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
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
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
1.字词学习
本课要求会写 15 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
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风筝、口琴、鞭炮”都是名词。“拌、
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
和记忆。写字时,可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如“截然不同”的“截”字,左下方是四横,
不能写成三横;“醋”字的左半部分不能写成“西”。
2.阅读理解
文中列举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趣味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要指导学
生理清课文脉络。初读课文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
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热爱北
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表达运用
先通过自主读文来感知文本,再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在这种对话中
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通过课文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的对比阅读,品
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搜集关于春节及春节习俗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课时目标
1.会写“醋、饺”等 15 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 35 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板书:春节)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是怎样过春节的?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
风民俗。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北京独
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
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
本产生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预习:指名读生词,注意纠正字音。
课件出示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3.引导学生从生词的音、形、义三方面了解需注意的地方,并相互交流。
4.全班齐读生词。
5.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
么?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
闹、忙碌、喜庆、团圆)
6.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
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
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氛围。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
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
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出示课件: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1)时间顺序: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北京的
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板书: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
月十五→正月十九)
(2)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熬腊八粥、买杂拌儿、节前忙碌、放鞭炮、吃糖、除
夕守岁、拜年、逛庙会等。
4.师生共同完成并订正以上表格。
5.观察上表,你们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6.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北京人过春节
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忙碌、喜庆又团圆
的春节。请大家品读文中自己喜欢的描写春节中重要日子的文段,并试着背一背。
7.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
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 “年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把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自然会发现课文的写作顺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与合作解
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知道作者主要介绍了
重要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且说出了北京的春节给我们的感受。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
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师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1.课件出示填空题,比比谁回答得快。
板块二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1.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
中的哪一幅?
2.小组研读。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
边。
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交流体会和感受。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里,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
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情。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思考: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人们在忙碌
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
④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说你们家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在干些什么。
(2)体会过年的热闹。
①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最大的特点是什
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春节的重要
日子,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学生交流反馈,教师相机指导。(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正
月十五:红火、美丽)
④交流反馈写“除夕”的片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节日喜庆、团圆的气
氛。
课件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
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
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抓住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住“除非、必定”,体
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
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
活动进行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
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⑥过渡:熬过了除夕,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接着正月初一
到来了。
⑦指名学生交流反馈,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重点指导学生一边朗读一
边体会逛庙会时人们的悠闲与快乐。(课件出示:课文第 8、9 自然段)
⑧指名学生读。
⑨过渡: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
么呢?(元宵)
(3)体会正月十五的红火、美丽。
①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课件出示:课文第 11、
12 自然段)
②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
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优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③带着美好快乐的情感,全班齐读第 11、12 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语用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整体结构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文
章片段描写的详略安排,到关注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段的同时,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片段中的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板块二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同学们,看来这篇课文已经在你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
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3)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4.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舒乙的《北京的春节》,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
较:同样是写过年,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5.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住最主要的特点,可
以加入自己的感受等。
6.教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
个多月,作家老舍却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节日最突出
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同学
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写作。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与
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方
法。
▶板书设计
2 腊八粥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 13 个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
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通过读文及拓展阅读,感受亲情给人带来的温暖。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上一课我们从《北京的春节中》了解到腊八这天,北京的家家户户
都要熬腊八粥。老舍先生笔下的腊八粥带着京味儿。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
文,也是写腊八粥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 (解读“腊”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腊 粥 腻 咽 匙 搅 稠 嘟 肿 熬 褐 缸 脏
2.自由读课文,思考:
(1)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
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
(2)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
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
3.介绍作者沈从文。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
锅里的状态?(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运用排比写出
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喜爱)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介绍腊八粥的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腊八粥的香甜诱人,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围绕这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第 2-17 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思路来写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 2-17 自然段)
1.指名学生回答用一个词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等粥)
2.想一想,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小部分?(盼粥、想粥、猜粥、看粥)
3.精读感悟。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
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
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4.盼粥。默读 2——8 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
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
表达八儿喜悦之情吗?
(2)“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
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
迫不及待)
(3)第 4 自然段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指导朗读第 4、5 自然段的人物
对话,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4)怎样理解第 8 自然段的反问句?提示: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
但也只能苦苦等待(板书:苦苦等待)
过渡:八儿多么想让妈妈早点给他端上一碗喷香的腊八粥啊,那么一旦粥煮好了,他想怎么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想粥这一部分
5.想粥。分角色朗读 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的分粥计划体现了什么?
(纯真可爱)
(1)“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2) 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6.猜粥。男生齐读第 13 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1)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
键词画下来。
(2)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奇妙)
7.看粥。师读第 14 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
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
理?(板书:惊异)
(1)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 15 自然段,画出
相关词语。
(2)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 18-19 自然段)
1.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喝粥)
2.齐读第 19 自然段,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腊八粥的美味,家庭
氛围的温馨)3.与“等粥”部分相比,“喝粥”写得比较简略,思考这种写法的好处。
提示: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那些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课下可以抄在的积累
本上。
【课文小结】
本课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
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课文详写了“等粥”的过程,略写“吃粥”,详
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质朴。
【板书设计】
腊八粥
盼 迫不及待
想 苦苦等待
猜 美 妙
看 惊 异
吃 十分美味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带领学生重点
品析。为了让学生体会更准确,我也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形式,以读促
悟。课文的一个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时我也按照这个结构进行讲解,比
如“等粥”这一部分是详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等粥”时人物的急迫心情,我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进行讲解,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主要
内容。不足的是本课没有更多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讲解生字书写方面不
充分,这在以后要改进。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
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
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
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
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
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生字:侯 章 泣 盈 脉 栖 鸦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
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
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
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
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
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
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
讽刺。
9.板书设计:
寒食 春城→飞花 斜柳 不满、讽刺
寒食→权臣 烛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
能看出来?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
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
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
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
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
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
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
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9.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形状→皎皎 动作→擢素手 弄机杼 苦闷思念
织女 结果→终日不成章 原因→泣涕零如雨 分离的悲苦
慨叹— 脉脉相望 不得语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
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
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
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
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
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7.板书设计:
景 地白 树栖鸦 → 清寂明亮
十五夜望月 冷露 湿桂花 → 无声轻盈 思深情长
情 人尽望月 → 思亲之情 委婉动人
秋思谁家? → 委婉发问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行理解诗人的
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理解诗意,然后补充
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像《迢迢牵牛星》的情感则
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在诗中找出答案。总体上学生比
较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
一些会更好,更契合单元主题。
4* 藏戏
【教学目标】
1.积累本课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
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
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钹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
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
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第 5-7 自然段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
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
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 座铁索桥。唐东杰布和七兄妹组成
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
在江上建了 58 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八人组成的藏戏班
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四、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1.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第 1-3 自然段,说说你都读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
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蕴含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
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2.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第 8-18 自然段,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4 自
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5—16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
台的特点;17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 8—14 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
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 15 和 16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
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
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3.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第 8-14 自然
段。
(2)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第 15 和 16 自
然段。
(3)师: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生读第 17 自然段。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
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
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描绘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形成过程以及鲜明的
特色,反映了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形成: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藏戏 特点: 面具的特点及作用
其他特色:舞台、剧情、程式
唱腔、动作、演出时间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
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
所以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读,再一起了解课文的内容、写作顺序、语言风格等。
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顺序来写,内容清晰,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
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在教学时,比较详细的讲了“藏戏的艺术特
色”
对于藏戏的形成则只是让学生了解藏戏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详略处理,
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师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有极大的提高。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
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
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
的习作中去。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欣赏,导入新课
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
预设 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 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 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这节课,我们就来
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可以是查阅资料时知道的,也可以是询问长辈时了解
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板书:家乡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
学生写作的欲望。
板块二 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是家乡的哪种风俗?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说。
(2)教师归纳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传说、风俗,或者有着独特的纪念意义。
(3)谁知道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什么风俗?学生自由发言。
4.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详略得当。作者老舍先生用通俗易懂、
富有“京味儿”的语言,对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北京
春节的热闹及传统节日的习俗。
《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展现了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
情景。
《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句把藏戏的特点写了出来,接着详写藏戏的由来,分述藏戏
的三个特点。
5.说说你在本次习作中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板块三 梳理思路,指导习作
1.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风俗。
(1)要想写好家乡的风俗,得要注意观察家乡风俗活动的特点。
(2)生动、具体地写出风俗活动的场面和细节。
(3)观察时不仅仅是看,还要注意认真地听,要积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4)要注意观察人们的动作和心情变化等细节。
(5)注意观察的顺序。
2.指导写法。
(1)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
(2)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3)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
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4)要把写人、写景、写事、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
息。
板块四 自拟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课件出示:
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将哪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具体介绍?
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4.拟定作文提纲。
【设计意图】写好作文,要选取合适的素材,要有清晰的思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
学生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修改自己的作文。
3.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1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范文赏析
1.范文赏析。
家乡的春节
杨晨曦
照家乡的规矩,从腊月初一就开始新年的预热了。腊八一般是最冷的一天,大家都在
这天熬腊八粥,里面的食材丰富极了,让人闻到就觉得心里暖和。
在过年前,孩子们都喜欢提前准备自己过年时要用的东西。第一种是大家都喜欢买的
花炮或鞭炮,尤其是男孩子,一买一大包。第二种便是又硬又甜的糖或又甜又红的枣,只
要大人一买到,小孩就一抓一大把。
终于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在这一天,鞭炮声接连不断,年味浓浓。街上卖东西的也
多了,尤其是糖和瓜子,孩子们也开心多了,到处是欢声笑语。
虽然别的地方一般是除夕当天才贴春联,但在我的家乡,腊月二十八便开始了。人们
喜气洋洋地一边贴着春联,一边哈哈大笑,显示出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期待已久的除夕之夜终于到来了。这天晚上,鞭炮声比以前多了许多,每分每秒都在
响,人们穿着新衣,做着一道又一道的美味佳肴。外出打工的人,除了万不得已,必定会
回家吃个团圆饭。这天晚上吃完饭,人们便忙了起来,烧香、磕头、拜天、拜地,一刻也
不停。一切活动结束后,除了很小的孩子,一家人都要守岁,听说这么做可以延年益寿。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都要去拜年,互相表达新年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六,多数商店都已经开张。这天也是我最不愿过的一天,因为家里每一个干活
的人都要出去干活。
元宵节是春节期间又一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晚上,人们去城里看灯会,有“二龙戏珠”
“龙凤呈祥”……各形各色,各不相同。人们看完灯会便匆匆赶回来,因为大家都要点蜡
烛、闹花灯,整个村子火红一片,真是一片灯的海洋。
就这样,过完元宵节,春节也就结束了。人们各忙各的,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孩子去
上学,大人去上班,一切就又恢复了平静。
2.教师点评:小作者以时间为序,将春节从“腊八”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元宵节,
将家乡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设计意图】展示优秀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取长补短,主动地提升
自己的写作水平。
板块二 完成习作,学会修改
1.学生根据所写的作文提纲,完成习作。
2.学生自主修改习作。
3.学生交换欣赏习作。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完善习作。
5.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6.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教学反思
指导作文,要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构思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的文章,
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今后习作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在美文欣赏环节,教师朗读范文,让学生结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掌握写作方法,并运用
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让学生明晰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在每次习作中都有所收获。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要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讨论文章哪
些方面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后,学生自由修改,让学生学会诊断,学会创新地修改。让学
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
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 4 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由
交流)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3.交流学习心得。
①《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粥写得简
略。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望吃粥的心理描写,
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色香味美,及一家人温馨美好、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对一家人吃粥这
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
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想好要表
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略。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选材,对表现人
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
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详
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都是“全部”的意思。
“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都是“取得第一”的意思。这样写
的好处是什么?(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重复,让文章表达更生动。)
(二)第二题。
1.课件展示问题: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2.学生自由交流。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书写提示里的文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大小相兼。每个字字形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
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
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被包围部分大小适宜,周围留白越小
越好。
2.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书写速度)
3.师生交流、评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日积月累”的诗句,注意读准“晞(xī)”的读音。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出语意就好。)
3.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表明要珍惜
时间。)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特点介绍事物、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了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
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了解了不同习俗的寓意,同时积累了珍惜时间的古诗词。同学们要学
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抓住特点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了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体验,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了生活体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2 单元教案
5 鲁滨逊漂流记
【教学目标】
1.会写“惧、凄”等 14 个字,正确读写“航海、荒岛”等词语。
2.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3.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阅读原
著的愿望。
【重点难点】重点:
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难点:
体会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阅读原著
的愿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流落到了荒岛上,没有电,没有食
物,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他将怎样在荒岛上生活下去呢?让我们走进英国作
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看一看鲁滨逊是怎样在荒岛上生活的。
板书:鲁滨逊漂流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指导学生认读、书写。 生字:惧 凄 寞 宴 霉 籍 聊 乏 栅 控 贷 剔
袭 覆
3.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笛福。
(2)在预习时,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别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课文
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
(3)了解什么是梗概。(大略的情节。节选是小说中节选的部分,小说
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而梗概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写)
(4)读了梗概,谁能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
个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
(5)梗概中介绍了他遇险后,在岛上都做了些什么?(简略地说,两三
个字:动词+名词:搬物品、搭帐篷、打猎、捕鱼、养山羊、种麦子、救野
人、救船长、回英国)
(6)从梗概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会是什么?(写他在岛上
遇到的困难,他怎样想方设法克服的)
三、阅读梗概,了解内容
1.默读梗概。思考,鲁滨逊面对着哪些困难呢?他又是怎么克服的?指
名学生回答。(先说困难,再说方法)
2.想一想,除了面临物质生活上的苦难,他还面对着什么困难?(孤独 )
3.面对困难,鲁滨逊是怎样做的?读梗概第 4-7 自然段。 4.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
提示:流落荒岛 → 建房定居 → 养羊种麦 → 救“星期五” → 回到英国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浏览节选,体会精彩之处
1.刚才我们读了小说的梗概。在原著中,有很多地方写得引人入胜。接
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节选的精彩片段。先请大家快速浏览,看看这个节
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写了两个内容:一是在岛上的生活情况: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时间,把
船上的东西搬岛上,没有工具用很吃力,每天到处寻找食物。二是对自己生
活的思考:罗列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
2.哪一部分的内容最精彩,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鼓励学生回答)
3.分小组读好处和坏处表,思考,从这个表格里,鲁滨逊对自己的遭遇
有了什么看法?用文中的一词来概括。
(焉知非福)
4.理解焉知非福的意思。 (尽管自己流落到荒岛很不幸,但是通过比较
下来鲁滨逊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这反映了鲁滨逊心态的变化,由沮丧
到乐观)
5.从第 9-10 自然段中,我们看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板书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 6.读句子“总的来说,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
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
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
己。”
小结:正是因为他的乐观向上,他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才不再去抱怨老
天的不公,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才让他的日子越过越好。
鲁滨逊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到
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
难作斗争的信心。
二、深入探究,感受人物
1.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
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
2.哪些事例体现出鲁滨逊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板书坚韧不拔的意志)
面对现实,勇于行动,自己动手改善生存条件;靠十几粒麦种反复收种,
经过四年才吃到自己种的粮食;发现野人后,克服恐惧,勇敢地与之周旋并
救出星期五。
3.哪些事例可以看出鲁滨逊有丰富的生存知识和技能?(板书 丰富的知
识技能)
(1)赶在大风将大船打得粉碎之前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抢运上岛。(知道工
具的重要性)
(2)选址建房:选择了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自我保护意识强、有建筑
的知识和能力)
(3)打猎、种养畜牧(狩猎的技能、时令节气的知识、动植物养殖的知
识和技能)
【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不怕困难,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靠着
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在岛上盖木屋,用记日记的方式排遣、给自己加油打气
等生活情节,表达了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
自立自强 物质:计算时间 收罗工具 搭建住所 聪明能干
解决困难 心理:写日记罗列好处与坏处——焉知非福 积极乐观
【教学反思】
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人生态度,并从其荒岛独立生存的
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
逊战胜困难的经历。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多种形式的
朗读阅读,从读中感悟,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学生不满足
这些只字片语,找来原著进行阅读。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故事大意,能对人物建立初步印象。
2.能概括尼尔斯骑鹅旅行的原因,对尼尔斯的性格进行评价。
3.通过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童话,乐于读童话。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故事大意,能对人物建立初步印象。
难点:
能概括尼尔斯骑鹅旅行的原因,对尼尔斯的性格进行评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播放动画片《骑鹅旅行记》片段,学生观看。
2.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有趣的片段,就是我们要一起来读的《骑鹅
旅行记》,下面请大家先浏览课文内容。
板书:骑鹅旅行记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课文注音的字和词语,指导学生认读。
2.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3.思考: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三、学习课文内容
师:刚才我们给课文内容划分了段落层次,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每个
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1.读第 1-3 自然段,小男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觉得最聪明的做法是
什么?
提示:这三个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讲的是小男孩发现自己变成小人,决
定去找小狐仙讲和。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找小狐仙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2.读第 4-9 自然段。从家禽们的对话中,你觉得小男孩是个怎样的人?
(调皮捣蛋)
3.分角色朗读家禽们的对话,感受童话语言的趣味性。
4.分角色读第 10-21 自然段猫和小男孩的对话,体会课文描写猫发怒的
场面。概括段意:这一部分写男孩被猫给打败了。
5.读第 22-30 自然段,这三头牛为什么这么讨厌小男孩?(因为小男孩
曾经恶作剧捉弄过它们)
6.“男孩想对她们说,过去他对她们不好,现在后悔了,只要告诉他小狐仙在哪里,以后他就再也不捣蛋了”。这句话反映出了什么?(小男孩本性
善良,只是有些淘气,现在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7.读第 31 自然段,这里的描写写出了男孩怎样的心理?(这里细致描写
了男孩环顾自己的家,房屋、耕地、牛棚的景象,表现出男孩对家的留念,
写出了男孩失落和伤心的心理。)
8.“这天天气好极了。水渠里流水潺潺,树上嫩芽满枝,小鸟在耳边欢
唱。”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里属于环境描写和对比描写,用优美欢快的环境与男孩的沮丧
难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男孩内心的难过和失落。
9.读第 37 自然段,引导学生注意老母鹅说的话。老母鹅的话为后文男孩
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0.读第 44-45 自然段,探究尼尔斯骑鹅飞行的原因。因为尼尔斯急切地
想要阻止雄鹅飞走,所以他忘记了自己弱小无力。他想到了父母亲发现雄鹅
飞走了后会很伤心,他不想他们伤心。
11.概括第 31-48 自然段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写男孩与雄鹅一起飞向北
方)
12.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在课文中尼尔斯的性格发生了怎么的转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换?
提示:课文开始时的尼尔斯是凶狠、喜欢恶作剧、非常调皮的孩子,后
来变成了一个安静忧郁的孩子,再后来变成了一个能为父母着想的勇敢的孩
子。他变小之后在鸡的嘲笑下变得礼貌,在与猫争斗后感到羞愧,又在牛的数落下认识到自己从前的错。
【课文小结】
本文节选了小男孩尼尔斯变得很小很小后,遭到了鹅、鸡、猫咪、牛
的报复,对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悔,试图阻止大雄鹅飞走却被带上了
高空的故事片段。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事物。
【板书设计】
变成小人 (1-3) ——无奈
受到家禽的驱赶(4-9) ——气愤
骑鹅旅行记(节选) 被猫打败(10—21) ——羞愧
被牛数落的过错(22—30) ——沮丧
和雄鹅一起飞行(31—48) ——着急
【教学反思】
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导入
本课的时候我放映了《骑鹅旅行记》的动画片片段,这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然后按照课文脉络,了解尼尔斯变小之后寻找小狐仙的遭遇,在
这个过程中分析课文语言,体会童话故事的有趣。学完了本课,学生们对《骑
鹅旅行记》产生了很大兴趣,课外都有阅读,这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
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
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难点:
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
2.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给你们,它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板书)的代表作之一。马克·吐温是世
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语言风趣幽默,亲切自然。(课件出示马克·吐温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
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
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板书:汤姆·索亚历险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人。
3.思考本文的场面描写有哪些特点。
三、学习课文内容
1.默读第 1-3 自然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找到孩子们时的激
动的?
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声音,镇上传来发疯般的钟声、人们高喊着、叮
叮当当地敲响了铁碗铜盆、嘀嘀嗒嗒的喇叭声与人们的喧嚷声、人们的欢呼
等;另一个方面是动作,街道上挤满了衣衫不整却欣喜若狂的人、成群结队
地拥向、拉着,簇拥着、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等,都
表现出人们迎接孩子非常激动和高兴的心理。
2.“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这句话运用了什
么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心情?提示:运用了夸张手法,写人们的眼泪像下雨一般落了满地,写出了人
们喜极而泣、激动得不能自已的心情。
3.概括段意:第 1-3 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汤姆和贝琪失踪后亲人的悲
痛以及他们回来后人们的激动和高兴。
4.读第 4-5 自然段,从汤姆回来后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什么?
5.从汤姆几次摸索寻找出路的历程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6.概括段意:第 4-5 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汤姆讲述他和贝琪在山洞中历
险获救的经过。
7.默读第 6-15 自然段,了解汤姆一行人回到村子后发生的故事。
明确:第 6-15 自然段是第三部分:汤姆探望好朋友哈克和贝琪,得知法
官把山洞锁住了,而乔埃还在洞中。
四、探究课文重难点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汤姆是怎样帮助自己和贝琪离开山洞的?提示:①
独自进行三次摸索找到出口;②说服绝望的贝琪去往出口;③钻出小洞,帮
助贝琪出去;④遇到划船的人请求帮助;
2.学完本课,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汤姆独自三次摸
索寻找出口可以看出汤姆是一个坚持、不放弃、不畏惧、细心的人,从他说
服贝琪去往出口、帮助贝琪钻出小洞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负责、讲义气的人,
从他遇到划船的人请求帮助说明他是一个勇敢大方的孩子。
【课文小结】 本课选取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片段,
该部分描写了汤姆和贝琪失踪时人们的悲痛、回来时人们的激动,以及汤姆
讲述的脱险经历,展现出汤姆坚强勇敢、毫不放弃的个性特点,赞扬了他的
机智、义气和善良。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平安归来 先悲后喜
讲述经历 幽默夸张 坚强勇敢 毫不放弃
探望友人 出乎意料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进行讲解,先让学生默读课文,
读懂课文内容,逐步体会主人的角色形象。学生们在读完课文后都对汤姆有
如此有趣的经历表示兴趣,对原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
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本课的教学中还是有几点值得夸赞的,
紧住关键词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配合板书一目了然。抓住文中
的精彩词语,让学生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3 单元教案
8 匆匆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 5 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这 3 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课文。
3.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
4.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5.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2.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教学策略
1.词语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蒸融”
可以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来理解。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课文的语言中体会人物
的心理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启发学生反思自己
从前是否虚度光阴,并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3.表达运用
课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手
法的表达效果,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从而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生动真切。指导学
生学习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
露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藏、挪”等 5 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这 3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背诵第 1、2 自然段。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忆体验“匆匆”
导入新课,情景体验。
1.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急急忙忙的样子)
2.体验“匆匆”: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追赶时间的体验吗?(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人们赶火车的图片,考试时同学们争分夺秒答题的图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是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时光匆匆,日子一去不复返,时间看不见,摸不着,
朱自清却把流动的时间定格在了文字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匆匆》。
4.搜集作者资料。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同学们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同桌间交流交流
你们所了解的朱自清。(课件出示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介绍)
课件出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
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他
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的知识越接近生活实际,
学生就越感兴趣。因此,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感
受时间的稍纵即逝,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板块二 理解字词入文本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
词语。
2.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
cánɡ
藏
nuó
挪
pái
徘
huí
徊
zhēnɡ
蒸
(1)正音:“藏”在本课读 cánɡ;“蒸”是后鼻音。
(2)指导书写“藏”,提醒学生注意笔顺。(课件出示:“藏”字的笔顺分解图)
3.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
不复返呢?)
(2)这位同学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板书:一去不复返)
(3)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句话是这篇
课文的灵魂。
(5)学生齐读。
我们读书的时候,要特别关注、用心品味这些反复出现、反复强调的词语和句子,因
为它们往往和课文的主题相关,有助于我们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6)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①你从哪些文字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
③反复诵读,在文中圈出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质疑,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对文本形成初步印象,
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三 体会着急和无奈
1.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出来,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要点。
(1)学习体会第 1 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自由读、分组读。
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③重点句子点拨: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
开”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比较,写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
b.第 1 自然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
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⑤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⑥指导朗读第 1 自然段。
(2)学习体会第 2 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第 1 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 2 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
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对话交流: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 1、2 自然段。
【设计意图】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既加强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又
让学生走进了文本。通过读、找、圈、议、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的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比较中感受句中修辞手法的作用,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写出自己的感触。
3.感悟时光匆匆,懂得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点面结合忆旧知
1.汇报上节课在文中找到的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课件出示:
一去不复返 溜 没有声音 没有影子 轻轻悄悄
挪移 匆匆 伶伶俐俐 跨过 飞走 闪过 逃去如飞
2.指名读词语。
3.从这些字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把这些词语再放进课文中读一读。
预设:从这些字词中我感受到了时光的飞逝,时光的匆匆。
4.小结:时间就是这般没有声音,没有影子,这般轻轻悄悄地挪移,这般匆匆溜走,
这般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过,这般逃去如飞,一去不复返。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上一节课所布置的作业,让课文内容历历在目的同时,让学生
再一次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指导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联系
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注重培养学生自读勾画、合作提高的良好学习习惯。
板块二 品读好句悟文采学习第 3 自然段。
1.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课件播放轻音乐,
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听完之后思考: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事,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
(课件出示:第 3 自然段)
预设 1:因为作者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如吃饭、睡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
事,又是每个人都有的真实经历,所以会让我们产生共鸣。
预设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像人一
般伶伶俐俐地跨过;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细腻地刻画
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让我们跟作者一样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3.朗读指导。
(1)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齐读,朗诵。
(2)读出作者的惋惜、无奈之情。
4.仿照课文第 3 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对“时间之流”的感受写下来。
5.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
成。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板块三 把握当下惜时间
1.作者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发出了什么疑问呢?
课件出示: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
匆罢了。
2.作者面对时间的悄然流逝,只能徘徊、匆匆罢了,他真的会任凭时间就这样溜走吗?
面对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你又能做些什么呢?
3.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提示:找到文中“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句。
4.体会“徘徊”在课文中的含义。
“徘徊”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无奈及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热爱生活、
追求进步的青年的精神状态和情绪。他们不满于自己只能处于“徘徊”的状态,不甘虚度
光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力求向上、不断求索的一种精神。教师引导学生珍惜当
下,把握时间,像作者一样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交流有关珍惜时间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6.反复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深刻内涵。在这一连串的问题
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作者的触景生情和对自己深深的责问,从中可以
感受到作者不满自己一直处于“徘徊”的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发出伤时、惜时的
深长感喟。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
飞逝的无奈和惋惜。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注重情感朗读,感受散文之美。
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
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过程。因此,我让学生在读中体
会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惋惜和无奈,以及不甘于现状的情感。这种体验是感同身受的,也
是最长久、最深刻的。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名读、齐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
生受到启发,懂得珍惜当下,把握当下,好好学习的道理。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
全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
具体的物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拟人化,资料袋以及作者对于生活中琐碎小事的细腻
刻画,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写
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9 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会写“媚、蚁”等 13 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
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难点:
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
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那个星期天》。看课题,猜想一下这篇课
文讲述的是什么。
板书:那个星期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生字:媚 砖 蚁 叨 绊 绞 耽 揉 绽 搓 惶 吻
偎
3.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
的变化。
提示: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2-6 自然段。第三部分:第 7 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齐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说明事件和时间。
2.读句子“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作者盼望的时间之长,也从侧面显示作者盼望时的焦急、无奈。
3.想一想,这么漫长的等待,作者的心情会不会发生变化呢?预习后面
的课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上一课学习的生字、词语。
2.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说一说经过漫长的等待,作者的心情发生了什
么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小组接龙读第 2-6 自然段。指导读出不同语气。(第 2 自然段开头要带
着平静、讲述的语气读,读出回忆的感觉,中间要读出肯定,最后一句要读
出一些愉悦;第 4 自然段要读出在等待中,“我”百感无奈,心里急躁,语调
要低沉。)2.第 2 自然段中“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表明了什么?
提示:“我”非常坚定和肯定,表明这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 3 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要吓唬母亲?又为什么忘了吓唬她?
提示:“我”吓唬母亲其实是想和母亲做游;“我”忘了吓唬她是因为
看到母亲提着菜篮子要出去,担心母亲忘了带我出去,所以急着提醒她。
4.“这段时光不好挨”在第 4 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全段的中心句,
总领后文描写的一系列活动。)
5.“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直白写出“我”的心理状态。)
6.第 4 自然中“我”在等待时做了哪些活动,这体现出“我”怎样的心
理状态?(苦苦等候、百无聊赖的心理。)
7.找出第 5 自然段中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焦急不安。
8.第 6 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边、看着、一声不吭”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要带我出去,“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
着她,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用最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9.第 6 自然段描写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
完之后指名学生回答。
10.概括自然段意:第 2-6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
次次的推迟下,由满怀期望变得疑惑焦急再变得一声不吭等待。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
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
脚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什么感受?
提示: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
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惊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惊惶”说明了什么?(“惊惶”
表明母亲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因为繁多的劳作暂
时忽视了“我”的感受。)
3.说说你对“我”的母亲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回答)
4.探究:《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的情感,这两
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5.学习本课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细节描写。
【课文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的一次难忘的星期天,这一天由于母亲的一次次推迟,
“我”的心情由高兴到焦急,再到无奈和失望,表现了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
也体现了无奈心酸而又至纯的母爱。
【板书设计】
(1)母亲答应“我”出去玩 希望、激动
等买完菜出去 焦急、兴奋 难以忘怀的那个星期天 (2-6)等下午去 焦急、无奈 “盼望”
等洗完衣服去 焦急、无奈
(7)希望落空 失望、委屈
【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我”的心情的变化,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采
取小组接龙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本课细节描写很多,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我按照划分的课文层次,
重点分析了第 2-6 自然段中的词句,既有提问,也有讨论交流,多种方式并
举,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目标】
1.阅读习作例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2.完成本单元习作,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3.把内容写具体,能写出情感的变化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
阅读习作例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难点:
完成本单元习作,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本单元的两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习作例文与习作。从本单元的课文中学习
作者的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请大家先看习作例文版块的内容。
板书:习作例文与习作。
二、习作例文
(一)学习《别了,语文课》
1.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批注,感受文章的写作手法。
3.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由讨厌转变为喜欢。作者是这
样表达的:开始时,“我”默书总不合格,因此对语文不感兴趣;经张先生表
扬、教导和送书后,对学语文产生了兴趣;了解“中文的丰富和优美”后,自责以前没有好好学习中文;听爸爸一番话,进一步为移民后将失去学习语
文的机会而伤心,从而珍惜“顶多还有一个月学习中文的时间”,刻苦学习。
(二)学习《阳光的两种用法》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3.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动作、语言、场景描写)
三、习作
1.讲解习作题目。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习作例文,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文章表达情感方法
的体会。让我们一起来看本单元习作的题目:让真情自然流露。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畅快、沮丧、激
动、愧疚……请选择一种印象最深的感受,把事情的经过写下来,表达自己
真实自然的情感。这是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
出真情实感,写出心理变化过程。
2.习作指导。
开头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采用倒叙的方法进行写作,重点描写事情
发生的经过,运用心理描写等方法,写清楚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结尾点题,
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升华文章的主题。
3.学生完成习作,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
导。 4.评出优秀习作,交流学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4 单元教案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
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指导朗读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
味十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
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2.借助注释
为了体现“诗意的古诗”,在设计中,我力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
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马诗》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
子之心。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板书课题:马诗)
【设计意图】选择与“马”相关的成语,用成语填空的形式导入,既紧扣诗题,又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课件出示:
yàn
燕
shān
山
sì
似
jīn
金
luò
络
nǎo
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师生合作读。
教师读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5.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下面理解诗句做铺垫。
板块三 品读古诗,体会诗意
1.默读古诗,启迪质疑。
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自读并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
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
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
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课件出示: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板块四 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
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 岁时在郁闷
悲苦中去世。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
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
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
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
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
“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才
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
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信手拈来、自由释放,所以背诵古诗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石灰吟》《竹石》
▶课时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 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以《马诗》为例,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石灰吟》和《竹石》。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
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
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板块二 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
chuí
锤 /万
záo
凿 /出深山,烈火/
fénshāo
焚 烧 /若等闲。
粉骨/
suì
碎 身/
hún
浑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
《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
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烈火焚烧”与“若
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
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 1421 年考中进士,他为
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
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
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
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
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
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
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将诗歌内容和诗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身临其境
理解作者的心声,明白诗人的志向。在一遍遍的深情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升
华情感的作用。
板块三 学习《竹石》
1.自学,读懂《竹石》。
(1)回顾学习方法:板书“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课件出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其兰、
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
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
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
(1)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预设:
生 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 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生 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
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4)指导朗读。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6)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
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7)熟读成诵。
①指名读。
②齐读。
③练习背诵。
3.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2)默写《竹石》。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
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的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遵循“十六字”规律,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
写写练练。因此,在《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读为重。
古诗教学中,朗读尤其重要,我力求给予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
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这三首古诗都是采
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
古诗。 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品、悟、背的“学诗四字法”,然后让学生小
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
3.以情为魂。
托物言志的诗,抒发的情感尤为强烈。所以,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熟悉写作背
景,再悟文本,让学生于无形中受到情感熏陶。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 15 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
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
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
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二、检查预习情况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
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
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
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
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
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
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
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
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
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
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
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平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
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
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
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
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12 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会写“彻、迁”等 10 个字。正确读写“彻底、泰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3 自然段。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
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为人民服务的
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大家有没有在哪里看到过或者听到过?这几
个字我们可以在一些墙壁上、网站上还有爸爸妈妈的照片上看到,有谁知道
这几个是谁提出来的呢?
二、学习生字词
1.学生通读课文,画出生字,多种形式把握字音和词意。
2.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机正音,检查对字词的理解。
生字:彻 迁 泰 迫 批 鼎 标 牺 炊 葬
3.重点交流的字:“泰”下面是“氺”,不要写成“水”;“鼎”的第六
笔是竖折折。
三、初读感知
1.思考,本文是以什么命题?(中心命题)
作者、演讲时间、场合,简介张思德同志生平事迹(课件展示)
2.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每段向我们讲了什么问题。
四、学习把握
1.学习第一自然段。找出与中心联系最密切的一句(第二句)画出重点词语并理解(完全、彻底)
2.学习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第一句)
围绕中心句论述的方式(先引用名言,再具体阐述,最后肯定张思德的
死比泰山还重)
理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结合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例子来谈一谈理解(江姐、董存瑞、雷锋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是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是他们的人生观。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为人民服务”思想。
二、学习体悟
1.学习第 3 段。找出中心句(最后一句)
(1)这段话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举例和复句论述)
(2)课件展示文段,提问,这段话共有几句?每句说的是什么?是怎样
连起来的?(找到关联词“因为……所以(因果)”“如果……就(假设)”“只
要……就(条件)”;这段话一句紧扣一句,层层递进,联系紧密。先讲不怕
批评再讲不论批评对象和方式,衡量是非的标准只有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3)理解我们党日益壮大、成为执政党的原因。
2.学习第 4 自然段。把握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1)“共同的革命目标”(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怎么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学习第 5 自然段。开追悼会的目的、意义。(寄托哀思,团结人民)
三、总结拓展
1.文章中心,是怎么一层层表达的?(课件展示)
2.联系实际谈体会。
3.背诵课文第 2—3 自然段
【课文小结】
本文是毛主席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讲述了为人民服务
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怕批评吗,
团结互助。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 为人民服务 完全、彻底
为人民服务 逐层论述 → 不怕牺牲、不怕批评、不怕困难
发出号召 → 开追悼会、团结人民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是一直以来学生读起来都比较费劲。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教学时我先仔细讲张思德同志牺牲
的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谈
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大方讲述
自己的感悟。我还采用了对比教学方法,列举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判断
生死是否有意义,引导学生去谈和感受生死的意义。在课上我要求学生联系
生活实际,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这样,学生对文章
的中心印象更加深入。
13*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终于革命、舍己为人
的品质。
3.学习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准备】
长征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还记得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吗,有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
征故事?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红军战士历经艰险,写下无数感
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在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最后
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
2.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找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课件展示重点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1)外貌:快四十岁、布满皱纹、只剩皮包骨(经历长期艰苦斗争、关
爱战友、对党忠诚)
(2)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舍己为人)
硬咽草根鱼骨头→夜里钓鱼摸野菜→耐心劝导小梁→命令战士喝鱼汤→
奄奄一息让鱼汤
3.分角色朗读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1.学生结合课文交流: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
的光芒!
交流理解:老班长这种崇高的精神,鼓舞着三个小战士,也鼓舞着所有
的红军战士,相信他高大的形象也会永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2.创设情境,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
的故事吗?
(注意条理清晰,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
3.感悟语言:文中哪些语言让你觉得非常优美?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
你的感受,再和同学说一说。
4.感情朗读。
【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党的嘱托,为照顾三个
生病的战士走出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党、关爱
战友、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钓鱼不吃鱼 ——→ 忠于革命
老班长
命令病号喝鱼汤 ——→ 舍己为人【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强。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
部分进行朗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撇开枯燥的分析,直接抓住
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朗读。在教学中有两个做法很有效果。一个是问题设计的
针对性强,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说出自己感动的理由,让学生
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个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感受、思考和表达。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 5 单元教案
14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 6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
的内容。
4.懂得《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
点的。
5.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把握故事的内容。
2.懂得 《学弈》中蕴含的道理,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
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在课文的讲解中穿插识字教学,着重指导多音字和通假字。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
在反复的练写中识记。
2.朗读教学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教学,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
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在读中背诵积累。
3.阅读理解本课可以按照“朗读课文——理解内容——领悟道理”的教学思路展开。首先指导学
生朗读文言文;然后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句;最后引导学生试着讲述故事,领悟其中蕴
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学弈》
▶课时目标
1.会写“援、射、俱、弗、矣”5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导入,解读课题
1.故事导入: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还喜欢模仿他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所以他常常玩筑坟墓
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可是孟子又模仿
做生意的人夸口叫卖。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跟
着学生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心里很高兴,认为这里才是适合儿子居住的地方,就不再搬
家了。
2.了解孟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下孟子的生平?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现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
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解释课题。
“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相机出示古人下棋的图片)
4.引导质疑。
教师相机点拨,梳理问题并归纳。(板书:谁学下棋?跟谁学下棋?学的结果怎么样?)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接下来介绍孟子,引入课题,解释课
题,提纲挈领。“疑则有进”,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板块二 指导朗读,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时有困难的地方。
(2)指名读,发现容易读错的词句。2.范读课文,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2)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一些重点句子,适当进行教读。
(3)指导学习多音字:“缴”和“为”。
(4)正音:“为是其智弗若与”一句中的“为”读四声。
课件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指导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
3.反复练读,熟读课文。
(1)让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3)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读通、读顺、读出味道为学习文言文的起点,注重朗读方法的
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动口、动脑、诵读古文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感受到诵读
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言文的特点,又为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了
基础。
板块三 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1.对照注释,理解字词。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理解故事的内容,教师及时指导。
2.合作学习,及时点拨。
(1)同桌合作学习,互相解疑释惑。
(2)教师指导难理解的词句。
①理解“之”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意思。
②学习通假字“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跟“吗”“呢”的作用相同。
③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弗若:不如。然:这样。
3.疏通全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结合注释读懂句子的意思,再将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
(2)小组合作交流课文大意。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采取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学习不等
于放手不管,而是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点拨。小学生对文
言文接触不多,合作学习刚好弥补了学生自学的不足。
板块四 领悟道理,深化认识
1.启发思考,领悟道理。
(1)这两个人是怎么学下棋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
之。
(2)学的结果怎么样?(课件出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3)是什么原因使后一个徒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
如前一个吗?
①学生交流讨论。
②理解句意。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们俩学下棋时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①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
②理解“专心致志”一词。
③词语积累: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这两个人的表现吗?(一心一意心不在焉)
2.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发言,认识到不专
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应当专心致志的意识)
3.练习写字,巩固延伸。
(1)指导写字。(课件田字格中出示:援、射、俱、弗、矣)
(2)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4)展示评价,再次练写。
4.同桌互相讲故事。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此环
节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由文本回到现实,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本课的教
育意义。
▶板书设计
第 2 课时
《两小儿辩日》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
观点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
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
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
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
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
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
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
读能力。
板块三 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边读课文边看注释,把课文读懂。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
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再在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4)课件出示几个句子,并要求完成练习。
课件出示:
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问其故。
及日中则如盘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孰为汝多知乎?
2.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件出示: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 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 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图】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
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
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板块四 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
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
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
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
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
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
指导。
2.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2)拓展阅读: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在课外阅读其他的文言文,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文小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掩耳盗铃》。
(3)拓展活动:同学们,下面的几项拓展活动中,大家可以自行选择一项或几项,
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
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的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搜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开展“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小练笔: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设计意图】在学习《学弈》《两小儿辩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一说学习的过程,
梳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是交给孩子们一把打开文言文知识宝库的钥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激活知识,激发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是关于文言文的,
因此,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新知的生长点,对初步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
义,也合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用讲述故事、名句导入的方式,
拉近了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学习课文当以读为本,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只有在读正确、读熟练的基础上,才能
正确理解课文。教学时,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接着指导读书。比较长的句
子,让学生标出该停顿的地方,才能理解正确。
3.自主学习,自读探究。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
让学生首先把句子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理解,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讲一讲,在小组进
行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15 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 5 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 11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2.朗读指导
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
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
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
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学完本课,
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 5 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 11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
声)
(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
海浪、风等)
(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
充满好奇,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另外,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这是扫清字词障碍的必要环节。
板块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 文 先 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然 后 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 后 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
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
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
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
蝎子。
【设计意图】初读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课文
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通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 11 个词语。
2.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3.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合作学习,深入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
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
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
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
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
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
如——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
界里呢?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
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
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
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
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
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 1 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 2 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
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 3 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心理描写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仅仅了
解“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既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板块二 研读对话,回顾拓展
1.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
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
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
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2.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表里的各种精
密的元件)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
会这么说呢?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
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
说了。
3.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
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4.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
①田字格出示:脆、拦、怖、蟋、蟀。
②教师指导书写“蟀”字:左窄右宽,“率”的第三笔是撇折,不是点。
③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2)布置作业:写一写你儿时的有趣经历或一个发现。
【设计意图】从对题目的理解讲到结尾部分的含义,看起来似乎有些跳跃,事实上,
这样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安排小练笔,用意是让学生把学
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练笔中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注重”:1.注重对课题的理解。
本课题颇有特色,意味深长。探究课题含义,很有必要。用旧式机械手表引入课题
——“表里的生物”,设置悬念:这块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引导学生围绕课
题去质疑,在读中释疑。
2.注重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
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因此,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
容,并教给学生整体感知的方法,即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注重对人物特点的把握。
本次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
出相关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会有目的地阅读。
1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 11 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定理”等 28 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
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
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 11 个字,可分类指导,要着重指导笔顺及关键笔画的书写。“诞、澡、
械、授、涡、纬、砂、域、锲”9 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诞”字右边是“延”,
不要写成“廷”。“逆、庚”2 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庚”字容易写错,要强调笔顺。
2.默读教学
提醒学生在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一边默读一边理顺课文的脉络,
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3.阅读理解
在教学时,按以下步骤进行:由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把握文章内容;引导自主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领悟写作方法,促进读写迁移。每个环节
紧密相关,逐层深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传达的观点。
4.语言表达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进行一次小练笔。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诞、澡、械”等 11 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定理”等 28 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
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
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
题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真理)
(3)理解“真理”: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结: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5)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有亮点,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本环节以标点符号“?”到“!”的变换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
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②先把句子读通顺,再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洗澡 逆时针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②理解重点词语“追根求源”“无独有偶”。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
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②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 文 先 提 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 观 点 , 然 后 列 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有
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的思路写作的,条
理很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层次,设计了填空练习,为学生搭建支架,又
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三 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1)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快速浏览,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2)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谁
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人睡觉时
眼珠的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1)学习有关第一个事例的段落,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表格。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 1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
针方向旋转 反复试验和研究 漩涡旋转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事例 2
事例 3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找到真理
事例 1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
针方向旋转 反复试验和研究 漩涡旋转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事例 2
同一种蚯蚓分布在美国东海岸
和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
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
研究推论 推论地球上大陆和
海洋的形成
事例 3 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 反复观察实验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
动时,他确实正在
做梦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填写表格”这个环节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
首先师生共同填写第一个事例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独立补全表格。设计这个表格的主要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三个事例中了解到真理诞生的过程。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
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归纳叙述顺序。
(1)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2)学生先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3)小结: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
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
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过渡:书上有一段话和大家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请大家找出这个自然段。(第 2 自然
段)
2.理解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
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
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的含义
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
③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3.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
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课件出示: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
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5)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怎样说明作者的观点的?这是本环节要解决的主
要问题。让学生联系前一课时的表格内容,思考它们共同的叙述顺序,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从而引出表达作者具体观点的段落,并深入理解句子,水到渠
成。
板块二 感悟科学精神,总结观点
1.找关键词,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途
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2)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你觉得他们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①见微知著。
a.第 3 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谢皮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见微知著:见到一
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b.指导朗读句子,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
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c.在魏格纳和奥地利医生身上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吗?
d.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
的细枝末节,并能见微知著。
②善于发问。
a.奥地利医生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板书:善于发问)
b.谁来读一读奥地利医生那一连串的问题?
课件出示: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
③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a.启发引导: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做的?魏格纳是怎样做的?奥
地利医生是怎样做的?
b.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2.总结观点,畅谈体会。
(1)总结观点,反复读课题。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
教授,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你
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畅谈体会。
学习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关
键词,使他们心中升腾起敬佩之情。在总结观点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题“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板块三 领悟课文写法,仿写练习
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
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2.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
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也是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一篇短文,论证某句格
言。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3)编写简要的提纲,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提 出 观
点
事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 出 事
例 事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团结就是力
量
总 结 观
点
(4)学生开始写作。(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后去写)
【设计意图】本课后有道“小练笔”,这是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怎样实现从知识到能
力的迁移呢?先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交流如何围绕观点选材,再指导列出提纲。按
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再写起来就不难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用明晰的教学思路打造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明晰的教学思路是关键。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回归整体。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条理。接着让学生
深入理解文中列举的三个具体事例,最后总结观点。这样安排教学过程,思路明晰,有条
不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读
自悟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默读、圈画、思考、交流、汇报……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
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力也得到提高。
3.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作阅读教学的核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我安排了自学生字词、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填表格等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我安排了小练笔……总而言之,我把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当
作阅读教学的核心。
17.150 年后,我们这样上学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未来的上学方式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了解科幻小说,理解课文构思特点。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的方法。
3.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你们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说说
你推测的理由。(唤起学生对未来学校的无限遐想)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走进未来的学校,感受未来学校的学
习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现在我们的学校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鄙夷不屑(xiè) 憎恶(wù)
3.了解课文中四个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憎恶(喜爱 厌恶) 失望(希望 绝望) 鄙夷(崇拜 鄙视) 高傲(谦虚
傲慢)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本文通过对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学校教育模式的假想和反思。文
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
2.通读课文,思考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质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
校有了哪些了解?
(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老师是真人。)
3.默读课文思考: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表格。
现 在 未 来
学习地点 专门的学校 家里
授课老师 真人 机器人学习模式 学习同样的课程,一起学习,
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单独学习,人机对话;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调整
进度
学习氛围 和谐、开心、有趣 讨厌、让人憎恶
四、交流探讨,拓展延伸。
1.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玛琪不喜欢“未来教育”。她厌恶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这
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
时,这样写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本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
技术的演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2.你对未来学校有什么期待?发挥想象,描写一下吧!
(未来的学校足够安全。陌生人不能轻易进入。当我单独走进,或者和一群小伙伴走进时,
系统会自动快速识别,经过认证后“唰”的一声,门就自动打开。等走进了学校,门会自动
关上。)
五、领悟这篇科幻小说的写作特点。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严谨,层次清晰,情节发展中运用了插叙的手法。
150 年后,我们这样上学
1.文章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因为没有
同伴在“笑啊、喊啊”,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以至于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孩子需要同伴,需要交流。
2.文章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依赖科技手段,忽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
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小说深刻流露出作者对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
缺失的担忧。
第 六 单 元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 第一课时 -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
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
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2.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引导学生回忆六年来在校园与老师和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
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
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教师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
划。在制订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 在即
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
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
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
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
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 第二课时 -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常言道“师恩难忘”,今天我们要读的一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回忆自己启蒙
老师的文章。(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你觉得课题的重点词应是哪个词?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
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
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导语:不同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方式不同,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
这位老师的关爱是什么样子的,又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
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
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
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
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 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
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
件好事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
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3.指导学生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4.指导学生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5.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
种感情的。
- 第一课时 -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1.教师: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把我们带进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我们
就要毕业分离了,此时此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2.学生自由阅读“活动建议”。
3.点名反馈,教师归纳。
(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策划并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二、谈话导入。
1.教师:你们观看过哪些晚会?都有哪些节目呢?
2.点名说一说。
3.教师:同学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们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吧!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也可
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无论是哪种规模的联欢会,事先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那么怎样策划
一场毕业联欢会?
三、小组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节目呢?2.点名说一说。
3.教师小结:节目的类型很多,小品、歌舞、话剧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独特,内
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4.小组讨论,制作节目单。
四、讨论制订联欢会的方案。
1.引导学生讨论:联欢会的方案应包括哪些部分?
点名反馈:联欢会的名称、目的、时间、地点、活动准备、流程。
2.教师:活动的准备要做些什么呢?
点名反馈:选好主题、选定节目、撰写主持人台词、布置会场、购买联欢会需要的物品、
编排节目单、写活动方案等。
3.引导学生对这些准备工作进行分工。
4.公布分工结果。
五、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何感受?
作业布置:写一封信,把你想对母校和老师说的话写下来,诉说自己的心声。
六、写临别赠言。
1.教师: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如今我们也将别离,我们可以给老师和同学写写临别
赠言来抒发这种不舍之情。
2.师生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表达对老师的什么感情?
点名反馈: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依恋、赞扬、祝福。
(2)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
点名反馈:可以写回忆、鼓励、祝福、建议……
(3)学生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3.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4.课堂小结。
同学们,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老师的真挚感情和对同
学的依依惜别之情。
5.布置作业:把给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 第二课时 -
一、激情引入,明确主题。人们常常用红烛、园丁、绿叶、春蚕等来比喻老师。的确,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是老师一路
陪伴着我们,是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学习、生活,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期盼我们
快乐成长。在即将毕业之际,让我们为母校和老师写一封信。首先,我们先看一看“阅读材
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看看作者在给老师的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二、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1.了解书信的格式。
大家知道书信的格式吗?
(开头写称呼,并且要顶格写,写上冒号;接下来写正文,也就是信的主要内容;然后写祝福语;
最后,在右下角署名和写日期,日期一定是写在最后的。)
2.自由朗读文章。
怎样理解“您笑着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把我带到座位上”?
(明确:老师和蔼可亲,老师把“我”领进教室,领到座位上,也领进了知识的大门。受到老
师的启发教育,“我”从此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3.谈话激趣,激发写作欲望。
同学们,打开我们记忆的大门,回顾小学生活,浮现在脑海的是老师讲课的身影,是你获得
成绩时那鼓励的微笑,是你犯错时那严厉的目光。老师把自己的微笑化成阳光,把自己的心
血化成雨露,让一棵棵桃李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而当桃李芬芳的时候,我们的老
师也鬓发如霜雪。此时,你的心头一定涌起了一种感恩的情怀。请写一位老师给你带来温
暖的一个片段。
三、阅读《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
1.了解演讲的特点。(演讲稿的开头要有称呼,以引起演讲对象的注意,要使用尊称,这样显
得礼貌、庄重;演讲稿内容要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演讲稿人称上多使用第一人称“我们”,
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增强说服力。)
2.朗读这篇演讲稿,了解其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列举网络带给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呼吁“科
学、文明地使用网络”。)
四、阅读《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激情导入: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
“花季雨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
生长的蓬勃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一位诗人以豪迈的激情为他们创作了一首诗,现在
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2.朗读诗歌。
指导朗读:本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快乐、积极向上,对这类诗歌应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
3.诗歌解读。
(1)第一小节:本小节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列举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点?(修辞手法:排比。事物:“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共
同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
(2)第二小节:这一节有一句与第一节相照应,是哪一句呢?
(明确:“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3)第三小节中的“微风” 和“阳光”代表着什么?
(明确:诗人把自己比喻成“小草”,“快乐或者好的思想”曾使小草“颤抖”过,也就是说
诗人受到过“快乐或者好的思想”的感染和鼓舞。诗人也希望这些“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传播开来,像和煦的春风吹拂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少男少女们,使他们
意志坚定,奋发向上,充满活力。由此可见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
的思想”。)
(4)第四小节中诗人将忧伤抛下,变得年轻,充满梦想,诗人写自己在新事物、新思想的熏陶
下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节是第三小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把忧伤抛在了
一边,变得年轻了,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里暗含诗人自己现在与过去的
对比。诗人在去解放区以前,思想和创作低沉、压抑,虽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但是未能给
人积极向上的勇气。来到延安之后,诗人重新弹奏起生活的琴弦,“又”字说明诗人的“梦
想”和“渴望”曾一度消失,但现在的诗人重拾了它们,同时进一步歌颂了新事物、新思
想。)
4. 作业布置:十二三岁的你,正值花季人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以“青
春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文章或小诗。
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阅读材料中的师生情、同学情,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解
读,课堂中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