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阅读预热 专题2 鉴赏诗歌的语言 鉴赏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诗眼、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常见题型 题型之一:炼字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典例一: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答案】‎ ‎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析本义)‎ ‎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描情景)③“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艺术”角度说效果)‎ ‎【解析】‎ ‎ ‎ 赏析炼字“3步骤”‎ 步骤一: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 步骤二: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4个角度:①从“描物”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②从“造境”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③从“写人”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④从“抒情”的角度分析,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提示: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题型之二:赏析诗眼 首见“诗眼”一词,是苏轼的诗:“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但最早提出这一主张,则是黄庭坚移植禅家“句中有眼”之说。现在人们把“诗眼”理解为句中精彩的字眼。一般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字。本文所说的“诗眼”是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主意”在这里是“主旨”、“主题”之义。‎ 典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串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整体点明地位)②第一句写初至燕台这地势险要的边塞重镇而心为之“惊”,第二句写诗人因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因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因猎猎军旗飘扬而“惊”。颈联写作者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和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③全诗以“惊”为感情基调,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用) 学科~网 ‎【解析】‎ 首先是因为军营中严肃之号令、庄重的气氛和严整的军容而“震惊”。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其次,因为 “万里寒光生积雪”的环境而震惊。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此时,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全诗以“惊”贯穿全诗。‎ 赏析诗眼“3步骤”‎ 步骤一 确定诗眼 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5个角度。‎ 步骤二 整体点明地位 整体点明诗眼在全诗中的地位,比如:“××”是这首诗的线索,“××”为全诗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承上启下等。‎ 步骤三 具体分析作用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眼在全诗结构上、在突出诗词主题上或表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 题型之三:炼句 赏析之要,赏句为妙。因此“赏句”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鉴赏。赏析诗句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典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 ‎【答案】①“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两句视听结合,(表现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作用)②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表现手法)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作用)‎ ‎【解析】‎ ‎ ‎ 赏析炼句“2步骤”‎ 步骤一: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 步骤二:多角度赏析,全方位把握句子的精妙之处 ‎①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把握句法主要是指了解诗句中倒装和省略的特点,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②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③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明确诗歌中的句子在结构与情感方面的作用。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句: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尾句: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题型之四:赏析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古代诗词的语言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典例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①‎ 金 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②。‎ 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注】 ①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②元龙百尺楼:元龙 指三国时的陈登,刘备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倚剑饮酒、慷慨高歌、念念不忘故国山河的豪壮形象,也寄寓对青口帅保卫金国的期望。‎ E.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答案】BD ‎ ‎ ‎(2)[语言风格]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6分)‎ ‎【答案】 ‎ ‎(示例一)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内容上看,全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 ‎(示例二)元好问这首诗“有豪放迈往之气”。从语言上看,本诗遣词用字不同凡响,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像首联中的“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再如颔联中的“万里”“千年”分别从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久远来表现景之壮观与人之英武,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磅礴于胸的豪迈之情。‎ ‎【解析】‎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要求赏析诗歌的风格,题干中给出风格的特征“有豪放迈往之气”,答题时集合诗歌内容具体的解释即可,从内容看首联和颔联作者以横波亭的孤高之势、周围山川的雄壮暗喻青口帅豪杰之豪情;尾联写倚剑高歌,慷慨豪饮,遥想浮云下的西北神州,都表现出勇往直前,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从语言的角度看“插”“压”等字把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传神地表现出来了,体现出豪迈之情。‎ ‎ ‎ ‎ ‎ ‎ ‎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步骤一: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概括出语言风格特色。常用术语:平淡、工丽、绚丽、真率、婉约、明快、自然、清幽、雄奇、豪放、悲慨、凝练、沉郁。‎ 步骤二:列例证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语言风格特点,可从手法、意象、境界等角度展开分析。‎ 步骤三:析效果 可指出蕴含其中的感情;可点明这一特点在传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 ‎ 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 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6分)‎ ‎【答案】 ‎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 ‎ ‎ ‎(2)本题考查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首先要知道“颔联”为哪一联,同时认真分析这一联的内容。诗歌颔联写了“落日”“鸟”“秋原”,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而“秋原”的空荡辽阔则表现出诗人的闲适。‎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其次可以借助诗歌的意象特点,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 ‎【注】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 D.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E.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CD ‎(2)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充满了人的情趣。‎ ‎【解析】 ‎ ‎ ‎ ‎(2)此题的题干中有一句“别有情趣”,这指明了鉴赏方向,答案要详细说明的就是这一句的“情趣”。结合赏析的一般规律和此题的要求作答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2.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 ‎ ‎2.题干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尾联“到此诗情应更远”,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有谁听”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望月有感①‎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①原题作“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1.这首诗从战乱频繁、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出了苦难的现实生活。‎ ‎2.“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一联历来为人们所传通,请作赏析。‎ ‎【答案】‎ ‎1.田园荒芜 骨肉离散 ‎2.“千里雁”一喻,将与亲人分离后孤单的自己比作在千里迁徒中落单的孤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感,有形影相吊之意。“九秋蓬”一喻,将在荒年、战乱中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散飞的蓬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相思之情,深化了骨肉分离而自伤孤寂的感情。‎ ‎【解析】‎ ‎ ‎ ‎2.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赴洛道中作 ‎(晋)陆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 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 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 “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 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E. 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乐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 ‎2.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答案】‎ ‎1.BE ‎2.这两句诗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难以触碰的“影”和“思”写得有形有质,成为漫漫旅途中仅有的伴侣。抒情主人公在夜晚抱着影子入睡,在白天满怀忧思前行,这幅万里独行图正体现出他的孤独和忧伤。在文辞角度,“朝”“夕”对比,两相呼应,“抱影寐”“衔思往”结构工整,对仗严谨,精致凝练。‎ ‎【解析】‎ ‎ ‎ ‎2.题干是“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重在抒发诗人情感,且应注重文辞华美。请从这个角度赏析诗句‘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抱影而寐,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又上路了。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这些复杂感情的产生,固然是由诗人思念亲人,留恋故乡,大概也参杂了对前途的忧虑。本句文词华美,“朝”“夕”对比,两相呼应,“抱影寐”“衔思往”,对偶手法,结构工整,精致凝练。陆机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写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抒情主人公在夜晚抱着影子入睡,在白天满怀忧思前行,这幅万里独行图正体现出他的孤独和忧伤。题干提示从抒情和文辞两个角度去答,在抒情方面首先指出情景交融,借万里独行景抒发孤独忧伤情。‎ ‎ ‎ ‎ ‎ ‎ ‎ ‎ ‎ ‎ ‎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