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案学案 / 政治教案 / 七年级下道德与法制 /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下载资料包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第1课时 生活需要法律 知识目标 ‎1.认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认识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作用。‎ ‎3.认识法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 ‎4.初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领会法律与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关系,明确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情感。‎ 重点 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难点 认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准备:制作教材“探究与分享”情境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生活中有关法律的事例。‎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放心购买各类消费品,市质监局出动执法人员980人次,对299家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检查。检查中,共立案查办131起,其中大案要案33起,查获涉案货值280余万元;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掺假,以次充好;标识标注无净含量;无3C、无生产许可证生产;伪造、冒用厂名、厂址;伪造日期;棉花产品无中文标志;定量包装无厂名等。‎ 材料二:张立兵、孙红等四人加工、销售黑心棉被、黑心棉垫子金额达7万多元,已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经检察院提起公诉,张立兵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其女张蒙蒙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妻子孙红被判处拘役六个月、女婿张大山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教师提出问题:材料表明了法律怎样保护我们的生活?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法律的作用、执法管理、百姓生活等不同的角度思考。‎ 教师总结: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安全稳定的空间。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话题吧。‎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1.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P84“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请学生思考问题:‎ ‎(1)图片中有哪些法律?能再列举一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吗?‎ 教师提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建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提示:如果没有法律,就像道路没有交通信号灯一样,车会横冲直撞,交通瘫痪,安全事故频发。如果没有法律,社会生活就会没有秩序,人类随心所欲,带来的是自己的灭顶之灾。‎ ‎(3)如何理解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师提示: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知识拓展】法律的种类 法律可划分为宪法、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其中,宪法是高于其他类型法律的国家根本法,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国家法制的基础、依据与核心,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则是国家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等。普通法律包括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规范的总称。‎ ‎2.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5“探究与分享”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吗?‎ ‎(2)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赞成这一观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1)上述行为都是自觉的。‎ ‎(2)不赞成。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规定你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同样,法律是权利与义务的共同体,法律赋予人们一定的权利,同样也规定人们履行相应的义务。‎ ‎【过渡语】那么,到底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呢?‎ 学生自由发言,也可分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过渡语】那么,公民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呢?‎ 学生自由发言,也可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享有的权利有:①平等权;②选举权与被选举权;③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④宗教信仰自由;⑤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⑥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⑦受教育权;⑧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⑨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我们履行的义务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④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⑤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教师总结: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法治的脚步 ‎1.法律的产生 教师多媒体播放或请学生阅读教材P87“相关链接”材料。‎ 请学生思考回答:‎ ‎(1)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靠什么调节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行为?‎ 教师提示:风俗习惯。‎ ‎(2)法律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创制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提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制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目的: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 教师总结: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2.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提出问题:‎ 什么是法治?它的要求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提示:①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②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③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望,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教师总结: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望,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教师多媒体播放“回眸新中国65年法治历程”视频。‎ 请学生思考:‎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教师提示:①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②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现行宪法。③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⑤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是什么?‎ 教师提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 教师提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故事拓展】‎ 断线的风筝 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向蝴蝶炫耀:“除了老鹰就数我飞得高了。”蝴蝶说:“‎ 你不如我,我自由自在,想到哪就到哪,你却不自由,总有一根线牵着你。”“是呀!”风筝想,“如果不是这根线的拉扯,说不定我比老鹰飞得还高,我得扯断这根线。”风来了,风筝拼命挣扎,线果然断了,可风筝却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 故事启迪:生活需要规范,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故事拓展】‎ 法治小故事 故事1: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如《狄公案》。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故事2:嘉佑元年(1056)十二月,包拯被朝廷召任权知开封府,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他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刁民无赖。‎ 故事3:海瑞在淳安任知县时,时任浙江总督的胡宗宪之子路过淳安铺张浪费。淳安驿吏没有好好招待他,胡公子就把这位驿吏倒吊起来鞭打!海瑞得知后没有顾忌此人是总督之子,把这小子抓起来痛打了一顿,并且写信给胡宗宪说有个小子冒充他儿子为非作歹,被海瑞收拾了。胡宗宪早就闻海瑞之名,对海瑞也没有办法,也就只好作罢了。‎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明白了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了法律的产生过程和法律的本质;懂得了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明确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生活需要法律的保障,生活离不开法律,从今以后,我们要做到认真学法、懂法、自觉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第2课时 法律保障生活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懂得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 ‎3.增强学生法制观念,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敢于同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作斗争。‎ 能力目标 体会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重点 法律的特征和法律的作用。‎ 难点 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探究与分享”的情境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搜集生活中所了解的法律知识。‎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然后说一说这两位同学的画有什么差异。‎ 学生:第一位同学画得不是很好,因为他是徒手画的;第二位同学画得很好,因为他是用尺子和圆规画的。‎ 教师:这种差异可以用中国的哪句古训说明呢?‎ 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规,是画圆用的工具,如圆规、两脚规;矩,是画直角或长方形用的曲尺,如直角三角板或丁字曲尺。画圆而无规,会因笔走龙蛇而画不出圆;制方而无矩,会因角不正、线不直而制不出方。‎ 教师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道德等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什么是法律?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法律的特征 ‎1.生活中的规则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种规则。‎ 学生列举如下:①乘客得遵守乘客须知;②看电影得遵守观众须知;③‎ 看病得遵守病人须知;④到商场购物得遵守顾客须知;⑤在餐厅就餐得讲究先后次序;⑥到学校读书得遵守班规校纪;⑦参加运动会得遵守各项比赛规则;⑧日常生活中做事要遵守法律法规,一旦作出违法行为要受到制裁……‎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要你们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们会将它们分成几种类型呢?‎ 教师提示: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规章和法律。‎ 教师总结:我们的社会生活因为有了规则会越来越顺畅,越来越有秩序。因此,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得触碰“红线”;如果碰了,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P90“探究与分享”的内容后,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情境,从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方面,讨论法律与道德、校纪校规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问:它们虽然在产生方式、实施手段和适用对象三个方面各有不同,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你们知道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吗?‎ 教师提示: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2.从来源上看法律 教师请学生思考:‎ ‎(1)从法律的来源上看,法律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与道德的来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示: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而约定俗成、自发形成的;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是由国家制定的。‎ 教师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不具有这一特征。‎ ‎【知识拓展】制定,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法律、修改或废止现有法律的活动。‎ 认可,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根据实际需要,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某些习惯、道德规范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P91“探究与分享”的材料。‎ 请学生思考:你认为我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立法?‎ 教师提示:①如图中的人格尊严权、个人信息保护需要专门立法。‎ ‎②银行、移动通信乱收费、霸王条款等方面需要专门立法。‎ ‎③电子商务安全方面需要专门立法等。‎ ‎3.从实施上看法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 ‎“6·26”国际禁毒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5起毒品犯罪案件进行了集中公开宣判。当天宣判的5起案件均为一审案件,分别是文礼红贩卖、制造毒品案,刘家良等走私、贩卖毒品案,张亨等制造毒品案,尼特尔坡运输毒品案,芦龙等制造、贩卖毒品、非法持有枪支案。在审理的这5起案件中,刘家良、文礼红等四人一审被判死刑,张亨等四人获无期徒刑。‎ 请学生思考:这些案件嫌疑人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而其他行为规范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教育和行政等力量保证实施。‎ 特点强调: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是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 ‎【知识拓展】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法律具有强制性,是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它的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 ‎4.从约束范围上看法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 ‎2015年4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书记周永康涉嫌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一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经依法指定管辖,移送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审查起诉。2015年6月11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进行了一审宣判,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请学生思考: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被依法制裁,说明了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教师提示: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周永康位高权重,同样被法律追究,说明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谁也不能例外。‎ 请学生阅读教材P92“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 以上举措给我们哪些启示?‎ 教师总结: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故事拓展】‎ ‎“天网”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近年来,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天网”行动是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部署开展的针对外逃腐败分子的重要行动,有关部门从2015年4月开始,集中力量“抓捕一批腐败分子,清理一批违规证照,打击一批地下钱庄,追缴一批涉案资产,劝返一批外逃人员”。‎ ‎5.归纳法律和道德的区别 教师多媒体展示以下表格:‎ ‎   内容 不同点   ‎ 法律 道德 共同点 法律和道 德都是行 为规则 产生的来源上 国家制定 或认可 约定俗成的 实施的方式上 国家的强制力 风俗习惯 约束的范围上 全体社会成员 范围内的成员 ‎  请学生思考:法律是什么?‎ 教师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二)法律的作用 ‎1.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 教师多媒体展示教材P93上方“探究与分享”,并展示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 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法律也为我们评判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2.法律的保护作用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P93下方“探究与分享”,小品表演“小云的问题解决了”。‎ 活动: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由组长分配角色:小云、小云的爸爸、小云的同学、老师、政府人员、律师等,在组内排练小品,自行编剧设计,先组内预演,再上台为全班同学表演,先自评再互评。‎ 教师安排学生讨论:角色分析。‎ ‎①小云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她很无奈。‎ ‎②小云的父亲为了生意节省开支,让小云辍学,很固执。‎ ‎③同学、老师同情和帮助小云,但没好的办法解决。‎ ‎④政府人员多次做小云父亲的思想工作,没效果。‎ ‎⑤律师出面,问题解决了。‎ 请学生思考:律师的出面,用的是什么办法?靠的是什么解决了?‎ 教师提示:法律。‎ 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一句话:法律保障生活。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周全的保障,使我们能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是我们生活的保障;认识了法律的主要特征;明确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第十课 法律伴我们成长 第1课时 法律为我们护航 知识目标 ‎1.了解未成年人受国家特殊保护的原因。‎ ‎2.知道我国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的相关法律及其规定,感受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和保护。‎ ‎3.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并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能力目标 运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增强珍惜权利、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重点 法律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难点 增强珍惜权利、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探究与分享”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名称和规定。‎ 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多媒体展示此材料:‎ ‎2015年4月3日,南京市民徐某在网上发布了数张一名男童遍体鳞伤,疑似遭虐待的照片,引发了一场“养母疑似殴打养子”的轩然大波。几天后,养母李某被公安机关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后变更为取保候审。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以李某涉嫌故意伤害罪,向浦口区法院提出公诉。‎ ‎2015年9月30日下午2点,江苏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被告人李征琴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请学生思考:材料表明谁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教师提示:司法机关。‎ 教师总结:2014年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指出未成年人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保护,未成年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话题。‎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师多媒体播放或请学生阅读教材P95“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 请学生思考:‎ ‎(1)在生活中,作为未成年人的我们还享受哪些特殊的保护与关爱?‎ 教师提示: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保护、学校方面的保护、社会方面的保护、司法方面的保护等。‎ ‎(2)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 教师提示:①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 ‎②未成年人的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他们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的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2.保护措施 ‎【过渡语】怎样才能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呢?‎ 教师提示:可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未成年人自身等角度进行回答。‎ ‎【相关链接】‎ 国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为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家庭: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尽到家长的监护职责。‎ 学校:定期开展有关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讲座,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等;做好消防、地震等各种安全演练。‎ 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知识拓展】国家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 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幼弱时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个人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他们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关注、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现象。为了防止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要用法律规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各种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保护。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制定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感受法的关爱 教师多媒体播放或请学生阅读教材P98“相关链接”。‎ 请学生思考:‎ ‎(1)你知道哪些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关爱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教师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其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国家制定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置了几道防线?‎ 教师提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 ‎【知识拓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四大保护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内容:①家庭保护:家长和监护人不许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不得迫使未成年人结婚和订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父母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等。②学校保护: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保证人身安全和健康;保证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等。③社会保护: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健康、荣誉权、智力成果权;保护有特殊天赋和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公共场所优惠开放。④司法保护: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判决前,不许进行新闻报道;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人民法院在审理继承案件时,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等。‎ ‎1.家庭保护 即家庭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抚养、监护的职责。‎ 报道一:小军(化名)——纵火少年犯之一,年仅13岁。在他不满1岁时,父母离异。当时,法院将他判归父亲抚养。由于父亲阻拦,小军再没见过母亲。之后父亲对他不管不问,‎ 还经常打他,他的手掌经常肿得“跟馒头似的”,手上还留有伤痕。后来,父亲又开始吸毒,被劳教一年半,听到这个消息的小军只是默默流泪,自认倒霉。对于家庭教育问题,小军爷爷表示:“家长对孩子没有尽到责任。”‎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小军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家长应对孩子尽到怎样的责任?‎ ‎③在家庭生活中,可能出现哪些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教师总结: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没有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的职责。‎ ‎②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关心照顾;在思想上,给予孩子教育培养。‎ ‎③可能会出现家长对未成年人施压、随意打骂未成年人、让未成年人辍学务工、虐待遗弃未成年人、歧视残疾的未成年人、溺婴、弃婴等现象。‎ ‎【过渡语】家庭是我们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性格、道德品质都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当我们遭受家庭侵害时,应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应该像小军一样,只是默默流泪,自认倒霉。对于小军来说,最基本的家庭保护防线在他面前第一个就被冲垮了,让我们继续看报道二中的案例。‎ ‎2.学校保护 即学校等教育机构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对其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报道二:新学期开学了,小军每天准时离开家,晚上很晚回来。但爷爷还是对他产生怀疑,因为他从来不拿书包,书也没翻过。一天,爷爷委托邻居找到学校,才知道这学期开学老师根本没有见过他。老师说:“家长干什么吃的,孩子上没上学不知道?”小军爷爷听到这些话的第一反应是:校长、老师干什么吃的?缺一个学生难道不知道,孩子不上学也不问问原因,也不及时告诉我们,把责任都推给家长?小军曾说:“派出所到学校找过我后,老师就对我很冷淡,同学都挤兑我,我不愿意上学了。”之后在学校里再也找不到小军的身影了。‎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在这则案例时,小军走上犯罪道路除了和家庭有关外,还和什么有关?‎ ‎②学校应该怎样做呢?‎ ‎③联系实际,说说学校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应如何做?‎ 教师总结:①还和学校没有对未成年人及时进行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护有关。‎ ‎②学校应对其及时进行教育,做好心理咨询,疏解其心理困惑。‎ ‎③召开运动会、建立心理咨询室等。‎ ‎【过渡语】除了家庭之外,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地方就是学校!如果学校教育不当,对未成年人保护不够,也会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受阻。就像报道二中的小军一样,他的第二道保护防线也被冲垮了,让我们继续看报道三中的案例。‎ ‎3.社会保护 即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报道三:小军居住的小区有很多网吧,上面贴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每次,爷爷去网吧找小军,网吧都不让进,说“这里没有未成年人”。可碰到小军时,他却说:“我在里面呆了一天一夜。”‎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在这则案例中,小军经常去网吧又和社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②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面应如何做?‎ ‎③社会上还存在哪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教师总结:①社会疏于对网吧的监管。‎ ‎②全国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未成年人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全国所有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不得播放凶杀暴力的影视剧等。‎ ‎③招童工,游戏室、网吧、营业性舞厅向未成年人开放,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有淫秽暴力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等。‎ ‎【过渡语】未成年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它们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影响。未成年人各方面都不成熟,报道三中的小军由于没有得到一定的社会保护,加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才经常去网吧。可见,他的第三道保护防线也被冲垮了,让我们再来看看报道四中的案例。‎ ‎4.司法保护 即公、检、法及司法行政部门依法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 报道四:“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与以往的审理程序不同的是,这起案件的审理程序是不公开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蓝极速”网吧纵火案作出判决,四名少年犯均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其中,小军(男,13岁)因不满14周岁,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未追究刑事责任,被收容所教养。‎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从这则报道中可以看出,对小军实行了什么方面的保护?‎ ‎②公、检、法及司法行政部门应如何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 教师总结:①司法保护。‎ ‎②在司法活动中对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机构或者人民法院应当给予帮助,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应当保护被害人的名誉。‎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青少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给予特殊的保护,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2课时 我们与法律同行 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 ‎2.引导学生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学会用合法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愿望。‎ ‎3.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能力目标 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治意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遵守法律、敬仰法律的思想,增强法治意识。‎ 重点 依法办事的基本要求。‎ 难点 增强法治意识和遵守道德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根据教材“探究与分享”的情境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最近刷爆了朋友圈。该文出自深圳某杂志社主编罗尔之手。2016年9月8日,他5岁的女儿罗一笑查出白血病,罗尔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记录一家人与白血病“战斗”的历程。而据封面新闻报道的最新报道,11月30日上午,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据不完全统计,仅30日凌晨腾讯开通的捐款通道,已收到捐款200余万;网络资料显示,深圳市小铜人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新金融领域新媒体运营和数字营销的初创企业,成立于2014年8月。有网友表示,笑笑系列文章的转发达到了该公众号增加粉丝的目的。在流量日益昂贵的现在,公众号要加一个粉的成本为6—7元,如果转发一次能加一个粉,付一元医药费也十分“划算”。‎ 同时,更是有自称“与罗尔同在深圳女报”的人爆出,这后面有人在营销:首先,罗尔在东莞和深圳有三套房;其次,捐款已经足够,并质疑为何该系列文章还在不断发酵。‎ 请同学思考:这一材料新闻表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提示:表明了社会生活中很多公民没有依法办事的意识。‎ 教师总结:作为现代公民要树立法治意识,并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依法办事、怎样树立法治意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学会依法办事 ‎1.遵守各种法律法规 ‎【过渡语】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一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想一想,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果违背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1上面“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 你认为小宇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教师提示:小宇应该依法办事,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具体来说 ,小宇应该搜集爸爸打骂妈妈的证据,通过法律途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依法办事,要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教师播放多媒体或请学生阅读教材P101下方“探究与分享”材料。‎ 请学生思考:你认为晓程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应对不法侵害?为什么?‎ 教师提示: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师总结: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向有关维权机构投诉、反映,以求帮助解决。如果得不到解决,应该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分析】中学生小明6岁学画,11岁时,他画的一幅画被少年宫选送参加六省市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获得了一等奖。考上中学后,一天小明来到少年宫美术班看望自己的美术启蒙老师。王老师说:“你的画编入《少年儿童美术作品选》,你应该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和稿酬了。”小明向爸爸说明此事,不久爸爸找到出版社的编辑,却得到这样的回复:“一个10岁孩子有什么著作权,还提什么稿费、样书?”‎ 结合材料,请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1)中学生小明的著作权受到不法侵害,他应该用什么方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2)小明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维护自己的著作权?‎ 学生讨论交流问题。‎ 教师提示:(1)小明的著作权受到不法侵害后,他和父亲应该运用《民法通则》和《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同出版社理论,以维护自己的著作权。‎ ‎(2)小明还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树立法治意识 ‎【过渡语】老人们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俗话也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治意识。‎ 教师提问:什么是法治意识呢?‎ 教师提示:法治意识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可,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一句话,即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请同学阅读教材P102上方“探究与分享”,思考问题: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教师提示:一者,可以树立宪法的权威;二者,可以让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三者,可以为全社会尊重和遵守宪法起强烈的示范引领作用。这既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也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1.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2下方“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以下这些法律规定,你自觉遵守了吗?怎样才能更好地遵守?‎ 教师提示:树立法治意识,要发自内心地认可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和服务法律。当法律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法治精神就会铭记在我们心中。‎ ‎【知识拓展】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将每年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之所以确定为这一天,是因为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正式实施的。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 ‎2.树立法治意识的要求 ‎(1)人们要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请学生思考: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提示: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助于促进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3)青少年要为法治中国建设做贡献 教师播放多媒体文字材料:‎ ‎2016年7月25日,军事法院依法对中央军委原副主席郭伯雄受贿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郭伯雄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追缴的赃款赃物上缴国库,剥夺上将军衔。‎ 请学生思考: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努力为法治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你打算怎样做?‎ 教师提示:学生可从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维权等方面作答。‎ 教师总结: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学会依法办事;认识了要树立法治意识;明白了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今后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小公民。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