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案学案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2022-02-17
  • 108页
  • 16.34 B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册教案,109 页,可直接打印) 第一单元 单元概述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单元课文就 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排的。 选编的 4 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 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 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腊八粥》描绘的是民俗风情。作者沈从文先生用娴熟 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古诗三首》 分别描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藏戏》讲 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紧扣本单元专题,“习作”安排了描写民俗民风等内容,“语文园 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板块。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 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重点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 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朗读、背诵《古诗三首》和《长歌行》。 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谋篇布局精巧的特点,并在习作 中加以运用。 《北京的春节》 2 课时 《腊八粥》 2 课时 《古诗三首》 2 课时 《藏戏》 1 课时 习作:家乡的风俗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 北京的春节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 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简单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的初旬开始做 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最后写正月十 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 接紧密,详略得当。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 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 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也可从学 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4.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交流民俗资料。 2.读中感悟、交流探讨课文的表达顺序和写作特点。 3.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师: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查找老北京春节习俗的相关资料。 2 课时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难点 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体味民俗。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过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 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 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 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 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 13 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4.交流汇报,老师板书: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结束(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 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 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儿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 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①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事就是买爆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 竹纸皮;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有声有光地玩耍。) ②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用来 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①找出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二十三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 与江米糖的;除夕以前,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 的香味;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正月十五,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说说自己的体会。(充足、丰 盛。) ②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 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①初一逛庙会,元宵节逛灯会。体会人们清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②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 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 8 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受,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 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 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 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彻夜无眠。试着用你的 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的本课词语。 2.收集各地春节习俗。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第二课时 1.默读课文,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安排有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 写到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 12 自然 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 开想象,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从而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 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 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 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 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 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斯妤的《除夕》重点描写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做年菜”和“吃团圆饭”两个场景,而课文对于 这两处场景描写较为简略。这启示我们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突出主题。)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团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 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3.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 独特的民俗文化:腊月初八(熬腊八粥等)→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除夕(做年菜、贴对联、守岁 等)→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正月十五(赏灯、吃元宵)→正月十九(残灯末庙) 节日气氛: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1.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 还一目了然地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2.教学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我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 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 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2 腊八粥 这篇课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 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作者用娴 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描绘出一幅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 1.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2.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1.本节课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听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体会 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文章对话较多,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2.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后,抓住“作者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话题展开,进 而引出八儿嘴馋、聪明可爱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对腊八粥的细腻描写,感受八 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3.体会作者语言的妙处和表达的技巧,学会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重点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了解腊八节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教师:多媒体课件、录音。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节的相关民俗。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重点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 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同学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自由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 “腊八粥”的文章。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序号,圈画出读不准音的字词。 2.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请学生边听边正音,同时结合课后的习题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讲 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板书:本文围绕主人公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 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课文分为爱粥、等粥、喝粥三部分,其中等粥是通过描写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等情节来体现 的。) 三、细读文本,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腊八粥的制作材料、方法和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2.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原料在锅里煮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 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作铺垫。) 3.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运用排比句式,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 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2)调动人的视觉、嗅觉来展现腊八粥的香甜可口,突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合拢、叹气样儿” 写出了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写出了粥的诱人香味,“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 写出了人们吃粥时酣畅淋漓的情景。)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新词。 2.仿照课文第 1 自然段,写一种你最爱的食物。 腊八粥{爱粥 等粥(盼—想—猜—看) 喝粥 第二课时 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 2.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字,说出带有生字的成语。 2.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回答) 3.第 2~18 自然段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写的?(板书:盼、想、猜、看) 4.一碗碗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垂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 腊八粥的一员,面对这一锅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他会有哪些表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沈从文 先生写的《腊八粥》这篇课文。 二、细读文本,学习第二部分 (一) 研读“盼粥”部分 1.默读第 2~8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行为、表情展现人物心理。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神态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 吗? ②“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表明八儿进出灶房的次数很多,刻画出了八儿怎样的形 象?(板书:嘴馋) ③“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 (2)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①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 4~5 自然段的人物对话,并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②怎样理解第 8 自然段的反问句?(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3.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 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二)研读“想粥”部分 1.分角色朗读第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理 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2.“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3.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4.这让小小的八儿想吃三碗半的粥,在他的猜想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猜粥”这一 部分。 (三)研读“猜粥”部分 1.男生齐读第 13 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2.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栗子稀烂到认不 清楚,饭豆浑身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板书:美妙) 3.那么锅里熬煮的腊八粥会和八儿的猜想一样吗?让我们学习“看粥”这一部分,一起来验证吧! (四)研读“看粥”部分 1.教师读第 14 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儿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 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 15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 13 自然段的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三、回读赏评,学习第三部分1.吃了一枚大枣的八儿,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请同学们再通读第二部分,谈谈自己读之后的 感受。 2.齐读第 19 自然段,思考:腊八粥的味道到底如何呢?作者是怎样表现八儿喝粥的情况的?(从“桌 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一句可以看出大家都吃得十分饱,寥寥 数语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作者没有直接写喝粥的场面,而是通过八儿“靠”“斜立”的动作描写和 八儿“已成了一面小鼓了”的肚子,突出了八儿吃得多、吃得尽兴、吃得心满意足。) 四、拓展阅读,总结升华 1.阅读沈从文的《腊八粥》全文,出示阅读提纲,指名读。 2.沈从文先生的言辞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 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虽然没有将“爱”挂在嘴边,但却可以看出一家人之间的爱,真正地 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 五、教师小结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随时可以吃腊八粥时,味道也没有它停留 在想象中的那样诱人了。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 丝香甜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浓郁的民俗文化之中,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布置作业 1.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查到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2.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写一篇《读后感》。 腊八粥 盼——想——猜——看 (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惊异)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 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在读中分析, 在读中感悟:“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 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 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 3 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 的优秀传统文化。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 花,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 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 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十五夜望月》这 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本课的三首古诗主要写 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学生虽然对此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过这些传统节日时会有哪些活 动,还是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1.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3.对于新学的古诗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 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4.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内涵。 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古诗《寒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 重点 1.能正确读写“侯、章”等生字。了解“御柳、汉宫”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学习古诗《寒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品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寒食》,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多媒体出示) 2.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多媒体播放录音,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意境。) 3.解释题目。 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 105 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从这一天 起家家禁火,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现成的食物,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 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认识它们。 2.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学习《寒食》 (一)品词赏句,理解诗意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 (2)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写出了寒食节时长安城怎样的景象? (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无处不”一词,感受全长安城沉浸在浓郁的春意之中的盛况。处处 “飞花”不但写出了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表现出寒食节的暮春景象。 (4)写了“飞花”,诗人为什么写“御柳”呢?(从侧面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5)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指名读。 (2)“轻烟散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总结:生动描绘出一幅皇宫中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 那袅袅的轻烟,告诉了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马嘚嘚的马蹄声,让人犹如身临 其境。 (4)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城的百姓,看到这情景你会有什么感 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借此现象表达的不满和嘲讽。) (5)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6)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飞花、御柳、轻烟等。)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舞杨花柳絮是什么样子的吗? 3.当你看到这散入五侯家的“轻烟”时,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来读。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色。从白天长安城里柳絮杨花的春景,到夜晚百姓家家禁火, 但宫廷却忙着传赐新火的场景描写,确切地表现出寒食节的景象。 2.作业:背诵《寒食》。 寒 食 Error! 第二课时 1.学习并背诵《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2.了解《迢迢牵牛星》的大致内容,初步感受织女的人物形象特点。3.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场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二、学习《迢迢牵牛星》 (一)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讲讲《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2.教师介绍《古诗十九首》相关内容。(多媒体出示)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得怎么样?(教师随机指导:出示有朗读节奏的诗) 3.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 5.通过刚才的朗读,就诗的内容,老师有几个问题: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 谁把这首诗的内容概括 地说一说?(织女。主要写了织女思念牛郎。) (三)细读悟情 1.我们都知道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可织女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我们却知之甚少,现在请同学们再次 默读全诗,想想:织女是一位________的女子?你是从哪一句诗或者哪个词语中感知到的? (1)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织女是位美丽的女子。我从“纤纤”“素”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诗中刻画的织女的手不仅修长 柔美,而且白皙。 虽然诗中只刻画了织女的手,但俗话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可以想见织女一定是一 位美丽的女子。 ②织女是位勤劳的女子。从“札札弄机杼”一句诗中可以看出,织女在织布,织布机发出了札札的织 布声;从“终日”可以看出织女一整天都在织布。 (2)织女整天都在织布,可是为什么一整天连一匹布都不能织成呢?(因为她内心思念牛郎,无心织布, 所以一整天连一匹布都不能织成。)织女的思念还能从哪儿感知到?(泣涕零如雨。)她为什么会哭泣呢?(因 为思念牛郎,内心饱尝着思念的痛苦。) (3)古人将哭分为三种,其有泪有声者谓“哭”;有泪无声谓“泣”;有声无泪谓“嚎”。而织女则是 ——(泣)。织女默默地流着眼泪,由此可见,织女的内心一定是——(痛苦,伤心)。 (4)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织女内心的痛苦,伤心。 2.在你心中,织女还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 (1)她是一位痴情、专情、深情的女子,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可以感受到。即使被银河阻 隔,不能与牛郎交谈,仍然静静地看着牛郎的方向。 (2)此时,织女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那织女的内心呢? 哪一句诗写了织女的心理呢?(河 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句诗是什么句式?(反问句。) (3)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再次朗读。你认为织女的心中有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怨恨,无奈, 悲痛、哀愁……银河无法跨越,只能远远地看着,默默地思念。)(四)写法分析 这首诗歌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用了许多叠词。)用叠词有什么作用呢?(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朗朗上 口。内容上:反复渲染,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五)主旨拓展 1.牛郎织女本是天上的神话传说,这首诗写出了织女因为银河的阻隔不得与牛郎相见的痛苦、怨恨。 诗人仅仅只是为了写天上的爱情悲剧吗?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 2.这首诗借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分离,其实是为了写人间的别离,天上人间同样上演着悲剧,表现出 诗人对人们同情。 3.最后,我们一起来齐背全诗。再次感受诗人哀怨动人的情感。 4.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勤劳而内心痛苦、无奈、怨恨的织女,作者是如何表现织女的内心世界 的?(通过刻画织女的动作、心理活动和情态。)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激趣导入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学习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 是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2.作者简介。 (二)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节奏、感情基调、语速等。 2.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并抓住它的特点描述出来吗?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2.小组讨论:根据以上的景物描写,概括说说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意境氛围。 (1)画面: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庭院中,树枝上影影绰绰,安歇着几只乌鸦。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 水湿润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 (2)意境氛围: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寂寥、冷清而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给人一种凄清、 冷寂、孤独之感。 地白——积水空明、素洁澄静、清冷之感 栖鸦——安静、寂静 冷露——清冷 3.结合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离别思聚、望月怀 人,思深情长。) 4.通过写凄清冷寂的景物,抒发作者孤独寂寞、离别思聚的情感,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5.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 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改了就没有这种意境 了。) 6.《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落”字更 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撒向人间。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 术效果。) (四)小结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 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 动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2.将《迢迢牵牛星》试着改编为情景剧。3.搜集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迢迢牵牛星 Error!同情、不满 十五夜望月 白、栖→湿→望→落 愁思之深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 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在 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 悟语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4* 藏 戏 《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 为手段,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篇课文被选进本单元,目的有二: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 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方法;二是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学生们对戏剧缺乏兴趣,特别是对藏戏更是一无所知,所以老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藏戏的有关感性资料。 让学生先从感官上认识藏戏,然后产生了解藏戏的兴趣,从而体会藏戏这种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 富的文化内涵。 1.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藏族同胞的民俗及我国传统戏曲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进行一次小练笔,仿照《藏戏》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同时,借助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藏族文化和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 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师:搜集关于藏戏面具的图片,藏戏《诺桑王子》影像片段。 学生:通过网络或者图书等方式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 1 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诺桑王子》影像片段。 2.简介藏戏: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它复杂 到每个角色都要戴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又有着怎样的艺术样式。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3.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第 8~17 自然 段) 4.交流讨论,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可以分为四部分:第 1~3 自然段概括藏戏的特点;第 4~ 7 自然段讲述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第 8~17 自然段详细介绍藏戏的艺术特点;第 18 自 然段写藏戏的传承,总结全文。)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 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流露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出赞叹和自豪的情感。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 8~17 自然段,找出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第 8~14 自然段写藏戏戴着面具演出 的特点;第 15~16 自然段写藏戏演出舞台简朴的特点;第 17 自然段写一部藏戏演出时间长的特点。) (2)自由朗读第 8~14 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4)自由朗读第 15~16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 自然为背景,道具简陋极了的特点。 (5)读完这一部分,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 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的特点以及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第 8~14 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生读:第 15~16 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第 17 自然段。 (4)师生合读。 4.回顾全文,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2)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3)从表达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了比喻、反问、象征、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 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的魅力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有怎样的故事呢?读第 4~7 自然段。 3.补充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 4.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5.交流汇报。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 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 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 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 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 58 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 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 7 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 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许多地区、民族都拥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 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3.通过查阅资料或利用网络了解其他的地方戏剧。 藏戏{概括介绍藏戏的三大特点 藏戏开创的传奇故事 具体介绍藏戏的艺术特点 藏戏的传承 《藏戏》这篇课文条理非常清晰,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在教学上也觉得很顺利。尤其在学习 藏戏的特点这部分时,提及藏戏中的面具,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感情色彩、代表一定 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观念。我让学生分角色去表演,学生的热情高涨,选这个角色,评价那个角色,兴趣盎 然,还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内容。 由于这是一篇带有民族特色的文章,所以课后应让学生多了解描写其他民族特色的文章。习作:家乡 的风俗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民 俗特点的。安排这次习作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 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习作选择的内容可以是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自己参加一 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爱好,运用“看一看、议一议、猜一猜、说一说”等学习方法,让学生 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我国一些民风民俗的特点,而且对民风民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欲望。 1.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访问长辈等途径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课堂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知道家乡的独特风俗与地域性有关。 通过对比、背古诗、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课堂学 习中来。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体验故土乡情。 2.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技巧,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学会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 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家乡风俗的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重点 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体验故土乡情。 难点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学生:收集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家乡风俗的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回顾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 重点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难点 回顾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 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逐一 出示相关内容) 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又是什么 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抓住有 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风 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 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 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图片,了解风俗 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 些节日的风俗图片。(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图片)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是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有的地 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 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 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的风俗活动的经 历,你最想介绍哪种? 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确定写作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1)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 文。先介绍了老北京春节开始的时间和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紧接着,通过介绍除夕、正月初一、正月 十五这三次春节的高潮,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详略得当,重点 突出。 (2)《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先 总后分,让人印象深刻。 4.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5.出示范文,感受习作魅力,借鉴写法。 四、课堂小结 说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 8 分钟的时间,写一 个小片段,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家乡的风俗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先总后分 前后呼应 这次习作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对风俗的掌握还不是很多。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 途径了解他们家乡的一些风俗及活动,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降低了写作难度。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 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搜集到的资料,完成习作。通过这次习作,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祖国的风俗文化,更激起了写作的热情。 第二课时 1.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突出家乡风俗的特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2.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重点 1.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突出家乡风俗的特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难点 习作要突出家乡风俗的特点,表达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 一、复习导入 1.分享、交流学生写的习作片段。 2.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 都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但要将这个片 段扩充为一篇习作,就要考验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了。 二、写作指导 指导学生的习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指导选材。 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让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 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①民俗特点突出;②内容具体;③语句通顺。 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 清楚、具体,才能凸显所写民俗的特点。 三、评改作文,全班评议 1.学生自读习作,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各抒己见,互相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和修改建议。 3.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4.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风俗特点、内容是否具体等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进行修 改完善。 5.展示佳作。 四、创编班级习作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一堂课里,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一种同样的情感,那就 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 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发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习作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 心。家乡的风俗 指导选材:印象最深刻 明确要求:特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指导构思:表达方法,凸显特点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无论是读文章还是写作都要分清主次。 在习作的时候,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词句段运用”旨在让学 生了解一些习俗及其寓意,并学会在习作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为习作增色。“书写提示”则 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书写速度。“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古诗《长歌行》。 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多角度了解了中国的一些民风民俗。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 科和内容的整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上。古诗《长歌行》是 一首劝诫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奋发向上的诗,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背诵。 1.交流平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读文章和习作时应该注意哪些要点。 2.词句段运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对比阅读中,体会一个意思用不同词语表达的妙处。 3.书写提示:指导学生先按自己平时写字的方法写教材上的书写内容,再照着书写模板写一写,对 比两次的书写速度。 4.日积月累:先理解诗歌大意,再结合图画,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课外书和请教长辈,了解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2.体会词语表达的妙处,平时养成多积累词语的好习惯。 3.拓展课文内容,感知本单元课文表达节日习俗的方法和特点,继续增加对古诗词的积累。 【过程与方法】 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学习能力。 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难点 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2 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通过阅读课外书或向长辈了解到的节日风俗,特别是一些寓意吉祥的习俗,学会用语言表达 出来。 2.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收获,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重点 概述、交流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体会本单元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给人的启发。 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一、交流平台 1.请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并简要概括主要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哪些部分需要详写,哪些略写需要根据文章的中心来确定。 (2)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能更好地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习作时,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可以让表达更清楚,中心更突出。 3.交流本单元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如《北京的春节》中详略得当的写法;《腊八粥》中运用多种 方法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藏戏》中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 4.交流这次习作中自己是如何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表现家乡风俗的特点的。 5.翻阅班级的民俗作品集,对恰当运用表达方法的文章进行赏析。 二、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中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并着重朗读加点的部分。 2.将所出示的句子的加点部分分别全部换成“都是”“勇夺第一”,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齐读,小组交流,两组句子你最喜欢哪组,为什么? 4.通过对比朗读、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前一组句子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的丰富多样和富于变化。 5.请学生根据这样的表达方式仿写一个句子,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6.请学生根据书上的提示,完成另外两组习俗的寓意。 7.小组汇报,老师点拨:从谐音的角度思考寓意和习俗的关系。 (1)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 (2)建筑上雕刻蝙蝠: 寓意福(蝠)从天降。 8.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小组内交流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派代表在全班内分享。 (1)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 (2)家里摆放葫芦瓶:寓意福禄双全、平平安安。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详略得当 心理描写 呼应 词句段运用:谐音:余(鱼)、福(蝠) 第二课时1.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 2.理解《长歌行》所表达的情感。背诵积累古诗《长歌行》。 重点 提高书写速度,重视书写的美观与整洁。 难点 理解诗歌《长歌行》的大意,并背诵积累。 一、书写提示 1.请学生齐读沈从文的一段话,然后用自己平时的书写速度写一遍。 2.请学生仔细观察书写范例中文字的特点,说说自己的发现。 (1)笔画间有连带现象。如“活”的“氵”,“悉”的“心”等都有笔画的连带。 (2)很多折笔变成了圆转。如“门”“回”“直”的折笔都有圆转现象。 (3)个别笔画可以简省和替换。如“出”字采用了笔画的简省;“生”的“丿”笔被“|”来替换。 3.观察并照着写一写这段话。对比两次的书写速度,看看是否有所提高。 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书写既要适当提高速度,也要注意书写的美观。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长歌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2.请学生利用工具书或者小组内交流,弄懂字义。 3.再读古诗,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古诗大意的初步理解与感悟。 4.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学生交流、积累一些其他的关于劝人珍惜时间、努力奋发向上的古诗。 语文园地 书写提示:提高速度,注意美观 日积月累:长歌行——珍惜时间,奋发向上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学习作者的一些写作 方法。“词句段运用”指导学生平时多积累,学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书写提示”帮助高年 级的学生了解到写字不仅要注意书写美观,还要注意书写速度。在古诗的教学中引导他们赏析古诗,进入 意境,从而快速背诵古诗。 第二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排的,是在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下册“中国古 典名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提升。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读书的视野,从中得 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单元选编的 3 篇文章中,《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节选的片段的编排方式。《骑鹅旅行记(节选)》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作品,课文主要记叙了小男孩尼尔斯变成拇指般大小后, 遭到了院子里昔日被他欺负的禽畜们的嘲笑和起哄等情节,告诉我们做人不能以强欺弱的道理。《汤 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主要写了汤姆·索亚和贝琪从山洞中脱险回家后的故事,表现了汤姆·索亚敢于 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3 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引人关注。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一起来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习作”部分要求学生 选择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板块。其中 “交流平台”讨论的是在阅读名著时怎样评价人物;“词句段运用”则列举文中一些运用了夸张手法的句 子,让我们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并列举了不同译者对同一句子的不同翻译,让我们感受语言的魅力; “日积月累”部分则要求我们积累一些关于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快乐读书吧”一方面意在 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让我们认识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提供 阅读名著的方法,引导我们阅读更多的名著。 1.能够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了解世界各国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片段欣赏)、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4.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的外国名篇名著。 重点 1.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注人物命运; 2.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适合自己的外国名篇名著。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2 课时 《骑鹅旅行记(节选)》 1 课时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1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快乐读书吧 1 课时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由该书的梗概和节选 的片段组成。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 活了 20 多年。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 五’”“回到英国”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 能干的鲁滨逊。 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外面世界十分向往的时期,充满求知、探险精神。因此,学生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文中鲁滨逊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 学生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所以,在反复朗读课文后,可以从“悟”字出发, 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1.本文篇幅较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阅读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简单讲述 梗概中鲁滨逊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浏览节选的片段,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谈谈 自己对鲁滨逊的评价或读后的感受。 2.教授本课,要使学生感悟到鲁滨逊面对厄运时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他在荒岛上独立生存、战胜 困难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3.鼓励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原著,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拓展学 生的阅读量。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3.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节选的片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 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知足安命、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 人生态度。 重点 了解鲁滨逊在荒岛上战胜种种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 难点 抓住节选的片段,自读自悟,体会人物内心斗争所传递出来的知足安命、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师: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鲁滨逊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整体把握梗概内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 重点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 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介绍《鲁滨逊漂流记》和作者笛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生字的书写。 2.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组成特点,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小说讲了一位叫鲁滨逊的英国人, 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风,船严重受损,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战胜了种种困难,在岛上生活了 二十多年,最后终于获救,回到了英国。) 4. 我们能快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看的是哪一部分?(梗概。)那我们先来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三、学习“梗概” 1.请学生默读梗概部分,并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部分主要讲了哪些故事情节。(写了鲁滨逊“遇 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2.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从“梗概”中,我们能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写什么?(写鲁滨 逊漂流到岛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及他想方设法克服了那些困难。) 3.具体地说,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请大家再次默读“梗概”,并把他所遇到的 困难及克服的办法做上记号。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4.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 慧解决困难等。) 四、总结、拓展 1.鲁滨逊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联 系实际谈启发) 2.你想更加详细地了解鲁滨逊吗?可读一读原著。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遇险上岛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 第二课时 1.初步了解鲁滨逊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逊知足安命、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2.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重点 抓住节选的片段,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难点 体会鲁滨逊知足安命、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说的梗概。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节选的 一个片段。先请大家浏览节选的片段,想想这个片段大致出现在小说中的哪个部分呢?(生浏览节选的片段) 二、学习精彩片段 1.谁来说说你认为这个片段大致在小说的哪个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小说的开始部分。因为片段 的第 2 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从这儿可以知道这个片段的大概位置是在“梗 概”的第 6 自然段。) 2.浏览节选的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节选的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 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 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 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逊的心理活动, 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3.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滨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 活。) 4.感悟精神光辉。 (1)请学生小声朗读节选的片段部分,并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引导学生找到能充分表现鲁滨逊在困难面前积极乐观,战胜自己的“好处与坏处”对照表部分。 (3)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表格,给鲁滨逊带来了什么?(给鲁滨逊带来了勇气和活下去的理 由,使鲁滨逊能够知足安命,冷静理智地面对眼前的一切,接受现实,一心往前走。)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或者老师读“坏 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5)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6)出示并齐读:“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 己。”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不利环境的时候,要 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语言很 精彩,如“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 2.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往往是其中一些语言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 力量,就像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原著,欣 赏更多的警句。 3.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你还有什么疑问? 4.结合学生疑问,鼓励学生阅读原著。 四、巩固拓展,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根据梗概猜测具体的故事情节。2.阅读原著,摘录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节选片段{好处 坏处 }知足安命、冷静理智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动口、动脑、动手,找出有关的语句, 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体会,并在相应的句子下方做上批注,让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接着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品词品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体会到鲁滨 逊是个机智勇放、不畏艰险、聪明能干、善于思考、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小男孩尼尔斯顽皮透顶,特别喜欢欺负小动物,结果被小狐仙变成像大拇指般大小。由于小男孩以前 太调皮,他变成小人后,遭到了麻雀、鹅、鸡的嘲笑,被猫教训了一顿,还遭到了三头牛的控诉、排斥。 最后为了追上家鹅,尼尔斯爬到了家鹅的身上,远离了家园。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 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整 体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本文的语言浅显易懂、情节曲折有趣,学生对此会有很大的兴趣。基于此,确定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从情节着手,激发学生去阅读原著的愿望,以及抓住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童话作为儿童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其课外阅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指导学生阅读童话时, 教师可以从有趣的情节入手,鼓励学生去读原著,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总结。 【知识与技能】 1.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节选课文的大意,弄 清楚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以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阅读小说并关注情节的发展,据此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测、猜想、讨论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品析作品的能力,感受作品的人物魅力。 重点 快速默读课文,感知节选课文的大意,弄清楚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以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难点 阅读小说并关注情节的发展,据此对人物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原著。 1 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就快小学毕业了,可不可以这样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停地学习,你们各方面的能力也 在不断提高,有一种能力却恰恰相反,那就是想象力,读童话故事,更需要想象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部童话作品的节选——“骑鹅旅行记”。 二、预习检查 1.带着想象再来读这个题目。 2.所有的童话都是带着魔幻色彩的。本文主人公身上带着什么样的魔幻色彩呢?除此之外,还有没 有其他地方也带着魔幻色彩呢? 三、初识人物 1.男孩被一只小狐仙变成了只有拇指大的小人,他为什么会被小狐仙变成小人儿呢?浏览课文,可 以通过哪些细节来推想其中的原因? 2.出示院子里动物说的话,引导带着想象读动物说的话。 ①院子里的麻雀 引导想象:麻雀此时是高兴还是难过?为什么高兴? ②院子里的鸡 引导想象:第一句话是公鸡说的,那么第二句和第三句是谁说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③院子里的猫 引导想象:读猫咪这段话的时候,是要读得快一点还是慢一点?为什么? ④院子里的牛 引导想象:在牛角上“跳舞”怎么理解? 男孩对妈妈做的这些事,你敢吗? 3.从这些动物的言行当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板书:坏孩子) 4.大胆地推想一下小狐仙为什么要把男孩变成小人儿? 5.所以当大家看到尼尔斯变成了只有拇指大小的小人儿,他们纷纷这样说——出示对话再指名朗读。 6.看到尼尔斯的经历后,你有什么感受?(不能捉弄小动物;不能以强欺弱等。) 四、推想结局 1.看来院子里是呆不下去了,男孩尼尔斯在无意中骑上了鹅背,开始了八个月的旅行,回来后,他 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请你大胆地猜想一下,并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男孩八个月的时间,骑着这只鹅去旅行,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让他有了这么巨大的改变?我们 可以看看原著,了解一二。 五、再识人物 1.当初的男孩真的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坏孩子吗?(不是。他也是个知错能改、体谅父母的孩子)再回到 片段当中,默读批注。 2.指名交流。 3.你的身边有像尼尔斯这样的人吗?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应该如何去看待他们呢? 骑鹅旅行记(节选)尼尔斯  “坏孩子”  知错能改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 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 以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可以写续集,可以做摘记,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故 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画出来,可以讲一讲,演一演。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的 积极性。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本文选自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讲述了贝 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夜晚。先悲后喜, 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述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 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在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带有讽刺夸张之感,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惊险并举,是这部名著吸引读者的 地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课文 大意。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以“导”为主,扶与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张有弛,既体现老 师的引导者作用,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由点及面,让学生由阅读精彩片段到有 兴趣读整本书,再到阅读其他儿童文学类作品。 1.本文是一篇探险文章,学生对这类文章充满了兴趣,可以先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猜测 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你 从文中学到了什么”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体会小说的有趣之处。 3.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 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等。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浏览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感知人物的形象与精神,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重点 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教师:搜集整理有关作者马克·吐温和本书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学完两篇节选自外国作品的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和《骑鹅旅行记(节选)》。今天, 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他惊心动魄的历险经历连大人都 羡慕不已。《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 语言,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 挥。让我们来看看他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课文,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 姆、贝琪、哈克、撒切尔法官、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汤姆是个乐观勇 敢的孩子,当在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 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重义气的孩子,在山洞迷路时鼓励贝琪走出山洞,等回家身体恢复后去看 望朋友哈克和贝琪;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 当有人用嘲讽的口吻问他是否还想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他是不会在意的;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听 说乔埃被封在洞里还为他担心。)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 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 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精神与 勇敢机智;幽默——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搂着获救的孩 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三、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 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 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多个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也有你的影 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你认为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 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四、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汤姆·索亚历险记》——有趣、惊险、神奇 汤姆·索亚——淘气、勇敢、机智、正义《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 烂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做出了种种冒险行为。汤姆 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诸多才能于一身。他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 境持反感态度。汤姆·索亚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烦恼,作者笔下的他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教学 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感知书的内容,了解汤姆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对背景的介绍,体会作品的主旨, 使学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深化了对主旨的理解。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同读一本书”。让学生找出大家都在读的同一本书,从不同的角度交流读书 心得,激发学生热爱书籍、喜爱读书的愿望。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而这次的口语交际是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这就 要求同学们平时要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有感而发。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 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走进书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活动,没有压力,乐于表达,乐于表演。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养成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读书习惯。 2.通过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收获,培养学生结合书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并能进行口语表达与评议,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读书生活情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重点 训练学生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难点 培养学生用书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师:课前对学生所喜欢的书进行大概的了解,准备好课件。 学生:课前确定共读书目,完成读书计划。 1 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必同学们读了共读的书目《XXX》后,同学们的 收获和心得肯定也会有所不同,这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二、聊作者 1.有句话说“知人论世”,我们了解作品之前,先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想表达的情感。这本书的作者是 xx,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在学生 回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时除了关注书中的内容,也要关注书的封面、封底、序言、结语等内容,加 深阅读。) 2.我们初步了解了作者,那么,谁能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三、聊内容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指导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将目录的内容串联起来 等方法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小组内讨论。 (2)全班汇报。 2.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书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说) 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你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学生小组间互相分享、答疑,解决不了的教师适时点拨) 四、聊人物 1.是啊,这本书有太多有意思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所以这本书大家都爱不释手。那当我们合 上这本书的时候,你还记得主人公的样子吗?谁来说一说。 (1)主人公的样子。 (2)读描写主人公的相关句子。 2.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1)引导学生透过这个人物的相关外貌描写或者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事情来说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原因 (2)请学生用“我认为 xx 是个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指 导学生说出原因,能用书中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好)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提示学生在说的时候,要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 (4)全班汇报。(同学间互相补充) 五、拓展延伸 1.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1)学生说自己想到的书和人,并说出依据。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分辨别人的依据是否充分,如果自己有不一样的想法,要勇于表达。 2.这本书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指导学生重新写结局的时候,注意 结局要符合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特点。) 六、分享阅读收获 1.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你是否有了新的想法。(提示:可以是对人物的认识,可以是对情节的理解, 也可以是对这本书的主旨的感悟等。) 2.先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推荐交流。 3.分享交流阅读收获。(展示读书笔记)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了这本书,这里有世间最迷人的景致,这里有人间最动人的情感, 这里是个美好的世界。愿同学们今后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同读一本书{聊作者 聊内容 聊人物 聊收获 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其最大特点是互动性。它要求交际双方具有明确的话题意识、 目的意识、对象意识、情景意识和应对意识。本堂课的话题内容是“同读一本书”,交际形式是“讨论 会”。我应让学生做主人,实实在在地充当读书交流会的参与者,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从同 学的观点中发现不一样的理解事物的角度,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习作:写作品梗概 梗概——是一种应用文,常用于电影、电视和小说的故事作简单的介绍等。本单元“写作品梗概”就 是选择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把书里面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六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写作品梗概”,刚开始可能会有一定难度,但这次习作的目的其实一方面是 激发学生读书,读好书,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教学生如何来阅读,让学生读完作品之后,知道故 事梗概。 在开展教学前,让学生统一重新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围绕这本大家都熟悉的书,引导、点 拨如何写作品梗概,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写作品梗概,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指导写梗概的基本思路和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更认真、更有目的地阅读的能力。 重点 1.把握原文内容。 2.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 难点 引导学生把各部分主要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名著、一本书。2 课时 第一课时 1.快速阅读作品,抓住作品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2.选择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 重点 在快速阅读培养把握主要作品的能力,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难点 学会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 一、回顾导入 让同学们回顾本单元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让学生了解到写作品梗概,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 容。 二、梳理思路,指导概括 1.让学生认真阅读一本书,把握原文内容。选择一到两个同学,让他们用简练的语言把一本书的主 要内容说出来。 2.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确定重点内容。让学生理清整本书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3.指导学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重点可从方法上引导。(比如说可以把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概括 成叙述性的话;可将动作描写进行筛选后,概括成简明的叙述性语言,为下文的“梗概”做好准备工 作。) 4.引导学生把各部分主要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写作品梗概 把握要点 连贯表达 第二课时 1.练写习作。 2.修改、讲评习作。 重点 练写习作。 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提炼主要内容,过渡自然,连贯表达。 一、动笔练字 1.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书、文章、名著,重温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写作梗概的方法。 (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认真阅读全书,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每个框架的基本要点。 (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重要的部分,去除“枝叶”次要的部分,并且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主干”部分的内容。 (3)锤炼语言,连贯表达。将“主干”部分的大意串联起来,适当补充内容,做到上下衔接,自然过渡, 使得内容完整,语意清楚连贯。 2.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3.学生写作文时,教师巡回指导。 二、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 2.同学互改。 三、全班评议 写作品梗概 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锤炼语言,连贯表达 这次习作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能熟练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另外 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本次习作的目的之一,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要耐心地 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感到困难,并且让学生大胆交流,让他们从阅读和习作中找到乐趣。 语文园地 本次“交流平台”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二 是留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把握人物的性格;三是从多个角度评价人物。 “词句段运用”有两道题目,第一道题目是让我们感受夸张手法的作用,并进行仿写;第二道题目 通过展示不同译者笔下的句子,让我们体会不同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效果。 “日积月累”安排的内容是出自《增广贤文》的五个句子,向我们传授读书、做人、做事的方法与道 理。 本次“语文园地”是在学生学习完“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一个练习。课文的学习、口语交际的练习 都有讲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因此,学生能够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且“词句段运用”所列举 的句子都是前面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学生理解、练习起来比较容易。“日积月累”精选《增广贤文》中关 于读书、做人、做事的方法与道理的五个句子,学生要注重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来加强理解和记忆。 1.交流平台:紧密结合本单元课文展开交流。交流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交流阅读名著时怎 样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并注意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是留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 握人物的性格。 2.词句段运用:教学这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朗读,然后结合课文的语境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 效果,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夸张手法和选择适合的句式。 3.日积月累:先带领学生弄清每句话的主要意思,再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来加强理解,从中获得启发,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积累。【知识与技能】 1.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2.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特点,体会语言的魅力。 3.学习、积累关于读书、做人、做事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评价人物的方法,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有关读书、做人、做事的名句,激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1.引导学生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学会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出评价。 2.发挥想象,学会运用夸张手法仿写句子。 3.积累名句,加强理解与记忆。 难点 通过交流,学习一些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阅读名著。 2 课时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学会对书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体会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发挥想象进行仿写。 重点 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学会仿写句子。 难点 学会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 1.本单元课文我们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某一类人物的典范,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鲁滨逊、尼尔斯、汤姆·索亚。 二、交流平台 1.刚刚我们简要地回顾了本单元课文的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你对他们有着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 课文交流自己的感受) 2.如果让你对他们作出评价,你会如何评价他们? (1)请学生快速浏览“交流平台”的内容,简要概括教材提到的评价人物的方法。(结合自己对小说内 容的理解评价人物;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多角度评价人物。) (2)学生结合自己阅读名著的情况,谈谈评价人物的方法。①小组交流讨论。 ②全班交流。 ③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评价人物的方法。 A.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去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B.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评价人物。 C.结合小说的环境理解人物的言行,从而作出评价。 D.关注小说中其他人对于人物的评价。 E.结合小说的主题评价人物。 三、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例句)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例句,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事物。) 2.结合这些例句在课文出现的地方,请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这些句子中的加点部分表达的意思。(“泪 水如雨,洒了一地”写出了镇里的人们悲喜交加、喜极而泣的情态;“眨眼”写出了腊月二十三后时间过 得快的特点,侧面突出了人们繁忙的程度;“快要发疯了”写出了八儿欣喜若狂的状态,表现了他对腊八 粥的喜爱。)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指导。并适时向学生拓展运用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夸张 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 想。) 4.请学生发挥想象,从“盼望、饿、安静、喜欢、厚”中选择一两个仿写句子。 (1)学生展示自己所写的句子,并读给大家听。 (2)集体评议。 (3)教师根据学生仿写句子的情况提出运用夸张时应注意的地方: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 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夸张要注意 应用的场合。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们交流、汇报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收获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评价人物的方法——关注情节、主题、环境等 词句段运用:夸张——夸大或缩小 第二课时 1.感受不同译者的语言风格,体会语言的精妙与魅力。 2.积累关于读书、做人、做事的方法与道理的名句,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受到优秀传统文化 的熏陶。 重点 1.感受不同译者的语言风格。 2.积累关于读书、做人、做事的方法与道理的名句。 难点 1.体会语言的精妙与魅力。 2.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阅读名著时评价人物的方法,学习了夸张手法对表现人物心情、形象的作用。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感受不同译者笔下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 二、词句段运用 1.学生自读不同译者笔下的句子,读通读顺。 2.小组内交流,这三组翻译各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式的长短、语言的风格特点等 方面展开交流。) 3.学生齐读这三组句子,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个译者翻译的。(三组翻译各有千秋,第一组多用短句 或成语,语言简洁,但富有韵味;第二组的语言富有儿童特色,更贴近我们的语言习惯;第三组善用长句, 富有口语特色,读起来仿佛有人在耳边轻轻诉说一般。)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5.根据自己喜欢的译者的语言风格,课外可以阅读其翻译的整部作品,深入体会语言的精妙与魅力。 三、日积月累 1.《增广贤文》是我国明代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孝义的可贵,体现了正 统的儒家精神,语句通俗易懂。本单元“日积月累”的五句话都选自《增广贤文》,向我们传授了关于读 书、做人、做事的方法与道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2.学生齐读,掌握大意。先朗读,再借助工具书了解这五句话的主要意思。 3.小组交流,分享感悟。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来领会这五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在小 组内进行分享交流,从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小结:这五句话都是古人关于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和道理的总结,大家要学会从古人的 学习和生活经验中汲取营养,来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生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增广贤文》中五个句子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于读书、做人、做事的一些方法和道理,也感 受到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布置作业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积累。 2.课后阅读《增广贤文》全文,了解更多的关于古人读书、做人、做事的一些方法和道理。 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短句或成语,语言简洁 语言富有儿童特色 善用长句,口语化 日积月累:古人名句——读书、做人、做事 本单元“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我觉得不应该仅仅局限 于对某单元课文进行讲解,而应该把它放在一个“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之下,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 里自由徜徉。快乐读书吧 “快乐读书吧”栏目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 的快乐,打开学生阅读的视野,让学生习到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快乐读书吧”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堂教 学,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年级的学生对怎样开展“快乐读书吧”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而且经过本单元前面的学 习,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由来、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主人公所体现出来 的精神也有所体会。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快乐读书吧”比较轻松。因此,阅读这本书主要采用让学生利 用课余时间自主读书,教师进行一些读书方法指导的方式。 1.课前,让同学们自由搭配合作阅读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一起互相交流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讨论读 书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等。 2.教学时通过平等、自由、开放的交流,展现学生对于整本书有话想说、有话好说的状态,让不同 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培 养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培养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提高读 后交流、分享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读书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重点 1.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培养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培养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提高读 后交流、分享的能力。 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感悟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读书的快乐。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鲁滨逊漂流记》名著。 1 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本次“快乐读书吧”给我们推荐的名著是《鲁滨逊漂流记》。我们学过节选自《鲁滨逊漂流 记》的一篇课文,课余时间我也让同学们阅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同学们肯定对这部小说了解很 多了。这节课,咱们就来交流、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 二、交流阅读策略 1.同学们,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将越来越多地阅读整本的经典、名著。读整本书,我们从三年级 就开始接触了,相信你也从老师这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方法。谁愿意到台前来与大家聊一聊,这本书你自己 是怎么读的?(学生分享) 三、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了解课外阅读情况。 (1)你还阅读过哪些外国文学作品?哪些作品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谈谈你是在什么时间、怎样进行阅读的。 2.交流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1)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所遇到的困难。 如,不熟悉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不了解人物思想和行动的原因;对外国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时空跨度大,内容上感到生疏;作品太长,需要较多的阅读时间等。 (2)讨论阅读方法。 ①激发持续的阅读兴趣: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来各国民族创作的艺术瑰 宝。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是生动形象的教科书,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的综合反映, 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与文学大师对话的阶梯,是精神的享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有哪些好 的阅读方法,能够让文明走进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 ②小组讨论。 A.划分小组,推选小组长组织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最后参与班级交流。 B.明确讨论要求:小组成员要结合课内外阅读经验,探讨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C.最好能结合自己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来说明。 ③全班交流。 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总结阅读方法: A.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 地读。 B.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 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 C.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部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 D.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号、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 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 E.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阅读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还可以与 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 四、总结拓展 1.同学们,翻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会置身异彩纷呈的历史画廊,进入充满奇情异闻的异域 他乡,那跌宕起伏的精彩情节、血肉丰满的风云人物,将使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带来新 奇的阅读体验。 2.推荐课外阅读书目:《爱丽丝漫游奇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王子》《老人与海》《夏洛的网》 《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王子与贫儿》《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快乐读书吧{默读,提高阅读速度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读完整本书 浏览写作背景、序言、学者的评价等 作批注,填写阅读卡 “快乐读书吧”是语文园地一个很小的板块,也是最后一个板块。很多人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忽略这个板 块。“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对阅读量也作了明确的规定。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 积累词汇和语言。基于此,本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所以,我在本堂课主要以学 生交流和分享为主,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足迹更踏实, 步伐更稳健。本单元课文就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 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 深切情感。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叙了“我”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我”出去玩的承诺,详细刻 画了“我”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的焦急无奈,到最后因母亲没有 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既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也表现 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别了,语文课》讲了“我”由开始“厌恶”语文课到后来因全家移民 和张先生的教导而对语文课产生了“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表 达了“我”强烈的爱国之情。《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记叙了“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 在被子里”“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两件趣事,表现了母亲和毕大妈生活的智慧和温暖的心, 说明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3.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4.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重点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同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 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匆匆》 2 课时 《那个星期天》 2 课时习作例文 2 课时 习作 2 课时 8 匆 匆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光流 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 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发出深沉的感叹。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 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质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 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 无奈和惋惜。 这是学生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并积累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时间匆匆即逝的 惋惜之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感悟出“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 有意义的事情”的道理。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 3.本文运用了排比、设问、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 的表达效果,感受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通过抓住重点句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品析文中优美的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师:准备惆怅的音乐、教学课件。 学生:搜集朱自清的资料。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重点: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一、名言欣赏,激情引入 1.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等。 2.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90 年 前一位年轻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 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 里去了呢?)(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2.再读课文,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1)学生自由举手说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全文共有 5 个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运用一个排比句,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提出了问题。 第 2 自然段:写作者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了,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第 3 自然段:作者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 第 4 自然段:写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流露出他不甘心虚度此生的思想。 第 5 自然段:照应开头,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2)划分层次,总结层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提出“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具体地写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照应开头,再次提出开头的问题。 四、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最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作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五、拓展延伸 1.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说一说,并尝试着用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匆匆{提出问题 时间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伤感、无奈) 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1.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仿写。 2.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 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的来去匆匆的,展开联想,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仿写。 难点 1.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妙用比喻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按 80 岁计算,能有多少天呢?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过去的日子你都留 下了什么?你现在有何感受?(课件播放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学生谈感受) 二、细读探究,品读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指名 回答,教师引导品读第 1~2 自然段) 2.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 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①引导学生汇报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②学生个性化朗读。 a.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b.师: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 的无可奈何,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c.有感情地齐读本段。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①读句子,思考:“我”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日子”从“我”的手中 溜走会想些什么?“溜去”这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3.默读第 3 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感受时光匆匆的呢?(1)课件出示相关语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便从凝然的双眼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 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2)引导学生抓住“伶伶俐俐”“跨过”“飞走”“溜走”等词语体会时间来去轻、悄、匆忙、稍纵即 逝的特点。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说: 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 4.面对这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的心情怎样?文中哪一个词语可以准确地表达作者此时的感受。(叹 息。) 5.作者感受到了时光流逝的匆匆,他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1)引导学生默读第 4 自然段,抓住“我能做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体会 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态度。 (2)学生齐读第 4 自然段,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3)在作者眼中,时间的形象是怎样的?(短暂,无痕。课件出示“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你眼中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呢?请你也运用比喻的形式说一说。(时间像突然来的 一阵风,被季节刮走了,不留一点儿痕迹;时间像沙漏,在不知不觉间生活全部填满,又在不知不觉中随 风流逝。) 6.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从开头的问与答, 到结尾的再次追问,体现了作者对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悄悄流逝的一种怅然若失的情绪。字里行间 透漏着作者劝世人要珍惜时间的提醒。 7.读一读首尾照应句,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 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2)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诵读积累,领悟时光匆匆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匆匆” 1.展示交流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2.(出示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3.小练笔:写读后感受。 匆 匆 时间Error!要珍惜 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 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描写,具体 再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最后用“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 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感慨,引人深思。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仿写这一环节,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日子是如何匆匆溜 走的,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相结合的目的。 9 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关爱。文章多次运用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为了写出孩子期待已久 而又失望落空的心理过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读课文,可以感受到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疏忽,更能够 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可以让学生多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 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3.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把握文章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对孩子的疏忽及关爱,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 重点 品读关键语句,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心情,感受融情于景的语言魅力。 难点 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重点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一些有关于期盼、等候的材料,可以是别人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经 历过的事情。课上分享交流。 2.齐读课题,思考作者为什么以《那个星期天》作为题目。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二、检查预习,纠正指导 1.认读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1)“叨”与“叼”,“耽”与“眈”字形的区别;(2)“惶”的用法;(3)指导书写“揉、搓、 偎”等生字。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 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三、理清段落,概括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围绕那个星期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 按照早晨、上午、傍晚、黄昏的时间顺序写了“我”在那个星期天里不同的心情。通过讲述母亲答应带“我” 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写出了“我”的期待最终变成失落绝望的全过程。) 3.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大意。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教师指导归纳: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 2~6 自然段):写母亲一再爽约,“我”的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 7 自然段):写“我”伤心落泪和母亲对“我”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体会心理 1.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 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抓住“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 了”“一派荒凉”等语句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满怀期待、焦急兴奋、无聊孤独、焦急无奈、伤心失 落。) 2.找出描写“我”内心独白的部分,读一读,体会“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3.你自己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读给同桌听一听。 那个星期天{早晨——满怀期待 上午——焦急兴奋、无聊孤独 傍晚——焦急无奈 黄昏——伤心失落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体会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变化。 2.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重点 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并简单说说文中的“我”在期盼什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 的盼? 二、细读课文,品析感悟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3~6 自然段,思考:这部分记叙了母亲几次爽约的事?分别因为什么事而 一再爽约?(三次。分别因为买菜、翻箱倒柜忙开了、洗衣服而一再爽约。) 2.指名学生读第 3 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我”开始等待时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我”这时的心情是满怀期待的。从“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等 环境、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愉快、迫不及待的心情。) 3.默读第 4 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写“我”百无聊赖地等待着母亲回 来。)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时光不好挨。) (2)为了表现时光的不好挨,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哪几个情景?你认为哪个情景最能表现“我”的 百无聊赖?(作者描绘了跳方砖、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及翻看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等场景具 体表现了“时光不好挨”。) (3)作者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展示了“我”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表现了“我” 怎样的性格特点?(忍耐和执着。)有何作用?(让人进一步体会到“我”的脆弱和无可奈何,忍不住对“我” 心生怜爱。) 4.“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此时,“我”是怎样的心情?(焦急无奈。)“我”有何举动? (“我”紧跟在母亲的腿底下念叨着。) 5.齐读第 6 自然段,思考: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这又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 着。) (2)“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明白自己出去玩的盼望最终还是 落空了。) 6.“我”意识到不能出去玩后,有什么表现?(不出声地流泪。)母亲为什么“惊惶”?(母亲意识到了 因为她的爽约给“我”带来了伤害。) 7.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我”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 厚的母爱。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但是“我”并没有怨她,这是为什么?对此你有何感 想? (1)母亲虽然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但这并不说明她不是位好母亲。首先,母亲是想带“我”出去 的,她很早就允诺过,可能迫于现实条件,没有办法做到,而且那天开始时她都记得自己的承诺。然而, 生活压力过大,她必须完成作为母亲该完成的劳作,也许这样的劳作比带“我”出去玩更重要,所以她始 终沉浸于繁忙的劳作中,彻底忘记了承诺。“我”流泪后,她惊惶地抱着“我”道歉。 (2)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探讨母亲在孩子教育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对孩子的承诺应当兑现; 二是不能因为孩子小,就忽略他的感受。 (3)引导学生在感受“我”的情感波澜的同时,要体谅母亲,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应该怎么跟父 母相处,加深对家庭和社会、责任和爱的感受与理解。 三、整体回顾,体会写法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表现“我”的情感的?(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里的动作、语言、内心 独白和环境描写的语句。) 2.课文哪些地方具体表达了“我”的情感?选出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 生汇报,教师指导) (1)“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这句独白展现了“我”焦急又执着的情感。 (2)“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借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畅谈收获,课下练笔 1.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希望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孩子,课文围绕“盼” 这个中心意思,运用了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的写法。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 种写法,在叙述之中真实自然地流露情感。 3.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个,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 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中、弹琴、钓鱼) 那个 星期天{人物描写:心理(内心独白)、动作、语言 表达情感的方式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这篇课文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描写了“我”的所见所感所悟,语言平实质朴、甚至有点儿絮絮叨叨如 儿语,这一特点把握起来比较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让学生在看似简单的叙述语言中,感受和理 解“我”的心情和情感。 习作例文 《别了,语文课》讲了“我”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给“我”一本书后,“我”对语文课的态度由“厌 恶”变成“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并决心自修语文的事情。本 文把“我”对语文的不舍之情始终贯穿于叙事之中。无论是与父亲的对话,还是老师、同学的留言和送书, 都饱含着“我”对祖国、对母语的不舍之情。《阳光的两种用法》以老阳儿为线索,描写了“母亲用阳光 晒被子”“毕大妈用阳光晒水”的“阳光的两种用法”。作者以情带文,写出了阳光带给自己童年的幸福 回忆,表达了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与本单元类似的体例,且在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本单元 要求掌握的写作方法有所了解,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进 一步巩固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胸臆的写法,为后面的习作打下基础。 1.先让学生总结前面两篇课文运用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哪些,然后快速浏览习作例文,发现习作例 文与前面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 2.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例文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 阅读习作例文,读懂习作例文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 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重点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 写法。 难点 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 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 课时 一、回顾与复习 1.《匆匆》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自己虚度光阴的懊悔,《那 个星期天》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式,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绝 望。 2.这两篇课文的作者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 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波澜。)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体会表达情感的方式。 二、学习《别了,语文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 语。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即将要离开祖国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2.齐读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例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对语文课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变化呢?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移民前喜欢上了语文课。因为张 先生送给他一本书和得知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 (三)细读例文,品析感悟 1.自读自悟,找出能够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之情的语句。 2.引导学生找到第 1~9 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体会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3.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1)“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这句话通过写“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 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映了“我”对语文课态度的转变。 (2)品读放学后一幕,找到“我”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思考: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是怎么 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我听后吓了一跳。”“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 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语文课 的喜爱和眷恋。)(3)文中列举“我”通过努力,最近一次默书一个字也没错的例子来表现“我”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 4.在陈小允喜爱上语文课的时候,他却要离开了。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有何感受?(不舍、难过)请 同学们默读第 10~14 自然段,画出描写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在旁边的空白处作批注。 5.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我”想了什么?(师生交流,加深 感悟:文章通过选择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两件事,突出了离别的感伤气氛和“我”对老师、同学、祖国的 不舍。) (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例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和眷恋? 引导学生理解:(1)和爸爸谈话后,“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温习教过的课文;(2)“我”默书得一百分; (3)老师给“我”留言和同学送书。 2.课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1)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中,如与爸爸的对话,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等事件中,对“我”动作、语 言的描写。 (2)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如“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 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 泪。” 三、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 别了,语文课{与爸爸的对话 默书得一百分 老师留言、同学送书}喜爱、眷恋 本单元的习作例文有两篇,即《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 了让学生学习将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和运用内心独白等直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各部分意思,分析课文主要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以突破教学重点。最后,要求学 生以学习《别了,语文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如果学习例文后能接着写作文, 效果应该能更好。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本篇习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真情自然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前面学过的一篇习作例文《别了,国 语课》就是真情流露的典范。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 完善。 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认为家庭活动太平常,以至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 之间的真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枯燥乏味。因此要“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真 情”作为此课的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唤醒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其达到情不自禁、跃跃欲试的状态。【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明白真情自然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 2.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 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使文章能够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回忆往事,寻找感情涌动的瞬间。 2.介绍抒发情感的几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内心独白、细节描述等,指导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倾吐内心真实情感。 重点 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引导训练,从而掌握技巧。 难点 体会方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教师:一些感人的文章和片段(多媒体)。 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回忆。 2 课时 第一课时 1.让学生明白真情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 2.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 重点 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 难点 引导训练,从而掌握技巧。 一、导入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情打动人,同学们:你们 是怎样理解“真的”涵义的呢? 1.真人真事。 2.亲身经历。 3.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等。 二、感受真情,师生互谈 1.师: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也就是他的生活”,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流露真情非常重要,下 面请大家仔细阅读 2 篇习作例文,看一看作家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为之动容的呢? 2.快速默读例文,然后相互讨论。 3.学生说,教师总结:(1)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等)。 (2)万事求实见真情。 (3)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的抒发自己的真情)。 (4)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线索安排)。 三、放录像 1.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 2.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片段。 3.歌曲《天亮了》 四、欣赏结束,让学生谈感受 五、动笔起草 1.学生动笔列提纲,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 2.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真情流露 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1.学会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2.讲评习作。 学会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修改作文 1.自我修改:写完后,学生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 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作文,互相利用修改符号修改细节,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可 以在后面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的作文,作为讲评作文。可以请学生把整篇 作文读完,也可以在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所写内容是否真实。 (2)所写文章是否能打动自己,感动别人。 (3)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三、接受他人的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四、重新誊写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内容真实、具体 感动自己,打动别人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认为家庭活动太平常,以至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 之间的真情,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枯燥乏味。因此我确定以“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细节描写 表现真情”作为此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课文追忆了那些具有高洁情操的诗人和拥有高尚品格的革命先辈:渴望建功立业的唐代诗人李 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明代诗人于谦;有主见,有骨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代诗人郑燮;大义凛 然、坚贞不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李大钊。还有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的张思德 同志,他为救战友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是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指导员 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口语交际”是让学生学会即兴发言,习作安排的主题是“心愿”,希望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受到情 感上的熏陶,并将自己的心愿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其中,“交流平台”主要让学生通过赏析一些课文精彩的开头和结尾,然后在此 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写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方法。“词句段运用”一是让我们积累与托物言志有关的诗句,二 是让我们学会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日积月累”则是要求我们积累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俗语, 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3.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重点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难点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古诗三首》 2 课时 《十六年前的回忆》 2 课时 《为人民服务》 2 课时 《金色的鱼钩》 1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0 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通过细致描写一种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马 诗》借咏马、赞马和慨叹马的命运,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但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石灰吟》这首诗 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思想感情。《竹石》通过写 竹,赞美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宁折不弯,绝不向任何恶势力低头的品格。 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 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 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理解的障碍。 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的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他们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1.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从挖掘事物的内在精神品质去把握“志”与“物” 的联结点,从而体会这类诗的“情”与“志”。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分析三首诗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理解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搜集诗作的写作背景。 2 课时 第一课时 1.读懂《马诗》,感知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领悟诗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重点 读懂《马诗》,感知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领悟诗人借马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和“马”有关的古诗呢?(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 首和马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生齐读) 2.同学们见过马吗?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骑的都是战马,非常威武。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诗人借此想表达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 二、自主学习,解决字词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互相交流资料,了解诗人李贺。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清秋:清朗的秋天。 3.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再读古诗,品析感悟 1.指名大声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互相评价。 2.(课件出示一二句)齐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生自由说,教师总结:读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就 像打仗的铁钩。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雪。 (2)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 3.(老师范读三四句)这两句古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1)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骏马啊,什么时候能戴上昂贵的络脑,在战场上奔驰杀敌,为国家立下 功劳? (2)再读古诗,体会作者感受。(表达了诗人急切希望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3)同学们读得很好,尤其是“何当”这两个字,让老师一听就感觉到迫切想上战场为国立功的愿望。 “快走踏清秋”不仅读出了急切之情,似乎还能听到战马奔驰的脚步声。 4.多种形式朗读全诗,男、女生赛读。 四、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指名学生背诵。 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马诗》,古人用他们的双眼洞察了世间万物,发现了 它们内在的精神,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唱响了自己满腔的爱国热情。课余时间,请大家再收集一些与“马”有关的古诗读一读。 马诗{写景:沙如雪、月似钩 抒情{马——金络脑、踏清秋 自己——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读懂《石灰吟》《竹石》,感受古诗意境,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3.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读懂《石灰吟》《竹石》,感受古诗意境,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与志向。 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马诗》。 2.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贺的《马诗》,感受了马驰骋疆场的威武雄姿,体会到了诗人立志 为国立功的伟大抱负。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一起来感受诗人借石灰石、 竹子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二、学习《石灰吟》 1.(解诗题)齐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吟:吟诵。(作者赞颂石灰。) 2.向学生介绍作者于谦。(课件出示相关的资料) 3.读诗文,明诗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停顿,带着感情读。(自读,生范 读,生齐读) (2)大家都读得很有感情,那么谁来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 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 白留在人世间。) (3)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这首诗,思考:诗人赞美了石灰的什么品质?(从容、无畏、 不怕牺牲、清白。)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情感?(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 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体现石灰品质的诗句是哪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4)诗人于谦的一生,可谓历经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的磨难,先是参加科举考试时有状元的文才却被降 格至三甲第九十二名,几乎名落孙山。就因为他不肯对主考官溜须拍马。等他当了官,又因为民请命,严 惩作奸犯科的权贵,屡次受到排挤打压,甚至险些丢了性命。于谦为官廉政,尽显“两袖清风”。请同学 们看一则故事,“两袖清风”成语的由来。(指名读) 4.实践运用: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表现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同学们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哪些吗?(生小组交流) 5.请大家再次齐读这首诗,并尝试着背诵。 三、学习《竹石》1.课件出示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图,及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二者都含有竹,竹四 季青翠,凌霜傲雪,坚韧不拔,是文人歌颂赞美的对象。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首郑燮的诗《竹石》,来看 看在他眼中,竹子是怎样的形象。(板书课题) 2.运用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学习《竹石》。 3.四人一小组根据学习目标交流、合作展示。 自学目标: (1)熟读《竹石》,小组内讨论诗中可以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 (3)这首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诗题: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②诗人:郑燮,著名画家,画的竹子特别有名,《竹石》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③诗意:岩竹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 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依然坚韧挺拔。 ④诗情: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诗人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 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意志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4.古人描写竹子的诗歌有很多,相信大家课外也积累了不少。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说一 说你知道的写竹的诗句。 四、比较异同,体会写法 1.请同学们齐读这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托物言志) 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通过描写一种事物,表现其内在精神,寄托自己的志向和 情操。不同点是赞颂的事物不同,诗人借以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让我们伴着悠扬的乐曲一起来背诵这三首诗,希望同学们学习它们的精神,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2.搜集运用托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的诗歌,用本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古诗三首 Error!托物言志 《古诗三首》选编了《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古诗,从内容上看,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借咏 物表达诗人的志向和情操。我的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根据自学提纲,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按照提示 逐步完成练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诗人借描写的事物所想表达的志向。但也 有不足,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了阻碍。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更高效的课。总而言之, 一节高效、精彩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参与,要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 生成的闪光点,并处理好闪光点中的智慧的火花。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表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 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 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 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父亲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 无比沉痛的心情。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 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1.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 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 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文中“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 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中需通过朗读,再现李大钊烈士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 大钊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体会他对家人的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畏地面对死亡的原因。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4.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感受李大钊对家人的关爱,家人对李大钊的怀念。重点 重点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 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 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深 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4.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介绍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以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 1943 年为纪念李 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赞美了李大钊 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 情。)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除开头外的主体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给你留下印象较深刻的是什么?简单画句子,作批注。 3.默读课文并思考: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讲 1927 年 4 月 28 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第 2~7 自然段):讲李大钊被捕前工作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 8~18 自然段):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 19~29 自然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情形。 第五部分(第 30~33 自然段):讲李大钊被害后,全家人异常悲痛的情形。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体会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3.从课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句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重点朗读、体会描写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李大钊崇高 的革命精神和对家人的关爱。 难点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指 名回答) 2.下面,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一起来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高尚品格又表现 在哪些方面。 二、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2.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3.交流讨论。 a.被捕前: (1)“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 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执着,很负责,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 离开。) (2)“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3)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4)指导朗读。 b.被捕时: (1)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2)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1)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 文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认真想一想:女儿眼里的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 父亲? 3.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 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四、研读结尾,体会写法 (一)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1.这部分主要写的是谁?他们是什么样?(母亲和“我”以及舅老爷,得知父亲被害后万分悲痛) 2.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部分?(沉痛。) 3.为什么要专门用三个段落写这些?(①突出了父亲被害这件事情作者记忆深刻;②表达了作者对父 亲的深切怀念。)(二)回顾第 1 自然段。 1.齐读第 1 自然段。 2.师:读了这段话,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这篇文章是 1943 年写的,李大钊的被难日是 1927 年 4 月 28 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师:什么是被难日呢? 生:就是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3.指明把课文开头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说说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整 篇文章浑然一体。) 4.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 5.1927 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 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 任选一个进行补充。 6.交流展示、评价。 五、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1.(指名说)(1)思想上感受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2)学会了通过语言、神态、 动作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3)文章首尾要呼应,语言要朴实,采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2.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 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坚决地说 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法庭上:安定沉着 坚贞不屈 学习本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然后交流李大钊的品质。学习“被捕前”和“被 捕时”两部分内容时,均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的伟大形象, 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 另外首尾呼应写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写作方法,加上“阅 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接触了更多的革命者,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 12 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 1944 年 9 月 8 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本文通过悼念 张思德同志,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号召人民团结 起来打败敌人。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 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本文实际上讲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是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学生掌握中心后, 进一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以加深学生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理解,同时认识清楚的思路 对表达中心的作用。1.整体教学思路要清晰。上课之前,可以和学生一起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有关张思 德的资料。 2.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3.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讨论。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 考。 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和平时期,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人民服务与珍惜自己的生 命并不矛盾。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3 自然段。 3.理解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文品读,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2.以读代讲,读思结合,读中感悟课文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重点 理清课文层次,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难点 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清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师:搜集相关的资料、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重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点论述的。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同学们,《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这篇课文是毛泽东同志在 1944 年 9 月 8 日,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 为悼念张思德同志而召开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 克服。毛泽东同志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 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树立这样一种 信念:不是人人为我,而是我为人人。 二、学生自学字词 1.查字典,读准“彻、迁、泰、迫、批、鼎、标、牺、炊、葬”等字,了解字意。 2.查工具书,理解“鸿毛、哀思、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精兵简政”等词语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析疑,释疑 学生提出对课文中的字、词、句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加以解决。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层次 1.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2.师生通过讨论,拟出层次提纲: (1)课文是围绕什么主题来讲的?(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也是这次演讲的中心思想。) (2)课文围绕这一中心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①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 重的。(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②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接受正确的批评。(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③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是整个人民 团结起来。) (3)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总说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及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 第二部分(第 2~4 自然段):结合当时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做法。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开追悼会的目的是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准备下节课一起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熟读课文。 为人民服务{提出观点: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具体论述{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正确对待批评 不怕牺牲,团结起来 一切为人民 第二课时 1.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 2.明确课文中心思想,理解这个中心思想是分几层来说的。 3.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背诵课文第 2~3 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2.了解课文中各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 难点 联系实际谈体会,初步树立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启发谈话,明确学习目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初步明确了毛泽东同志这篇讲话的时代背景以及课文内容。本节课 我们着重理解这篇讲话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写的,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论述的,以及我们应该向张思 德同志学习些什么。 二、整体入手,明确中心 1.带着思考自读全文。 2.本文围绕一个怎样的中心思想来写的? 3.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全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来写的。一是标题“为人民服务”提示了讲话的中心;二是“我们 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阐述了我们党及其 领导的军队的性质、宗旨,是作者论述的中心论点。) 三、分段详读,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 1 自然段。 (1)朗读第 1 自然段。 (2)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中的第一、二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一、二句话。 (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完全、彻底。) 2.讲读第 2 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 (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 死,就比鸿毛还轻”? (启发学生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来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 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 (4)小结:这一自然段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5)想想,还有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江姐、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 3.讲读第 3 自然段。 (1)第一大组读课文。 (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会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 (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别人批评;再 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 4.讲读第 4 自然段。 (1)第二大组读课文。 (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 (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定为 4 层) (4)思考:第 1 层与 2、3、4 层是什么关系?(因果) (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 5.讲读第 5 自然段。 (1)第三大组读课文。(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 (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 四、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 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2.写作特点。 (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 (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 为人民服务 {革命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正确对待生死: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正确对待批评: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 为了革命目标:努力奋斗 死得其所 寄托哀思 团结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演讲,是一种强调阐明观点和宣传效果,并注重感情感染的论说方式。 《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理 解课文内容。我选择从“深文浅教”中教会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实践,证明了这节课的安排是合理的,学 生学到了知识,老师教得轻松,收到了实效。从学生的发言中可看出,他们对此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 学生为何对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彻的理解呢?简单地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 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读—想—谈”小学语文教学 模式的探讨。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我可以大胆放手,在学生 实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时,再去帮助他们。 13* 金色的鱼钩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老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 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 为人的崇高品质。 本篇文章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有一定的距离,老班长的所作所为对于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学 生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使学生受到忠于革 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熏陶。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略读课文,教学时可打破“顺着课文次序逐段阅读” 的陈规,从课题入手,先把学生引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文章的中心。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2.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对老班长的深切地怀念、敬仰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 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切的对老班长的怀念、敬仰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 于献身的崇高品质。 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 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 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 书课题,生读课题) 2.有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 工具书解决。 2.小组交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师提示引导) 3.通读课文,指名分段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及时纠正错误。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把握大意。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1935 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 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生交流讨论,师指名回答并板书)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第 3~22 自然段):班长照顾病号 第三部分(第 23~33 自然段):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部分(第 34 自然段):怀念班长 5.默读课文,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不懂的地方,画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教师 巡视,掌握学情,相机指导) (1)从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怎样的人? (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三、细读文本,品析感悟 (一)交流老班长的精神品质 1.学生交流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从对老班长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抓住表 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 们。”(抓住“虽然……但是……”的对比,体会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2.学生品读交流描写老班长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 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②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自由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 朗读,体会班长找食物的不容易。)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①“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②“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 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②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③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 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读出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 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极度虚弱,但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读出战士们心急如焚, 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二)品味金色 1.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 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 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2.小组讨论: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 3.全班交流,评价并补充。 4.师总结:鱼钩虽然生锈了,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将永放金色的光芒。 金色的鱼钩{照顾病号 壮烈牺牲 永远怀念}舍己为人 忠于革命忠于党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困难,我便带着学 生将课文简要地理解了一遍。我发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理解起来更快、更容易些。虽然让学生自学, 互相讨论,但学生交流的效率还不够好,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够深入。看来,略读课文不能一味的放手,老师也要在一旁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处于一知半解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即兴发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养,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 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的精神,还要有出众的口才。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阅历,通过这次活动,能够丰富知识,锻炼表达能力,还能增强记 忆,提高习作水平。 即兴发言是在特定场合下事先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它的特点是就事而发、缘情而发、因人而发、借 机而发,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 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竞赛、表演、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即兴发言的特点,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2.提前打腹稿,做到条理有序,突出重点。 3.即兴发言时,观点明确,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训练、提高学生即兴发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优秀的文化素养和气质风度。 重点 掌握即兴发言的知识和技巧。 难点 培养学生的即兴发言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即兴发言的题目。 1 课时 一、导入 当今社会是开放的信息社会,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开拓的精神,还要有出众的口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内容是即兴发言。 二、创设情境 首先欣赏一段视频《俞敏洪励志即兴演讲》,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人物的语言、声音、动作有什么特点。看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最后请两位同学以“我有一个小小心愿”为题 尝试进行即兴发言。 三、全班交流发言 1.你喜欢哪位,谁的发言让你印象深刻?(评他人的优点,培养谦虚的品质) 2.教师总结出即兴发言的注意事项: ①确定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②提前打腹稿,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重点说什么。 ③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四、全班进行即兴发言训练 1.事先准备一些小纸条,每张小纸条上写一个即兴发言的题目,每个同学抽签选一个话题。 2.分小组进行。各人根据选的话题快速打腹稿,稍作准备。 3.每小组选取一个人进行即兴发言。 4.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1)谁的即兴发言最精彩?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借鉴?自己的发言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老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仪态、发音、语速、内容的选择(有条理)、情感。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口才是人生的必修课。当班里来了新同学,班主任让你代表全班同学表示欢迎时;当你参加爷爷 的寿宴,宴席上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时……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只要多多练习,锻炼自己,就一定能 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2.尝试在课余时间,与同学或其他人的交往中,就某个观点和事件即兴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 即兴发言 打腹稿            有内容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什么 有条件 场合、对象 打动人 本课的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 为主。学生在台上进行“即兴发言”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 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心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但心愿和理想不一样,心愿可以有多个,而理想更远大一些。心愿,就像一 粒刚刚发芽的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本次习作训练的安排就是希望 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写出充满真情、充满想象的文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写作常识,但在某种程度上大都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 结果写出的作文大话、空话、套话、假话较多,所以要引导学生选取亲身经历的事例,写出心愿背后的故 事。 本次习作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环境里说出自己的心愿。引导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知识与技能】 1.畅谈自己的心愿,抒发内心情感。 2.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文从字顺,具体的将心愿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出自己的心愿,并乐于将它写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并表达出自己的一个美好心愿。 2.通过交流与展示,体会大家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对他人的关爱。 重点 引导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难点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充满想象的习作。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心愿”。 2 课时 第一课时 1.能用流利、通顺的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的心愿。 2.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材,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或真实想法紧密相关。 重点 畅谈自己的心愿,抒发内心情感。 难点 围绕主题选材,内容要与现实生活或真实想法相关。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的心中也埋藏着一个个美好的心愿吧,犹如天上的繁星点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打开心门, 诉说自己的心愿吧。 二、说“心愿” 1.学生说出自己想实现的或者没有实现的心愿。(可以是多个) 2.心愿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愿,能够实现的心愿固然美好,那些不能变为现实的心愿 却也不乏为一个美丽的梦想、真诚的愿望。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把自己最想实现的心愿写在纸上, 装进心愿瓶里。 3.谁愿意把你的心愿与我们大家分享?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产生这样的心愿之后自己具体的做法是什么?(指导同学们有条理地描述自己的心愿) 4.同桌互说。 5.畅谈心愿。(抽取心愿瓶中的纸条确定表达心愿者或者是自愿者,教师相机指导及板书) 6.评一评,说的心愿是否表达出了真情实感,是否打动了你。 7.同学们的心愿简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其中有自己的心愿,也有对父母、亲人、朋友的心愿, 既可以是小小的个人的心愿,也可以是对社会、国家的大心愿。 我们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从中选择一个 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 三、课堂小结 美好的心愿,是一份希望,是前进的动力,是精神的寄托……下节课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用手中的 笔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为自己美好的心愿而努力的力量! 心愿{对自己 对别人 对社会}原因、具体做法 第二课时 1.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文从字顺,具体地将心愿写清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重点 将自己的心愿写下来,通过赏析优秀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 难点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将心愿写清楚、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了各自的心愿,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把自己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用笔写下来。 二、习作指导 1.这次的习作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在写作的时候要紧扣话题选材,确定中心。以一个小的切 入口,或就一个点,一个方面的内容来深入地表现主旨。 2.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记叙故事要体现记叙的要素,书信要有书信的格式等等,一定要根据 文章内容明确表达方式。 3.构思成文力求创新。 (1)内容的创新。同学们可以针对话题创新思维,大胆想象,灵活地选择最能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的 内容。 (2)形式的创新。这主要体现在尽可能地运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日记、书信、诗歌、童话等。 三、赏析优秀习作,示范修改 1.范文展示。教师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 2.请一两位代表性的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修改要点: (1)材料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愿。 (2)语句是否通顺,修改写错的字。(3)用赞赏的符号画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四、评改典型问题习作,对照自评 1.教师出示典型问题习作。 2.师生共同评价,交流修改。 3.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4.教师小结。这就是修改作文,读一读,想一想,就会发现作文中的错字、病句、用错的标点等, 然后改正过来就可以了。 五、誊写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心愿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 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心愿能够早 日变为现实。 心愿 搜集材料(合乎要求) 用词准确 语句通顺 这篇习作应该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读了习作要求后,学生能够明确写作内容:心愿的来由、为实现 心愿付出的努力、心愿是否达成。从学生的作文中,我也看到了孩子们的生活状态,很多孩子都笼罩在家 长殷切的期待之下,他们的学习不是完全主动的,所以怎么让孩子主动学习,也是学校、家庭共同关注的 话题。 语文园地 这个语文园地共设了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词句段运用” 安排有两个小板块,第一项内容是看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了解、积累更多关于托 物言志的诗。第二项内容是引导学生发现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 古训,感受古人的智慧。 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但如何让自己的文章吸引读者,那好的开头和结 尾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诗积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古人为了抒发自己的志向,把品格和志向赋予在事物的 身上,引导学生多积累并加以运用。“日积月累”的背诵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 交流平台——老师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古诗——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交流,让学生学会这种写法,多积累古诗。 句子——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日积月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加以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阅读过的好的开头和结尾,知道开头和结尾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2.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很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运用。3.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古训。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讨论、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实现自我学习。 2.通过看图、感悟、诵读,体会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训大意,体会古训蕴含的哲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点 交流好开头、好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指导朗读、背诵古训。 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并在习作中学会运用这种写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积累笔记本。 2 课时 第一课时 1.交流好的开头、结尾,一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联系自己读过的古诗,交流有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重点 交流文章中好的开头和结尾,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总结写好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难点 联系读过的古诗,体会事物在古诗中被赋予的人的品格和志向。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课题)一篇文章和任何美好的东西一样,既要有内在 的美,也要有外在的美。巧妙的开头与结尾就是文章的外在美。为了美化文章的外貌,接下来我们首先来 学习“交流平台”,一起探讨好的开头和结尾的好处。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回顾其开头和结尾。 2.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出重点词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3.交流。 (1)回顾教材中好的开头和结尾。 (2)分析这些开头和结尾的好处。 4.阅读教材中提供的课文的好的开头和结尾,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些 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开头与结尾在写法上首尾呼应,这样写的好处是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更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藏戏》一文的开头连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点出了藏戏的三个特点,增强气势,表达了作者的 民族自豪感。 5.学生分享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开头和结尾,并学着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6.教师小结。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朗读下面地诗句,说说这些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事物。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梅)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 2.学生交流这些事物都被赋予了人怎样的志向与品格。 (1)诗人借赞美竹的坚劲表达了自己正直不阿、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2)诗人表面是赞美梅花的精神,实际上写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胸襟气质和坚贞自守的高尚情操。 (3)诗人借描写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勉励,希望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努力不懈。 3.请同学们联系学过的或看过的古诗,想想还有哪些事物经常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 (1)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兰——孤傲、清高;鸿鹄——志存高远;宝剑——为国效忠,保家卫国;蝉——高洁清远;蜡烛 ——无私奉献;松——坚强不屈。 4.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诗句,体会这种写法。 (2)搜集更多关于借描写事物寄托自己的志向和品格的诗句。 5.请学生尝试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的心声。(所托之物可以参考的有梅、兰、竹、菊、春蚕、粉笔、 橡皮等。)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好的开头:奠定基调、引起下文 好的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词句段运用: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1.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并学会在习作中运用这种写法。 2.初步理解古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教育。搜集、积累古训。 重点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积累背诵古训。 难点 1.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感受古训蕴含的深刻哲理。一、词句段运用 1.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3.多媒体出示教材中关于外貌描写的句子,生齐读。 4.联系课文想一想:上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 的表达效果? 5.同桌讨论,师指名回答,并点评。 二、日积月累 1.多媒体展示古训,自由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 2.全班相互交流这些古训的大概意思,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 3.引导学生谈谈读这些古训后的感受,体会其揭示的人生道理。 4.教师进行总结讲解。 5.尝试背诵。 语文园地 外貌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表达作者的爱憎 展示人物个性特点 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以学生交流为主,让学生意识到好的开头和好的结尾对一篇文章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词句段运用”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去观察发现写法,从而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日积月累”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积累,另一方面要理解这些古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第五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课文以“科学精神”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作出了阐释。两篇文言 文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 引导。《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用事实强调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 中发现真理。《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生物,所以对父亲 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 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大胆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百 多年后的上学方式与今天的不同,告诫当今的小学生,珍惜现在,好好学习。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 题是辩论,“习作”编排的是写科幻故事。“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 积月累”四个板块。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篇文言文。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科学精神,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 语感。 3.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4.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和其他科普作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重点 1.能正确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言文二则》。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科学精神,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 语感。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难点 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文言文二则》 2 课时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 课时 《表里的生物》 2 课时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1 课时 口语交际 1 课时 习作 2 课时 语文园地 2 课时 14 文言文二则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 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 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 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 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 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名篇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古代文学的结晶,也是学生接受经 典文化熏陶的良好载体。教师如果能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带领他们走进古色古香的文言文世界, 那么,这将对学生今后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而小学生朗读能力相对较差,因此,教学时 应在诵读上狠下功夫: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 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学生自己诵读时要求能做到声情并茂,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 2.能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比较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字、词、句的具体思考和分析,进一步感悟两篇文章蕴含的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 2.能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1.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孟子、列子、孔子的资料。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文言文《学弈》,结合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正确、流利地朗读《学弈》,背诵《学弈》。 3.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重点 1.学习文言文《学弈》,结合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正确、流利地朗读《学弈》,背诵《学弈》。 难点 懂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不少文 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 题,齐读课题) 2.“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 的一篇文言文,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学弈》。(简介孟子)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是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诵读,读通读顺为止。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 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学习的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二人师出同门,结果却一成一败,原因何在呢?真的是后一个人的智商不如前一个人么?文中是 怎么说的?找出来读一读。(引导学生读出设问语气) 5.两人的学习态度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学习结果。你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们的学习状态呢?(专 心致志、心不在焉、聚精会神、三心二意、全神贯注、心神不安、一心一意……) 6.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你在学习上有过与弈秋的两个徒弟相同的经历吗?结果怎么样?(学生交流,认识到专心致志对学 习的重要性。) (2)师小结:是啊,无论做什么事,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正如韩愈 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 弈 Error!弗若之矣 第二课时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难点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 真理的精神。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 吗?(生:孔子)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课件出示孔子的头像,并作简介。 师: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博学的人。 师: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吧。 二、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学习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意。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点拨。 (4)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达到熟读的效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两小儿“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借助多媒体“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 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教师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地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两小儿 辩日 {日初出      日中 一儿:如车盖(近) 如盘盂(远) 一儿:沧沧凉凉(远) 如探汤(近)}学无 止境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 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我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这个 故事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两小儿辩日》中我们看到文句对仗工整,两小儿的辩论言之 有理。这也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可见古代儿童说话就讲求逻辑推理性,虽然当时的科学不 发达,没有先进的仪器进行测量、考证,但是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知道 创造发明就是从质疑开始的。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文的标题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 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答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 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 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议论文较少,虽然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学起议论文来仍然有 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与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怎样来阅读议论文。 首先明确本课的中心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学习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通过阅读三个具体事例,懂得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论点的方法。最后,进行仿写练习,学习用具体事例来 说明观点的写法。 1.首先明确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学习 三个具体事例,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再从全文的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 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观点。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事例,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理解。 3.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小练笔,要重视写完后的交流评议,评议的重点是描述的具体事实是否能证 明观点,对具体事实的描述是否能突出重点。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并仿照着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联系具体事例以及生活实际,对比这三个事例,发现事例中的相同点。 2.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重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 3.自主、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受到启发,明白课题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答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 现真理的道理。 2.养成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习惯。重点 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懂得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道理。 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重点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点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含义。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个大问号:同学们,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什么符号?(学生答:问号) 2.教师: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 文。(板书课题) 3.教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导入:为什么说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真理和问号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读通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无独有偶 不可思议 见微知著 (3)画出文中直接描述问号和真理之间关系的语句,并多读几遍。 2.集体反馈,检查自读情况。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的划分,并说明分段理由。(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3.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 点? 生甲:第一个事例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在偶然的机会里“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到 盐酸会变红”,在大量的实验后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乙:第二个事例是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 分相吻合,由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根据米歇尔逊发现的蚯蚓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生丙:第三个事例是一位美国睡眠研究专家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实验, 得出睡觉时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的结论。 4.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 进行论证。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 神。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总结观点 第二课时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重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在写法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谁能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引导学生说对“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2.教师导读:的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经实践检验过的真理。 二、细读探究,认知贯通 1.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是如何用 3 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甲: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坚持 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就有可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三个故事都是 在围绕这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展开的,而这正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乙: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在细小的、司空见惯 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有说明共同点?(都是讲科学家生活中偶然发现问题的故事)在写法上都是按照 什么顺序来介绍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文章在第 1 自然段就开门见山,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 个真理。”这本身就肯定了论点的正确性、普遍性。) 4.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 5.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批注。 6.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文章的结尾是怎样收尾的? 生:作者先用“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一句话,强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一真理的普遍性,然后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见微知著”,善于从看起 来很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真理,能“解决若干个问号”,即坚持不懈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但 见微知著、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文章用华罗庚的一句话进行收尾,总结全文。 三、巩固提升,感悟写法 1.教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懂得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 根求源,就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还掌握了议论文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说 明自己的观点。 2.指名回顾:再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课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 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适当地评价) 3.教师提出练习要求:仿照课文的这一写法,用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 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等。 4.学生仿照着课文写一写。5.集体评议。 6.总结全文。 (1)教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小结,补充强调:“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 人。 (3)集体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见微知著”“!” 1.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学生 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交流、汇 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2.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 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 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16 表里的生物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 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 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 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 的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要抓住文中对人物对话和 心理活动的描写,激发学生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表里的生物》应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大力提倡“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表里的生物”究竟指什么,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并讨论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重点 抓住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重点 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在这个多彩的童年里,一定会有许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今天 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新课学习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其好奇,并相信了父亲的表里有 个“小蝎子”的事。)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3.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 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5.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 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我”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6.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7.指名分角色朗读。 8.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很开心和大家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作者的往事,感 受他的“童真、童趣”。 四、课堂练习 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表里的生物 Error!“我”→父亲的表 第二课时 1.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重点 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一、指生读课文第 1 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第 2~21 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 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拓展与运用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的美好经历。 表里的生物 好奇 天真 探究课文主要讲了“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 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 我在教学时,抓住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想象的丰富。 通过说话练习,学习作者这种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同时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优秀的科幻小说,绝不只是科学知识的形象化、科学技术的情节化。而是要以幻想的方式表现作者对 人生、人性、人类社会的思考。常见的科幻小说往往是立足于现实,想象未来,本文却是立足于未来,反 观现实。作者对教育的反思,就在主人公对现实和过去的感受、想象、判断中凸显出来,引人深思。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接触的课内科幻小说较少,但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因此他们应 该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课文,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科幻小说的阅读经验及相关知识,他们对科幻小说的阅读 可能依然停留在幻想的外在形式上,尚没有思考本篇小说独特内涵的意识。 本堂课重点设计为了解科幻小说基本知识。基于此,理解本篇文章独特的构思:通过梳理情节,把握 人物形象。本堂课难点为品读文本,思考课文内涵。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幻小说,理解课文构思特点。 2.把握课文内容,梳理小说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以文本为依据,思考课文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默读、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现在,努力学习的习惯。 重点 1.了解科幻小说,理解课文构思。 2.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 品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据思考课文内涵。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一些科幻小说。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2.了解机器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环境 1.《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中,“他们”指的是谁,“那时候”又是什么时候? (“他们”就是我们爷爷的爷爷,“那时候”是几个世纪前。) 2.一个生活在几个世纪后的小女孩,怎么会知道“那时候”的事情? (通过一本“真正的书”。) 3.“真正的书”是指什么样的书?玛琪平时看什么书? 4.请你找一找,除书本之外,文中的教育环境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学习地点、执教人员、教学方式、学习氛围) 三、总结科幻小说的特点 1.有现实基础的科学想象:机器老师——网络教学、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2.生活方式改变,但生活的内容却是不变的:学生写作业、母亲教育孩子、玛琪仍在学习分数运 算…… 3.真实的人性:玛琪、托米的性格,对话、思维方式仍和我们一样。 4.总结:科幻小说的构思是基于现实的大胆想象,是人类对科技发展的展望,而不是漫无边际、乱 力怪神的幻想。 (科学性——基于现实;预言性——大胆想象) 四、细读课文,分析人物 玛琪很孤单,无法结交朋友,玛琪对自己的学校很讨厌,因为没有真人老师,有的只是机器人老师。 那个机器老师总让她做地理测试题,而她是出错。机器人老师还没完没了地提问题,让她回答,还要把作 业和试卷塞进机器里去。 五、默读课文,思考从这篇科幻小说中,作者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想法 小说中的玛琪内心非常孤独,没有同伴,她在无趣中学习,她需要同伴,需要交流。小说在反思人类 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的依赖科技手段,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 理健康。小说流露出作者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学习地点 执教人员 教学方式 学习氛围 对于科幻小说,我平时接触也比较少,这就要求我在上课前多了解科幻小说,多阅读科幻小说,在上 课之前做足功课,也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到现在的学习模式是最好的,所以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口语交际:辩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展开辩论,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 待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种辩论会的,辩论会可以开阔思维,锻炼辩者的口头表达能力,查找资料 的能力,搜索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因此,在交际中学会辩论就显得极为重要。 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要主导局势,把握方向,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表演让学生在事迹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然后小 组讨论进行辩论,师生互动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辩论,积极参与辩论。 2.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辩论演练,体会辩论的过程,联系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辩论活动使学生懂得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要全面,就必须和别人进行交流。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辩论的意义在于沟通思想、丰富认识等。 重点 联系有理有据地说明问题,坚持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难点 锻炼倾听别人发言,抓住要点快速应对的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辩题、搜集资料。 1 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片段吗?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可能都很佩服诸葛亮,佩服他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佩服他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其实还有一点也让我们佩服,那就是他雄辩的口才。 (播放影视片段,让学生视觉上感受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这节课,我们也来开展一次辩论,希望同学们 也能练就一番好口才。 二、概念解读,辩论准备 1.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 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2.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辩题,组员抽签决定做正方还是反方。 3.了解辩论内容,学生小组合作为辩论作准备。 (1)搜集证明己方的材料和反驳对方的材料。 (2)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三、小组讨论,明确要求 1.为了使辩论激烈而有序,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讨论时要注意三点(出示课件): (1)明确自己的观点。 (2)要陈述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做到理由充分。 (3)要做好发言准备,做到语句通顺,态度大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激烈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四、畅所欲言,展开辩论 1.刚刚大家抽签决定了正方、反方,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辩论时的要求(出示课件): (1)举止有礼,态度大方,声音洪亮,说话有理有据。 (2)尊重发言人,讲文明,有礼貌,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 2.现在,先请正方一辩阐明自己的观点,注意向对方问好。 3.正方一辩发完言后,请反方一辩阐明自己的观点。(接着请正、反二、三辩补充一辩,并对对方一 辩的观点提出质疑) 4.刚才我们听了各个小组的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他的同学还有你自己的想法吗?哪位勇敢的同学能 告诉老师? 5.同学的发言都很积极,老师认为如果正、反方双方的同学能把自己的意见一条一条地综合起来一 定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你们愿意集中在一起讨论讨论,把意见综合起来吗?那就赶快集中讨论吧! 6.学生组内讨论。 7.现在,请每个小组的正、反方四辩总结观点。 五、小组评议,总结归纳 1.小组交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每个小组组内评议,选出最佳辩手。 3.老师结合每个小组的发言情况,选出每个小组获胜的一方。 4.教师总结:(1)辩论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同一件事每个人的观点不一样很正常,辩论只是让我们知 道考虑问题要多角度。 (2)指出辩论过程中优、缺点。 (3)提出希望: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做到有礼貌会合作:与人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不随意打断 别人的发言,恰当处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与他人融洽、愉快地交流与合作。认真听,注意看:听别人讲 话要认真、有耐心,边听边注意观察对方,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勤思考会发问:能结合发言者说说的主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口语交际 辩论{一辩:提出观点 二、三辩:补充一辩,提出质疑 四辩:总结观点 素质教育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教育。通过辩论看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 应当从中得到启示,即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我要主导局势,把握方向。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这次的习作是写一个科幻故事,而科幻故事的编写,正适合学生的自主写作,放飞想象和创意表达能 力的途径之一。教材安排学生“编写科幻故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有创意的表达能力,激发 学生对编写科幻故事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年级的学生能够根据习作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象的,也是好奇心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 并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和句子,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在谈论如何把现实与想象相结合时,显得 比较困难一些,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图片、画面来激起兴趣。 爱读科幻故事,爱看科幻影视片,这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课始,老师组织学生畅谈自己阅读过的科 幻故事或观看过的科幻影视片,有效地触发学生情趣,引发情感兴奋,让学生浮想联翩。 【知识与技能】 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让学生领悟科幻故事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分组互议方法,让学生无拘无 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想象,敢于幻想的思维方式。 重点 清楚、完整地编写科幻故事。 难点 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相关科幻故事。 2 课时 第一课时 1.清楚、完整地编写科幻故事。 2.从编拟故事过程中接受自我教育。 重点 清楚、完整地编写科幻故事。 难点 反映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①出示相关未来的图片;②看到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③板书习作内容:编写科幻故事 ④认识什么是科幻故事。 1.学生自由介绍自己对科幻故事的认识。 2.教师小结,准确理解概念。 (科幻故事是人们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编写的,其故事中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存在的,或者将来世 界似乎也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些内容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一般是比现代科学要先 进许多年的科学依据。) 二、启发情感,交流阅读 1.谁给大家讲述一个你喜欢的科幻故事? 2.学生自由讲述。 3.让学生谈一谈听到的感受。 4.出示一些电视里的画面。 5.让学生各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描绘自己眼前看不到却已在脑海中形成的一个幻想的世界。 三、自由读习作讨论平台,再交流 1.怎样大胆展开想象?现在还没有发生,或者将来似乎也不可能发生的事是否可以写?为什么? 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小结。 ③板书:现实生活为基础,现代科技发展为依据 2.怎样通过想象反映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怎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①确定一个中心意思。 ②表达情感。 3.怎样把故事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4.为了让自己编写的科幻故事能够吸引读者,该给故事取个什么名字。 5.注意与一般故事的区别: ①闯进未来科学的时间。 “2200 年”的中国少年 “奇妙的农场” (科幻需要创进未来的时间,同样需要闯进未来的空间。) ②鲜活的人物、离奇的故事情节。 ③熔幻想与科学色彩于一炉。 ④熔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炉。 四、习作要求 1.故事情节要生动。 2.要在故事中确定几个角色,要有各自的名字。 3.大胆发挥想象,中心要突出,详略要恰当。 4.作文的内容要具体,要表达一些人们美好的愿望。 五、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现实生活为基础 现代科技发展为依据 一个中心 健康向上的情感 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1.讲评习作。 2.办一期习作专栏。 引导学生通过赏析优秀的习作,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激趣,重温习作要求 二、赏析优秀习作,示范修改 1.范文展示。教师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 2.请有代表性的一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3.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三、评改典型问题习作,对照自评 1.教师出示典型问题习作,共同修改。 2.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3.教师小结。 四、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五、誊写展览 让学生将修改后的习作再认真誊写一遍,然后在“学习园地”张贴展览,同时也鼓励学生向当地报纸 及杂志投稿。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现实生活为基础 现代科技发展为依据 用词造句要妥帖、流畅 这次习作课我采用“激—说—写—改”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运用了自主合作交流方式,从指导学生 放飞思维、构思故事入手,先说后写,从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有序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引导学生在 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共设了四个板块。“交流平台”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 效率。“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个小板块,第一个小板块是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第二个小板块是让学 生体会引用的好处。“书写提示”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楷书,发扬传统文化。“日积月累”是让学生积累文言 文。 整个小学阶段就快结束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我们终身受益,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即 将进入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会频繁起来,这个“语文园地”初步让学生接触一下,为上初中打基础。交流平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 词句段运用——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引用这种修辞。 书写提示——让学生爱写字,写好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日积月累——积累文言文,指导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引用。 4.了解书法家赵孟 及楷书书法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背诵实现自我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书法、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名句,体会名句揭示的哲理。 重点 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背诵名句。 难点 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学会运用;认识书法家赵孟 ,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赵孟 资料,准备临摹书法用的纸张。 2 课时 第一课时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认识到好习惯对成长的重要作用。 2.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重点 交流良好的学习习惯。 难点 1.进一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觉性。 2.借助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1.猜谜语导入:请同学看大屏幕,你能用一个词来说一下这是什么吗?“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 你亲密无间。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 罪人。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整个人生;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身。我到底是谁?我平凡得让你惊奇。 (习惯) 2.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平台”的内容,交流、体会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怎样 的好处。 3.(多媒体出示“交流平台”的内容)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想一想这几段话说的是关于学习哪 些方面的良好习惯。 4.小组交流,汇报。 (1)课外阅读名著,可以提高阅读品位。 (2)边读书边思考,批注下自己的感受,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写完习作后多读几遍,发现问题后用修改符号修改,可以不断完善习作。 (4)不懂向别人请教,或者去读书、查资料,勤问勤查,可以增长知识。 5.师:看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们大有益处。通过这几年学习,你有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请 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甲:我在学习新课前,会对课文进行预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不懂的地方,这样带着问 题听老师讲课,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学生乙:我养成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这可以为我们的习作积累很多素材。 学生丙:我为自己的学习制定了计划,安排好时间,并且在一段时间后,对该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总 结。只有有计划、有总结地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有了许多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养成的,需要同学们持 之以恒。希望通过本次“交流平台”的学习,同学们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定一个学习计划,以帮 助自己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多媒体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并注意加点的字。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赴汤蹈火 2.联系之前学过的文言文,小组内交流加点字的意思。 走:跑。 弗:不。 俱:全,都。 然,这样。 及,达到。 汤,热水。 3.请学生推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4.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仔细听,并进行补充。 5.对照字典中这些词语的解释,看看自己的推想是否符合。 语文园地 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阅读名著 边读书边思考 写完习作后多读几遍 勤问勤查 课前预习、留心观察…… 第二课时 1.体会引用的好处。 2.认识书法家赵孟 ,了解其楷书特点。 3.背诵名句。重点 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引用这种修辞。 难点 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背诵名句。 一、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 ①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②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对我这样如饥似渴阅读的少年来说,它的功用是不言而 喻的。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找出句子中引用部分的内容,小组讨论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与好处。 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4.对照两个句子被引用的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引用时正确使用双引号) 5.运用引用的写法,写一句关于学习或珍惜时间的话。 二、书写提示 1.展示赵孟 的楷书《三门记》。 2.了解楷书,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唐朝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朝赵孟 ),知道楷书的特点。 3.仔细观察《三门记》书法作品,交流你对赵孟 楷书特点的认识。 4.学习临摹,可以买份字帖。 三、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上一单元的“日积月累”我们学习了几句俗语,感受到了古人生活的智慧、通透,本 单元的“日积月累”我们将一起学习几句名言,体会古人对事物发展持有怎样的看法。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 4.学生理解意思,交流感受。 5.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语文园地 Error!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交流为主,但最后我会总结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词句 段运用”我只是引导,仍然以学生查找资料、交流为主。“书写提示”主要是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欲望。理 解名句不能仅仅是积累,还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加以背诵,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 才能引导他们快速背诵。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难忘小学生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本次活动内容较多,共有两大板块: 一是“回忆往事”;二是“依依惜别”。两个板块之间的活动前后承接,紧密相连。本次活动主要的目的是 希望学生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向师生、母校告别,既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之情,也为学生的 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六年来,孩子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 的少年,这既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 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 即将告别学习六年的母校,即将告别一起学习、生活六年的老师、同学,心中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 多的事要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 美好的回忆,我们将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开展本次“难忘小学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忆美好 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1.浏览本单元阅读材料,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计划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内容等列清 楚。除了课文活动建议提出的活动形式以外,还可以把本校和本班的一些特色活动也吸纳到计划中来。如 出一期“再见吧,母校”的黑板报,为学校图书馆修补、整理图书,开展“我为母校捐本书”等活动。 2.“回忆往事”板块 活动建议中提出了三方面:认真读一读阅读材料;写难忘的人和事;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制 作成长纪念册。教学中可以以“成长纪念册”为中心,把各项活动有序地穿插在一起。 (1)认识制作 “成长纪念册”的意义。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 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 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成长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2)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讨论内容主要是确定栏目,如“发展足迹”“多彩生活”“才 艺集萃”“班级之最”“毕业赠言”。成长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所以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书刊 式的纸制成长纪念册,也可以是网页式的多媒体成长纪念册。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成长纪念册,都要充分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 (3)阅读材料—迈好制作成长纪念册的第一步。 3.“依依惜别”板块 (一)筹划一次毕业联欢会。 毕业联欢会可以以班级形式进行,也可以以年级组形式(所有的毕业班合在一起搞活动)进行。前者准 备方便,参与面广;后者气氛热烈,场面隆重。 (二)写信 1.可以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回忆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心声。 2.可以给母校写一封信,提出中肯的建议。 3.还可以给自己写一封信,展望将来的自己,放飞纯真的梦想。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 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用习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依依不舍的感情。 4.制作成长纪念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1956 年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和《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 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2.回忆小学生活,写写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 等。 3.和同学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共同寻找“成长的足迹”,收集材料。 4.同学合作,制作成长纪念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 学的帮助。 重点 学会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难点 制作成长纪念册。 1.读“阅读材料”。 2.师生共同寻找成长的见证:照片、奖状、奖品、评语、作文等。 3.回忆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3 课时 依依惜别 3 课时 回忆往事 第一课时 1.读懂《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饱含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读懂《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饱含的怀念和感恩之情。 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 小学的几年生活,我们有过很多老师,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不是各有特色?今天我们 再来认识几位让学生一直怀念的老师。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简介作者刘绍棠。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的不理解的地方。3.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3)从哪里可以看出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 (4)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2)你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想到了什么? (3)作者在文中赞颂的是什么? 四、交流感悟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回忆往事 老师领进门:尊敬、热爱、感激老师 作文上的红双圈:感激、怀念第二课时 1.回忆小学生活,与同学交流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 次活动。 2.以写作的形式,把对老师、同学的感情表达出来。 重点 回忆小学生活,与同学交流自己难忘的老师和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 动。 难点 以写作的形式,把对老师、同学的感情表达出来。 一、谈话导入 六年来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 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场景,与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位位给人深刻印象的老师、同学,一件件令人难以忘 怀的事…… 二、小组交流,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年来写的日记,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老师概括板书: 难忘的—— 难忘的—— 难忘的—— 3.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然后有条理地讲述。(小组交流,老师巡视)(2)全班交流。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 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3)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 ①要在习作中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真情实感。 ②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③写人:形象典型,表达真情实感。 4.指导写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请你们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 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习前面读过的两篇阅读文章的写法。 (4)动笔完成草稿。 三、修改并完成习作 1.老师根据学生写的习作草稿,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点评优点,同时对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点评时应注意语言艺术,以褒扬和鼓励为主。 2.自改自评。 (1)老师出示学生的一篇习作。请同学们找一找其中写得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2)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3)画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读给全班同学听,其他同学倾听、评价。 3.互评互改。 (1)交换习作。 ①用赞赏的符号画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②你认为他的习作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2)再读习作,全面检查与润色。 4.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习作。 (2)师生评议 四、誊抄习作 回忆往事 难忘的XX{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人:形象典型,表达真情实感 第三课时 1.根据自己填写的时间轴,开展搜集和整理活动,分享难忘回忆,最终制作成长纪念册,珍藏这段 难忘的成长记忆。 2.通过制作成长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 3.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 根据自己填写的时间轴,开展搜集和整理活动,分享难忘回忆,最终制作成长纪念册,珍藏这段难忘 的成长记忆。难点 1.通过制作成长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 2.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时间匆匆,一眨眼我们即将从小学毕业了。六年的时光,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其间与同学 尽情地玩耍,在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这节课,让我们打开记忆的匣子,说说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吧!(板书:回忆往事) 二、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 1.填写时间轴。在时间轴相应的时间点上写上令你印象深刻的人或事(有条件的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1)开心方面的故事:如开展的活动、有趣的课堂、快乐的游戏等。 (2)教益方面的故事:如老师的一次谈话、自己的一次挫折等。 (3)感动方面的故事:有特别意义的物品、让你感动的事情和人等。 (4)委屈方面的故事:令人伤心的往事、自己受过的一次委屈等。 2.组内互相欣赏同学们填的时间轴。 3.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难忘的内容和理由。 4.推荐说得好的同学上台说一说。 5.集体评议好在哪里。 6.结合同学之间的交流情况,补充完善自己的时间轴。 三、制作成长纪念册,珍藏难忘记忆 (一)收集、筛选成长资料 1.联合父母、老师、同学,收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资料。可以是照片,可以是自己的作品,可以是 获奖证书、奖牌,还可以是老师和同学的寄语和祝福。 2.从众多资料中筛选最能反映你小学生活的、有代表性的资料。 (二)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 1.采用“编年体”方式制作成长纪念册,需要按照年级段给资料分类。如“一年级——我上学了” “二年级——我进步了”“三年级——我长大了”…… 2.采用“栏目式”制作成长纪念册,按照不同类别对资料进行分类。“发展足迹”主要收录与学习 相关的资料,如阅读过的书目;“多彩生活”主要收集与课外活动相关的资料,如春游、参观博物馆等; “才艺集萃”主要存放能够代表自己才艺的资料,如表演照片、获奖证书等;“班级之最”可以收集一些 自己在班级里的表现相关的资料;“毕业赠言”专门留给老师和同学来写。 (三)编排成长纪念册 1.给成长纪念册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如“成长纪念册”“阳光下成长”“脚印”“小学印记”等。 2.设计个性化的封面。可以使用成品封面,也可以自己动手画一画,甚至可以用剪纸、折纸做一个 立体的封面。 3.在扉页上写上“卷首语”或“成长感言”,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请老师或家长写。内容可以是回顾 过往,也可以是对以前的总结。短文和诗歌都是不错的选择。 4.按照“编年体”或者“栏目式”编排材料。并给每部分配上小标题和简短的文字介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第一板块“回忆往事”中,大家开展了哪些活动,学到了什么知识。 2.安排下一板块“依依惜别”活动,布置学生准备毕业赠言本,课外学习如何写毕业赠言。初步了 解“依依惜别”板块的活动内容。回忆往事{填写时间轴 制作成长纪念册 学生毕业在即,通过回忆往事的活动激起他们对老师的感恩,对同学们的难忘,对母校的留恋之间, 既对他们进行了教育,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依依惜别 第一课时 1.读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体会作者对青少年的殷殷期望以及对新生力量的赞美之情。 2.读懂《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懂得通过勤奋学习,不断丰富积累去获取成功的道理。 重点 读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体会作者对青少年的殷殷期望以及对新生力量的赞美之情;读懂《聪 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懂得通过勤奋学习,不断丰富积累去获取成功的道理;学习作者用具体事 例阐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 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 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充满生机与活力,值得我们为之歌唱;青少年时期也是学习知识的最 好时期,我们需要抓住时机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不断增长知识。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两篇课文,将给我 们的学习和人生带来怎样的鼓舞与启迪呢?让我们走进课本去看看吧! 二、学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2.学生小组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 (1)诗的第一节连用四个排比句,歌唱了五种事物,这五种事物都具有怎样的共同点? (2)作者为什么要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3)该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这篇演讲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阐明自己的观点的?通过阅读这篇演讲,你受 到了什么启示? 3.教师: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亲身经历,从失败时不气馁,并要善于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及 学习需要坚持不断的努力两个方面说明了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的道理。文章有理有据,既表明了 自己的观点,又带给听众很多启迪和思考。 四、交流感悟 学习了这两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依依惜别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勉励少年、歌唱青春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勤奋学习、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读懂《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他人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的, 并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深厚感情。 重点 读懂《给老师的一封信》,感受他人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的。 难点 1.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深厚感情。 2.写上临别赠言,送上真挚的祝福。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了,你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跟你的老师和好朋友说,或者对你的母校说。接下来我 们先学习一篇文章《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再 通过学习教材中给出的毕业赠言,尝试向你的老师送出真诚的祝福吧! 二、学习《给老师的一封信》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效果。 (1)作者在信中回忆了方老师的哪些事例? (2)作者在信中赞美了方老师的什么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章具有哪些写作特色? 4.以信的形式向老师表达深情,犹如面对面的叙述,仿佛老师就在我们面前,倍感亲切。让我们也 试着向老师倾诉我们的感激之情吧! (1)学生小组讨论:在这封信中,你可以写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2)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a.注意书信的格式。 b.要写出真情实感。 c.抒情和叙事相结合。 (3)学生独立写作。 (4)交流书信,师生点评修改。 4.将自己写的信认真地誊抄在信纸上送给老师。 三、学习《毕业赠言》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赠言,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毕业赠言》包括两组,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学生写给学生的,抒发了惜别之情,感谢 老师的教导,赞美同学的情谊,表达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 3.交流毕业赠言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1)运用以物喻人、排比等方法来写。 (2)有真情实感。 (3)语言简洁优美。 (4)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即写的赠言要因人而异。 4.学写赠言。赠言一般有激励性、祝愿性、褒扬性、怀念性、鞭策性等多种类型。5.学生选择一位最想写的老师,把祝福送给他。 6.出示学生写的赠言,比较哪几位同学写得好,朗读修改。 7.学生之间互写赠言,交换着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8.师生评议再修改,美化赠言,做成一份精致的毕业赠言卡。 依依惜别 {写信:格式;真情实感;抒情和叙事相结合 毕业赠言:以物喻人、排比;真情实感;语言        简洁优美;因人而异 第三课时 1.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2.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重点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难点 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一、谈话导入 六年的光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回忆;六年的相处,让我们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将告别哺育我 们成长的母校和朝夕相处的老师,在此离别之际,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用自己的舞姿、用自己的才华来 锁定我们六年来充满酸甜苦辣的时光。 二、师生讨论,确定主题 1.学生可先自由确定主题,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主题,如,感恩母校、放飞明天、难忘的记忆等, 再通过全体投票的形式确定联欢会主题。 2.交流讨论联欢会的主要流程。 (1)讨论确定本次联欢会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感恩母校、表达深情、展示才艺、欢快向上”几个 关键词语。) (2)回顾看过的各种联欢会有哪些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本次毕业联欢会的主要流程。 (4)针对某组的联欢会流程进行评议和修改。 (5)确定联欢会的主要流程。 3.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活动策划书。 三、明确小组任务,开展筹备工作 1.各小组相同的任务。 (1)各组出二个以上节目,内容不限,人数不限,各组撰写本单元节目的串联词。教师可对如何撰写节 目串联词加以指导。 (2)设计一个全体同学都能参与的互动游戏节目,并撰写该节目游戏规则。 2.根据联欢会整体设计的需要,各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 (1)根据联欢会整体设计的需要,分成不同的任务,并明确任务内容。如邀请参加人员、会场布置、道 具礼品准备、宣传报道等。这些任务由学生讨论商议决定。 (2)各组根据本单元成员特点,申请任务。 如,联欢会上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参加,请校长、任课老师、家长代表发言;某小组根据小组 成员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强的特点,申请“邀请参加人员”的任务,负责写请帖,发邀请函,和领导、老 师、家长沟通等事宜。 3.各小组制定计划,合理分工,完成各自任务。 四、举行毕业联欢会 1.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 2.主持人串联各小组节目。 3.彩排。 4.汇报演出。 5.活动感言。 依依惜别 举办毕业联欢会{确定主题 写策划书 小组分工 活动流程 通过写毕业赠言,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通过筹备毕业联欢会,锻炼 了学生的分工合作的能力,也增进了班级师生的情谊,给同学们的小学生活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古诗词诵读 “古诗词诵读”的十首诗词,都属于小学生必会古诗词的范围。这些诗词或表达爱国之情,或抒发诗 人志向,或赞颂山水之美。 选编十首古诗词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受到古典诗词美的熏陶;二是要加强古诗词的积累。 经过六年的学习之后,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诗歌自学能力和表现能力。师生要以这十首古诗词的学习 为契机,把小学必背古诗词进行整合、拓展,使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有较大的提升。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词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 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 灵活有效地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因此, 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2.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3.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 4.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5.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 领悟学习诗词的方法;理解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喜欢与热爱。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难点 领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作者和古诗词发展的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 1 课时 一、总结归纳,感悟学法 师生一起归纳古诗词的学习步骤(课件出示):1.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2.知作者。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 3.读古诗词。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词。 4.解诗词、释诗意。结合注释,抓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词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 达成共识。 5.发挥想象,体会情感。在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即作者想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 6.再读古诗。入境悟情,感受诗韵,深化认识,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 二、自学诗词,初步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熟十首古诗词。 2.借助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十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三、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背诵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十首古诗词的大意。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1)“采薇”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春夜喜雨》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江上渔者》描写了哪两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理解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春色满园关不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 一首《卜算子》吗? (9)“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 反的诗句吗? (10)《清平乐》这首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有机联系 1.讲述关于十首古诗词的轶闻或趣事。如杜甫的故事、韩愈的故事、苏轼的故事等。 2.拓展阅读古诗词。如《春望》《春日偶成》《钱塘湖春行》《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等。 古诗词诵读{读诗题 知作者 解诗词、释诗意 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让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诗词,从而积累更多的诗词,为学习古文 言文打下基础。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