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基础知识部分(每题2分,共18分)
1.以下加点字注音、字形均正确的一项是
A. 讪讪(shān) 嘲哳(zhāo zhā) 桌帷(wéi ) 以手拊膺(fǔ)
B.徒闻更九洲 璎珞(yīng luò) 马嵬(wéi ) 李氏子蟠(pān)
C.扪参(mén) 陈抟(chuán) 渚清沙白 冰泉冷塞
D.虾蟆陵(há) 巉岩(chán) 榫头(sǔn) 间或(jàn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是
A.长久以来人事部门的管理观念是因人成事,其核心思想是要让人与事搭配,看重的是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职位。
B.当地除了一个城区和一个经济强县职工医保有累计结余外,市本级和其他约10个县市区均累计亏损,很多统筹地区早已寅吃卯粮。
C. 著名历史学家金克木是老当益壮,写文章灵感如泉,一发不可收,直到去世前的一个多月还给出版社寄去了一篇《倒读历史》。
D.不用讳言,从古到今,中国人眼中容得下小聪明,却容不下大智慧,容得下阿谀奉承,却容不下危言危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是
A.红旗中学虽然建校不久,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第三中学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B.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C.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税务稽查领域的政府权限处于强势,政策执行中又存在着宽泛的模糊地带,这就给部分官员上下其手提供了空间。
D.在NBA停摆期间,美国一些球星面对国外某些俱乐部开出的高额薪金铤而走险,到欧洲、亚洲的某些球队签约赚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空间站中长出的红生菜是此前“龙”号宇宙运货飞船送来的,它们生长在一个特殊的“蔬菜盒子”里,是由位于美国威斯康星的麦迪逊轨道中心设计出来的。
B.菲律宾借口查处“非法捕鱼”为名,屡次进犯黄岩岛,并企图将其改名为“帕纳塔格礁”,中国外交部就此阐明了严正立场。
C.据《光明日报》报道,今秋开学,江苏扬州梅岭小学将在三至六年级开设哲学课,所用教材将由该校老师和外聘专家共同编写。
D.这些网络音乐产品含有宣扬淫秽暴力、教唆犯罪或者危害社会公德,已被列入网络音乐管理黑名单,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提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B.“路遥热”的出现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好事情,它说明文学需要有大情怀和大境界,朴实无华而充满道德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会过时的。
C.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给予这个群体关怀是政府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D.此次亚艺节晚会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劲,韩国小天王Rain、神话成员金东万、乐坛教父申圣勋,日本著名歌手西城秀树,以及萧亚轩、陶喆、费玉清等都位列其中。
6.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7.以下各项加线字词的注释有误的一项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横绝峨眉巅(飞越) 连峰去天(距离)
B.侧身西望长咨嗟(叹息) 玉露凋伤 (白露) 艰难苦恨繁霜鬓(两鬓白发)
C.他生未卜(预料) 所守或匪亲(倘若)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
8.以下各项加字词注释有误的一项
A.河内凶(遇到饥荒) 寡人之民不加多(更) 填然鼓之(敲鼓) 是亦走也(逃跑)
B.锲而不舍(刻) 蒙故业(继承) 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
C.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点,毛病) 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孝悌之义(敬爱兄长)
D.王无罪岁(年成) 虽有槁暴(虽然) 履至尊二制六合(登上) 委命下吏(委屈)
9.以下各项加线字词注释有误的一项
A.西举巴蜀(攻取) 振长策而御宇内(震动) 金城千里(金子) 隳名城(毁坏)
B.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赢粮而景从(担着)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相当)
C.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 吾师道也(学习) 习其句读者(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D.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 不耻相师(以…为耻) 六艺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保持剧种艺术个性,警惕“泛剧种化”
近年来地方戏曲获得了一些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剧种消失速度加快。剧种消失的原因是多样的,个性消失,存在的必要性消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如何保持剧种的艺术特性,警惕“泛剧种化”,值得重视。
所谓“泛剧种化”,是指在地方戏发展中,出现消解剧种艺术个性、模糊剧种特征的现象。音乐最能集中体现一个剧种的个性特征,但是,当下地方戏曲剧种音乐的发展走了一条模式化的道路,不仅音乐技术甚至连音乐语汇都一概取自大剧种和外来音乐,唱腔上的“串秧子”、场景音乐的歌剧化也比比皆是。一出戏开演,如果提前不告知剧种,开幕曲响起,直至合唱出现,仍然无法辨别,是常有之事。可能直到主演开唱,方可恍然大悟。再细听下去,戏曲唱腔创作平庸,缺乏剧种音乐本来应有的鲜明、浓郁、抓人的风格神采。整台音乐歌剧化、西洋化问题严重,与本剧种的唱腔音乐几乎完全是两张皮。
的确,绝大多数地方戏都是在近、现代兴起,处于急切谋求发展的“生长期”阶段。他们以开放的姿态向外界汲取营养,包括向比较成熟的京昆学习也没有错,但音乐应该表现戏曲的内在特征,而绝不能以学习为理由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直接运用京剧曲牌,使用京剧锣鼓,甚至套用京剧的唱腔、板式……导致地方剧种“京剧化”。
地方戏的地方性,是其存在的逻辑和价值。不同剧种的艺术风格,表现了不同地区民众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地方戏作为不同地域文化模式的结晶体,形成于不同地区长期形成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中,同当地民众的语言、习俗、性格、气质、道德、情感等等具有紧密联系,同当地民众深层的心理内容形成对应,所以它们不仅独具风姿,也格外容易激活相应的心理和情感。“乡音耳熟”,地方戏因此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地方戏曲也以艺术美的独特性以及不可取代的技术积累和文化积淀,给异地观众带来“惊艳”感。同样是《白蛇传》,美丽善良多情的白素贞在京剧里是姓“京”,到了昆曲中便姓了“昆”,而常香玉演来则全然是一位河南白娘子。同样的喜怒哀乐,被不同的戏曲剧种表达出来,构成了戏曲舞台千姿百态的风貌,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所以,忽视剧种的个性价值,其实质是对戏曲文化多样性的不珍惜。轻易地丢弃地方特色来追求所谓的成熟,甚至不加分析地盲目要求每个剧种能古能今、能中能外,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一个剧种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的艺术创造,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光彩,必将丧失被尊重和保护的资格,也终将被时代和观众所淘汰。
因此,在当前地方戏的发展中,需要自觉地把对剧种建设的追求融入艺术剧目的创作中,保持剧种的艺术个性,努力克服“泛剧种化”毛病。特别是在当下信息传递快捷、剧种之间交流普遍的情况下,不仅需要本土创作者在唱腔音乐上坚守个性,同时还要在剧本文学、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珍惜剧种的艺术个性及文化积累。此外,许多新剧目在创作中喜欢外请主创人员,希望这些外请的主创人员也努力去了解和研究所涉足的剧种,对该剧种艺术有应有的尊重,而不是草率地用“通用”艺术语言去改造它们。
当然,保持个性绝不等于不发展。地方戏从来都不是以一种狭隘的地方性来吸引观众的,而是兼以浓郁的民族民间审美情趣,和合乎规律的独特形态的美来完成艺术表达。人们对一个剧种传统经典唱腔的喜爱,并不仅仅因为乡音耳熟,更希望看到经过历代艺人集体创造和筛选后,艺术形式表现出的经典品质。把最深刻的东西,以最贴近民众的情感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种表达应该是有趣、有味、也有技的。所以,在今天的剧种建设中,我们要把追求艺术个性同形式丰富、锤炼提升三者紧紧结合起来。
10.下列关于“泛剧种化”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戏曲剧种音乐技术、语汇和唱腔缺乏剧种音乐本身的风格神采,歌剧化、西洋化问题严重。
B.地方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向比较成熟的京昆学习,运用京剧曲牌、锣鼓,套用京剧唱腔板式。
C.当下信息传递快捷,剧本之间交流普遍,大多数地方戏以开放的姿态向外界汲取营养。
D.轻易丢弃地方特色追求所谓成熟,不加分析,要求剧种能古能今,能中能外,使剧种失去本身光彩。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的地方戏,若不提前告知剧种,听众无法辨别出剧种,直到合唱出现或主演开唱,方可恍然大悟。
B.地方戏的价值,在于它的地方性,它表现了不同地区民众的思维、行为、情感方式,是不同地域文化模式的结晶体。
C.同样是《白蛇传》,不同的戏曲表达出的白娘子是不同的,这给异地观众能带来惊艳感。
D.地方戏的发展,需要本身已具有的艺术美,更需要锤炼提升,经过历代艺人的努力而表现出经典品质。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剧种消失加快,“泛剧种化”现象普遍,剧种的个性特色更加需要重视。
B.地方戏独具风姿,很容易激活民众相应的心理情感,可见地方戏同当地民众的语言、习俗、性格、气质、道德、情感等具有紧密联系。
C.忽视剧种的个性价值,就是对戏曲文化多样性的不珍惜,就必然导致戏剧发展失去光彩,失去艺术创造。
D.要保持剧种的艺术个性,离不开剧本文学、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珍惜剧种的艺术个性及文化积累,更离不开本土创作者在唱腔音乐上坚守个性。
三、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ù):贫穷。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4.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5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5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17~18题。(11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7.“对比”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手法,请分析本曲用了哪些对比?(6分)
18.“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五、默写
19.根据原文,填写下面空缺的句子。(8分,每题1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2)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
(4)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5)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6)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7) 寒衣处处催刀尺, 。(杜甫《秋兴》)
(8) ,无复鸡人报晓筹。(李商隐《马嵬》)
六、小说阅读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径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具体理由。(8分)
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 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目的。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解析】A.讪讪(shàn) 桌帏 抚膺 B. 更九州 李氏子蟠(pán) C.陈抟(tuán) 冰泉冷涩
2.【答案】A 【解析】A项“因人成事”是指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含贬义,此处不合语境; B项“寅吃卯粮”指指这一年(虎年)吃了下一年(兔年)的粮。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符合语境;C项“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符合句义。“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坏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了。贬义词。要注意区分。D项“危言危行”指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符合语境。
3.【答案】C 【解析】 A项感情色彩不当,“亦步亦趋”贬义词。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别人走;B项“令行禁止”意思是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执行认真,而句中误作“禁止”;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符合语义。D项不合语境,“铤而走险”指的是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句中“到欧洲赚钱”并不是冒险。
4.【答案】C【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在“是由位于美国”前加主语“这个盒子”。B项,句式杂糅,改为“以查处……为名”或去掉“为名”。D项,成分残缺,“含有”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危害社会公德”后加“的内容”。
5.【答案】B 【解析】A项:主客颠倒,应该“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苏轼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C项“弱势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分配不公、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两句的杂糅。D项“此次亚艺节晚会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劲”主谓搭配不当,“强劲”是“强有力”的意思,不能与前面的“阵容”搭配,应为“强大”。
6. C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段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作此题宜结合排除法,先通读语段,大致了解材料信息中心思想,再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④提出“人们的习惯如何”总观点,①单独解释“艺术家”,乃“分说”的一部分,语段为“先总后分”的结构,所以,④应为最先;④先提及“艺术”后提及“科学”,所以,在分说“人们的习见”的部分,需要先阐明“艺术家”,后阐明“科学家”,因此①紧跟④;而这种观点是被反对的,因此,“这种观点”指的是④①⑥,接②顺理成章;接下来再按顺序分述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点;所以排序最恰当的是④①⑥②⑤③
7. D坐:徒,空。 如听仙乐耳暂明(突然)
8. D虽(即使)委命下吏(委托,交付)
9. A振长策而御宇内(举起) 金城千里(形容词,坚固的)
10.C(原文第三段,作者并不否定地方戏以开放的姿态向外界汲取营养)
11.A(原文第二段,“是常有之事”“可能直到主演开唱”)
12.D(递进关系错误。原文第六段,“不仅需要本土创伤者在唱腔音乐上坚守个性,同时还要……”
13、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14、B【试题分析】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15.C【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16.(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1)注意: 补出开头主语,“乞”“故”“师”“事”各1分。(2) “数”“以”“干”“见”“听信”各1分】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一只狸猫被吸引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造诣。他来到嵩山,又遇见自己小时候见到的道人,就要求学习道人的法术,拜道人为师。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拜见朝廷公卿,向他们介绍自己学到的兵法,然而始终没有人相信他的话。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士兵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
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于是权贵们争相把责任推给申甫,而且嘲讽刘、金二人荐人不当。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
17. ①今昔对比:秦淮河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对比。②秦淮河今日美丽的自然景象(白鸟绿水黄花红叶)与破败的人文景观(破纸迎风,坏槛当潮)对比③白鸟绿水黄花红叶的美景与人事萧条(无人瞧、罢灯船、收酒旗)对比。④白鸟绿水黄花红叶的美景与哀情(目断魂销)的对比,【答出任意一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6分。】
18.初秋景色。(2分)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或昔盛今衰的伤感、感慨、感叹。(3分)
19.(1) 砯崖转石万壑雷 (2) 万里悲秋常作客 (3)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 蓝田日暖玉生烟 (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 白帝城高急暮砧。 (8)空闻虎旅传宵柝
20 (1)【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形不成鲜明对比。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1【作文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做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把握好审题立意。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材料以对话的形式叙述了整个故事。至于砍那棵树,这只是材料的形式。材料的关键点在于“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由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确定本题的立意:
1、目的、目标和信念。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标,做事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
2、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正确认识自我。
3、人生的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规划。
4、明确立场,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可随便改变自己的原则。
5、坚持,人生贵在坚持,恒心铸就成功。
6、诱惑。人生有许多诱惑,不能因诱惑而迷失自己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