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学课件 / 历史课件 / 必修2历史课件 /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期末复习ppt课件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复习新史观,新高考 •新的史学观念: 主要是和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历史唯物主义) 不同;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学家在反思过去的阶级斗争 史观,并借鉴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 ; 主要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 观就是其中重要的视角。 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直接在新课程高考中体现出 来。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 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 从范围上看:人类文明包括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 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文明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关涉及到的内容最多,而且政治文明﹑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三个部分几乎是三分天下。  (1)宏观上,从纵向把握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的 线索和规律。从横向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演 变的线索和规律。 (2)微观上把握住历史史实并总结出历史发展阶段特征。 同一地区同一历史时期内部的三种文明之间进行整合。 以中国明清时期为例:    政治文明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历史 史实           特点 总结   阶段 特征   政治制度: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外交政策:      明清海禁 君主专制制度 最终达到顶峰 农业:明代蚕桑﹑棉花种植 面积扩大 手工业:清朝粉彩瓷器工艺的 发明,明清部分行业出现资义 萌芽 商业:明清出现商帮、会馆 传统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但传统经济仍占主导地 位。  李贽﹑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挑战传统﹑ 批判专制。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 儒家正统受到冲击,但没 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 文化主导的地位。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同一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文明的纵向整合; 夏﹑商﹑周 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为纽带,最高权力 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集中。 秦—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断削弱至废除; 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近代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 规律总结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中国早期) 以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为例 西方的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为例 古希腊、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近代西方(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 马克思主义诞生:人民当家作主。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之间文明的比较,能够更好地理解文 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以16-18世纪东西方文明为例 西方 中国 阶段 特征 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明清时期) 政治 文明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物质 文明 传统经济持续发展,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精神 文明 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出现早 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但不是主 流 规律 认识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中国从近代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落后就要挨打, 造成中国近代化的被动与不利,丧失发展良机。整体史观 (即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认为: 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发展的过程; 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 整体史观(即全球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 了历史的横向发展; 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 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 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 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 研究世界历史。) 全球化视野下,单一的考查某个国家的文明进程比较少,往往 是不同国家不同时间内文明进程或现代化道路的综合考查,人 类文明的互相借鉴与学习很重要 近代化史观 (即现代化史)近(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 向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近代”开始于16世纪,从古 代到近代的依据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即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    具体表现: (一)经济上:(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市场化、工业化 ;                       ((  二)政治上:二)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民主化、法制化;                                              (三)思想文化上:(三)思想文化上:科学化、民主化;科学化、民主化;                                             (四)军事上:(四)军事上: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西方化;                                               (五)社会生活上:(五)社会生活上:文明化、西方化文明化、西方化社会史观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以“社会’为历史研究的基本范畴。 它集中研究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 程。 其中社会结构又分为阶级与阶层、社会组织与群体、婚姻与家庭、 社区与人口、社会关系等社会成分的构成以及运行机制; 社会生活包括以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以 教育、医疗、就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运作;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风气、习俗、信仰等精神观念的变化发展及其社 会功能。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 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 。唯物史观: 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 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 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 创造者。 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在新课程地区的高考中已经开始 淡化这种传统的史观。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 必修(Ⅱ)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手工业生产方式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 的加强    专 题 结 构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的中国古代农业 农业耕作方式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          涉及农具、技术、经营方式及制度等。 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的影响: 体现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体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即反映了生产力的 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11)基本形态的演变)基本形态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贵族   土地所有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井田制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现象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这段古文反映中国古 代的那一经济现象?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 的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但长期没有革命性的进步(生产力); 2、小农经济(小农户个体经营)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生产经 营方式);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经济结构); 3)、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4)、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5、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耕地面积增加; (4)水利大面积兴修; (5)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 (6)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 (7)农产品商品化; (8)形成一些特色经济区域; (9)农学著作的问世;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知识拓展与延伸**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原因: (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 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重视水利的兴修; (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7)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封建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                (赋役沉重)   (土地兼并) (2)战争与社会动荡; (3)小农经济规模小、技术落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下。 知识拓展与延伸**中国古代农业的不足: (1)农业经济发展付出了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2)科技含量低。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 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 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 出; (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 低。 这一点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我们都可以看的很明显。 知识拓展与延伸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 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1)有利于安定民生,进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 (2)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也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习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 (1)农业经济发展,要靠政策、科技、人民的劳动; (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 (3)要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促进农业协调发展; (4)农业发展要与环保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知识拓展与延伸二、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A、概念 原始社会晚期 :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 夏 商 周时期 :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明 代 中 后期 :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发展为资本 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 小规模工业生产。 B、产生和发展过程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原始纺织业出现): 工具:陶纺轮、骨梭、骨锥 原料:麻、葛; 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出现茧壳和丝织品 商周: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祭祀蚕神;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玉蚕;《周礼》--“妇功”---“国有六职 汉代: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品种多,技术高 《说文解字》:花色品种达20余种 ; 素色禅衣;起绒锦---唐宋元明沿袭发展; 开通丝绸之路,丝织品大量外销(丝国) (一) 纺织业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 ① ①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棉纺织业普及;棉纺织业普及; 丝织中心:丝织中心: 苏州、苏州、 杭州杭州 ② ②出现出现雇工雇工和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宋代:更大发展:            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 元代:黄道婆和棉纺织技术的发展; 唐中期后:官营纺织业规模大;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分工细、品种多,定州富人何明远。从中可以得出哪些重要信息?冶 铜 青铜 时代: 夏商周 (三代) 商: 出土地点分布广; 生产规模大; 大多为礼制的象征; 铸造工艺水平高。 湖北大冶 铜绿山 矿产开采: 从春秋时期开始 春秋矿井:石、铜 战国:铁质工具 (二) 冶金业    新石器时代:   小件铜器,不是主要生产工具冶 铁 已知最早铁器:春秋晚期 中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铁大体与世界上最早 使用铁器的两河流域、地中海沿岸和埃及 大体同期。 战国燕下都遗址的铁器:淬火的钢件 汉武帝时:铁业官营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燃料:春秋—木炭;汉代—煤炭;北宋—煤 供风形式: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 ——畜力鼓风——水力鼓风                               水排(东汉、杜诗)从商朝到东汉 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 由陶向瓷过渡 唐   代 宋代 清代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彩陶,原始青瓷) 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 (地理位置) (三) 陶瓷业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南青北白系列: 青瓷(越州)白瓷(邢州、景德镇、大邑) 釉下彩绘 (四) 手工业生产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经营目的 规模技术地位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 业 民营手工 业 家庭手工 业(田庄) 获取利润 增加财政收 入、加强中 央集权、满 足官府消费 巩固、经济 基础 不在市场流 通 中 明以后逐渐 占主导地位 大、高 占主导地位 小、低自身消费 交纳赋税 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经营形 态 管理方式 产 品 官营手 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 府贵族生活用品 民营手 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 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家庭手 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 纳赋税(五)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技术水平: 生产部门不断增多、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规模不断 扩大、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功用:从实用到追求艺术性 3、世界地位:长期领先世界,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手工业始终从属于农业,自给自 足的手工业经济。 4、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并 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主导地位; 5、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手 工工场时代; 6手工业的布局与经济重心相适应(尤其是纺织业)。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         《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 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 商业上的特点吗? 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朝 代 市的发展情况 秦 代 严格的法律,明码标价 汉 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南北 朝 草市形成 唐 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宋 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 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繁华 (一) 市场的发展探究: 根据各朝“市”的发展情况,概括“市”发展的趋势。 从城镇到乡镇; 逐渐打破空间限制; 政府和政策逐步放松; 从严格的时限制(“日中而市”)到夜市的出 现 从开始单纯的交换场所到配套设施齐备集吃、 喝、玩、乐为一体的大型服务场所。 布局 管理 服务 时间 地域 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商业区 汉 代: 都市商业集中 新 朝:长安,五都,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 唐 朝: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 朝:汴京、 庙会集市 清 朝:苏州、盛泽镇、全国四大名镇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 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 “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 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 发展) ②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 开明开放的政策) ③交通、货币等 ④旅途盗劫阻碍商业发展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 不断发展; 2、内外贸易全面繁荣(到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 盛转衰); 3、市场形式多样(官和民),商人群体活跃; 4、商业交通、长途贩运发达,水陆商运兴盛; 5、不同时期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6、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 下;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发展艰难而 曲折; 7、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8、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三)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代中后期(15世纪中后期);江南(苏州、 杭州);丝织业。 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①时、地、行业: ②历史条件: ③标志: 雇佣关系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产生 2、基本特征:雇佣劳动 3、发展状况: 明代稀疏出现; 清代继续缓慢发展: 4、发展表现: 手工工场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增多;部门和地区增广 5、发展特点: 地区不平衡性突出;在传统经济压制下缓慢发展;在外国资本主义 经济侵略下夭折、中断。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的加 强6、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A.缺乏资金: 农民贫困;地主商人富有,但都用于买田置房 B.缺乏劳动力:重农抑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C.市场狭小:农民贫困、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政策等影响。 D.技术革新慢。 ②政治因素: 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阻 碍。 ③思想因素:农本商末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④根本: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7、认识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社会进步发 展的总趋势,反映了封建社会在经济上的衰落; ②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微弱的。 ③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还不足以动 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 ④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二)重农抑商 1、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 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开始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明清两代统治 者仍顽固延续。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2、目的: 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 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3、过程: 商鞅变法明确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 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 经济的控制。 唐代实行西汉时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 不得为官的制度。 宋朝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受 歧视的现象开始转变。 明清: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总之,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评价: 性质: 积极: 消极: 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农业经济发展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保障国家安全;维 护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基础;  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人为地割裂农、工、商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商业、 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强化 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 以瓦解;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资本 主义萌芽,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三)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 1、含义: ①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②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②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 ③军事政治:防范外夷的侵略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3、沿革: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 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贸易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 贸易的往来。 4、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有自卫性。 ②沉重打击了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 ③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 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发展特点及相互关系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手工业、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 ③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手工业发展;随着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 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④商品经济繁荣,资~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知识拓展与延伸1)生产工具的进步: 原始社会: 主要石器、木器、骨器——耒耜; 商周时期: 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主要以铜为兵、礼); 春秋战国: 铁制农具出现(铁铲、铁锄); 汉代: 铁农具推广——曲柄锄、大镰; 耧车(播种工具) 唐代: 曲辕犁 筒车(灌溉工具) 作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耕作技术: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A.春秋战国-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出现,铁犁牛耕形成, (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 牛耕标志着中国农用动力的革命;  B.汉代-牛耕普及;铁制农具数量增加; C.东汉-耦犁回转不便,部分地区出现一牛挽犁; D.唐代—曲辕犁; 总体发展:不断改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但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2)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水力、风力) 3)经营方式: 群体协作——个体家庭的“男耕女织”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某些时期庄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耧车: 是一种畜力条播机。曲辕犁示意图 仔细观察曲辕犁有哪些特点: 特点唐代江东地区曲辕犁汉代耦犁汉代耦犁5)水利技术方面: 原始社会后期:原始社会后期: 大禹治水 (疏导)大禹治水 (疏导) 战国:战国: 李冰-都江堰(秦国)李冰-都江堰(秦国)————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郑国-郑国渠(秦国)郑国-郑国渠(秦国)————关中地区成为秦国粮仓关中地区成为秦国粮仓 汉代:汉代: 关中地区水渠、关中井渠(干旱地区的关中地区水渠、关中井渠(干旱地区的““坎儿井坎儿井””)) 东汉:东汉: 王景治黄河王景治黄河 唐代:唐代: 发明筒车、设渠堰使官职发明筒车、设渠堰使官职 明清:明清: 灌溉工具改进灌溉工具改进三 国 曹 魏 翻 车 复 原 图 唐朝筒车复原图 现 代 筒 车灌溉工具国有为名的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   性质: 内容: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                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劳动者的份田,只有 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商周时期:井田制 认识: 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 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实质:承认了私田合法化, 促进土地制度由国有制向私 有制转化。 2)废除: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 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井田制性质、瓦解的原因及过程: (即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1、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瓦解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3、瓦解的过程: 1)瓦解:春秋时各国的税制改革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徭徭 役役 兵兵 役役 (均田、限田)(均田、限田) 封封 建建 国国 家家 佃农佃农 抑抑 制制 兼兼 并并 地主地主 自耕农自耕农 田田 赋赋 人人 头头 税税 田田 赋赋 地地 租租 土土 地地 兼兼 并并 沦为沦为 农民起义农民起义 激化矛盾激化矛盾 新新 的的 封封 建建 国国 家家 新的自耕农新的自耕农 轻轻 徭徭 薄薄 赋赋 死死 亡亡 或或 逃逃 亡亡①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 央集权的加强; 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④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原因: 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土地买卖的合法化; B.危害:小农经济 1、含义: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所谓“男耕女织”,即是小农生产的典型形式)。 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形成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使小农户个体经营成为可能。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农民有少量生产资料,有生产积极性;同时精耕细作。 2、产生时间:春秋战国4、特点: ①生产资料: 农民有少量但分散的土地(因土地私有和  兼并,极易 出现破产逃亡)和生产工具; ②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③经营方法:精耕细作; ④主要内容: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小农业辅之以家庭小 手工业); ⑤ 经济类型: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很少商品交换); ⑥ 农民负担: 沉重的租税剥削和超经济的压迫;5、小农经济的优势: ①①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②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③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精耕细作;农民为生存而努力,推动精耕细作; ④④政府的重农政策。政府的重农政策。 6、局限性 ①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②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③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④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7、评价积极方面:积极方面: ①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两千 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②②是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③③是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封建王朝主要财源; ④④是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⑤顽强抵抗着西方资本主义商品进入中国。 消极方面:消极方面:         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 根源之一。根源之一。 ((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就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它排斥任何先 进的生产力因素,不可能有资本的社会积累,不可能出现社会化的 劳动、协作,不可能采纳先进的技术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小农 经济还是延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阻碍中国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 义的主要因素)。秦朝:市里交易须明码标价 P21 货币为圆形方孔钱汉代: 西汉时已开辟海陆丝路, 商运活跃;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 长安 “东西九市”; P21 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长安和“五都”(洛阳、临淄、邯郸、宛、 成都) P22南北朝时期: “草市”形成,设官管理; P21简要说明古代“草市”的特征及出现的意义。 特征: 远离城镇;交通便利;自然形成;政府管理。 意义:   ①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后来发展为相      对集中的商业中心, ②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朝: “草市”普 遍 “夜市”繁 荣 P21 市发展为常设商业区 商业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称为“ 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 P22— —23宋朝: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 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 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 不绝……”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 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 始稀,五更钟鸣,卖早 市者又开店也。”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 铺席买卖 “市”突破原先的时空限制, 形成商业街P21,23       “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善 的饮食服务设施 都市商业繁盛, 汴京“市井最盛”   P23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 直接监管。 陆游陆游《《杂赋杂赋》》诗诗    P22P22明清时期: 明代:   会馆和商帮出现,都市商业相当繁华;   白银开始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清朝 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 下” 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 如何?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的发 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农业、手工业是商业发展的基础(都建立在高 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基础之上)并成为农耕文明的补充。 商业的发展有力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 无农不富”“无商不活”。 中国古代的商业    ◆徽商与晋商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 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 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 积累起巨额财富。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 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③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区域商人群体形成。 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