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八单元 工业革命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四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清单】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 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解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两年来高考考查的热点。本部分内容要掌握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理解和认识近代以来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知识梳理】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旧中国 (1)鸦片战争后,西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 (2)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在沿海大城市出现,以花园洋房为主。 (3)鸦片战争后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了西餐馆,西式的烟、酒、糖、饮料也传入中国。 2、新中国 (1)改革开放后,着装从单调走向五彩缤纷和款式多样化。 (2)人们的观念由吃饱向吃好转变。 (3)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状况改善。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主要表现 (1)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2)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行剪辫放足,但农村陋习难改。 (3)民国时期的社交礼仪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作揖。 (4)在一些大城市中,女子地位有所提高,也出现了婚姻自由的现象,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 三、交通与通讯的进步 1、交通 (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通车,此后中国铁路建设在艰难中发展。 (2)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通讯 四、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逐渐增多。 2、影视 (1)1905年,中国人自摄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问世。 (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出。 (3)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此后迅速发展。 【要点透析】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2.互联网产生的社会影响 (1)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真题再现】 1.(09广东历史)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解析】民国的建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A、B、D三项分别从婚俗、服饰、打扮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初年人们思想的进步,但是C项仍然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传统风气。 2、(09福建文综)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解析】从报纸中使用简体字可知B项正确。     3、(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知道剪辫是反清革命的表现之一 ,故B项正确,A为“裹脚野蛮、天足文明”,C为婚礼的习俗,D为近代交通黄包车。 4、(09上海历史)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2分)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7分)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2分) 【答案】(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答案2: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2)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答案2: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答案2: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农民进城打工。 【名师心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含三大方面: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四点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交通更加便捷。 【考点演练】 1、(09上海历史)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2、(09上海文综)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3、“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肖,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一民谣的出现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图片反映的史实有关(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A B C D 4、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 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2、B 【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3、D 【解析】民谣是一个时期社会风貌的反应。材料中的民谣内容主要是提倡新服,“断发”,不缠足,实行文明礼仪等,不难选出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法规要求。 4、D 【解析】①是清朝,②民国时期,③文革时期,④改革开放之后。 5、(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2分)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1分)(2)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3分) (3)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3分)(4)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2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