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 点一 “ 断发易服 ” 1 . 服饰变化 (1) 西式服饰传入 ① 民间效仿 : 长袍马褂与 西服革履 并行不悖。 ② 政府变革 : 清政府 不得不改革官定服饰制度 ; 民国政府 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 (2) 中国服饰改良 : 中山装 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 2 .“ 断发 ” 辛亥革命后 , 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 》 ,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3 . 不缠足运动 (1) 起因 : 西方 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 (2) 主要活动 : 康有为 首创《不缠足会草例》 , 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 “ 不缠足会 ”, 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 点二报刊与电影 1 . 报刊 (1)19 世纪 , 中国出现 近代报刊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 报纸开始成为抢手货 , 民众开始有了 “ 新闻 ” 的观念。 (2)1872 年创刊的《 申报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社会各阶层民众所欢迎的是各类 通俗性 报刊。 (3) 维新运动 中 , 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 以后 , 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2 . 电影 (1) 放映与观赏 ① 19 世纪末期 , 电影传入中国。 ② 到 20 世纪 30 年代 , 上海 一地就有 30 多所电影院 , 每天去影院的人达 10 万之多。 (2) 影片摄制 ① 1905 年 ,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 定军山 》。 ② 1913 年 , 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难夫难妻 》摄制完成。 ③ 1931 年 ,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歌女红牡丹 》摄制完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移风易俗 1 . 背景 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体现 贵贱尊卑 的日常礼仪。 2 . 表现 (1) 日常礼仪 : 民国之初 , 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 , 代之以鞠躬、握手。 (2) 婚姻风俗 : 变革主要发生在 通商口岸 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 (3) 丧葬习俗 : 19 世纪中期 , 西方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教材图解 观察教材第 57 页 “ 文明婚礼 ” 图片 ,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 提示 (1) 婚姻风俗的变革 : 民主、平等、文明、自由、简约。 (2) 服饰的变化 , 西式服饰与长袍马褂并行。 (3) 发式的变化。 (4) 日常礼仪的变化。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3 . 意义 反映着物质文明的进步 , 折射出人文精神和 民主意识 , 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 . 局限 在广大 内地农村 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 。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 点一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 导入 新礼服兴 , 翎顶补服灭 ; 剪发兴 , 辫子灭 ; 爱国帽兴 , 瓜皮帽灭 ; 天足兴 , 纤足灭 ; 阳历兴 , 阴历灭 ; 鞠躬礼兴 , 跪拜礼灭。 互动探究 (1) 从史料中概括有关近代社会生活的信息。 (2) 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 提示 (1) 服饰变迁 : 由翎顶补服到新礼服 , 由瓜皮帽到爱国帽 ; 习俗变迁 : 由纤足到天足 , 由阴历到阳历 ; 礼仪变迁 : 由跪拜礼到鞠躬礼。 (2) 因素 : 时代潮流 ; 经济发展 ; 社会进步 ; 外来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 从地域看 : 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 , 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2) 从过程看 : 从西方引进 , 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 , 且中西、新旧并存 , 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 (3) 从水平看 : 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 , 可是进展缓慢 , 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4) 从动力看 : 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 典例分析 从甲图到乙图 , 表明 (    )       A .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民国初年的 “ 男子剪辫 ” 带有强制性 , 故从甲图到乙图不能反映出 “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 清初男子 “ 剃发蓄辫 ” 和民国初年男子 “ 剪辫 ” 都带有政治意义 , 故 B 项正确 ;“ 剪辫 ” 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专制与民主之间的斗争 , 故 C 、 D 两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 点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史料 导入 19 世纪以来 , 外报传入中国后 , 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 , 引进 “ 西学 ”, 自办报刊。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循环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上海官商合办的《新报》以及广州的《述报》《广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 广收博览 , 学习吸收洋为中用 , 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 , 都仿效外国报纸。 —— 摘编自 姚福申 《中国编辑史》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互动探究 (1) 根据史料 , 指出中国近代报刊的创办者及其基本内容。 (2) 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 , 探究 19 世纪 70 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提示 (1) 创办者 : 中国知识分子。内容 : 宣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2) 原因 :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 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 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名师精讲 报刊对近代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 传播西方文明 , 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 ,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 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 ,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报刊对夺取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 对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典例分析 1907 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 , 在当时中国的舆论中心上海 , 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 , 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 , 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 ,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 A . 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 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 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 , 带来的影响是 “ 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 ”, 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 故 B 项正确 ; 题干中的历史现象并没有反映报刊具有教化功能 , 排除 A 项 ; 题干并没有反映报纸事业的发展 , 排除 C 项 ;“ 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婉和抗争之声 ” 说明 D 项错误。 答案 B 1 2 3 4 5 1 .19 世纪 60 年代末 , 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 “ 短衫窄裤 , 头戴小草帽 , 口衔烟卷 , 时辰表链 , 特挂胸前 ” 。该地最有可能是 (    )                     A. 天津的租界 B. 杭州的断桥 C. 北京的街头 D. 西安的学堂 解析 据材料可知 : 某地在 19 世纪 60 年代末时装开始西化 , 只有在当时已经对外开放的城市才会出现这种变化 , 天津是在 1860 年的《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 , 与材料时间相符 , 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2 . 下 图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叶浅予先生《叶浅予自传》中的一幅作品 —— 《清末遗童》。先生用淡淡的白描手法不露声色地回忆起 (    )         A. 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行将就木 B. 南京临时政府的移风易俗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火绵绵 D. 南京国民政府的 “ 男子剪辫 ” 1 2 3 4 5 1 2 3 4 5 解析 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 , 强令剪辫子 , 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 2 3 4 5 3 .1909 年 , 《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 报纸于今最有功 , 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 , 不见 ‘ 中央 ’ 有 ‘ 大同 ’( ‘ 中央 ’‘ 大同 ’ 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 。 ” 这一描述表明 (    )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的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控制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报纸于今最有功 , 能教民智渐开通 ”, 可知强调的是报纸的教化作用。 A 、 B 、 D 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选 C 项。 答案 C 1 2 3 4 5 4 .“ 元旦由原来的大年初一 , 变成了 1 月 1 号 ……”, 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B.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 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 D. 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解析 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 直接推动了历法的改革 ,D 项正确。 答案 D 1 2 3 4 5 5 .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 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 , 出现了所谓 “ 四合院欧化 ”,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 : 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菱格子糊纸绢 , 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 …… 如此 , 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 , 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 , 相得益彰。 —— 摘编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 2 3 4 5 ( 1) 根据以上材料 , 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 根据材料二 , 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 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 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 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礼习俗。 (2) 特点 :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 既保存传统 , 又吸收西方优点。因素 : 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3) 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 ; 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 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