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安墩中学高中地理 第二章 1.3 城市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一、高考预测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内涵及主要标志
2.理解城市化的意义和对产业活动的影响
3.近几年高考往往以贴近现实的图表为切入点,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分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考查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城市与工业布局等问题
4.结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发展,考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自学自练
(一)、什么是城市化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
(1)推力因素——使人群离开乡村;(2)拉力因素——使人群来到城市。
3.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
带来__________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__________等的巨大变化。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特点: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________曲线。
2.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
(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____,发展较慢。
(2)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速度很快,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
(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__________,出现__________现象。
3.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__________阶段。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____________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____________减少。
(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3)废渣对城市__________产生影响。
(4)出现城市“______”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__污染和噪声污染。
3.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三、考点讲解
10
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分析
1.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所示: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 价
地形
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气候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局部气候
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可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0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影响
成因
措施
资源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工交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四、堂内练习
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2.在城市化过程中(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 D.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认为,我国城市可用土地资源已接近极限。据此回答3~4题。
4.上述地区城市发展空间紧张的原因是 ( )
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规模较大 ②城市可用土地资源已接近极限,中国粮食安全需要保持耕地红线 ③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停滞 ④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城市中心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洞”
6.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读下面某城市发展阶段图,完成7~8题。
7.能正确反映Ⅱ阶段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两者之间关系的是( )
8.Ⅱ阶段城市不会发生的现象有( )
A.交通问题得以缓解 B.与周边地区温差增大
C.工业污染日益严重 D.农业用地不断减少
读下图,回答9~11题。
10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时期Ⅰ,在城区内建厂,更好的利用城区内各项基础设施
②时期Ⅱ,在城郊地带建设工业小城镇,有利于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③时期Ⅲ,沿城郊交通干线建厂,交通便利
④时期Ⅳ,在城区边缘建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0.若该城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在建设时期Ⅳ拟将交通干线a、b、c、d作为其规划的工业地域发展轴。从保护大气环境因素考虑,合理的发展轴线是( )
A.a、b B.a、c C.b、c D.c、d
11.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该市政府提出了“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列有利于“和谐发展”的措施是( )
①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 ②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③禁止外来人口的迁入 ④兴建别墅,提高居住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五、课后练习
某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
1.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据下表,回答2-3题。
10
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
年份
项目
1950年
1980年
甲
城市数目(个)
1
3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12
176 500
丙
城市人口(万人)
12
65
丁
城市人口比重(%)
2.7
38.6
2.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 ( )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读我国甲、乙两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变化(%)统计图,完成4-6题。
4.两城市发展进入( )
A.城市化阶段 B.郊区城市化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5.甲城市发展水平比乙城市( )
A.高 B.低 C.相同 D.不确定
6.导致两城市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 B.城市中心区危旧房改造与郊区新住宅建设的加快
C.城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 D.城市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阅读我国某市市中心和郊外平原降水、径流、蒸发量对比表,回答7~8题。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mm)
地下径流(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0
267
96
171
377
7.该市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
10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8.要减少该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下图中的M市为某区域的核心城市,读图,回答9~10题。
9.该城市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M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减小 B.M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缩小
C.所在区域城市数目在增多 D.所在区域城市化水平在提高
10.图示信息说明,该城市( )
A.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过程停止 B.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C.交通拥挤,人民生活水平较差 D.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外迁现象
11.下图为“某城市工业集聚规模随时间变化示意图”。符合该城市工业分布和规模变化规律的是( )
A.T1~T5阶段,市区环境逐渐恶化,交通压力增大
B.T1~T3阶段,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
C.T1~T5阶段,市中心工业规模持续扩大
D.T3~T5阶段,郊区工业规模逐渐大于市中心
12.图甲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图乙是该城市2008年不同地点人口变动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0
(1)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则该市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盛行风向最可能是________风。
A.西南偏西 B.西北偏西
C.东北偏东 D.偏北
(2)由此可知,该地最可能是下列哪一个城市 ( )
A.上海 B.孟买 C.新加坡 D.伦敦
(3)该城市道路分布有明显不合理之处,表现在哪里?
(4)2008年该城市的A、B、C、D、E五地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_,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
(5)根据图示信息,简述该城市城市化的发展特征。
答案:
自学自练
(一)1.城市范围 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聚落形态 价值观念
(二)1.“S”形 2.低 郊区城市化 停滞 逆城市化 3.后期成熟 中期加速
(三)1.生物多样性 土地质量 热岛 2.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
堂内练习
1.A
【解析】 A图显示出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市群,符合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A
【解析】 在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D
【解析】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可用土地已开发殆尽。
4.A
【解析】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城市用地紧张的主要原因。
5.C 6.A
【解析】本题结合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中心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7.A
【解析】 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城市功能区分化,城市中心区形成中心商务区,常住人口减少。
10
8.C
【解析】 在城市发展到Ⅱ阶段,工业向郊区分散,工业污染应有所减轻。
9.B 10.B 11.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时期Ⅰ,城市规模小,在城区内设厂,功能区没有发生分化;时期Ⅱ在城市边缘建厂,工厂外迁;时期Ⅲ,随着交通的发展,工厂沿交通线规划建设;时期Ⅳ在城市外围出现工业小城镇。我国东部季风区盛行风为东南风和西北风,合理的工业发展轴应与盛行风向垂直。禁止外来人口迁入和兴建别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课后练习
1.A
【解析】 从图中和谐指数来看,城市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2.B
【解析】此题考查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城市数目、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人口总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变化。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乙反映的工业产值,与城市化无关,故选B。
3.C
【解析】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是城市化进程,与逆城市化无关,故选C。
4.B 5.A 6.D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可知,两城市中心区人口都在减少,而近郊区人口增加迅速,可推断此时两城市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第5题,比较甲、乙两城市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甲城市中心区和远郊区人口都在减少,近郊区人口虽然增加,但整体甲城市人口增长缓慢;但乙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人口增加幅度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表明甲城市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慢,而乙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第6题,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但近年来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根本原因。
7.C 8.D
【解析】 第7题,由表中数据看,城市建设地面硬化,导致市中心下渗减少,径流量增加,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增加。第8题,要减少市中心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就要增加下渗量,最合理的方法是减少不透水的硬化地表比重,推广使用渗水砖。
9.B 10.B
【解析】第9题,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M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可能日益缩小。第10题,图中曲线的变化说明该城市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11.D
【解析】由图可知,T4、T5阶段工业迁往郊区,市中心工业规模缩小,郊区工业规模已大于市区,有利于市区环境和交通压力的缓解。
12解析:(1)由自来水厂的位置,可断定该市河流干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由图甲中工业区的位置,可知该地常年盛行偏西风,再据该地南北两侧工业区的位置进一步断定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南风。(2)由(1)题分析,该地最可能为伦敦,因其终年处于西风带内(北半球西南风)。(3)该城高速公路穿过城区,严重干扰了城内交通。(4)由图乙分析可知,A城人口迁移差额率最小且为负值,而且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故人口不断减少。E城人口迁移差额率最大且为正值,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故其人口增长最快。B城人口迁移差额率为-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相互抵消,人口数量不增不减。(5)据图中城区的变化特点即可分析出其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10
答案:(1)自西南流向东北 A (2)D (3)高速公路穿越老城区。 (4)A E B (5)老城区向四周扩张,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与工业区迁移;可能形成新的卫星城(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