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 ‎ ‎2018-2019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有着强烈登临渴望并为之不懈bá shè的追寻者。是心灵的渴望,开阔了求索的视野;是心灵的飞翔,摧动了奋进的脚步;是心灵的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有了理想信念,才能让心灵辉煌起来,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bá shè(    )     脊梁骨(   )‎ ‎(2)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1分)‎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2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B.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C.某旅游景点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案要完整。”‎ B.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幛,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4.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 ‎(2)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你若盛开,那是________在春日枝头上的一种情怀。盛开,是花朵潜伏已久的梦,也是它不得不________的一种职责。盛开,总是美丽的。花朵的盛开是________,是热闹;生命的盛开是激情,是________。‎ A.悄然绽放  履行  绚丽  奋进 B.含苞待放 施行 妖艳 前进 C.悄然绽放 施行 绚丽 前进 D.含苞待放 履行 妖艳 奋进 ‎6.默写。(8分)‎ ‎(1)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说明了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5)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抒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当下宋江看视A,虽然不死,已成废人。A对宋江说道:“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己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宋江见说:“任从你心。”A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 选文中A是《水浒传》中哪位人物?选文表现了该人物哪些思想性格?‎ 二、阅读探究(39分)‎ ‎(一)(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0‎ ‎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这首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中所作,首联运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2分)‎ ‎9.白居易称赞这首诗的颈联“神妙”,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景、情、理结合。请你任选角度对此联进行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13分)‎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锦鳞游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2.下列句子停顿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或/长烟一空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0‎ ‎ ‎ ‎13.范仲淹“此乐何极”,欧阳修“乐亦无穷”,请分析两者“乐”的不同之处。(4分)‎ ‎(三)(10分)‎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使用手机的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信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议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调查 项目 每天都 上网 平均每 天上网 ‎2小时 ‎10 岁 以前 ‎“触网”‎ 所占 比例 ‎82.9%‎ ‎70.4%‎ ‎61%‎ 10‎ ‎ ‎ ‎14.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15.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16.“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7.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2分)‎ ‎18.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2分)‎ ‎(四)(11分)‎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东西两侧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正朝我微笑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 10‎ ‎ ‎ 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洁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地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的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给大家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异草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 10‎ ‎ ‎ 每当春风拂面之时,我都会在庭院那熟悉的地方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有删改)‎ ‎19.阅读文章,请你说出作者在与蒲公英的“默契”中得到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又是怎样形成的。(3分)‎ ‎20.老师在田野上的讲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请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师的讲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4分)‎ ‎21.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你阅读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帮助。(4分)‎ 三、作文(50分)‎ ‎22.请以《这里,也是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10‎ ‎ ‎ 参 考 答 案 一、1.(1)跋涉 jǐ ‎(2)摧 催 ‎(3)示例:孕育了人生的奇迹 ‎2.D 点拨:A项“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用错对象;B项“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项“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是褒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D 点拨:A项“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B项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项第二、四个逗号改为分号。‎ ‎4.(1)把“搭建”改为“提供”。‎ ‎(2)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点拨:第②句搭配不当,“搭建”和“资源”不搭配;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先“学习语文”,才能“运用语文”。‎ ‎5.A ‎6.(1)月是故乡明 ‎(2)鸡声茅店月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5)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7.武松。不爱钱财、不恋权贵、看破红尘。‎ 二、(一)8.凄凉地 弃置身 ‎9.示例一:用“沉舟”和“病树”比喻遭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定会比现在更好。‎ 示例三: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表达出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10.(1)代指鱼。 (2)茂盛。‎ ‎11.(1)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0‎ ‎ ‎ ‎12.C 点拨: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3.①主体不同:前者是迁客骚人之乐,后者是太守之乐(或百姓之乐);②客体不同:前者是春季美景之乐,后者是四时山水之乐;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宠辱偕忘而乐,后者是因百姓乐而乐;④本质不同:前者是个人之乐,后者是与民同乐。‎ ‎(三)14.C ‎15.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上网的目的主要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等。‎ ‎16.不能删去。“几乎”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中国城市学生手机使用率之高。删去后与实际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17.示例:作比较,通过我国与美国、意大利、芬兰等国家在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方面的规定的比较,突出了我国在此方面的欠缺,应当引起重视。‎ ‎18.略。 点拨: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要言之有理。‎ ‎(四)19.蒲公英无论生长在哪里,都固守一处,不懈不怠;无论多么庸常卑微,都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作为普通人,也要像蒲公英一样,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不怨不尤;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要努力奋斗,实现梦想。这些感悟来自于老师当年在田野上的讲话以及同学们几十年人生经历的印证。‎ ‎20.示例:老师的话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比如,他说“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同时,老师的话还形象生动。比如,他用白杨、灌木和蒲公英形象地说明每个同学都要有适合自己的梦想。‎ ‎21.示例一:问题:作者为什么在前三段详细描述蒲公英?‎ 说明:这个问题有助于我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与蒲公英产生“默契”。‎ 示例二:问题:作者在第②段写蒲公英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海棠和白玉兰呢?‎ 说明:这个问题有助于我理解作者这样写对于描写蒲公英有什么作用。‎ 点拨: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拓展对作品的认识。题目要求阅读前三段,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问题,如文章前三段的内容在文章中有何作用,或前三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该题就不难解答了。‎ 三、22.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题目中的中心词即“舞台”,也是写作的重点。“舞台”本义指供演员表演的场地。题目中的“舞台”具有明显的比喻义,比喻的本体就是题目中的“这里”,“这里”可以实写晚会舞台、参赛舞台,也可以将舞台引申到生活、人生、世界等。题目中的“也”具有“非寻常所指”的转折意味,写作时应侧重“我终于站上舞台”的意味。而题目中的“我”,告诉我们写作时要明确“舞台”表演的主角是“我”,不能虚构,必须记录自身真实的成长故事,最宜写成记叙文。由此,可明确题目叙写的重点是“我”在“舞台”上“表演”的具体过程以及“舞台”对“我”‎ 10‎ ‎ ‎ 成长的重要意义,写作时要有细节支撑,还需要适度的议论抒情来点亮文旨。‎ 10‎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