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1 期中综合测试卷 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基础(24 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 分) (1)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其二)》](1 分) (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 曦月。(郦道元《三峡》)(2 分) (3)《使至塞上》写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近代学者王国维 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 分)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 分) (5)请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默写完整。(4 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 fēi hóng(绯红)的轻云。 (2)这幅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 yú dùn(愚钝)和压抑。 (3)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 cuī kū lā xiǔ(摧 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4)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 bái shǒu qǐ jiā(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3 分) A.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不能悲观泄气。 B.这意外的打击,使他非常懊丧,他凄然地走下月台,泪珠从两颊滚落下来。 C.在这叱咤风云、雷电交加的夜晚,没有特别的事情的话,没人愿意出门。 D.跑完了五千米,同学们个个都筋疲力尽! 【解析】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不能用来形容夜晚。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3 分) A.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把“只要”改为“只有”) 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在句末加“的故事”) 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去掉“能否”) D.同学们要尽量选择无异味的橡皮擦、无刺激气味的涂改液和学习用品。(把“学习用 品”改成“文具”) 【解析】分类不当,应把“和”改为“等”。 5.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4 分) 人生需要理想的呼唤。你慵懒时,它呼唤你勤奋;你昏睡时,它呼唤你清醒;你高傲时, 它呼唤你谦逊;你莽撞时,它呼唤你谨慎。 二、阅读(46 分) (一)记承天寺夜游(10 分)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 分)2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怀民亦未寝(睡觉)  (3)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7.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3 分)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水中藻、荇比喻成松柏影。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二)山谷摹临(9 分)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 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 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 《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最,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 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 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 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杨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 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 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3 分) A.穆父从旁观曰/七十而从心所欲      B.自此顿悟草法/自三峡七百里中 C.山谷作草书数纸/与朱元思书 D.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尝射于家圃 【解析】A 项,在/顺从;B 项,自从/在;C 项,字体/信;D 项,曾经。 10.请用两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11.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 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的?请根据文中信息简要概括。(3 分) 疑、信。原因:(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临摹)。(3)自 身的努力。 【参考译文】元祐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 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 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 真迹。”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 次在石杨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 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祐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 的话不是胡说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很久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 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三)(10 分)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 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 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3 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 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 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做过无可置疑的 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 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 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 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 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 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 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 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 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 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 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 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 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 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 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 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 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 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 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 对眼晴,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 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2.上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 分) 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眼睛的威力。 13.“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 分) 因为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情感,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具有 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 分) A.前文所写的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这便是 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B.“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具有 深刻准确的洞察力的特点。 C.本文通过肖像描写揭示托尔斯泰形貌的矛盾统一,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 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可以说,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 D.选段部分主要描写了托尔斯泰的眼睛,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 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准确的。 (四)雪山窃贼(17 分) 毕淑敏 ①女孩子的胃比男孩子的要小,所以,她们正餐时吃得很少,但经常要吃零食。 ②西藏能供给女孩子打牙祭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们每天馋得思来想去,只好“精神会 餐”。有一天,果平对我们说:“喂!想不想吃烤羊肉啊?”4 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还用问?当然想吃啦。”连我也跟着一块儿喊,虽然我不吃 羊肉,但我喜欢凑热闹。 ④果平说:“那我们先筹集原料。”大家就分头活动,很快就搞到了孜然、辣椒面和盐。 但烤羊肉最主要的材料——羊肉,还在羊身上长着呢。 ⑤大家很着急,果平如此这般地把她的计划说了一遍,我们就只好耐心地等待一个日子。 ⑥西藏的羊群经过了一个夏秋的游牧放养,冬初的时候最肥了,要是不杀,经过一个冬 天的折磨,到了来年春天,就骨瘦如柴了。在第一场暴风雪来临之前,炊事班长带领人在操 场上把预备整个冬季吃的羊都杀完了。然后,把羊堆积起来,拎来水桶往剥了皮的羊肚子里 灌水。这样经过一个严寒的夜晚,水就结成巨大的冰坨,羊像琥珀中的昆虫一般,保存得很 新鲜。 ⑦羊肉暴露在室外,一年只有这么一个晚上。天一亮,班长就会把冻好的羊搬进库房。 再想偷出羊肉,比登天还难。 ⑧那天,我们每个女孩子手里都捏了一把手术刀,静静地躲在屋里,盼望黑夜降临。半 夜时分,我们身穿皮大衣,偷偷地溜出房门。 ⑨我们手持利刃,纷纷持刀而上。手术刀倒是很锋利,但它太小了,好像一片银色的柳 树叶,面对着骨骼完整的冻羊,简直是杀牛用鸡刀,实在力不从心;再加上羊身上结满了冰, 好像披了水晶盔甲,又硬又滑,刀尖儿根本插不进去。 ⑩大伙儿忙活了半天,没有一点儿战果。果平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两个人一组, 一个人扳住羊身子,另一个人用刀切羊腿上的肉,那儿的肉最好吃了。” ⑪调整部署果然奏效,我们割了几块羊腿肉,得胜回朝。牙齿冻得直打架,但心里得 意极了。 ⑫到了屋里,把羊肉摊在桌子上的玻璃板上,切成樱桃大的块,蘸着作料腌好,这才 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还没有烤羊肉的铁签子哪! ⑬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果平一拍脑门说:“把每个人的毛衣针拿出 来。” ⑭我们用酒精棉球给毛衣针消了毒,然后,串上羊肉块,撒上辣椒面,开始在炉子上 烤。 ⑮那一瞬间,屋子里很静很静,听得见屋外狂风的呼啸,听得见羊油滴落在火焰上的 吱吱声。袅袅的热气在女孩子们的头顶蒸腾着,有一种家的气氛在我们心中涌动。 ⑯那一夜,我们房间的灯很晚才熄灭。 ⑰第二天一大早,炊事班长吃惊地说:“我的羊腿被谁挖去了几大块肉?雪山上出了 窃贼,看来还是个老手,把羊身上最好的肉割走了。” ⑱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作声。 ⑲炊事班长又说:“其实,我巴不得大家多吃些肉呢,吃了肉身体好;只是这种冻了 冰的肉,没有高压锅,谁能把它炖熟?可别吃坏了肚子。”女孩子们得意地交换了个眼色, 大家还是不说话。 ⑳让炊事班长永远蒙在鼓里吧!他绝对想不到这些柔弱的女孩子,吃起烤羊肉来,个 个像绿林好汉呢! 15.梳理故事情节,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每空不超过 4 个字)(3 分) 提议烤肉→筹集原料→(计划偷肉)→(雪夜偷肉)→(夜烤羊肉)→保守秘密 16.你觉得文中的炊事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 分) 明知是一帮女孩子偷吃了羊肉,却不揭穿,还巧妙地提醒大家不要吃坏了肚子,可见炊 事班长是一个非常宽厚、善良的人。 17.按要求答题。(4 分)5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⑥段为什么要写灌水冻肉这一细节。 为下文刚开始偷肉无法下手埋下伏笔,形成前后呼应之势。 (2)品析下面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果平一拍脑门说:“把每个人的毛衣针拿出来。 先写神态,突出众人的束手无策;再通过“拍”这一动作,写出果平急中生智,非常生 动传神。 18.本文以“雪山窃贼”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4 分) 以“雪山窃贼”为题,首先让读者心生疑惑,产生阅读兴趣;同时也巧妙地概括了全文 的主要内容。 三、写作(50 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 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请你以《一段________的旅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④不少于 600 字;⑤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附加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 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 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 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 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 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 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 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 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收湘乡人。后来我发 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我缴纳一千四百个铜圆,作为五个月 的膳宿费和学杂费。我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 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十六岁。 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另外一件事值得一提,教员中 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大家都笑他,叫他“假洋 鬼子”。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有农 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学生是不 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 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 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 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湘乡有上、中、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 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 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6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 一手好古文。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 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 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当时我以为他是很进步的,但是他后来变成 了反革命,变成了一个豪绅,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中参加了反动派。 1.选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文中的“我”指的是毛泽东。(2 分) 2.“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 联系作品,说说“这些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4 分) ①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清朝衙门对请求救济的百姓置之不理,农民们的反抗 遭到了压迫,很多“造反者”被斩首;②“我们”乡里发生了粮荒,穷人要求富户接济,“我” 父亲是一个米商,尽管本乡缺粮,他仍然运出大批粮食到城里去。其中有一批被穷苦的村民 扣留了,他怒不可遏。“我”不同情他,可是“我”又觉得村民们的方法也不对;③本地的 一所小学来了一个“激进派”教师,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我” 赞成他的主张。 3.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 分) 在作者的笔下,“我”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也是个天才军事家和政 治战略家;“我”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