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资料简介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一气候复杂多样 1 . 气温和温度带 (1) 气温的分布 ① 冬季 南北气温差异大 , 南方温暖 , 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 。 ② 夏季 南北气温都较高 。 ③ 1 月 0 ℃ 等温线大致沿 秦岭 — 淮河 线分布。 注意 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县的北极村。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 温度带的划分 ① 温度带以 活动积温 为主要指标来划分。 ② 我国温度带从北到南依次是 寒温带 、 中温带 、 暖温带 、 亚热带 、 热带 。此外 ,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 。 知识拓展 温度带的分布 寒温带主要分布在我国最北的漠河附近 , 中温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 暖温带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 亚热带主要分布在秦岭 — 淮河线以南 , 包括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 热带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2 . 降水和干湿地区 (1) 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知识拓展 我国降水分布状况的形成原因 我国降水东多西少是海陆位置造成的 , 东部地区距海近 , 降水多 , 西部地区距海远 , 降水少 ; 降水南多北少是南北方雨季长短不同造成的 , 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雨季时间长 , 降水多。 (2)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不均 , 降水集中在 夏 季 , 华北、东北 地区降水更为集中。 注意 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东北部的火烧寮 ( 降水类型是地形雨 ), 降水最少的地方则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知识拓展 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乞拉朋齐 ( 印度 ), 是世界 “ 雨极 ”; 阿塔卡玛沙漠 ( 南美洲 ), 是世界 “ 干极 ” 。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3) 干湿地区   中国干湿状况 ① 干湿地区的划分与当地的 降水量和蒸发量 有关。 ② 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 , 可将我国划分为 湿润 、 半湿润 、 半干旱 和 干旱 四类干湿地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注意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 — 淮河线分布 , 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3 . 主要气候类型 : 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 季风 气候 , 自南向北依次为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西北部大多为 温带大陆性气候 ; 青藏高原为独特的 高山高原气候 ; 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 垂直 气候特征。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二季风气候显著 1 .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大兴安岭 — 阴山山脉 — 贺兰山 — 巴颜喀拉山 — 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 2 . 夏季风 是制约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 降水主要集中于 夏季 。 3 . 夏季风 的进退影响到中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 , 南方雨季比北方 早 , 比北方 长 ; 如果雨带推进迟缓 , 会导致 “ 南涝北旱 ”, 如果推进迅速 , 则会出现 “ 北涝南旱 ” 。 4 . 中国气候的 大陆性 显著 , 与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比较 , 冬季气温 偏低 , 夏季气温 偏高 。 注意 受夏季风影响是否明显是划分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依据。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三多特殊天气 1 . 寒潮 : 冬 半年可产生 急剧降温、霜冻、大风 , 有时还伴随 雨雪 的天气。 注意 寒潮影响不到的地区大体是青藏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 2 . 梅雨 : 夏 初 , 江淮 流域 , 主要特征是 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 注意 特殊的天气不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 如梅雨适度的话 , 就不能称为气象灾害 ; 如果梅雨过长 , 降水过多 , 则会出现洪涝灾害 ; 梅雨过短或空梅 , 降水偏少 , 则会出现旱灾。 3 . 台风 : 热带 气旋 , 主要影响我国的 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 等沿海地区。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4 . 沙尘暴 : 由于我国北方和西北植被比较稀少 , 沙质土壤较多 , 大风天气频繁 , 在气候比较干旱的 春季 , 很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知识拓展 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 , 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 , 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一般来说 , 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 , 被称作飓风 , 而把在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作台风。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多气象灾害 1 .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 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 等。 2 . 洪涝 是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 , 干旱 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自然灾害。 注意 “ 多特殊天气 ” 和 “ 多气象灾害 ” 讲述的是我国的气候特征 , 而不是天气特征 , 因为两者描述的是我国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升点二 提升点一 提升点一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1) 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 (2) 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的原因 : 提升点二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 纬度位置 纬度因素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 , 各地气候都受到纬度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纬度因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 , 具体总结如下 : ① 气温 : 我国南北跨纬度大 , 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 , 气温就越来越低。比如 : 哈尔滨冰天雪地 , 而海南却热气扑人。 ② 降水 :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比如 : 广州比哈尔滨降水多。 (2) 海陆位置 ① 降水 : 沿海地区降水比内陆降水多 , 越往内地 ( 距海洋越远 ) 降水就越少。比如 : 乌鲁木齐比青岛降水少。 ② 气温 : 冬季 , 沿海比内地气温高 ; 夏季 , 沿海比内地气温低。由沿海向内地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越来越大。比如 : 地处内陆的乌鲁木齐气温的日较差与年较差比沿海地区的青岛要大。 提升点二 提升点一 提升点二 提升点一 (3) 地形因素 ① 降水 : 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比如 :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我国台湾省台湾山脉东侧的火烧寮 , 就是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的原因。 ② 气温 : 同纬度地区 , 海拔越高 , 气温越低 ; 山地阳坡要比阴坡气温高。比如 : 我国有很多高大山地 , 其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 , 形成了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 P 33 活动 1 . 画图略。  1 月 0 ℃ 等温线与秦岭 — 淮河线大致吻合。 2 .1 月 , 中国南北温差约为 50 ℃ ;7 月 , 中国南北温差 8 ℃ 左右 ; 夏季普遍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北方虽然太阳高度较低 , 但白昼时间长 ( 日照时间长 ); 而南方虽然太阳高度较大 , 但白昼时间相对较短 , 又多阴雨天气 , 南北方向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不大。 3 . 玲玲的说法正确 , 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省北部的漠河 ( 极端最低气温达 -48 ℃ ); 贝贝的说法错误 , 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7 月平均气温在 8 ℃ 以下 ), 主要原因是地势高。 P 36 活动 1 .(1) 广州、武汉、乌鲁木齐 3 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为 : 广州 > 武汉 > 乌鲁木齐 , 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的趋势。 (2) 广州、武汉、哈尔滨 3 个城市总体上呈现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 降水集中于夏季 ; 南方雨季长 , 年降水量多 , 北方雨季短 , 年降水量少。 2 . 画图略。 中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P 38~39 活动 1 . 查找干湿地区的分界线略。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 半干旱区与干旱区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 . 见下表内容 : 3 .(1) 亚洲象 : 湿热 ( 热带季风气候 ); 野骆驼 : 干旱 ( 温带大陆性气候 ); 藏羚羊 : 干冷 ( 高山高原气候 ) 。 (2) 如我国南北方农作物的差异 ( 南稻北麦 ), 进一步影响居民饮食习惯的不同 ; 又如我国降水的差异影响传统民居屋顶形态的差异 ( 南尖北平 ) 等。 P 41~42 活动 1 . 自上而下依次为 : 年降水量自 ( 东南沿海 ) 向 ( 西北内陆 ) 递减 降水 ( 季节 ) 分配不均 , 主要集中于 ( 夏 ) 季 降水的 ( 年际 ) 变化大 2 . 本题答案开放 , 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 优点 : 夏季高温多雨 , 雨热同期 , 有利于生物的生长 ; 缺点 : 夏季风的不稳定 , 易出现旱涝灾害等。 3 . 要求从季风气候的特点入手 , 来谈季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P 45 活动 建议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活动的要求 , 能说出家乡所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的名称、危害和应对办法 ; 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通过该活动 , 能够明白自己可能面对的气象灾害 , 形成必要的防灾减灾意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