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原因和意义
2、难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为何一胜一败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环节:
【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课前发放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完成1、2题并加以识记,然后思考3、4、5、6题,为课堂合作交流做准备。
1、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2、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222年,孙权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学习小结:(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有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3、4、5题,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3、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为何一胜一败?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包括:①曹操虽实力不如袁绍,但顺应人们渴望安定统一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顺乎民心,这是曹操打败袁绍的根本原因。如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屯田制;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实行以法治军等。这些措施不但使曹操的势力日益壮大,也赢得了人心。加之他能集思广益,重用人才,军事指挥得当。②袁绍虽然兵多粮足,却骄横跋扈,用人多疑,且军纪涣散,因此不得人心。他骄傲轻敌,一意孤行,听不进部下的正确意见,造成军队内部分裂,军心涣散,多次坐失战机。如袁绍对谋士许攸的正确建议,不但未予采纳,反而责怪他,许攸一气之下投降了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降,却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出来迎接。后来,曹操听从许攸的意见,亲自带兵偷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使袁军军心大乱,全线崩溃。
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于少的原因:①曹军人数虽多,但却具有许多弱点:曹军远道而来,十分疲惫;曹军将土大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刚刚降曹的荆州水军怀有戒心,疑虑重重,军心涣散。而孙刘联军则上下齐心,兵精将勇,以逸待劳,士气高昂。②曹操犯了官渡之战中袁绍的错误,自恃兵多粮足,骄傲轻敌,不能采纳正确意见,结果一再中计。③曹操失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时南北统一的条件还未成熟,曹操面临的对手是势力日益壮大的孙刘联军,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能吞并对方。而且曹操的南下打破了南方人民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必然遭到南方人民的抵制。
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结局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不在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能否根据具体的军情进行正确的决策、指挥,也是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提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统治者都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现状,都力图打破均势、统一全国。因此,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较大成就。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分裂中蕴涵着统一的因素。随着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魏国力量壮大,取得了对蜀、吴的明显优势,这就为后来西晋统
2
一准备了条件。
5、课后题 A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可以质疑,也可进行补充。)
教师对各组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疑问。对小组进行恰当评价。
【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6、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曹操阴险狡诈,诸葛亮智慧的化身,这符合历史实际吗?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被贬低和歪曲的,不符合历史真实。 这是因为罗贯中受封建正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曹操所致。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文武全才,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著名诗人。当然受时代和阶级局限,曹操也有狡诈凶残的一面。但纵观曹操的一生,他功大于过,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足智多谋,雄才大略,具有政治远见,能根据千变万化的政治军事形势,运用计谋出奇取胜,这都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但小说《三国演义》把他神化了,被当成是智慧的化身,这是艺术的夸张和虚构。
【归纳总结,构建提升】(学生画知识系统树。)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及时贯彻情感教育,巩固深化知识。
【达标练习,反馈迁移】(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见学案
【教学后记】
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