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阶段质量检测(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训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 16 -‎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延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尊者、长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摘自胡申生《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B.《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C.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解析:选B A项,“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C项,原文是“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D项,“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错,原文说“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中国家训的源头谈起,论述了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中国家训的内容指向,重点论述了后一个方面。‎ B.周公戒伯禽的训词,是论证“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观点的典型例证。‎ C.文章列举中国家训文化的三方面指向,论证了中国家训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 D.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论述了中国家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解析:选D D项,“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错。由文章可知,第一段谈中国家训的源头,是提出问题,属于总写;以下各段分别论述中国家训的丰富形式和内容指向,属于分写,所以文章采用的应是“总—分”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 16 -‎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解析:选D D项,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非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爬 墙 虎 祁云枝 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 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 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认了我的想法。‎ 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在西墙上留下了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 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 看久了,竟觉得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有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它算得上高明的画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深。‎ 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 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绿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当作响。‎ 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 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能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 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 - 16 -‎ 当秋风浸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 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 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 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 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 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 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厚厚的“地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 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 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 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 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作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 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 解析:选C “表现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错,文中只表现了作者对爬墙虎的赞誉,并未贬低其他植物。‎ ‎5.“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答: ‎ ‎ ‎ - 16 -‎ ‎ ‎ ‎ ‎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回答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然后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受的。分析文章可知,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爬墙虎的生长与画家的创作结合起来,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欣赏和赞佩。作者把爬墙虎比作一位高明的画家,把它的生长过程比作画家在挥毫作画,其中皴染、用色等都恰如其分,体现出“水墨画”的灵动、意趣盎然等。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总体感受”是指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欣赏和赞佩。(2分)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位高明的画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喜爱,令人佩服。(3分)‎ ‎6.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些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 ‎ ‎ ‎ ‎ ‎ ‎ 解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回答三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分析可知,张阿姨因为夏天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而决定种爬墙虎遮挡骄阳,后来高兴地说有了爬墙虎就不用怎么开空调了,这是喜爱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看到爬墙虎会不由得感叹“真美啊”,这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对爬墙虎的美的喜爱;作者说爬墙虎是“一幅动态水墨画”并感叹爬墙虎“画”一样的外形与“虎”一样的气势,不用人施肥、修剪,只靠自己的根部寻找能量,这是注重爬墙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第二问,三者的喜爱原因不同,但各有道理,说明一种事物可能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其意义和价值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 答案:第一问: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1分)“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1分)作者关注爬墙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2分)‎ 第二问:事物有多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 - 16 -‎ 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3 318.72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 223.9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选自2017年1月16日中国报告网,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已超200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出口额仅为11.3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7亿美元,仅占中药出口额的33%。‎ ‎(选自2013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启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选自2016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 16 -‎ 材料四:‎ ‎2017年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2011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 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 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18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10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1 200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50多万名。‎ ‎(选自2017年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成药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 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D.材料四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解析:选B A项,扩大范围。“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错误,原文是“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C项,“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原文强调中医药要“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并非说国际话语权已经丢失。D项,“倍受世界推崇”无中生有。‎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用图表直观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中医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 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与愤懑。‎ E.材料一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的角度报道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 - 16 -‎ 解析:选AD B项,“都引用了精确数据”错,材料四有些数据是“据不完全统计”而得出的。C项,“点明中医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说法不当。E项,两则材料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并不一样,且“报道时效性较强的内容”错,材料一报道的新闻事实时效性不强。‎ ‎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 ‎ ‎ ‎ 解析:四则材料中,材料一介绍了我国中医药发展概况,材料二、三提到了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其中材料二提到中国在世界植物药市场上的国际地位不容乐观,材料三提到中药秘方流失,中药商标被抢注,专利被抢先申请等问题。其中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解决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等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材料三已经给出答案,如“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等。‎ 答案:第一问: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2分)‎ 第二问:只有解决好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发挥我国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才有可能顺利地解决相关的国际地位、海外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等问题。(1分)‎ 第三问:增强法律意识,做好秘方保密工作,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保护知识产权。(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钱易字希白。始,父倧嗣吴越王,为大将胡进思所废,而立其弟俶。俶归朝,群从悉补官,易与兄昆不见录,遂刻志读书。易年十七,举进士,试崇政殿,三篇,日未中而就。言者恶其轻俊,特罢之。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太宗尝与苏易简论唐世文人,叹时无李白。易简曰:“今进士钱易,为歌诗殆不下白。”太宗惊喜曰:“诚然,吾当自布衣召置翰林。”值盗起剑南,遂寝。真宗在东宫,图山水扇,会易作歌,赏爱之。易再举进士,就开封府试第二。自谓当第一,为有司所屈,乃上书言试《朽索之驭六马赋》,意涉讥讽。真宗恶其无行,降第三。明年,第二人中第,补濠州团练推官。召试中书,改光禄寺丞、通判蕲州。奏疏曰:“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近代以来,断人手足,钩背烙筋,身见白骨而犹视息,四体分落乃方绝命。以此示人,非平世事也。今四方长吏竞为残暴,婺州先断贼手足,然后斩之以闻。寿州巡检使磔贼于阛阓[注]之中,其旁犹有盗物者。‎ - 16 -‎ 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帝嘉纳其言。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除秘书丞、通判信州。东封泰山,献《殊祥录》,改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祀汾阴,幸亳州,命修《车驾所过图经》,献《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发国子监诸科非其人,降监颍州税。数月,召还。久之,判三司磨勘司。上言:“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釐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自今官钱百、穀斗、帛二尺以下,非欺绐者除之。”真宗雅眷词臣,其典掌诰命,皆躬自柬拔。擢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累迁左司郎中,为翰林学士,儤直未满,卒。仁宗怜之,召其妻盛氏至禁中,赐以冠帔。‎ ‎(选自《宋史·钱易传》,有删改)‎ ‎[注] 阛阓:市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B.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C.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D.尧放四罪而不言杀/彼四者之凶/尚恶言杀/非尧仁之至乎/古之肉刑者皆非死/尚以为虐/‎ 解析:选D 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尧放四罪而不言杀”意为“尧流放四个罪人而不说处死他们”,句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排除A、C。“古之肉刑者皆非死”中“非”表示判断,后面要有宾语,故排除B,选择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B.景德,在文中就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作为皇帝的称呼。‎ C.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D.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解析:选B “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说法错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钱易自幼苦学,早年怀才不遇。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钱易虽才识卓越,却被故意淘汰;后被苏易简举荐给太宗,又因盗贼兴起而未被起用。‎ - 16 -‎ B.钱易刚正不阿,敢于陈述己见。他认为在第二次科举中自己没有获得第一名,是有关官员压制所致,故上书直言进谏,真宗对此非常反感。‎ C.钱易知古鉴今,奏请废除酷刑。他认为当时各地酷刑之风太盛,如果一味施行酷刑,将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真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D.钱易颇具文采,勤于政务。他多次进献文书,被皇帝提拔,负责起草诏书、查核案件等工作,后在任上连日值宿,不幸逝世。‎ 解析:选B “直言进谏”错误,根据文意可知是隐含讽刺,此举不能证明其刚正不阿。且真宗反感的是他没有德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严刑可诫于众,则秦之天下,无叛民矣。臣以谓非法之刑,非所以助治,惟陛下除之。(5分)‎ 译文: ‎ ‎ ‎ ‎(2)官物在籍,而三司移文釐正,或其数细微,辄历年不得报,徒扰州县。(5分)‎ 译文: ‎ ‎ ‎ 答案:(1)如果严酷刑罚可以警诫民众,那么秦的天下,就不会有造反的百姓了。臣认为不合法令的刑罚,不能用来帮助治政,希望陛下加以废除。(得分点:“使”“诫”“惟”各1分,大意2分)‎ ‎(2)官府的东西登记在册,而三司移发公文考据订正,其中有的数量极小,就历年不能上报,白白地给州县增添麻烦。(得分点:“籍”“釐正”“徒”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钱易字希白。当初,他的父亲钱倧继承吴越王,被大将胡进思废除,而立他的弟弟钱俶。钱俶归顺朝廷 - 16 -‎ ‎,族中兄弟子侄辈都补授了官职,钱易与兄长钱昆没有被录用,于是笃志读书。钱易十七岁时,中进士。在崇政殿考试时,三篇文章,不到正午他就完成了。谏官厌恶他的文章轻巧飘逸,特意罢退他。但从此以才华辞藻闻名。太宗曾与苏易简论及唐代文人,感慨当时没有(像)李白(这样的才子)。苏易简说:“当今进士钱易,创作的歌、诗大概不在李白之下。”太宗惊喜地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应当把他从平民召来安置在翰林。”正遇到剑南盗贼兴起,这事就作罢了。真宗当太子时,在扇上画山水,正值钱易创作诗歌,对他非常欣赏。钱易第二次中进士,在开封府应试第二。他自称应当是第一,被有关官员压制(才落得第二),于是上了一篇《朽索之驭六马赋》议论考试,语意有所讥讽。真宗厌恶他没有德行,降他为第三名。第二年,位居第二名中第,补官濠州团练推官。被召入试于中书,改任光禄寺丞、蕲州通判。钱易上奏疏说:“尧流放四个罪人而不说处死他们,(以)那四人的凶恶残暴,尚且讨厌说杀戮,不是尧的仁的最高体现吗?古代的肉刑都不是死刑,尚且被认为是暴虐。近代以来,砍断人的手脚,钩背烙筋,使犯人体无完肤,露出白骨,还不断气,四肢砍落方才绝命死去。让人看见这样的酷刑,不是太平之世的事。如今四方官员一个比一个残暴,婺州(官府)先砍断贼人手脚,然后斩首上报。寿州巡检使在市场中车裂贼人,那旁边还有偷盗东西的人。如果严酷刑罚可以警诫民众,那么秦的天下,就不会有造反的百姓了。臣认为不合法令的刑罚,不能用来帮助治政,希望陛下加以废除。”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景德年间,中贤良方正科,策对取入等第,任秘书丞、信州通判。(皇上)东封泰山时,他献上《殊祥录》,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祭祀于汾阴,皇帝到亳州,命他编撰《车驾所过图经》,献上《宋雅》一篇,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因举荐国子监各科人员不当而获罪,降职监管颍州税务。几个月后,召回朝廷。许久之后,判三司磨勘司。他上书说:“官府的东西登记在册,而三司移发公文考据订正,其中有的数量极小,就历年不能上报,白白地给州县增添麻烦。从今以后,官府收支一百文钱、一斗谷、二尺帛以下的,没有欺骗的加以废除。”真宗一向眷顾文学侍从之臣,那掌管诰命之人,都要亲自选拔。提升钱易为知制诰、判登闻鼓院、纠察在京刑狱。多次升迁至左司郎中,任翰林学士。连日值宿未满,去世。仁宗怜悯他,召他的妻子盛氏到宫中,赐给冠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帝城最高楼 杜 甫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①西枝对断石,弱水②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注] ①扶桑:传说为日出之处的一种神木。②弱水:神话中的西方之水。‎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尖”字奇峭、形象,突出了最高楼位于白帝城顶端的突兀感。‎ B.“旌旆愁”有象征意味,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 C.颔联写诗人登楼俯视,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 D.尾联中的“杖藜”“白头”是诗人年老体弱、济世无力的自画像。‎ E.诗人即景抒情,借登白帝城最高楼所见奇景宣泄激愤、沉痛之情。‎ 解析:选BC B项,“寄寓了诗人对时局乱象的担忧”错,此句以“旌旆愁”凸显楼之高险: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C项,“隐约可见峡谷龙蹲虎卧,江面鼋鼍遨游”错,龙、虎、鼋鼍均为虚写,颔联写诗人楼头观景时阴晴气象的变化。忽而江峡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忽而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如同鼋鼍怡然嬉游。‎ ‎15.颈联体现诗题中的“最高”,其写法别具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 16 -‎ 答: ‎ ‎ ‎ ‎ ‎ ‎ ‎ 答案:颈联写诗人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向东仿佛能看到最东方的扶桑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向西仿佛能看到最西方的弱水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意境亦真亦幻,宏阔神奇。诗人借用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极力渲染出此楼之“最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连续运用比喻,形容危亡国势与个人坎坷命运紧密相连的名句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改换对六国人民的态度,秦的历史将会改写的句子是:“           ,          ,        ?”‎ 答案:(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虽然是在国外举行的婚礼,但两人的婚礼还是吸引了国内不少媒体前往报道。婚礼宴会上,许多明星都真诚祝福新人凤凰于飞,百年好合。‎ ‎②尽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但近年来盲目的“英语崇拜”却让那些珠圆玉润、形象饱满的汉字越来越被忽视。‎ ‎③相当一部分人对“药驾”的危害性没有清晰的认识,对“药驾”不以为然,根本不知道服药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④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但也有许多作品内容低俗,文字粗劣,让人不忍卒读。‎ ‎⑤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侃侃而谈,向观众讲述了许多海外奇谈,观众也对这些海外奇谈兴致盎然。‎ ‎⑥《古代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全书没有一篇文章是未经长期准备和思考就率尔操觚的。‎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选C ①凤凰于飞:比喻夫妇相亲相爱,婚姻美满。使用正确。②珠圆玉润:像珠子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用错对象。③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可改为“不以为意”。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⑤‎ - 16 -‎ 海外奇谈: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指没有根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使用正确。⑥率尔操觚:不经考虑,挥笔成文,形容文思敏捷,后也用来形容写作不严肃,下笔草率。使用正确。‎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打开手机上的特定软件,机主一只手握住手机,再用另一只手轻击肘部,手机上的传感器就可以获取因此产生的振动,据说,这样可以检测骨密度。‎ B.随着国力的提升,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愈发增强,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已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呈现人才加速回流。‎ C.大数据在给各领域、各行业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提升了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成为促进国家治理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D.为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对网络餐饮业的监管,管理部门出台新政,要求餐饮网店必须有实体店铺,让广大消费者吃上安全优质的食品。‎ 解析:选C A项,成分残缺,应在“获取因此产生的振动”后加上宾语“信息”。B项,成分残缺,“呈现”缺少宾语,应在句尾加上“态势”。D项,偷换主语,“让广大消费者吃上”的主语应该是“餐饮业”,但根据句前省略分析,这句话的主语是“管理部门出台新政”。‎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C.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到:“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D.苏先生说:“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解析:选C A项,敬启:敬辞,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适用于工作关系。用在编辑自身不妥当。B项,斧正:用于请对方修改文章,敬辞。此处用于自己不得体。C项,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某种职务,敬辞。使用正确。D项,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用于别人不得体。‎ ‎20.阅读下面文段,仔细揣摩上下文内容,补写出其中空缺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任何过度的爱与保护,都只会使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更弱,而不是更强。因为爱一旦过度就成了溺爱,____①____。溺爱和袒护只会阻碍生命成长。所以,要勇敢地割舍或放弃那些看似可以永久依赖的东西,让生命____②____,在磨砺中自由,在自由中怒放。‎ 答:①  ‎ ‎②  ‎ 解析:通读文段,第一句为文段的主题句,①处所在句子是对第一句的解释,对应第一句分别论证过度的爱和过度的保护,另外,联系①后的“溺爱和袒护”,可知①‎ - 16 -‎ 处应填与“保护一旦过度就成了袒护”类似的话。第四句根据最后的两个分句来看,应是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因此②处应该有关键词“磨砺”,再结合②处前要求“割舍或放弃”依赖的东西,可以推断其目的是让生命保持独立,因而②处应填与“在独立中磨砺”类似的话。‎ 答案:①保护一旦过度就成了袒护 ②在独立中磨砺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春花秋月伴书声,夏雨冬雪润心田。青春年少的我们只要努力学习了,将来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上个好的大学,毕业后才能找到好的工作。在工作中挣到很多钱,你的生活就会过得幸福快乐。‎ ‎①努力学习了不一定就能考上好大学。‎ ‎② ③ ‎ 答案:②上个好的大学不一定就能找到好的工作。‎ ‎③挣到很多钱,生活不一定就会过得幸福快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张爸爸】 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 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谦谦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 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意义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理解?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从整体上为“共同记忆”提供了一个较广阔的写作空间,那就是材料所示的“不同的交往”和“角色不同”,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共同记忆’”和不同的意义。“共同记忆”是唯一的写作话题,“三对关系”是可选择的写作空间。题目要求从子女、学生、市民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写,“张爸爸”“沈老师”“吴市长”的话是子女、学生、市民的辅助、点拨和启发,而不是“共同记忆”话题的全部。比如,张爸爸说:“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从子女的角度,可以赞同张爸爸的观点,也可以大胆反对,甚至进行反思批判,如:即使无法陪伴,也不会影响亲情;过度陪伴,反而会消磨亲情;亲情与陪伴并无必然联系,有时虽远隔千里,但依然相亲相爱,有时近在眼前,却形同陌路。‎ - 16 -‎ 总而言之,这次作文,命题者的意图是要求考生在写作时抓住精神、文化层面来写,写出有感悟的文章,考生切不可为“共同记忆”这个概念所困扰,应写三个人物对“共同记忆”定义的体会和感悟。‎ 具体立意为:①亲情不是血缘关系的自然产物,亲情在陪伴中产生,在关爱中成长;②亲情里有美好或痛苦的“记忆”,它可以促人不忘初心,展望未来;③学生需要老师用知识的乳汁来滋补,更需要老师用人文的琼浆来浇灌;④老师应当是人类精神的导师,不应当仅仅是一种职业;⑤城市的繁荣昌盛是几代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城市的文化底蕴才是城市的根和魂。‎ ‎[参考例文]‎ 老师当有高尚的道义追求 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同学说,老师当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同学说,老师当写一手潇洒的粉笔字;有同学说,老师当有扎实的基本功;有同学说,老师当有第一等的升学率……然而,作为学生,我要说,老师当有高尚的道义追求。‎ 何为道义追求?道义追求就是信守道德,追求正义。它是人对自己的约束和规范,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对他人负责的高尚境界,是发自心底的一种社会责任。中央电视台有过评选“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那些被颂为“最美乡村教师”的老师之所以受人敬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甘于奉献,在艰难中信守并践行传统道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彰显了人类精神的高贵。‎ 所有社会成员都不能缺失道义之心,老师尤其要有追求道义的自觉。前些年有过教师在危难时刻该不该丢下学生自己先跑的讨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老师在危难时刻先跑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它放到维护人类精神家园的天平上衡量,问题就严重了。社会难免有蝇营狗苟之人,但是如果连传道解惑的老师也信奉“大难临头各东西”的信条,打着人之常情的大旗招摇过市,人类还有什么信任可言?社会还有什么指望可言?‎ 道义追求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有一位老师,身材矮胖,学生背后叫他“土豆”。他闻知后,在课堂上故意用慢动作伸懒腰,然后问大家“这叫什么?”大家回答不出来。他笑着说:“土豆发芽。”半晌,大家回过神来,哈哈大笑。宽容而智慧,大度而自信,在维护自尊的同时也保护别人的尊严,潜藏在这位老师内心的道义追求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可能的冲突,更在学生心田里种下良善的种子,而这粒种子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遗憾的是在商品社会里,许多老师也利来利往,失去道义上的高标。整个社会都在向钱看,为什么要老师固守清高?岂不是一种道德绑架?这不是道德绑架,而应是老师的自觉追求,因为我们希望在昏暗中有灯光,在汪洋中有高地。就像做题要有标准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安知对错?而不知对错的社会绝不是清明的社会。老师就是现实里为数不多的能给我们提供标准答案的人。‎ 对于老师,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共同记忆,但是追求高尚,拒绝庸俗,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无疑是最有价值的共同记忆。‎ - 16 -‎ ‎[点评] 文章以设问开篇,紧扣“记忆”引述四种看法之后提出中心论点:老师当有高尚的道义追求。本文按照“何为道义追求—坚持高尚的道义追求的意义—道义追求的表现—高尚的道义追求应是老师的自觉追求”展开阐述,层层深入。最后从“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的高度归纳论点,以“共同记忆”照应开头,并紧扣作文材料。文章高屋建瓴,切中时弊,颇有现实意义。‎ - 16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