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1 页(共 10 页) 眉山市高中 2020 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2018.07 语文试题卷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相应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卷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位置上, 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春节是民俗,更是中华文化经久不息的情感盛宴,每个家庭的快乐与团聚,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全社会不约而同的互动与和谐,让寒冬因春节而有活力而有温度。春节 是对人生社会的美好礼赞,充满了真诚祝福,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春节更是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直接追求,是中国文化助推社会进步、助力民族凝聚的引擎。 长期以来,对春节的研究只在民俗学的范畴去把它当作传统文化遗产来研究和对待, 而忽略了春节的文化基因价值和精神引领地位,忽略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文化节 点和经济抓手。春节文化的弘扬,最核心的就是认识和总结春节形成的生态学意义、春节 发展的社会学意义和春节充满活力的经济学意义。 对春节文化的研究,不能仅于民俗学意义上的事象总结与评价,而是要将春节文化当 作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来认识,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春节文化。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文化强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文化自信,就要找到我们的文化 坐标,重新认识和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具有民族气质的文化战略,寻找文化走向国际的路 径。春节,同样像“一带一路”一样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充满活力的有形动脉。春节,应该 以更加鲜明的特色,更加完整的体系,更加灵活的方式,携带着中国文化语汇和精神,携 带着中国人民的激情与风采来感动世界。 春节还是重要的经济抓手。要有效聚合春节最活跃的市场要素,形成春节产业文化体 系和运行平台,使散落在各地的碎片化春节市场、低端化春节产业、地域化交易制约和时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2 页(共 10 页) 效性市场短板得到提升和解决,让春节既具有体现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又能够让中国文 化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的重要主题,最终以经济为载体,走向全人类的生活。 精心打造春节文化,让它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就应该为这个节日投入更多关注,注入 更多内容,释放更多关怀,制定更多政策,包括对春节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等,必须要以 文化体系构建为核心抓手,找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卖点,建立文化主体的交流平台。而这一 切,既要有文化战略的高度,又要有文化理论的深度,更要有文化产业的维度,在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重构。 (摘编自邢晨声《春节:最具活力的文化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充满了真诚祝福,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B.作为民俗节日和文化载体,春节体现了文化对社会进步、民族凝聚的巨大推动作用。 C.春节具有文化基因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坐标,是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直接标尺。 D.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而应上升到民族文化的主流体系和撬动杠杆的高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如何传承弘扬春节文化为核心话题,认为应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研究春节文化。 B.当前对春节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其民俗学范畴,而忽略了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C.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精心打造春节文化,做大春节经济,是春节走向国际的路径。 D.从产业文化的角度看,当前春节文化产业存在碎片化、低端化、地域化制约等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弘扬春节文化,不仅要研究其生态学意义,还应研究其社会学意义和经济学意义。 B.春节应借助“一带一路”这条有形动脉,以更鲜明的特色和完整的体系而走向世界。 C.体现中华民族性格传承,又具有国际化人文语汇主题,是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 D.春节要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应从构建文化体系入手,实现春节文化现代意义的重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乡村炊烟 李汉荣 ①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 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②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 饭菜了。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3 页(共 10 页) ③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我们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 ④那是杨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 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挨着他的衣襟,还不到 他的裤腰。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他的几个儿女都 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 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我们就喊: 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 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 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 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⑤那慢腾腾、病怏怏的该是寡妇杨婶家的吧。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 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晃悠着。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 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后来,她不到 50 岁就去 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⑥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 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他不耐烦,火也不耐烦, 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几次看见他家屋顶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 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 慢添柴火哩: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 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 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喜娃妈 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我们就笑着 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⑦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 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孙家湾的炊烟汇 合。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孙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 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 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 炊烟里飘着稻草的香味、麦秸的香味、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仔细嗅, 还能嗅到妈妈手心里的汗味儿。 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4 页(共 10 页) 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我怀念过去的炊烟, 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 ⑨那天,我回老家。我过了河,来到孙家湾。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 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 细小烟尘。 ⑩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 么,自己也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 轻轻飘过。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 了各自的味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④⑤⑥段对炊烟的描写,都是为了以物写人,用以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而第 ⑦段写我家的炊烟,则是以物拟人,借以表达故土情结和对同伴缱绻之情。 B.第⑤段中的“潦草”准确描摹出杨婶短暂的一生,既刻画了她身体的病态和生活的 潦倒,又揭示了她命运的无助,表达了作者深切的追思与叹惋之情。 C.第⑨段,写我回老家,特地到孙家湾去,一方面是照应上文对自己家炊烟的描写, 另一方面说明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 D.第⑩段,由炊烟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无论有着怎样的生命轨迹,最终都会如同炊烟 一样留下充满酸甜苦辣等各种滋味的人生。 5.请从修辞手法运用、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赏析文章第②段划线的句子。(6 分) 6.文章以“乡村炊烟”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 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 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 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 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5 页(共 10 页)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 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 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 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 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 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 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 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 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 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 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 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摘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材料二: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未名湖 从来不止是一潭湖水,它荡漾着学者淡泊名利的誓言;静园也从来不止是一席草坪,它承 载着学子仰望星空、追求真理的执着!这里的一木一石,即使再普通不过的园林景观,也 都被赋予了太多的梦想与期望。的确,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 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最早传 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学者大师的摇篮,辉煌的历史,使北京大学成为 一代又一代人,探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 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学生、工作人员和校友都是我们这个大 家庭中重要的成员,亲情和规矩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师生如父子,老师总是想把他的 一切传授给学生,希望他们超越自己;同窗如兄弟,共同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心心相印, 质朴纯真;同事如亲人,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 胆相照。大学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场所,教学和学术研究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 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碰撞出创造的思想和火花。学生也只有在错误和失败中,才能 成长和坚强。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 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摘自林建华《大学是个大家庭——北大新校长就职演讲》) 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6 页(共 10 页) 7.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蔡元培认为,大学与专科学校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 而专科学校是谋求做官发财的地方。 B.材料一中蔡元培认为,如果一个人求学的宗旨不正确,就会在学习中不问学习之有 无,只在考试中追求分数的多寡。 C.材料二中林建华回顾了北大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认为北大在中国不止 是一所学校,更是人们心中的图腾。 D.材料二中林建华表达了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不分高低贵贱和学派亲疏,平等 地争论学术,共谋学校发展的美好愿景。 8.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中演讲者要求青年学子端正对大学性质的认识,抱定认真求学的正大宗旨, 为做学问、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而来,而不是为做官发财而来。 B.材料二中演讲者饱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功绩,把北大比 作一个家,体现了演讲者的家国情怀。 C.两位校长在演讲中都要求北大的学者应该淡泊名利,执着地追求真理,这体现了他 们都有着教育家的眼光和智慧。 D.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演讲对象,所以两位校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这些要求 都体现他们改革的勇气和实干的务实精神。 9.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概括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并结合选文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 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7 页(共 10 页) 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 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 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 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 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 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 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 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 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撩起下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子瞻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 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B.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 子 瞻与客入山视之/ 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C.子瞻每至其下/ 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D.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 拔去其一/ 斥其所据/ 亭得以广/ 子 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 兹欲以成吾亭邪/ 遂相与营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迁,改官。在之前后加字以区别,如“转迁”指调职;“左迁”指降职。本文中 指贬职。 B.幅巾,本指条形帛巾,这里戴着帛巾。古代男子以帛巾裹头束发,以示儒雅风流, 超凡脱俗。 C.陵阜,文中指冈陵土丘。陵,大土山;后引申为“坟墓”。秦以后专称帝王的坟墓。 阜,指凸起的土山。 D.移日,日影移动,文中的意思是指时间过得很快,与“移时”“移晷”的意思基本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构思精妙。文章既描写苏轼游山建亭的行动,又极力赞美苏轼适意为悦的情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8 页(共 10 页) 怀,二者相辅相承。 B.文章内容有“三乐”。一是游山玩水,建亭赏景,赏心悦目之乐;二是寄情山水, 怡然自适之乐;三是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超然洒脱之乐。 C.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技巧,熔比喻、排比、反问于一炉;句 式整散结合,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D.本文情感深沉而丰富。与《前赤壁赋》一样,两篇文章都在伤时忧国的同时,在 景物的描写中表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5 分)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9 分)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①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②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字明远,东海人,《行路难》,是乐府杂曲,鲍照拟做 18 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 寄寓悲愤。此诗为第四首。②吞声:声将发又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拟行路难》受汉乐府的影响,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 笔力酣畅淋漓。 B.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因此诗人 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 C.第七句“岂无感”慷慨激昂,第八句“不敢言”又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 诗人极度的矛盾、痛苦。 D.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再添愁, 让读者读之自然生愁。 15.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本诗,并指出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 分) 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9 页(共 10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两句,描 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勃的景象。 (2))《离骚》中“ ,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才能 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悲愤之情。 (3)《赤壁赋》中的“ ,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 慕身外之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科幻电影中智能机器人滥杀无辜,最终成为“人类终结者”的可怕场景并非杞人忧... 天.,这应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②熊猫饮水时,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 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③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必须注意日常行为中的细微之处,要有一叶知秋....的眼光 和头脑。 ④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 “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⑤专家指出: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像《中国诗词大会》 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⑥为什么人言可畏?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毁谤,积累下来足以致人于毁灭之地,那是一 种众口铄金....的力量。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端午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文化意蕴,比粽子更加芳 香,也更值得品味。 B.近年来,我市注重农民工返乡创业引领,在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扶持等措施, 激励农民工大显身手。 C.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民生改善的认识正在从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为美 化环境、增进健康等更高更多的获得感。 D.贾平凹是极具叛逆性的一位作家,也是少有的高产作家,但又不失淳朴的本色,每 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 高一(下)语文试题卷第 10 页(共 10 页) 19.下列在语段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成千上万个民族,有的已经消亡了,有的正在走向消亡,有些在 不断的融合中继续前进。中华民族就是一例。 。在这个大家庭中,人口最多 的是汉族。还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定居在中华民族的疆域中,融入汉族或者保留着自己的民 俗和文化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员。 A.中国境内有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B.中国境内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C.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中国境内有 56 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 D.中华民族大家庭包括了中国境内的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过程 20.华明中学高一·三班张峰拾到一个钱包,写了一则招领启事,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 请指出并改正。(5 分) 招领启事 本人于 6 月 10 日上午在学校体育馆拾得钱包一个,内有手机、手表、钥匙,人民币 305 元,请大家两日内前来认领,过时不候,深表感谢。 张峰 2018 年 6 月 10 日 21.在《离骚》《兰亭集序》《赤壁赋》中,至少选择一篇作品,用一组排比句抒写你从中 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不超过 100 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清晨的一缕阳光改变着我们的心情,一本好书或许会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我们不断地被身边的人改变着,也改变着身边的人…… 我们的成长也在不断改变着我们对这个社会和人生的认知…… 科技的日新月异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革开放改变了曾经落后的中国……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1 眉山市高中 2020 届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2018.07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D(3 分)【解析】“不应把春节当作传统文化遗产”错,应是“不应把春节只当作传 统文化遗产”。本题考查点为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意思。 2.C(3 分)【解析】原文是文化、经济并重,甚至更强调春节的文化意义,而不是“做 大春节经济”就是“走向国际的路径”。 3.B(3 分)【解析】曲解文意,原文的意思是春节文化与“一带一路”一样,都是中国 通向世界的有形动脉,而不是要借助“一带一路”这一条有形动脉走向世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4.C(3 分)【解析】“特地”从原文看不出,“说明作者想在那里找到当年村落的烟尘。” 是对原文的误读。 5.答案示例:(1)本句运用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用“手势”写出了“炊烟”的 生动之形,“手语”写出了“炊烟”的亲切之态,“呼吸”写出了“炊烟”的灵动之姿; 构成一组排比,罗列“我们喜爱看炊烟”的多重缘由,增强了语势与感染力。(2)将 故土的眷念、慈母的召唤、生活的热爱,溢于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深情和 礼赞,揭示了“我们”喜爱炊烟的原因。(6 分。每点 3 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 6.答案示例:①内容上,总括了文章内容,“乡村”界定了选材范围,“炊烟”明确了写 作对象。②结构上,“炊烟”是全文的写作线索,缕缕炊烟串起了作者的乡村记忆。③ 主题上,“乡村炊烟”是抒发情感的载体,作者借炊烟这一物象来思乡怀人,蕴含了作 者对乡村的眷念和礼赞。④乡村的炊烟具有象征意义,作者借乡村炊烟不同的形态象 征不同的人生,人生命运有时也会像炊烟一样漂泊不定,无法把控。(6 分。每点 2 分, 任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基本相同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7.A(3 分)【解析】“专科学校是谋求做官发财的地方”不正确,作者并没有阐述这一点。 8.A(3 分)【解析】B 项“饱含深情地赞美了北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功绩”不 正确,原文第 1 自然段的内容是回顾北大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C 项“两 位校长在演讲中都要求北大的学者应该淡泊名利,执着地追求真理”不准确;材料一 中没有表达出“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希望。D 项“都体现他们改革的勇气和实干的务 实精神”与原文内容不符。 9.参考答案:(1)观点鲜明:材料一在开头和结尾两次强调求学应该抱有正确的宗旨, 材料二表达了北大的发展需要的是友爱、平等、自由的观点,两篇演讲稿的观点都十 分鲜明。(2)针对性强:如材料一中蔡元培针对当时中国道德和信仰的危机,提出了2 改革北大必须从改革学生的观念入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3)饱含情感:材料一中 有对学生有批评和担忧,对社会有不满和愤怒,爱之深,方能责之切;更有对学生的 激励和期望之情。材料二表达了对北大礼赞之情和未来美好愿景的期盼之情。(6 分, 每点 2 分,观点和材料分析各 1 分,任结合其中一则材料分析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C(3 分)【解析】原句的大意: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扩展倒下老树所占据的地方, 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 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共同营建了这座新亭子。 11.D(3 分)【解析】“移日”文中的意思是时间久,而不是时间过得很快。“移时”“移 晷”本意都是日影移动,都指经历了一段时间。 12.D(3 分)【解析】《前赤壁赋》有“伤时”而无“忧国”,两文均没有表达出“忧国”。 13.(1)然而将到西山,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要经过狭窄弯曲的道路,才到达稍微平坦 的地方,游人到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5 分,关键词:“适”,到、往,1 分;“行于 松柏之间”状语后置,1 分;“少平”,“少”通“稍”,稍微,“少平”即稍微平坦的地 方,形作名,1 分;句意 2 分) (2)只要我们心中无愧,又不被外界指责,就姑且(把精神)寄托于游历之乐。这就 是子瞻在这里获得快乐的原因。(5 分,得分点:“于外”,被外界,1 分;“所以”,…… 的原因,1 分;“于是”,在这里,古今异义词,1 分;句意,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4.B(3 分)【解析】B 项“诗人已安于命运,不再愁苦”错误。诗人虽声称安于命运, 其实是满腔愁苦。 15. 参考答案:①本诗开篇一二句以泼水于地各自横流起兴,以习见的平常无奇的自然现 象作为起兴,以引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②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借 以喻指人生命运的不可测,生动形象,自然引出其后的基于人生感慨的抒情。③全诗 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抨击了黑暗不公的现实,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6 分,每点 2 分,分析“起兴”2 分,分析“比喻”2 分, 情感概括分析 2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 (3)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6 分,每空 1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D(3 分)【解析】“安之若素”出自于《我有一个梦想》,意思是遇到不顺利的情况 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在句中不合语境。“一叶知秋”出自于《故3 都之秋》。意思是是看到一片叶子落地,就会知道秋天即将来临。比喻从细微的变化 中可以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此处应用正确。“不绝如缕”出自于《赤壁赋》,意思 是形容声音细微悠长或情势危急,此处属使用对象不当。“长此以往”意思是老是这 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此处色彩不当。“铄石流金”是指金石熔化,形容 天气极热,此处应是“众口铄金”。 18.A(3 分)【解析】B 项结构混乱,“在……等措施”结构混乱,可以说“采取了…… 措施”,也可以删去“等措施”。C 项,搭配不当,“提升……更高……获得感”搭 配不当。D 项语序不当,应为“贾平凹是一位极具叛逆性的作家”。 19.B(3 分)【解析】后文有“在这个大家庭中”,与之衔接的应是“共同组成中华民 族大家庭”,排除 A、D;C 项先表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与“中华民 族就是一例”衔接不当。应先有 56 个民族,再说每个民族,这样表述才连贯。 20.答案示例:①“人民币 305 元”改为“人民币”,②“大家”改为“失主”,③“两 天内”限制时间不妥当。④“前来认领”应写明在何地、找何人认领,“到高一三班 找张峰接洽”,⑤“过时不候”改为“敬请及时”,⑥去掉“深表感谢”。 【评分说明】本题满分 5 分,每空 1 分。 【解析】招领启事只需写拾到东西的名称,以及失主到何地、找何人认领。所拾东西 的时间、地点、数量、特征等具体情况留待失主认领时核实,以防止他人冒领,同 时应注意语言的得体表达。 21.评分意见:本题 6 分,符合排比修辞手法要求 2 分,符合所选作品内容获得的教益 4 分,可以选择一部作品,也可以选择三部作品,每部作品写一个句子。 四、写作(60 分)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基 础 等 级 40 分 内 容 20 分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一等(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难辨 发展等 级 20 分 评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4 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 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2)缺标题扣 2 分;每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扣 满 3 分为止;标点符号酌情扣分,扣满 3 分为止;不足字数的,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3)文 体不明晰,没有写成记叙文的,在 36 分以下给分。(4)文章在 200 字左右而又未完篇者,总 分不超过 10 分,发展等级不再评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 展等级”不给分。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江岸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的群山,高 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山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 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 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 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小舟横江南渡。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 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 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 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此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 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到西山,在苍松翠柏之间行走,经过狭窄弯曲的道路,才到达稍微平坦的地方, 游人到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 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 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 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 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 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扩展倒下老树所占据的地方,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 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 吧?”于是(大家)共同营建了这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 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未尝不是带头 撩起下裳走在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怅然若失很久。有时他一个人 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山沟中的果子,从 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 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 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惊异,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 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一同变成了腐 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又对人有害呢?只要我们心中无愧,又 不被外界指责,就姑且(把精神)寄托于游历之乐。这就是子瞻在这里获得快乐的原因。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