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长春市2015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附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
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一般地说,中原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发展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当北方民族弱小,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历史上各民族有过分裂,也有过统一,但分裂是短期的,而统一是长期的。经过分裂,总是走向统一。各民族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在历史的长河中汇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
(选自《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华各民族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原的农业民族,一般来说居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有大量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通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
B.北方民族居住区域多高山、丘陵,交通不便,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经济形式单一。
C.南北方民族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中原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为它们之间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D.中华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联系密切,彼此间相互依存,有过分裂,但分裂是长期的,统一则是短期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由中华大地各民族间经济相互独立、依赖,将各民族社会生活中内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
B.中国的大多数民族,考虑经济生活,出于民族的生计和民族的长远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C.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边,契丹、女真、党项等族不断逼近中原,都表明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
D.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贸易互市场所,是为了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而中原农业生产力则可独立地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这些从地理上说明中华各民族交往和联系有相当大的困难。
B.北方弱小民族主动“入贡”以谋求经济利益,北方民族留在汉地融合于汉族,这说明汉族强大,北方民族委屈靠拢甚至合聚。
C.中华大地各民族相互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力量,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整体,超越世界其他民族。
D.几千年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或战争或和平,实质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这才逐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谊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鹏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鹏似鸮,不祥鸟也。谊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谊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时丞相绛侯周勃免就国②,人有告勃谋反,逮系长安狱治,卒亡事,复爵邑,故贾谊以此讥上。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
孝武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贾嘉最好学,世其家。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注】①釐: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②国:封地。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聚集 B. 乃短贾生曰 说人坏话
C. 自以为过之 过错,犯错误 D. 卒亡事 死亡
5.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B.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C.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D.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旧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然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自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6.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贾谊年轻时能诗善文,富有才华,因为吴廷尉的推荐,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B.汉孝文帝刚即位时,天子提议任命贾生为公卿职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谗言,皇帝渐渐疏远了他,也不采纳他的建议。
C.贾生做长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被孝文帝召见,没有问及济世安邦的大事,却问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D.有人告密说丞相周勃要谋反,因此周勃被免职而回到他的封地,后来又被抓起来,并被押到长安的监狱里面进行审问。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2)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古 梅
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注】《古梅》其实是萧德藻所写的《古梅二首》,前四句为一首写凌晨之梅,后四句为一首写黄昏之梅。
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请简要分析本诗一、二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状态。(5分)
9.请结合“断魂只有晓寒知”与“只愁斜日冻蜂知”两句,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所表露的情感与志向。(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
(2)丛菊两开他日泪, 。
(3) ,分明怨恨曲中论。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同是天涯沦落人, 。
(6)庄生晓梦迷蝴蝶, 。
(7) ,不及卢家有莫愁。
(8) ,斯天下之民至焉。
(9)锲而不舍, 。
(10)斩木为兵,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6分)。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 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当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的时候,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通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描绘出了一个畏惧死亡、在战场上思亲念人的厌战者形象。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军看出。
E.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6分)
(3)小说多次写到夜幕降临的场景,请结合原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那你的观点呢?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8分)
第II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才能不及中人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君子生非异也 D.或师焉,或不焉
1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未之有也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3分)
(1)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 。
(2)在《闯关东》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 ,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3)镇雄县城南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干部同50多位新村小组的户代表,围绕建设城市综合体、收回原种场土地的两个问题, 进行交谈。
A.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推心置腹
B.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C. 推心置腹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D. 畅所欲言 推心置腹 各抒己见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养人生、改变气质的价值不可小视。
B.恢复升降级的中超06赛季即将打响,人们担心的假球、黑哨等不安定因素,会不会将日渐失去公信力的中国足球,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呢?
C.2005年,我国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 , ,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①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②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③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④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⑤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⑥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满足
A.④②⑥⑤③① B.③⑥①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⑥⑤ D.③⑤⑥④②①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时说:“世界是你们的,当然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2014年5月,习近平与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历届领导人都很重视青年的发展,从“太阳说”到“扣子论”,历史赋予青年人的是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150710)(交叉出题)
1.C 发展到人工栽培已“初具规模”无内容可考
2.A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文化只在南方地区形成风尚
3.D 元代唯独不重视茶马交易
4.C 辟:征召
5.D ①是至诚至孝 ④和⑤是勇猛多谋
6.B 原文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
7(1)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
(2
)李憙自从做官,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然而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
【参考译文】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父亲李佺,是汉朝大鸿胪。李憙年轻时有高尚的德行,他广博地学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管宁因贤良被征召,不去。他几次被征入三府,不去就任。宣帝又征召李憙为太傅属,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憙母亲病重,李憙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徒步回家,于是赶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后来李憙任并州别驾,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尊敬他,让他乘车至官署。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毕轨不得已依从了他。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憙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憙说:“过去先公征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憙回答说:“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律来约束我,我害怕法律就来了。”景帝很器重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史。跟从讨伐贯丘俭回朝,升任御史中丞。居官正直,不畏强权,百官因慑于其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他举荐的安乐人孙璞,也因为有道德而显扬,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迁任大司马,因公事被免官。
司马伷为宁北将军,镇守邺地,以李憙为军司。不久,李憙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憙趁着这个机会,来不及奏报,就见机行事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利,因为功劳大免遭贬谪,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汉朝的冯奉世、甘延寿。于是李憙请求回京,朝廷答应了他。他在家中住了一个多月,官拜冀州刺史,(后)逐渐升任司隶校尉。
等到魏帝向晋禅让时,李憙以本官代理司徒的职务。泰始初年,被封为祁侯。当初,李憙任仆射时,凉州的敌人入侵边境,李憙倡导起兵讨伐他们。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李憙的提议。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很后悔。因李憙清廉朴素贫困节俭,朝廷赐绢百匹。等到齐王司马攸出外镇守,李憙上书谏争,言辞很恳切。
李憙自从做官,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然而家中没有积蓄,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他)死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成。(他的)儿子李赞继嗣。(他的)小儿子李俭,字仲约,历任左积弩将军、屯骑校尉。李俭的儿子李弘,字世彦,年少时有清廉的节操,永嘉末年,历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8.答: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此题5分,时代背景2分和思想感情占3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9.评分参考要点: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即给分,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10.略
11.(1)-(4)
(1)B E(5分)(B“她从未谋面的姑母”因而“影响颇多”有误;E有因其华裔而产生的反对意见,但只是退伍军人协会表示不满,且最终接受了这一座纪念碑。)
(2)(6分)①“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2分)②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2分)执着: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或“什么在消近·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对环保事业的执著)(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从兴趣爱好上看:东方建筑对林璎的影响就远胜于欧洲建筑对她的影响,②从人物性格上看;为人单纯,有浓浓的书卷气。③从作品特点上看:展现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浮夸的装饰。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每点2分)
(4)(8分)不矛盾。(1分)①“什么在消逝·空屋”确实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媒体互动装置。(2分)②但是,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什么在消逝·空屋”是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因此,它也是一座纪念碑,存在人心中的纪念碑。(3分)③它是林璎艺术生涯的又一丰碑,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2分)
12.D(A:庭通廷 B:繆通穆 C:去通弆)
13.C(A:定语后置 B:被动 C:与例句同为宾语前置 D:省略 )
14.D【解析:A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来;B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搀杂在一起。比喻坏人和好人或凡人与圣人混成一起,好坏难分。B清规戒律:清规—佛教为僧尼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多含贬义。C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庆—贺喜,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D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太多,不能兼顾,与“捉襟见肘”意思颇为相近;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①形容衣服破烂;②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15.A (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希望引起广大消费者注意"。C项介词残缺,应改为"是以上呼吸道局部的炎症为主"。D项犯了"两面对一面不照应"的错误,应改为"关系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与否"。)
16.B
17.参考立意
(1)最是自然,本真的东西越是容易打动人,无论景物,人物,情感。
(2)人应该努力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活出自己的本色
(3)天空是蓝的,草儿是绿的,如果他们被我们破坏了,污染了,我们应该努力让他们回归她们的本色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