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各位老师,大家好!让我们共同交流 2021 届“ 3+1+2 ”新高考模式下高三复习备考的内容! 新高考新在 哪里? 选科 组合、学习内容、复习方案、新高考命题方向、特点等等 有根,就会 重生 --- 新高考( 3+1+2 )模式下高三一轮复习策略研究 2021 一 ·2021 高考新动态 2020 年全国卷评析 2020 年高考地理命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助力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 体 系 试题 以稳为主,在题型与结构、呈现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基本延续近些年的特点,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稳中有新,紧扣主干内容,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试题既科学地表达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精髓, 又 较 符合 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在“稳”与“变”的权衡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 是实现好的教育,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来引导教育,一定要把关注点放在教育上而不是招生上,好的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有大胆设想及创新的机会。承载健全人格、勤勉精神;培养学术潜质,创新意识的教育目标。 新高考改革的新 趋势是要 增强选拔 性,重视考察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描述地理位置 认识区域特征 比较区域差异 评价区域环境 高考 新 动态 背景 时代背景是 考试 命题 必须 考虑的首选项,时代是出卷人,考生是答卷人 , 所以备考 必须 关注时代的发展。 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一项高利害考试(指涉及人数众多、影响范围广,依据考试结果做出的决定或选择将影响重大利益,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治理功能的考试),它的命题和答题必然要与时代背景、国家发展密切相关 。 - 2021 高考 - 出题新标准是什么 ?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内容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2 个领域, 不仅要解释过去发生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更重要的是服务现在、预测未来。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 课标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存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于涵,在 《中国高教研究》撰文 ,就"一核四层四翼 ” 的高考评价体系、全面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提升考试质量等发表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对把握 2021 年 高考命题趋向、指导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吃透今年高考真 题,等于抢先拿下明年 60% 以上的分数 。 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备考支撑)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实施路径。依据 《地理课程标准》 , 参考 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依据高中 课程标准 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 探索 后期 高中 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科 的改革实施路径,全面推进地理科考试内容改革 ,科学 构建地理科考试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 等 内容,有利于促进地理科考试由 “ 知识能力立意 ” 评价向 “ 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 ” 评价转变,以提升地理科考试质量,助力高中地理育人方式改革 。 高考 评价体系主要由 “一核”“四层”“四翼” 三部分内容组成 。 其中 ,“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2020 全国卷 1】 治 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图 1 )。 据此完成 1-3 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A. 增加 耕地面积 B . 防治 水土流失 C . 改善人居 环境 D . 提高作物 产量 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 . 优化农业 结构 B . 方便田间 耕作 C . 健全公共 服务 D . 提高耕地 肥力 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紧张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 ① ③   B . ①④ C . ② ③ D. ② ④ C B C 沟道地形复杂、洪水集中、生态脆弱,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是治沟造地的难点。延安市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按照坝、渠、田、路、树综合配套,留足水道、畅通行洪、先渗后溢、保持水土、防涝防洪防盐碱的思路,采取适度开挖、分级削坡,以坝控制、层层设防,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工程措施,解决了沟坡稳定、工程防洪安全、植被恢复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切断了泥沙输移的通道,确保了农田安全,防止了开挖面、取土场、农田、田间道路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效的保持了水土资源,实现了科学治沟造地 。 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2020 全国卷 1】 利用 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图 3 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 7 ~ 8 题 。 7. 参照图 3 ,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 宽 A . ① ③  B. ① ④ C . ② ③ D . ②④ 8. 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 其 A . 取水难度大 B. 开采周期长  C. 水质较差 D. 储量 较少 大型挖泥船 是国之重器, 填海造岛 神器, 是一种技术难度很高的特殊用途工程船 , 经过二十多年来我国技术工作者的刻苦研发制造,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挖泥船如今已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国家,如今我国生产的各种挖泥船遍布全世界,在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了全球 领先。体现了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中国质量,让世界惊奇、国人引以为荣的巨大成就。 B D 试题通过海上人工岛的背景知识,考查地下淡水区、地下咸水区、海洋水的分布界限,水位高度等与气候、储水条件的关系,指向中学地理教学的主干知识、实践力和 梯度 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好的服务人才选拔。 通过 对当地冬夏季盛行风的判断、不同建筑布局对风的阻挡和疏导效应的认知,展示如何通过居住区内建筑布局达到对气候环境的趋利避害 。 材料中重点强调了 8 个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所有做题都从这 8 个字上来考虑,至于其他是不是符合生活习惯,有没有人喜欢这么住等等的,都不考虑,这是做题的前提。本地冬季风为东北风,夏季风为西南风,片区 II 位于整个小区的西南部,主要考虑通风问题,使风能吹到片区 I ,次要考虑挡风问题,有片区 I 在东北面罩 着 。命题指向“风”这一主干知识,从城市规划入手,引导正确的教学方向。 【2020 全国卷 1】 为 获得冬季防风、夏季通风的效果,我国东北平原的某城市对一居住区进行了相应的建筑布局规划,规划建筑物为高层( 7 层以上)和多层( 7 层或以下)。图 2 示意在该居住区内规划的两个居住片区、道路、出入口及当地盛行风向。据此完成 4~6 题。 4. 下列建筑布局中,适合居住片区的是 () ①   并列 排布   ② 横向错列排布   ③ 自由排布   ④ 纵向错列排布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相对居住片区Ⅱ,居住片区Ⅰ的建筑布局宜()①建筑密度大②建筑密度小③以高层建筑为生④以多层建筑为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 ④ 6. 该居住区出入口的设计主要为了避开 () A . 春季盛行风 B. 夏季盛行风 C. 秋季盛行风 D. 冬季盛行风 4.B 5.A 6.D 核心 价值 学科 素养 关键 能力 必备 知识 + + + 考 查 内 容 四层 【2020 全国卷 1】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葡萄喜光 ,耐旱。图5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 52 ° N 附 近,气候湿润 。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8分 ) 关键点:梯田保水保土, 顺坡 垄不利于保水 保 土 降水多、少暴雨(强度小),均匀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8分 ) 葡萄喜 光,有阳光,葡萄才甜→阳坡(南坡) 迁移熟悉知识点(太阳能电池板倾角) 倾斜面→光照强、光照面积大 德国在这次疫情中还算比较理性,对待疫情理性,对待中国也比较理性。 基础性 应用性和综合性 [ 36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葡萄喜光,耐旱。图5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 (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6分 ) 顺坡 垄对多暴雨地区不太友好 , 它灌溉不便! 答案: (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 ,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 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 土 。 创新性 情境 是 运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形式,围绕一定主题加以设置,为呈现解题信息、设计问题任务、达成测评目标而提供的载体,是为激发学生的认知建构与素养表现搭建的平台,情景创设影响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表现,地理试题考查学生在不同情景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表现。 生活 实践情境: 按照现实生活中地理事象及其变化的内在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迁移与应用。可将学科内容融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着力体现综合性与应用性的考查要求 。 学习探索情境: 其一是以地理学科专业语言与符号,按照学科逻辑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调用,并可规避学生成长环境的差异,着力体现基础性的考查要求; 其二是以地理科学问题为背景,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路径而呈现的真实情境,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建构与解决,间接渗透着学科思想与学术意识的导引,着力体现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 考 查 载 体 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帶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 70 ~ 80 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 9 - 11 题 。 9 . 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 为 A . 幼 树 B . 中龄结实 树 C . 老 树 D . 各树龄组混 生 10 . 推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 带 A .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 .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 延长 C .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 .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 延长 11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 是 A . 降水 稳定 B . 水土流失量 稳定 C . 土壤肥力 稳定 D . 岳桦结实线 稳定 答案: A C D ( 1 )台地形成后,地形平坦开阔,由流水向下侵蚀,形成河谷,把原先平坦开阔的台地侵蚀、切割,变得起伏不平,面积缩小。下图示意流水作用前后过程 。 ( 2 )最先形成的玄武岩台地,被侵蚀最终形成尖顶山;再次发生岩浆喷出形成台地,被侵蚀最终形成平顶山;最后一次岩浆喷出形成台地,然后流水侵蚀形成河谷。下图示意本地区玄武岩地貌形成的过程 。 ( 3 )结合上题玄武岩地貌形成的过程可知,尖顶山演化的母体(玄武岩台地)最先形成,然后发生侵蚀作用;其次平顶山演化的母体(玄武岩台地)随后形成,然后发生侵蚀;最后岩浆喷出量有限,形成目前的玄武岩台地,但是无法掩盖尖顶山和平顶山,形成图示样貌 。 此题是根据考试大纲以及中学培养目标而出的。注重培养地理知识掌握、运用能力、信息整合筛选能力和术语表达能力。 其中,创新的是,高考越来越强调地理事物的时间演化过程,注重地理事物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以及地理科学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科目的结合;并要求同学们多多拓展课外知识,培养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自然地理学为中学地理学的基础和根本 , 以后 的 总体布局也要求同学们重视难度较大的自然地理学。 试卷形式与结构 1.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 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卷满分为 300 分。 3. 试卷结构与题型 : 试卷包括 Ⅰ 、 Ⅱ 两卷。   第 Ⅰ 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 140 分。  第 Ⅱ 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 160 分。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1 . 要求考生具有要素综合、空间综合与时间综合能力。 比如: 2019 全国Ⅰ卷第 37 题,以湖泊演化为线索,充分体现了地壳、湖泊、地形、气候等各种自然体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理念,同时,将区域联系和区域过程展示给考生。 2. 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 试题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考生真懂会用,学以致用。   比如: 2019 全国Ⅰ卷第 6—8 题,通过提供小尺度森林铁路地图,既包含当地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信息,也包含历史发展等人文地理信息,考查考生从日常生活和身边事物中思考、探索和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引导考生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   比如: 2019 全国Ⅱ卷第 37 题第 4 小题,通过设置开放性任务,要求考生能够围绕滑雪场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突出考查独立思考能力 。 高考命题研究专家表示: 2021 年 高考将充分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从整体性的视角,注重对学生地理过程推理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整合学科知识与能力,横向联系、纵向贯通,面对真实、复杂的现实情境解决问题。 考查目的和侧重方向的变化 曾经: 知识、理解、运用 现在: 能力 、素养、价值观 高考淡化的内容 流行 的 、生命力 短的 纯理论性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小的 没有思维含量且知识陈旧跟不上时代的 焦点过热、国际和社会敏感或有争议的 坚持高考 立场 有态度:立德树人与人才选拔相融合; 有高度:学科素养与核心价值相渗透; 有力度: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相碰撞; 有温度:人文情怀和理性思维相激荡 。 发扬命题传统 大主题:全球研究重点、国家重点政策、社会关注热点。 小切口:具体的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 深 挖 掘:自然延伸的逻辑链条。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孙海波: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考制度。 2020 年 1 月 18 日发文重申: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明确考查方向,突出关键能力考查重点;创设情境化试题,提升能力考查的有效性;丰富试题呈现方式,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 对 2021 年全国高考的预测 1 . 坚持能力立意,凸出主干知识考查。“知识抽样,能力覆盖” 。 加大 关于探究性、开放性、情景化试题的研究突破;基础性题目可能会增加,求稳定;但会仍保持一定的难度( 0.5-0.55 ),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 ,淡化记忆性知识,注重地理过程与方法探究。考开放性、探究性题目(活动、案例、问题研究)。 提高 应用能力考查,图表考查会相应增加,体现地理实践力素养,会加强图表置换、大数据、时空演化过程分析、动手能力(画图)的 考查 3 ,突出地理学科特色(区域性、综合性、时代性),考查地理素养(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 会 重视 不良结构、认知冲突、特异地理现象和规律的 考查;生物 (自然带),最爱的主题材料(跨学科 );人类 干预较少的特殊区域特征分析(高纬度、高山地区 ) 4 , . 考核会倾向于方法的运用,试题会侧重于人地协调、区域认知价值取向考查。 培养地理思维,体现地理思想(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5 ,注意高考信息,关注题型变化(政史地综合) 1 、云时代大数据分析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 、新能源 可燃冰,风能、太阳能 3 、极地科考 南极新建站(难言岛) 4 、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村振兴战略 5 、一带一路和全球命运共同体 6 、传统文化、传统民居和文化传承(旅游) 7 、环境问题,耕地保护、水污染、土壤污染、森林建设、人地和谐、生物多样性(环境) 8 ,大型工程,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及 辐射 热点 二 · 核心素养在高考命题中的体现 地理 学科 核心素养 多角度 多层次 动态地 核心线索 认知方法 时空视角 学习方式 综合思维 ﹒ 挖掘价值 ﹒ 备考意义 ( 1 )稳定性 —— 试卷题型、结构、赋分、难度均较稳定; ( 2 )基础性 —— 立足主干知识,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 3 )学科性——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以图像资料切入试题,充分凸现地理学科特色 ( 4 )时代性—— 以现实生活、生产为背景,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 ( 5 )探索性——过给出活动情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结论开放度增大。 价值引领 素养 导向 能力为 重 知识为基 试题 考查 方向 命题 过程 知识 覆盖 能力 要求 素养 培养 价值凸显 历年全国文综 卷 ------ 高 考 命 题 趋 势 不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 ,不 回避重点内容 不寻求记忆具体 知识,不 从教材取材 不追求“遵标循本 ”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当前高考测试题目的总体特征: 1. 强调试题材料的真实性; 2. 强调实践性、过程性、差异性; 3. 强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 强调特点、过程描述、成因分析,发展预测; 5. 强调综合思维、体现学科价值观和学科素养 ; 6. 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出发,提升人才选拔的质量和 效率 知识立意 强调知识结构,重点考查记忆知识的数量与熟练程度(注重双基) 学科知识 能力立意 强调能力结构,重点考查运用知识的质量与思维品质(强调独立思考) 学科方法 素养立意 强调素养构成,重点考查素养形成状况与综合表现水平(突出综合能力与全面发展,体现紧随时代的科学性) 学科素养 “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 ” 的综合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学科情境 生活情境 学术情境 学科问题 现实问题 学术问题 简单假设到复杂真实 良不构结到好良构结 素养:思想方法 识记 建构与创造 迁移 素养立意试题框架 高考题素材来源类型 1. 统计年鉴 2. 学术论文 3. 学术专著 4. 高校教材、大学学报 5. 新课标下的新版高中教材 6.《 国家地理 》 杂志 7. 教育电视台旅游、景观现象论述节目 8. 其它 高 考试题的材料背景及线索 立意 情境 设问 答案 不论什么类型的试题,归纳起来,皆由立意、情景、设问和答案与评分参考四个要素构成。 试题 构成的要素 试题 构成的要素 高考试题 特点 1、突出主干 2、抽样调查 3、基本没有重复 4、教材知识的应用 5、各式各样的图表 6、每年都有难题 7、每年都有创新 8、小尺度区域 9、联系生产生活 是地理命题永远的热点 能力立意,没有不考的地方 不能一味的模仿 ,体现文化传承 一定是 真实 新情境 一定要加强识图、用图训练 、学科特色 突出技能、 体现区分度和选拔性 站在时代的新高度 体现地理综合性 、应用性 学习有用的地理,联系 现实 状况 【 全国卷 I】 37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 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 10 ) 。扎 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 ( 1 )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 堰塞湖 ,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 形成 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 湿地 的地貌、气候特点。 ( 2 )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 内流河 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 乌裕 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 数量 关系的变化 。 ( 3 )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 ( 4 ) 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4 分) 研究高考试题参悟核心素养的贯穿力 “ 四翼 ”---- 考查 方式 分析 基础性 经纬度信息、湿地、河流功能(第4小题) 综合性 文字信息综合:外流河变为内流河再演化为湿地、多科学知识综合(第3题) 应用性 水量平衡原理的应用(第2题) 创新性 辩证思维(第1 、 4题) “ 四层 ”---- 考查 内容 分析 必备知识 位置;水循环环节;湿地的形成条件及功能;水量平衡原理。 关键能力 信息加工;动态变化过程中进行推理推测能力;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水量动态平衡的综合思维;影响盐度的因素综合分析。 核心价值 美丽中国;辩证唯物主义观。 【 全国 Ⅲ 卷 】 油 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 1 ~ 2 题。 1.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 携带方便 B. 适用地广 C. 文化蕴涵 D. 经久赖用 2. 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 欧洲西部 B. 中亚 C. 中东 D. 撒哈拉以南非洲 伞上的 文化内涵 ●情境内容选择: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地理基本技能: 获取解读文字信息的技能 ●地理基础知识: 欧洲西部、中亚、中东、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特征;国际贸易;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等 ●地理基本观点: 人地协调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观察感知: 旅游或看戏曲时对油纸伞的观察感知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分析国际贸易条件的方法等 收获 核心素养如何 考与考什么 【2020 全国卷 1】43 .[ 地理——选修 3 :旅游地理 ] ( 10 分) 景泰蓝制作是北京市地方传统技艺,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北京市某企业依托其景泰蓝艺术博物馆、景泰蓝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中心以及工厂店,在夏秋季节每周五、周六 17 时至 22 时,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吸引众多的市民与游客前来观光和互动。 简述举办“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活动的旅游价值。 旅游价值是旅游活动的效应,一般从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科普 ( 或科研 ) 价值、生态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景泰蓝文化体验之夜 " 活动的旅游价值,应从文化传播,活动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同时也有利于非遗保护等方面评述 。 景泰蓝( Cloisonne ),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也称“铜胎掐丝珐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 ) 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 。 ● 地理基本观点: 区域性产业优势、 发展与变化观 ● 情感态度价值观: 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生活观察感知: 生活中 对景泰蓝的 观察与感知 ● 跨学科内容: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推进 、景泰蓝制作是北京传统技艺 核心素养如何考与考什么 空间视角 区域定位 区域特征 空间视角 横向:不同区域 纵向:区域内部 时间视角 区域的发展变化 地理过程 区域关联 区域比较 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比较 : 是指以一个区域为调查对象,与其他同类地区相比较,明确区域自然、人文特征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分析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通过区域比较,能够全面分析评价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对相应的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论证和解决方案 。 自比法: 将一个地理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分析 类比法: 把同类地理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比较,包括相似比较和相反比较 专题比较法: 对几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者社会经济要素进行比较 综合比较法: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的各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全面比较 确定情境、选定区域 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性 地理事像空间分布差异性 引出地理 问题 类比法 —相反比较 类比法 —相反比较 位置属性 数量属性 绝对位置:经度、纬度、海拔高度 相对位置:沿 … 分布;呈 … 走向;与 … 平行 疏密 形态属性 数值(量):大小、多少 面积形状 表面性状 延伸方向 根据提示, 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间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差异; 能够归纳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特征 。 能够从空间格局的角度,解释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确定情境、选定区域 引出地理 问题 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 对假设进行推断 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能够对某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决策是否合理进性论证。 确定情境、选定区域 提出新的疑难 对假设进行 推断 引出地理 问题 对疑难的思考,整理 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 类比法 — 相似比较 自比 法 3 、结合 区域特征 ,根据你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引起两区域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 。 2 、根据所绘制的折线图,分别描述两区域人口净迁移数变化特征。 自比法: 比较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阶段的差异。 地理过程类问题的探索与解决。 1、根据所绘制的折线图,比较两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 操作 路径 选 区 定 点 社会热点 考试重点 学生疑点 特征鲜明 主题突出 差异明显 达成水平 达成目标 定 向 设 问 明确性 科学性 层次性 有效性 高考真题的价值 知识点的呈 现方式 题型及数量 知识的比 例结构 试题的来源 答案赋分值 高考真题 传递高考命题指导理念 从宏观上了解高考命题动态、了解试题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了解地理试题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展示高考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的维度与深度 了解试题是如何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如何体现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又是如何体现对学生能力考查的。 了解答案所蕴含的分析方法与解题思路,以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与解题思维。 “ 研究高考题,才能预测高考题,高考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历年高考试题不难找出其命题轨迹,从而把握试题难度及学习方向。”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再 研近年高考真题,体会高考命题立意、把握高考动态,坚信 “方向比什么都重要” : 五年 新课程真题认真研究,找趋势; 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不同考点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全国各地调研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全国统一高考题仔细研究、找共性。 真 题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 研究真题,就如同和命题者对话。提炼出命题要求、背景,利于指导我们备考,理解新课标, 理解新高考 要求。 三 · 高三 学科复习规划 1 、高考三轮复习规划 1、时 间 一轮: 2020.9.1 ~ 2021.3.6 基础复习阶段,落实主干知识,把握 基本原理 二轮: 2021.3.12 ~ 2021.5 . 12 能力提升阶段,进行专题复习,提升综合 能力 三轮: 2021.5.17 ~ 2020. 5. 31 查漏补缺阶段,调节心理状态,发挥最佳 水平 周密计划 , 有序复习 ( 1 )地球、地图 侧重定位、各种 地图 ( 等值线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的 判读和 应用) ( 2 )必修一 侧重自然原理 、规律、成因的灵活运用和过程分析 ( 3 )必修二、必修三 侧重人地关系联系、结果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能力。 ( 4 )区域地理(世界 、中国 地理) 侧重 于区域自然 与人文 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 、 原理的分析。 ( 5 )选修 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二者都讲。 一 轮复习顺序 及 相关内容 一轮:基础复习 --- 梳理知识 --- 广度:熟读教材,研读教材,知识点到边到角求广度,形成知识网络,并注重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的培养, 突出 5 个 字: 熟、研、广、网、基。 具体任务: 形成网络 归纳技巧 突出重点 重视过程 关注思维 联系实际 二轮复习 阶段(拔高阶段) 专题复习 --- 重组 知识 --- 深度:同类知识归纳求 专;查缺补漏、重组 知识求 联;总结 题型及解题方法求 通;选题 训练求变。 回归主干知识, 开展有效训练, 进行答题指导 三轮应试能力提升 综合复习 --- 学习 综合运用知识 --- 效度:适应综合,加强巩固,训练规范,力求准确,稳步提高得分率。 2 、科学安排课时 学段 学期 课程 周课时 课型 高 三 年 级 第一学期 的 9 月 至 3 月中旬 第一轮复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世界地理、微专题) 5 课时 复习课 新 授课 第二学期的 3 月至 5 月中旬 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知识专题、能力专题、微专题) 5 课时 复习 课 讲评课 第二学期 5 月中旬至 6 月初 第三轮 复习(从地理角度分析时事热点、答题指导) 5 课时 复习 课 讲评课 四 · 一轮教学案例剖析 新形式下的教学的适应方式 内容扣素养 教学分水平 讲授设情境 有时间 有空间 有情结 有问题 打 破 定势思维 优质地理课堂表现 好老师决定了好课堂,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落地生根? 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 高三一轮复习 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教师获得第一手信息,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热量、降水量、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等,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气候条件 分析要点 光照 ① 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比较甜; ② 光照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如西欧因光照不足,只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其农业以乳肉畜牧业为主; ③ 光照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如我国东北平原,虽然纬度较高,但夏季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热量 ① 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 ② 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如我国东北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现低温,则易造成农作物减产 知识梳理 基础性 降水量 ① 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 降水量过多则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 气温日较差  ① 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但要注意日温差过大对农作物易造成冻害; ② 气温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里栽培的农作物的品质不如室外同种农作物的 品质 好 气象灾害 ① 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遭受洪涝 ( 夏涝、梅雨 ) 、干旱 ( 春旱、伏旱影响 ) ; ② 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易遭受低温冻害、霜冻和雪灾等 气候条件 分析要点 接上表 基础性 1. 热量 —— 一般农作物在日均温 ≥10 ℃ 的情况下才能活跃生长,可把日均温 ≥10 ℃ 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积温的多少决定农作物的生长期和熟制等。 ( 1 )气温低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影响: ( 2 )气温低的不利影响:  气温低,病虫害少,施用农药少 ;  气温较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积累的有机质多 ;  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肥沃 ; ④ 积雪覆盖时间长,春季积雪融化,既缓解春旱,又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 ; 2. 降水 —— 降水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需水较多的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茶叶等,需水较少的农作物有甜菜、小麦、玉米和高粱等。棉花在播种期和生长期需水较多,采摘期需水较少。 反向思维 核心探究一 : 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 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营养物质;  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减少能量的消耗,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⑤生态环境好,污染小,水质好,有利于绿色蔬菜、水果的种植; ⑥农作物优良品种,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品质。  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④冬季漫长且气温较低,病虫害不能越冬,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 综合性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温度带 范围 ≥ 10℃ 积温 作物熟制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 1600℃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甜菜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热 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 8000℃ 水稻一年三熟。 高原气候 青、藏、川西 < 2000 ℃ 可种早熟的青稞 知识拓展 应用性 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   旱、涝灾害频繁 ( 温带季风:春旱、夏涝。亚热带季风:梅雨、伏旱 ) 水稻种植业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 地处高纬,雨天多,光热不足 ( 低温冷害 ) 乳畜业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不利影响:冬季长而寒冷,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生产不稳定   有利条件 不利 条件 ( 限制性因素 ) 主要农业类型 接上表 基础性 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主要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不利 条件 ( 限制性因素 ) 主要农业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水热组合好 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加上降水量大,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肥力下降 热带种植园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温带 大陆性气候热带 沙漠气候  ( 夏季 ) 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灌溉水源不足 畜牧业、大牧场放牧业、灌溉农业 高山、高原气候  高山气候:垂直分异明显,作物种类 多 高原气候: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高原气候:热量不足 立体农业 地中海气候  光照、热量充足 ( 光热充足 ) 雨热不同期,发展灌溉农业 ( 水源 ) 灌溉农业、园艺业  知识梳理 基础性 【 新课标 1 卷 】 茉莉 喜高温,抗寒性差, 25 ℃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 32—37 ℃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 1 )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6 分) 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 。 而 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 。 或 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 37 ℃ 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考点:农业区位 材料:茉莉习性(喜高温、抗寒性差、喜光、水分充足) 迁移:气候因素(热量、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 思考:影响农业区位的气候因素有哪些? 光照、热量、降水、水热组合状况、昼夜温差 课堂练习 基础性 2 .我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比较、评价   气候类型 优势条件 制约条件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 高山、高原气候 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 多夜雨,利于作物吸收 ) 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土地荒漠化严重 东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纬度高,热量不足,低温冷害,生长期短 华北平原 温带季风气候 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① 春旱,多风沙; ② 旱涝灾害频繁; ③ 水源不足; ④ 盐碱地占较大比例 南方平 原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热水配合较好,雨热同期 春季低温阴雨 ( 梅雨 ) ,夏季伏旱和洪涝灾害 应用性、学科价值 课堂练习 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 .耐旱 B .耐涝 C .抗病虫害 D .占耕地少 答案: 1 . A 据图可判断该地位于我国非季风区西北内陆、阿拉善高原,甲地因地制宜种植枣树,区域环境是干旱,所以枣树有耐旱的习性。 应用性 【解题技巧】 根据 自然环境特点推测作物生长习性问题可从以下几个 方面思考: ① 从纬度、地势、积温条件判断喜温(喜凉、耐寒) ; ② 从降水、阴阳坡条件判断喜光(喜阴) ; ③ 从降水判断喜湿(耐旱) ; ④ 从地势、坡度、土壤性质判断喜肥(耐贫瘠) ; ⑤ 从地势高低、降水特征判断耐渍涝(怕涝) ; ⑥ 从气候特征、水分特征判断是否耐盐碱 ; ⑦ 从气候特征判断生长期长(短) ; ⑧ 从作物对气候变异造成的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判断是否抗病虫害等。 创新性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秘鲁南部地区(如下图),现在世界广泛种植。它生长周期约为 3 ~ 4 个月,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 根据马铃薯原产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分析推测其生长习性 。 答案 : 秘鲁 南部属于高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说明马铃薯喜冷凉 ; 高山 气候,降水少,说明其耐旱(或喜光照);高山地区土壤发育程度低,说明其耐土壤瘠薄。 课堂练习 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温度 有利:生长周期延长,品质高,成熟晚,病虫害减少 不利:复种指数低,产量低,导致寒潮等气象灾害 不利:病虫害加剧,导致等气象灾害干热风 有利:生长周期缩短,成熟早,复种指数高,产量高 正常生长 升高 降低 合适 降水 增加 减少 不利:涝渍、病害虫害增加、光照不足、低温 有利:灌溉水源充足、提高墒情、缓解干旱、增产 有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不利:干旱,导致作物减产 正常生长 合适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 ( 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 ,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 1) 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 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 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1. 分析角度 知识梳理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 2. 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 1 )水土流失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 因素 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 离开 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 坡面 、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 称为 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生产时会大量的砍伐植物 ,水土将 会 没有 阻挡,造成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 润地区,由于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因为 植被 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 导致 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加大 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 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立德树人、反向思维 ( 2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 退化,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 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活动,破坏其平衡, 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 境变化过程。 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 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 3 )土地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 ( 超过 0.3%) ,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由于农业之中劣质化肥的过度使用,破 坏了土地,使土地酸碱度失调,造成土 地盐碱化 。 危害 : 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 4 )土地板结 土壤表层在降雨或灌水等外因作用下结 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 作用的现象。土壤的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 指标,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致使土壤保 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造成土壤 板结。 由有机化肥的错误使用造成 ( 5 )水污染 由有害化学物质 (harmful chemical) 造成 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污 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 砷等化合物,苯、酚、二氯乙烷、乙二醇 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 水源、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 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 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 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 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1) 平原区:土地培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 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 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 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 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障灌溉水源。 (6) 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3 .对策分析 应用性创新性 核心 探究二: 农业 生产活动对气候条件的利用及改造 (利用技术,改良作物品种) 气候条件 有利 不利 适应 充分利用 适度改造 解惑提高:农业对气候条件改造利用的一般思路 气 候 热量 光照 降水 风 人工照明 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技术 人工降水 人工灌溉 建农田防护林体系 综合思维、创新性 【深度思考】 哪些 人类活动可对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进行改造或充分利用 ? 套种:充分利用空间、热量和 光照 新疆瓜果种植:充分利用光照、热量、 温差 瓜田碎石覆盖:增大温差、保水、保 土 人造烟雾:增温,防 霜冻 综合思维、创新性 农业措施对温度的调控 1. 灌溉 对土温的影响 浇水 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外,还可缓和温度变化。如冬灌可以稳定地温,防止越冬作物受害。 2. 松土 与镇压对土温的影响 锄地( 松土 )对 土温的影响。锄地的作用是综合的,可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列生理生态效应。镇压的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热导率都有增加。 3. 垄作 对土温的影响 垄作 对土温的影响在一年的温暖季节,垄作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并加大温度日较差。 知识拓展 综合思维、创新性 4. 覆盖 与土壤温度 地膜覆盖 栽培是用很薄的塑料薄膜紧贴地面进行的覆盖栽培,它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最简单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等多种作用,因此有缩短作物苗期、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开花结果、增加产量等效果。 玉米 秸秆覆盖麦田,冬季的保温作用有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春季降温作用,则推迟冬小麦返青生长,延长小麦生育期。玉米田中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地温的变化,降低地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避免了地温的剧烈变化,能有效缓解地温激变对作物根部产生的伤害。 温室大棚 :改造 热量和 水分 地膜覆盖:保温、保水、保 土 四、练习巩固 (江苏卷)河南淅川是我国南橘北种的最后一站,因其个大、质优、早熟,深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汉中、淅川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与同纬度汉中相比 ,淅川 柑橘上市较早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A .北部山地阻挡南下冷空气,冬季气温高 B .地处山间谷地,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 C .位置偏东,受东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 D .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2 .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 . D 与同纬度汉中相比,淅川柑橘上市较早,说明淅川柑橘生长期内热量条件好,临近水库,水体对当地气候调节作用强。 2 . A ① 位于水库附近,海拔低,水热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柑橘的地区,②、③、④海拔较高,气温偏低,不适宜亚热带水果柑橘种植。 考点:等高线的判读和农业区位条件。 下表示意我国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读表 回答 3 ~ 4 题 。 作物 生长期平均 气温 /℃ ≥10 ℃ 积温 /℃ 降水量 /mm 日照时数 /h ① 18 ~ 30 >3 500 >600 >800 ② 20 ~ 30 >3 500 350 ~ 1 000 >2 000 ③ 15 ~ 18 >1 600 200 ~ 500 >800 ④ 20 ~ 30 >8 000 >1 500 >2 000 3 . 四种农作物中,适宜在鄱阳湖平原种植的是 (    ) A .①② B .③ ④ C .①③ D .②④ 4 . 成都平原不适宜种植农作物②的主要原因是 (    ) A .热量条件不足 B .水分条件 不足 C .水热配合不好 D .光照条件不足 A D 3.A  鄱阳湖平原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热量充足,生长期平均气温在 18 ℃ 以上,结合四种农作物种植的适宜气候条件判断,可知①②符合, A 项正确。 4.D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多云雾天气,年太阳辐射较少。农作物②的日照时数 >2 000 h ,不适合在太阳辐射少的成都平原,故 D 项正确。 5 .【2020 天津卷 】 ( 3 )日照绿茶特色鲜明,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 3 )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较大 ; 积温 (热量或气温)相对南方较低,茶树生长缓慢。以上条件利于有益物质积累。 6. 【2020 山东卷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5 分) 可可为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20° 之间的地区,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干季、湿季过长均不利于其生长。可可幼苗生长时需要荫蔽条件,收获时需要迅速采摘晾晒防止霉烂(图 9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可可产业是该国支柱产业之一。自十九世纪中叶可可从中美洲引种到加纳之后,在中南部地区形成了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种植方式,并逐步发展成可可种植带(图 10 )。当地农民多在 3 月将可可幼苗随同谷物一起播种,直到五年后可可开始结果时才停止混播,图 11 为加纳可可带降雨量与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示意图。加纳可可带以北的热带草原区则以薯类和谷物种植业为主,农忙主要在其湿季。 ( 1 )概括加纳可可带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3 分) ( 2 )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 6 分) ( 3 )每年 9 月到次年 1 月,加纳北部热带草原区的农民大规模移动到可可带,分析其原因。( 6 分) ( 1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 — 年内有两个干季和两个湿季。 ( 2 )可可与谷物混播,谷物生长提供荫蔽环境,有利于可可幼苗生长;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事活动可错时进行,充分利用了农时,提高生产效率。 ( 3 )此时段为可可大季收获期,且正值湿季,可可采摘后易霉变腐烂需及时晾晒加工,需要大量劳动力;北部热带草原区该时段正值干季农闲季节,有大量闲置劳动力。 气候 降水 光照 灾害 热量 生产期与生长周期 熟制 生长快慢 越冬作物 病虫害 春播 、发芽 开花时间等 品质 品质、产量 少 多 大 降雨 降雪 积温 夏温 冬温 春温 秋温 日较差 类型 产量 防冻害 解春旱 规律小结:气候因子 对农业的影响 霜冻→产量 分布品 质 五 · 如何有效应对新高考 关注地理核心素养,整合主干知识 关注地理思维过程,提升学科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进行复习 方向 重点 关键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构建开放课堂 应用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1. 强调 高考 意识 高考复习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 1. 复习什么? —— 方向、内容和广度 2. 复习到什么程度? —— 难度、深度和精度 3. 怎样复习? —— 复习计划、方法和策略 2. 一 轮复习 干什么? 一轮复习宗旨 树立学科思想 明白地理概念 夯实基础知识 认识地理要素 学会使用地图 落实生活实际 理解地理规律 建立学科体系 “ 全面、系统、扎实、有效” 坚持计划先行,按部就班,坚持基础为主,低细透实 坚持讲练结合,能力为重,坚持评价跟进,颗粒归仓 一轮复习是指导学生夯实基础的过程,做好 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 知识储备 ,训练 信息提取和综合思维等基本技能 ,做到“低、细、透、实” 低中有高(学科素养 ), “低” 不是要求低,是起点低,落点靠拢高考; 细中有透(重点考点),“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细在过程,细在知识的全面梳理,不能出现知识盲点; 透中有模(方法规律),“透”首先是吃透学情,研透考情,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悟透每一个重点、难点和易混点; 实下有果(重在落实),“实”首先是务实的态度,还有扎实的落实过程,落实要手脑并用、讲练结合,适当重复,变式跟进。 具体要求达到: ( 1 )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提炼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 2 )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 3 )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 4 )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 5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地理实验题的研究。 高考考什么,复习就应指向什么; 高考怎样考,复习就应怎样学; 高考怎么得分,复习就应怎样训练。 高效 灵活 综合性 迁移性 思想性 建构性 3. 第一 轮复习的总体思路 知识整合 联系实际 统领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的分解概念 地理现象、地理事实 地理学科思想 地理核心素养 统领 统领 统领 纳入 纳入 纳入 纳入 新情境下的地理现象、地理事实 迁移应用 一般概念 统领 纳入 100 明确所教内容考什么?(目标)→学纲研题; 怎么考?(命题方式)→用高考题示例; 还会怎么考?(命题方向) →各地高考题信息、用新设计的题示例; 学生针对以上考查还有什么问题?是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的问题 ?试题如何 展示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教师该怎么办? →如何讲?如何练?如何落实? ( 1 ) 重视 概念 教学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现象或地理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将许多地理事物的具体特征加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归纳、概括而形成的。地理基础知识从理解概念为起点,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概念的理解。 在一轮复习阶段,如何让学生准确、科学地理解和运用地理概念是首要关键的环节。 关于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关于知识的重要概念,以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为例,这一内容涉及的核心概念有:自然带、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等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中的核心概念有: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板块构造学 说等 。 关于一般概念: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中的一般概念有:各个自然带的名称、雪线、林线、水分、 热量、光照等 “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 中的一般概念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等。 ( 2 )注重主干知识体系建构 揭示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人文地理把握区位 因素:主导因素、综合因素、发展变化 明确 《 课程标准 》 中对应的内容标准条目 研读 《 课标解读 》 ,把握教学 重点,熟知地理规律原理 理解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在本节课中的功能 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备课过程建议: 备考点、备学生,形成过程习惯 ( 3 )落实科学教学法 【 专题复习课 】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教师展示并讲解本专题的总体知识结构(思维导图),解读高频考点。 专题考点 1 :知识整合重组,建构思维能力梯度提升体系 陈述性知识 —— 是什么? 问题化 程序性知识 —— 为什么? 结构化 策略性知识 —— 怎么办? 灵活 化 专题考点 2 :高考 真题为载体,学生限时规范训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讲答题思路,老师进行点拨讲评,一点带面进行拓展深化,进行地理思维方法的提炼。 课堂 最后留出 5-8 分钟,让学生对照学案、例题,反思、总结、归纳、掌握本节课主要地理知识 、规律,思维 、方法。 南部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东北 5 月 6 月 7 、 8 月 9 月 10 月 开始 迟 结束 早 雨季 短 北方雨季 南方雨季 开始 早 结束 迟 雨季 长 ( 1 )副高势力强,则夏季风势力强,进得快 —— 北涝南旱 ( 2 )副高势力弱,则夏季风势力弱,进得慢 —— 北旱南涝 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导致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108 109 地形影响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 河床垂直剖面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反应了河流流速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 流体动力学原理 河流上游 落差大,流速快 ,主要表现为流水的 侵蚀作用 ,多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强,河流 含沙量大 ,河水中泥沙 颗粒较大 ;随着河流流向下游 ,落差变小 ,流速 减缓 ,搬用作用减弱, 沉积作用 增强,河流 含沙量变小 ,河水中 泥沙 颗粒 较小 。 积 雪对土壤和农作物有保温增湿作用 积雪孔隙蓬松,导热性能很差,孔隙中的空气对土壤和农作物具有 保温作用 。积雪不仅减少土壤热量流失,又能阻止寒气侵袭土壤和农作物,春季积雪融化, 增加土壤湿度。 ( 20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改造气候: 改造地形: 改良土壤: 梯田的作用:保持水土 红壤(水土流失导致贫瘠、酸性)、盐碱地 温室大棚:增加热量,延长生长期。减少蒸发,减少雨淋和洪涝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利用地形:发展立体农业,不同海拔种植不同作物,发展多种经营,或者同一作物种植在不同海拔高度,延长上市时间,错峰上市(提早或者推迟),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土壤:发展喜酸性,耐盐碱作物 111 1. 要系统整理,不要堆积知识 ( 系统论告诉我们,各部分知识的相加不等于知识的整体。复习课要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逻辑关系、掌握发展脉络,从而形成对各部分知识的整体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 ) 2. 要设计主线,不要 一盘散沙( 一条主线贯穿 使 条理清晰 ) 3. 以问题为中心整合知识,设计主线 ( 高考 题是以 中心问题的形式设计情境,编制试题。因此, 复习以 问题为中心进行知识整合 ) 4. 课堂教学如果只讲不练,学生容易疲劳,对知识的认识也停留在表面上 ,必须 有习题训练的环节和时间,而且要紧凑有效。选题就非常重要,选择合适的针对课堂专题教学的 习题 至关 重要 。 1 ) 所选 题目 考查 的 知识点,能力要求,素养一定要和本专题的知识点,能力要求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做题中对教师讲的知识,通过运用,深刻理解掌握。 2 ) 习题最好是学生 欠缺 、疏漏 的 知识点、能力、学科思维、素养。 3 ) 习题的题型与 高考 考查 题型 最好一致,难度 应该 接近于 高 考题的难度 。 【 习题讲评课 】 选好讲评题目, 讲到知识的关键点上, 讲 到学生的疑难点上 , 讲 到试卷的失分点上 , 分析一些要点缺失的原因,分析要点和图文信息的关联 讲到 阅卷 的 采 分点 上 。表述得分,因果逻辑、学科语言 注意 题目的深挖、广 联(有没有已有的答题模板,怎么进行突破), 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核心:答案 的形成 过程( 讲 清楚每一个要点怎么来的),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限时练得效果,必须对学生做过的习题进行讲评。如果只是发给学生答案自己修正,练习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 上好专题试卷讲评课 】 ( 1 ) 要重视深度纠错和变式训练,做好错题重做和改后“满分卷”,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 ( 2 ) 要重视对解题规律、方法、技巧的提炼、总结。不但关注学生做对了多少,更要关注学生悟出了什么,特别要重视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对解题规律和方法的自悟自得。如何让学生把方法内化为自己 的功夫, 在做题和考试时形成条件反射 ,入题准,解题快,将地理能力转化为地理成绩,这 是我们所追求的。不少老师也很重视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指导,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能理解、记得住的层面,做题时 根本用不上。老师的能力务必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 3 ) 要强化审题指导与思维过程 建模(切勿乱套模板) 对照案例模型 原理规律因素 调用答题模板 组织 学科 术 语 形成地理答案 题干文字图表 建立地理情景 挖掘隐含信息 养成一个良好思维程序 例 :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分析的思维模式 某流域 (黄河) 水系、水文特征 人类活动特征 区域环境特征 气候 地形 人口 产业活动 优势资源 存在问题 治理与开发对策 评价 1. 教师讲评完一个综合题后,应该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纠正整理。 2. 很多学生修改试卷认为就是抄一遍正确答案。不会对照阅卷标准进行修正补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总结 : 应该逐条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要点同时思考: 设问的答题方向是什么; 设问的限定词、动词(说明、分析、解释)是什么; 对答案组织有什么具体要求,应该怎样做到 ; ( 4 )总结答题模式、规范答题训练 考试是一种 书面交流 形式,只有达到了“ 准确地进行书面表达 ”的水准,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对学生进行从“ 想 ”到“ 说 ”、从“ 说 ”到“ 写 ”转化过程的训练。认识“ 注意思维 ” ——“ 口头表达 ” ——“ 书面表达 ”三者之间的差别。 用情境材料解决问题 联系区域实际分析问题 联系人类活动分析问题 多角度整理答案 地理思维定势 从人类活动的变化看区域问题的原因和策略 看书和练习融合整理 条理逻辑清晰 强化限时定量训练     按照高考的题量命题,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完成,逐步提高答题时间和正答率。 如此做法着眼点:一是如何审题,如何去提取最有效的信息,二是引导考生追求解题思路、过程,适时地给考生进行规律的总结,教给考生方法,让考生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有一个质的飞跃。 ①针对重点考点内涵知识要素的综合考练 。 ②针对主要考点之间内在联系线索的综合考练 。 ③针对专题知识面内共性问题的综合考练 。 ④针对专题知识体系中各种构成部分相互关系的综合考练 。 ⑤针对讲评重点问题的综合考练 。 ⑥针对高考限时答题的综合训练 。 利用好大型考试进行应试指导 一是质与量的关系,突出题目的典型性、代表性,树立以精取胜的意识,坚持 “ 易、难、易 ” 的调控原则。 二是速度与正确率的关系,定时训练,认真对待。 三是向规范要分,认真书写、认真锤炼语言、认真分析得失。 四 是面对新高考时间延长为 4 天,应考状态的调整。加强 心理指导,让学生保持平常心,自信心。 五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 5 )注重内容综合、深广度 关系 : 整 差 —— 自然地理事物或现象 区位 —— 人文地理事物或现象 要素 空间分布格局 —— 区域地理事物或现象 可 持续、区际协同 —— 区域环境保护与 发展 特点 、原因与影响 —— 地理分析 思路 主题: 气候、水文、地貌、植被 农业、工业、城市、工程 交通、调配与转移 区域生态、污染及灾害 维度: 多要素综合 —— 全面 (模型 —— 系统) 时空综合 —— 动态 地方综合 —— 辩证 ( 6 )注重 实践之 体验 、 注重 地图之 工具 无 复杂地图、图量 5 ~ 6 幅,用简单的图展示复杂的事物并深刻解释 相关性 心理 地图(格局图) 近两年地理图象考题的设置: 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概念图、表格(数据)等 1 、变化型统计图表(一般以时间为横坐标): 直线图 曲线图 折线图 柱状图 ★ 统计图(坐标图)的判读 2 、结构型统计图表(一般以百分比为纵坐标) 累加百分比图 雷达图 扇形图 正三角 坐标图 金字塔图   明确基本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一看图的 标题 ,确定知识范围 二看图例 注记 ,发现图像信息 三看图像 特征 ,寻找标志数据 四看相互 联系 ,全面综合分析 地理图像复习的建议: 近几年的文综地理试题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选材新颖,创新性强。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问题中心,注重把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形势及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把握程度,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因此,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紧密关注生活、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精心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件、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或对学生发展自身生存能力有启示、有帮助的地理素材搬上地理课堂,将这些社会现实与书本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 7 ) 关注生活、拓宽视野 高中地理教材 地理学与生活 地理学 大学地学课本 刷题时背景资料的积累与分析 历年高考题及其背景材料 《 中国国家地理 》 《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 中国考试 》 其他专业类杂志 ( 8 ) 循道有效,做一个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师 古人云: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思维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根本所在。因此,着力培养学生形象、准确、敏捷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种思维的情境,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把握学习的每一分钟,不是抓住每一分钟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以联系为主的教学。 建立探究学习的方式,激发思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体验学习。 教师才是一所学校真正的核心生产力 学生视角的学习需求和 学习 经验(分享) ( 1 )文理交叉性 高中 地理是介于文理之间的一门学科,既需要背记与体会,又需要慎重推理,是个要求“文理兼备”气质的学科。另一方面,她好像又不文不理,记得东西没有政史多,计算量又不大,牵扯精力还是适中的。 ( 2 )经验性 一方面是说有时做对地理题靠的是做大量题目之后的“感觉”与积累,另一方面,有时做对题也存在一些“不可说”的成分,地理经常会出现会做不会讲的情况,因此对比理科,以训练解题能力为目的,地理在做题时可以更多地抱着一种“长见识”的补充资料的心态 。 因此,我感觉地理是比较典型的做对了还不够的学科,搞明白之后,有价值的新题、好题、难题一样值得整理记忆。 高三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简化、量化、优化。重在过程,过程的好坏在于高三人的思想、品质和行动,铸就高三战斗意志(教魂、学魂),形成高三自觉的行为习惯,让高三恬淡如水。 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 分数 为学校的发展奉献 --- 人数 Thanks Meeting better self 遇见更好的 你 各位老师,今天的交流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