性      C.公民 D.军人 ‎ ‎1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执政期间,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 A.形成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强调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13.古代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旨在( )‎ A.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14.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此种危机最可能是( )‎ A.公民精神沦丧 B.军事装备落后 C.社会秩序败坏 D.经济发展停滞 ‎15.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B.标志着罗马法体系形成 C.充分保护了平民的权利             D.应隶属于万民法的范畴 ‎16.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 B.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C.来源广泛、形式多元 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17.马克思指出,在古代罗马,“同所有一般的民法一样,继承法并不是一种原因,而是一种结果,是从现存社会经济组织中得出的法律结论,这种经济组织是以生产资料即土地、原料、机器等的私有制为基础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 A.强调帝国利益至上 B.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C.根植传统意义深远 D.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18.“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B.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D.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 ‎19.美国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曾指出: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为此,美国( )‎ A.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B.实行州际平等原则 C.确立了联邦制体制 D.确立人民主权原则 ‎20.美国在内战后的“南方重建”过程中,国会曾一度取得压倒总统的优势地位,但克利夫兰在第一次任总统期间(1885-1889年)就否决国会法案314项,而在1789-1885年的近100年间,总统一共才行使否决权131次。这说明( )‎ A.总统的权势呈增强趋势 B.三权分立体制不断完善 C.工业革命推动政治变革 D.政府行政效率日趋低下 ‎21.“二元联邦主义”是对美国自1789年至20世纪30年代联邦制发展模式的概括,特指联邦和州各自在宪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各负其责,互不干涉的政治模式。倡导这一模式的政治家们主张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划一道界线,“彼此保持独立并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中享有至高地位”。这一“政治模式”( )‎ A.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B.确立了联邦政府的绝对主导地位 C.容易造成权力越界的混乱现象 D.有利于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发挥 ‎2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但随即又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 B.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 C.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 D.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 ‎23.与英国政治制度相比,之所以说“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主要是因为( )‎ A.皇帝和宰相掌帝国行政大权 B.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 C.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D.行政机构有效控制立法机构 ‎24.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 )‎ A.在联邦制下强化了中央集权 B.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进一步通过了民主化的要求 ‎25.“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英国《大宪章》 B.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 D.1787年美国宪法 ‎26.现代历史中,政治活动主要体现为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较量,其中“妥协”是一种被许多人评价为“具有政治智慧”的方法。下列事件未充分体现“妥协”精神的是( )‎ A.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B.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7.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28.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9.186O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在谈判涉及的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美国( )‎ A.国力强大不屑于炫耀武力 B.与英国侵华存在本质差别 C.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 D.因内战正酣无力派兵远征 ‎30.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这场“悲壮的斗争”( )‎ A.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制度 B.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试图构建一种西方宗教文化 ‎31.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32.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恃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2‎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排战朝贡体系 C.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33.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C.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谋求政治变革 ‎34.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结束了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 B.废除清朝与朝鲜间的不平等条约 C.使朝鲜成为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 D.使日本清除了清朝在朝鲜的影响 ‎35.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 ‎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36.1902年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20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37. 20世纪初清末的一家外文报纸经常出现“少年中国”一词,选摘: ①“但是不管怎样,“少年中国”派还是比普通办事员和教会学校的学生更有深度一些, …… (1903年7月)。②这些都引起了“少年中国”狂热分子的注意,他们的好恶一般都源自于在日本被灌输的先进理念。”(1904年11月)。这里的“少年中国”最有可能是( )‎ A.主张改良的保皇党人 B. 考察宪政的政府官员 ‎ C.主张立宪的民主人士 D. 反对专制的革命党人 ‎38.右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主张向学习西方 ‎ B.作者不认可辛亥革命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9.梁启超曾如此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独立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0.美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 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该事件( )‎ A.开启了中国新的革命历程 B.建立起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D.迫使列强修改了不公正的判决 第Ⅱ卷(材料题3个,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制衡机制,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机关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由品格不高、甚至没有独立衙门的一般监察机关,跃升为与最高行政机关、最高军事机关并列,成为直属于皇帝的极具权威性的国家机关。它的基本任务就是整肃百僚,以充分发挥官僚机构的作用和通过“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实现社会的调整功能。历代监察制度在运行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纠弹百官有司之邪辟,还对古代政治权力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张晋藩《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维护国家纲纪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二 古希腊雅典其监察体制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民众大会,民众大会本身是国家权力机构,由它来选举产生行政官员,但它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监察机关。民众大会最足称道的还是在公元前509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所确立的“贝壳弹劾法”。二是五百人会议,在没有召开民众大会期间五百人会议承担着对国库、国家印玺和政府官员进行监察的职责,同时也负责监督民众大会通过的各项法律的准确执行。三是陪审法庭,陪审法庭主要是司法机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监察机关的权力,对行政官员的活动实行监督。古希腊雅典国家的监察制度赋予了公民很大的监督权力,在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雅典国家并没有独立的专门监察机关出现,在监察体制上呈现着一种多元化的局面。‎ ‎——据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古代中国相比古代雅典的监察制度有何特点?并简要分析古代雅典监察制度不同于中国的原因。(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美国宪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以前的政体模式。共和政体早在古代希腊和罗马就已确立了,并由政治家在以后的世纪里加以发展。总统制部分地基于英国宪制。《人权法案》是从《独立宣言》、弗吉尼亚及其他各州的宪法和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演化而来的。但是,将自治、民主且具有主权的各州联合为一个联邦统一体,则是美国对宪治作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 ——摘编自路易斯·享金《宪政与权利》‎ 材料二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对革命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但是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产生了载然相反的结果。‎ ‎——摘编自王熙莹《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美国宪法的主要来源。(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6分)‎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称赞科举制的政治目的及其意义。(8分)‎ ‎2017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9.05‎ 一、 单项选择题:(40个,1.5分/个。共计60分)‎ ‎1.【答案】D 【解析】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故D项正确;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B项错误;分封的诸侯国并非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C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说明自先秦到秦汉史籍编写追本于黄帝,具有华夏统一的意识,A正确;重视血缘关系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3.【答案】D 【解析】“五经博士”隶属太学,太学是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故①项正确;②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正确;中正负责推选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故③项错误:黄氏认为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政治大一统居面,故④项正确。答案为①②④为此D选项正确,A选项、B选项和C选项包含③,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4.【答案】B 【解析】古代“雀” “爵” 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5.【答案】A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从而把一个巨大的农业社会不可思议地有效组织起来了”等信息来看,科举考试的落榜者对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科举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落榜者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落榜者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落榜者退居乡村,栖身教馆,从事私塾教育,不是“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A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9.【答案】C 【解析】题干的主旨是反映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故B错误;题干反映了蒙古人、色目人在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所占比例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占列传的七分之一,说明元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从而任命中央政府信得过的蒙古人、色目人驻守云南,且涌现出一些杰出官员,故C正确;依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D错误。‎ ‎10.【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尊敬老人,推动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此进行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巩固自己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材料还涉及商朝时期,当时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这种现象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C ‎ ‎12.【答案】C 【解析】根据“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结合所学,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公民按照财产等级分享不同的政治权利,材料说明富有的公民不仅可以享有较大的权利,同时也应为国家尽相应的义务,故C正确;A中“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表述夸大其词,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排除B;在奴隶社会的雅典,社会阶级对立不可能消除,D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做法主要是借戏剧活动宣传城邦至上的观念,从而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故B正确;允许妇女看戏,不等于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A;C项说法错误,是雅典公民平等,不是全体居民的平等,排除;该做法主要体现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而不是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排除D。‎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战争税”等可知,是城邦下的公民不愿意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而出现题干中的状况,故A正确。军事装备落后只是危机的一个原因。而秩序混乱则是危机带来的后果。故B和C项错误。经济发展停滞显然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内容,故D排除。‎ ‎15.【答案】A ‎ ‎16.【答案】C 【解析】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反映出罗马法形式多样,具有灵活性多元化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罗马法卷帙浩繁,排除A;材料反映罗马法形式多样,无法体现立法随意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阶段性特点,排除D。‎ ‎17.【答案】D 【解析】‎ 根据“从现存社会经济组织中得出的法律结论”可知,罗马法与时俱进,与其经济发展适应,故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强调帝国利益,而是强调罗马法如同一般民法一样形成的原因,A错误;形式主义指的是罗马法强调形式上的公正而非注重结果的公正,材料并未体现,故B错误;材料说罗马法是与时俱进的,并未体现根植传统,C错误。‎ ‎18.【答案】C 【解析】根据“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可知,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故C正确;光荣革命前国王掌握实际权力,不可能出现“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议会的力量更大了”,排除A;威廉和玛丽是光荣革命后登上王位的,此时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英国国王是逐渐变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的,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司法权独立的问题,排除D。‎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指的是美国建国初期松散的邦联制已经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所以美国确立了联邦制,故选C;材料并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各州之间的平等,B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排除D。‎ ‎2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总统否决国会法案增多,这说明总统在立法中权势在增强,故A项正确。总统权势的强弱和三权分立体制是否完善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排除B项;1789-1885年、1885-1889年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但总统权势大小不一并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政治变革,排除C项;仅凭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政府行政效率的高低,故排除D项。‎ ‎21.【答案】D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又相互制约,以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A与材料不符,排除;“二元联邦主义”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彼此保持独立,并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中享有至高无上地位,所以BC错误;在“二元联邦主义”构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双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所以D正确。‎ ‎22.【答案】B 【解析】法国总体掌握行政大权,但“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说明权力受到限制,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的措施,故B正确;“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A;C不是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的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中央权力运作的问题,与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无关,排除D。‎ ‎23.【答案】D 【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即行政机构控制了立法机构,专制是实、立宪为虚,因此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故答案为D项。代议制是指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主要是议会独立掌握立法权,A、C项涉及的是行政权,B项是立法机构内部的权力划分,均不能准确反映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缺陷,排除。‎ ‎24.【答案】B ‎25.【答案】B 【解析】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选B;英国《大宪章》,与“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不符,排除A;CD都是建立的共和制,不存在君主,故排除。‎ ‎26.【答案】B 【解析】‎ 据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协调了“大州和小州”、“中央和地方”、“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不符合题意;而据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内容可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带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特点,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英国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害怕人民力量的壮大,就与斯图亚特王朝妥协,斯托亚特王朝复辟;而1688年的光荣革命也是资产阶级害怕人民力量的壮大而与旧势力的又一次妥协,C项不符合题意;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D项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27.【答案】D 【解析】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D项正确。‎ ‎2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29.【答案】C 【解析】根据“为取得清政府好感以便发展美国在华的商业贸易利益,其态度又与其他列强有所不同”可知,美国为了自身的侵略利益采取与其他列强不同的政策,说明美国对华政策具有相对独立性,故C正确;美国在军事上没有过多行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A表述不恰当,排除;美国和英国侵华策略不相同,但侵略的本质是一致的,排除B;美国1861年内战开始,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3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借助拜上帝教发动起义,进行反封建斗争,但是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故B选项正确;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制度的是辛亥革命,故A选项错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洋务运动,故C选项错误;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没有试图构建西方宗教文化,故D选项错误。‎ ‎31.【答案】D ‎32.【答案】C 【解析】根据“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可知,李鸿章利用条约来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李鸿章利用万国公法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B错误;中日利益的冲突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并非观念冲突,排除D。‎ ‎33.【答案】D ‎34.【答案】D 【解析】中国与朝鲜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马关条约》关于终止两国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说明日本想独占朝鲜的意图并为其奠定基础,D选项符合题意。结束了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说法错误,错在结束,A选项排除。清朝与朝鲜并未签订不平等条约,B选项排除。朝鲜成为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说法错误,日本想把朝鲜变为其殖民地,C选项排除。‎ ‎35.【答案】C ‎ ‎36.【答案】B 【解析】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A项;C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D项。‎ ‎37.【答案】D ‎38.【答案】B ‎ ‎39.【答案】A ‎ ‎4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可知,材料指的是五四运动的爆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A选项正确;建立起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五四运动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结果取得了释放被捕的学生、惩罚卖国贼、拒绝合约上签字等初步胜利,但并没有迫使列强修改了不公正的判决,故D选项错误。‎ 二、 材料题:(41题14分,42题12分,43题14分。共计40分)‎ ‎41.【答案】(1)特点:由一个临时性机构逐步演变为独立的国家机关;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4分)‎ 作用:有利于澄清吏治,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际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实际效能有限,不能根本解决贪腐问题。(4分,至少回答两个方面)‎ ‎(2)特点:没有独立的监察机关;雅典公民被赋予很大监督权;监督机构多元化。(3分)‎ 原因:古代雅典工商业发达;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政治;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文化。(3分,回答3点即可)‎ ‎42.【答案】(1)来源:①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共和政体。②英国的宪政实践。③美国政治家的智慧。④法国的启蒙思想。(6分,回答3点即可)‎ (2) 原因:①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执行受到制约,人民民主宪政意识的淡薄,美国是移民国家,国民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影响很深;②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人立法”,自身存在较大的缺陷,美国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民主组织较为强烈;③领导者的素质不同,中国出现袁世凯等当权者的不断破坏,美国华盛顿等领导者积极维护民主政治的实施。(6分)‎ ‎43.【答案】‎ ‎(1)原因: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6分)‎ ‎(2)目的: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追求民主政治;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任人唯亲。(2分)‎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利于完善选官方式与制度;有利于民国的政治建设;有利于抑制官员的腐败。(6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