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一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复习试卷 历 史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长春外国语学校)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官学兴盛人才辈出 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C.土地兼并井田瓦解 D.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2.(2017长春外国语学校)“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3.(2017银川一中)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4.(2017石嘴山市第三中学)唐代张彦远在其美术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将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即“自然”、“神”、“妙”、“精”、“谨细”,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这反映出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A.强调以山水画为精髓 B.与文人画的思想一致 C.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D.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 ‎5.(2017石嘴山市第三中学)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6.(2017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廷寄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文书。到了雍正年间,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再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抚。廷寄的内容大多是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封函的表面通常标注“某处某官开拆”的字样。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廷寄 A.不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低 B.与内阁分别掌管文武决策 C.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7.(2017长春外国语学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晚明是“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能为其提供佐证的是 A.朱熹的“格物致知”‎ B.王阳明的“致良知”‎ 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D.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8.(2017赤峰市)淸朝袁枚(1716-1798年)曾创办随园,收女弟子。章学诚(1738-1801年)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无复男女之嫌……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 A.重视经世致用思想 B.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C.理学思想受冲击 D.教育平等观念为共识 ‎9.(2017哈尔滨第六中学)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10.(2017仙游一中)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11.(2017安康市)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并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 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 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 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 D.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 ‎12.(2017宝鸡中学)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个协会专门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D.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13.(2017张家口市)1949年初解放军进驻北平时,东交民巷各兵营仍掌握在帝国主义手中,领事馆区是国中之国。在举行入城式时,毛泽东特别批准让军队游行穿过东交民巷。1950年1月6日,中央以北京市军管会的名义征用美、英、法、荷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兵营。后来与各国建交后,各国设立了大使馆。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4.(2017濮阳市)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15.(2017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最后形成法律体系。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A.贵族的权益逐步失去法律的保护 B.人人平等的法制理念逐步实现 C.维护平民利益成为立法的落脚点 D.理性精神推动法制的不断调整 ‎16.(2017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 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17.(2017哈尔滨市第九中学)“它在一般人和虔诚信徒中唤醒了宗教,将宗教逐出或几乎逐出了政治,世俗权力恢复了独立性。它的主要性质在于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这里的“它”‎ A.冲破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 B.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弘扬人文主义 C.打破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 D.宣扬进化论挑战基督教神学创世说 ‎18.(2017宣城市)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19.(2017河南省六市)列宁说:“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反映出列宁 A.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国家 B.已经认识到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性 C.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 D.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 ‎20.(2017枣庄市)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意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21.(2017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22.(2017宣城市)“现在的国际体系在设计上基本代表和维护的是美国的利益。当中国实力增长后,再加上印度等国家,美国将被迫对这种体系进行调整……尽管美国和欧洲会对此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材料表明 A.发达国家丧失了全球的主导地位 B.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 C.欧洲与美国将会加快一体化进程 D.亚洲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力量 ‎23.(2017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下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外国资本直接投资额的变化表明 时间 数额(亿美元)‎ ‎1980年 ‎520‎ ‎1997年 ‎4000‎ ‎1998年 ‎4300—4400‎ A.国际政治局势稳定 B.国际自由贸易得以实现 C.国际分工日趋明显 D.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增强 ‎24.(2017赤峰市)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 A.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B.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C.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 D.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25.(2017荆州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 11-12‎ 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不同特点。(7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6分)‎ ‎26.(2017邢台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教育状况 ‎17世纪 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城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 ‎18世纪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 ‎19世纪 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并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整理自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上表是17世纪至19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状况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就近代西方教育的发展趋势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 ‎27.(2018黄冈中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应势而变的目的是延续统治。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这样,现代化这个幽灵在中国大地上徘徊彷徨了40年,终于登上前台成为主角。‎ ‎——《清末新政的全方位“解毒”》‎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称之为开明专制化运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9分)‎ ‎28.(2017大连市)【历史——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我们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材料二 一战使德国耗费了1500亿马克的财富,近200万德国人葬身战场,连同被俘虏受伤的共达750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损失惨重。1918年德国民用工业生产下降57%,农业收成减少50%,经济濒临崩溃。《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了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通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说发表的背景和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德国产生的影响。(6分)‎ ‎29.(2017河南省六市)【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880年郑观应对比西方政制与中国政制的优劣后,提出“君民共主”的主张,他认为“欧洲诸国土地、人民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天下”,“其治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而中国之所“欺藐于强邻悍敌”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泰西政事举国成知,所以通上下之情,期措施之善也。”他认为西方这种政制“颇与三代法度相符”。所以他期盼中国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务使上下无扦格之虞,臣民泯异同之见,则长治久安之道,固有可预期矣”。‎ ‎——摘编自徐宗勉、张亦功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思想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郑观应“君民共主”的思想。(6分)‎ 历 史 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所给信息“出身耕稼的读书人”和“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可以看出由学在官府变为了学在民间,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也冲击了贵族的政治,故B正确;A项错在“官学”;C项材料没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 ‎2.【解析】材料所述为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改进,其目的均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农作物,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男女分工形成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生产工具的改进,排除C;材料所述不仅是技术的改进,还包括耕作制度的变化,总体来看都是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D项不够全面,A项更为准确。‎ ‎【答案】A ‎3.【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 ‎【答案】C ‎4.【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彦远品评绘画的标准分为五等,其中“自然”为最高艺术要求,这反映了道家的“自然”观渗透,对画家的影响;一方面是画家主观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旨在营造自然之美,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张彦远推崇“自然”之美,排除A。文人画是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与材料主旨体现张彦远推崇“自然”之美不符,排除B。张彦远的绘画理论没有体现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排除D。‎ ‎【答案】C ‎5.【解析】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将“仁”作为行医准则,而“仁”本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强调关爱善待他人,这一思想融入到医学中,体现了医学浸润了儒家文化,故B正确。“仁”是医学家对自己行医的要求,而非针对病人,故A项错误;C项过度拔高了儒家思想对医学的影响;D项不符合材料表达的含义。‎ ‎【答案】B ‎6.【解析】廷寄是中央给地方官员的信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一个措施,所以廷寄必然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正确;廷寄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高,排除A;廷寄与内阁均无决策权,排除B;“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答案】D ‎7.【解析】据材料“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属于南宋,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王阳明的“致良知”体现了内省的特点,且符合题干时间,故B正确;顾炎武的“经世致用”与内省无关,排除C;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也没有体现内心反省,排除D。‎ ‎【答案】B ‎8.【解析】理学提倡“三纲五常”的思想,对于妇女进行思想和行为的压抑,材料中收女弟子,实质上是对理学思想的反对,说明理学思想受到了冲击,故C正确;经世致用思想与材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此时是封建君主专制走向没落,故B项错误;D中“共识”说法错误。‎ ‎【答案】C ‎9.【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兴中会,已经开启了救亡运动的历程,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社会风气相对较为开放,材料强调的是是否废除帝制之争,所以不能确定为都主张废除帝制,结合“尚不知革命为何物”可知当时革命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当时社会主流依然是改良,所以A、C、D错误,所以选B ‎【答案】B ‎10.【解析】“全面”与材料对革命的历史进程轻描淡写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肯定袁世凯的作用,是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故B正确;材料中“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突出的是袁世凯的作用,不利于时人的正确认识,故C错误;材料中对革命党与孙中山只字未提,故D错误。‎ ‎【答案】B ‎11.【解析】从材料“要求日方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中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以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续确保朝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故A正确,B、D错误;《马关条约》没有使朝鲜独立,故C错误。‎ ‎【答案】A ‎12.【解析】材料说明很多妇女走出家门到纺织厂工作后,有了新的主张,反映了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庭格局的改变,而是强调工业文明推动观念进步,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妇女有了新的主张,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其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妇女有了新的主张,但是这并不能认为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排除C。‎ ‎【答案】D ‎13.【解析】从材料中东交民巷在建国之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不承认原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符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一边倒”不符合题中的内容;C选项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外交上的成就,与此无关;D选项与题中描述的不符。‎ ‎【答案】B ‎14.【解析】“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说明经济体制改革起源于农民自发的倡导和组织,从基层开始逐渐推进,B正确。A逐步推进不符合史实,C中完全一致说法绝对,D中此时还没有突破意识形态。‎ ‎【答案】B ‎1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体现了理性精神的发展,故D正确;罗马法主要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制定的,故AC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逐步实现”。‎ ‎【答案】D ‎16.【解析】根据“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表明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促进思想解放,故C正确;A与材料无关;B、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17.【解析】从材料“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人类心灵的解放以及精神领域内绝对权力的废黜”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中的“它”是指宗教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反对罗马教会对民众的束缚,打破了民众对天主教会的迷信,故C项正确。AB项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排除;D项不符合“将宗教几乎逐出了政治”,排除。‎ ‎【答案】C ‎18.【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强调了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新的建筑物”则强调了英国宪政又是新的发展,故D正确;选项A只强调了继承而未强调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强调了发展而未强调继承,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宪政发展以议会政治为中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19.【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改变苏俄小农国家的现状,即要发展工业,建立工业化的国家,B符合题意;A与苏俄的社会性质不符;材料反映的是列宁对苏俄建设方向的指引,不是信心不足的表现,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战时共产主义问题,D不正确。‎ ‎【答案】B ‎20.【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即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才得到肯定,故B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农民生活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排除A;苏联军事实力只是与美国匹敌而未全面超过美国,排除C;勃列日涅夫也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束缚,排除D。‎ ‎【答案】B ‎21.【解析】据材料“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局面下,西方国家采取货币主义政策,减少政府的干预,故D正确。工业革命后盛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政策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B排除。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西方国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故C排除。‎ ‎【答案】D ‎2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等国家随着实力增强而会冲击国际体系,即材料强调了多极化的发展,故B正确;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全球,排除A;欧洲与美国不存在一体化问题,排除C;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答案】B ‎23.【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的外国资本投资比80年代增长迅速,说明了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加快,这一变化表明了当今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联系,没有体现出政治局势,故A项排除;B项错误,错在“得以实现”;投资额变化主要反映的是资本的流动状况,故C项排除。‎ ‎【答案】D ‎24.【解析】“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说明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故B正确;A中同步发展错误;C中改变社会经济结构错误;D中依赖说法错误。‎ ‎【答案】B 第II卷 ‎25.(25分)‎ ‎【答案】(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2)不同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每点2分,答对四点得7分)‎ 共同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6分)‎ ‎26.(12分)‎ ‎【答案】示例:论题:西方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而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不断发展。(3分)‎ 阐述:启蒙运动沉重打击了神学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强化了西方国家民众的民族观念和民族意识;而西方工业化的进行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民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欧洲教育的普及化和义务化。(9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7.(15分)‎ ‎【答案】(1)统治者为应对当时时势的主动行为;仿效西洋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6分)‎ ‎(2)清末新政的开展,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主要表现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9分)‎ ‎28.(15分)‎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英国而位居欧洲第一位;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积极要求获得广阔的海外殖民地,重新分割世界。(6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分)‎ ‎(2)影响:给德国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严重削弱了德国的力量;德国民众民族复仇主义情绪严重,为二战埋下隐患。(6分)‎ ‎29.(15分)‎ ‎【答案】(1)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的弊端日趋显现;中外交流增多,西方政治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资产阶级产生;清朝专制制度日趋腐朽。(9分)‎ ‎(2)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启迪了近代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启蒙;未能完全摆脱“尊君崇上”的传统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6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