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21·辽宁高三三模)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唐朝中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渐趋下降;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结合图1、图2,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图1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图2唐代海上丝绸之路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北方割据战乱影响③中国手工业的先进④航海技术不断进步A.②④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而从汉到唐,北方社会动乱,影响陆上丝绸之路,加上这一时期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绸之路逐渐繁荣,A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且中国手工业的先进是汉唐时期共同原因,排除B、C、D。18/18 2.(2021·北京高三二模)明朝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记载:”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非洲发现了大量明朝的陶瓷,如蒙巴萨发现的茶具。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材料说明明朝对外贸易①废止了明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②影响到亚洲一些地区们的生活习惯③推动了郑和下西洋持续开辟海外市场④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D【解析】根据“文郎玛神(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初盛食以蕉叶为盘,及通中国乃渐用磁(瓷器)器”可得出印度尼西亚地区的生活受到中国的影响。根据“明朝永乐、宣德年间外销非洲的瓷器中,出现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双耳扁瓶等”可得出明朝对外贸易促进中国与亚非一些地区的文化交流。故②④D项正确;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并没有开辟海外市场,故①③错误,排除ABC。3.(2021·北京高三模拟)1823—1829年华亭—娄县地区经济结构表,阅读下表,对这一时期华亭—娄县地区的社会发展理解正确的是就业结构(劳动力分布)GDP结构第一类行业(农业、渔业)27%31%第二类行业(纺织等手工业)56%33%第三类行业(商业、服务业等)17%36%注:华亭—娄县位于长江三角洲。①江南经济多种经营兴盛②体现新的经济发展趋向③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结构④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从表格中就业结构(劳动力分布)和GDP结构可以看出,材料中涉及了多种经营模式。而商业、服务业等的发展,体现新的经济发展趋向。农业、渔业、纺织等手工业占比最高,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①②④B正确;突破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是在鸦片战争后,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排除ACD。18/18 4.(2021·北京高三二模)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政治中心,然后オ成为商贸中心,流通的多为各地土特产品。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作物、手工业品成为商品主流。可见,明清这些市镇与传统城市的不同在于A.对政治的依赖性减弱,以经济功能为主B.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官营为主,民营为辅C.先是工商业中心,然后逐渐成为政治中心D.开始打破市坊制度,形成商业区和工业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政治中心,然后オ成为商贸中心,流通的多为各地土特产品”和“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作物、手工业品成为商品主流”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所以A正确;明清这些市镇与传统城市的不同与“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官营为主,民营为辅”无关,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政治中心,然后オ成为商贸中心”可知,C项不符合材料,所以C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开始打破市坊制度,形成商业区和工业区”,所以D错误。5.(2021·北京高三二模)近年来,有学者从社会经济状态入手,认为先秦汉唐是古代农业社会,宋元明清是近世农商社会,20世纪后逐步进入现代工商社会。以下属于“农商社会”共同特征的是①商品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②坊市分离的制度逐渐形成③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和发展④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并呈现出繁荣局面,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和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增多和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是农商社会即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共同特征,说法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坊市分离制度在宋代结束而非形成,说法②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C三项错误。6.(2021·北京高三二模)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活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十三幅,其中包括两幅壁画(见下表)。这说明此时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18/18 陕西米脂、绥德(2)西安、陕北山东腾县(2)邹城山西平陆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江苏泗洪、睢宁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推广C.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持平D.牛耕的推广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汉代牛耕图出土的的范围较广,包括了北方和南方的省份,说明精耕细作的牛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得到推广,故选B;材料中仅体现了牛耕图画出土的范围,不能据此说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更不代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平衡,排除AB;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7.(2021·重庆高三三模)据明代归安县(今浙江湖州)沈氏所著的《沈氏农书》记载,“池蓄鱼,其肥土可上竹地,余可雍桑,鱼,岁终可以易米,蓄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可取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据此可知,这种农业生产模式A.不利于新的经济因素成长B.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理念C.加剧了江南地区人地矛盾D.巩固了传统的自然经济【答案】B【解析】明代江南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是循环经济,注重自然和谐的生产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典范,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故选B;该模式缓解江南地区人多地少矛盾,鱼、羊、桑蚕交换稻米,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发展,排除A;这种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土地,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排除C;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巩固传统的自然经济,排除D。8.(2021·重庆高三三模)宋代蹴鞠之风盛行,蹴鞠专业团体齐云社在各个城市纷纷建立,“齐云者,形容球踢得高入云霄也”。齐云社有制定比赛规则,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18/18 A.崇文抑武的社会风尚B.政府严格控制民间社团C.市民阶层娱乐活动兴盛D.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答案】C【解析】蹴鞠是宋代各城市流行的体育项目,包括宋代的皇室官员也喜欢参与。齐云社类似今日的足球俱乐部,规则齐备,说明其有大量城市民众参与,从而反映出宋代市民阶层娱乐活动状况,故选C;此现象与崇文抑武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政策,排除B;皇室喜好决定社会风尚表述错误,排除D。9.(2021·福建南平市高三二模)18世纪中晚期广州出口欧洲的货物表上表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B.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C.保持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D.对外贸易出现较大的入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晚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仍然与世界市场保持了一定的联系,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意思不符,从材料中不能得出闭关锁国的结论,题干材料讲的是广州出口欧洲的货物表,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国沦为西方列强原料产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的比例问题,所以无法推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是出超还是入超,故排除D项。10.(2021·福建漳州市高三三模)外国人在泉州的居住始于唐代,当时多为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人数较少。南宋时,泉州外国人口大量增加,以经商为主,最多时超过万人,主要是阿拉伯、印度、意大利、摩洛哥等国人士。这一现象表明A.泉州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中心B.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经贸功能增强18/18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中外交流D.政府实行了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答案】B【解析】从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从以贡使、传教士和旅游者为主到演变为以商人为主,说明泉州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由此可知泉州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B;泉州没有成为过政治中心,排除A;材料只有泉州一地的变化,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材料信息不涉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D。11.(2021·福建泉州市高三三模)北宋时,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作为支付凭证流通。1023年,北宋政府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官府统一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限于四川境内。后因供应军需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到南宋嘉定年间,“会子”贬损严重,民间绝使用。这反映了A.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B.民间而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C.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通货膨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官府超额发行,导致交子严重贬值,民间拒绝使用,说明货币信用是金融稳定的前提,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失信于民,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纸币取代金属币的法定地位”,故A项错误;发行“交子”对商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通货膨胀是政府超额发行纸币的结果,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12.(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三模)麦子原产于中东地区,据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麦类作物已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向淮河以南、长江流域推广。《晋书》多次记农“无麦禾,天下大饥”。由此可知A.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B.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融C.种植技术已推广至各地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解析】材料“无麦禾,天下大饥”反映的是当时麦类作物在当时的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成为重要的粮食事物,A正确;材料与中外文化融合无关,B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向淮河以南、长江流域推广”,并非是各地都在种植,C排除;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中叶后,D排除。故选A。13.(2021·广东茂名市高三二模)宋朝时,国家从城市征税赋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出现了一种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并形成了清晰分辨"田亩""家业"与"营运"三类性质略异税产的概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8/18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城市职能的变化C.区域市场的出现D.社会分工的扩大【答案】A【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城市征积役之所依据的税产”及“田亩”“家业”与“营运”等标准的变化表明,城乡的差异已经凸显,促使统治者采取明显差异化的税收政策来增加财政收入,主要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活跃,故选A项;材料与城市税收相关,与职能变化无关,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材料无关。14.(2021·广东高三二模)明朝初期政治性和教化性读物在江南出版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了清代,通俗文艺作品、童蒙课本、时文选本、年画、日历等已成为江南出版物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世致用思想得到传播B.江南印刷技术领先全国C.世俗文学达到新的高度D.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答案】D【解析】从政治性和教化性读物占据很大比重到通俗文学作品、童蒙课本、时文选本、年画、日历等成为主流,说明世俗文学繁荣,这是迎合市民阶层需要的结果,而市民阶层的崛起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D;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通俗文艺作品、童蒙课本、时文选本、年画、日历等成为出版物主流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江南印刷技术领先全国,也无法说明世俗文学达到新高度,排除BC。15.(2021·河北保定市高三二模)如表信息可以集中用来佐证西汉前期《史记货殖列传》载,西汉初齐人刁间“逐渔盐之利”“起富数千万”西汉霍贺出土一件漆奁,器内底部有墨线绘印章,刻有篆书“桥氏”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据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简牍:文景之时,已出现所谓“中舨共侍约",即合伙做商贩所共同订立的契约A.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B.政府无意推行盐铁官营政策C.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D.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18/18 【解析】《史记》中关于私商刁间经营渔盐致富的记载,刻有“桥氏”印章的西汉漆奁,西汉前期工商业发展的史实和政策,汉墓中出土的合伙做商贩契约等,可佐证西汉前期个体工商业发展环境是相对宽松的,D项正确;材料不能佐证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轻徭薄赋的政策,A项错误;西汉前期政府就工商业管理的态度和意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个体工商业注意创新营销方式只是材料最后一栏中的部分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16.(2021·河北高三三模)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明和先祖转变为家庭核心的“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思想的活跃B.血缘政治的强化C.农业经济的转型D.中央集权的建立【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孝”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原先以孝敬祖先和神明为主,而春秋战国时期则转变为孝敬家庭的核心成员“父”,这主要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产生,强调以家庭为中心,故选C项;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孝敬,但这一时期这些观念却在淡化,故排除A项;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淡化,排除B项;中央集权的建立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故排除D项。17.(2021·河北沧州市高三二模)据史料记载:“(明代)辽东与(山)东人互相贸易,以致辽人之富足。”当时辽东出产的木材,大多是通过海运转往山东各地的。由于两地间“商贾骈集,贸易货殖络绎于金、复间,辽东所以称乐土也”。这反映出当时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山东是辽东商人主要活动地区C.辽东与山东经济联系紧密D.山东民间贸易依赖于辽东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明代辽东与山东的经济联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辽东与(山)东人互相贸易,以致辽人之富足”“商贾骈集,贸易货殖络绎于金、复间,辽东所以称乐土也”等信息可知,明代,辽东大量货物被运往山东,辽东与山东经济联系紧密,故选C项;材料中未有“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信息,故排除A项;单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当时山东是辽东商人的主要活动地区,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辽东贸易对买卖人的依赖,故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8.(2021·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三模)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18/18 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材料中既要发展农业又要重视商业,体现了管仲的农商并重思想,B项正确;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刚出现,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A项排除;货币混乱材料无法体现,C项排除;春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占主流,排除D项。19.(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晚清时期,台湾茶业逐渐发展起来,厦门“泉郡五县乡民渡台做茶佣工者向以数万计”,其中许多就是采茶工;而武夷山茶工儿乎全由江西男子充任,“闽山摘茶”成为江西贫苦农民谋生的一大出路。由此可知A.茶叶生产中心发生转移B.茶业发展带动人口流动C.东南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对外贸易刺激茶叶经济【答案】B【解析】厦门乡民到台湾采茶,江西贫苦农民到闽山采茶,这种跨地域的人口流动是由于茶叶发展导致,B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茶叶生产中心,排除A;租佃关系主要存在于农业土地领域,材料中涉及的是雇佣关系,排除C;题干未提及对外贸易对茶业发展的影响,排除D。20.(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三二模)明朝中期,苏州画家摹古拟古,别成一派。“苏州片”(伪古书画)制作作坊化,作坊中起稿定型,线条皴染,人物、树石、建筑等分工绘制,跋文题写、伪造钤印、作旧装潢等各司其职,并有统一的书画蓝本。所谓“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这反映了当时A.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B.社会需求导致书画艺术分野C.市民的主流价值观念改变D.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监管【答案】A【解析】材料“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体现的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苏州地区的古玩出现了许多赝品,说明的是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市民的价值观本质仍然是逐利,并未改变,C排除;明清时期政府仍然厉行重农抑商政策,D排除。故选A。21.(2021·湖北高三模拟)《宋会要辑稿》载,宋初出口商品就有“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等数十种。其后日渐增多,至南宋达二百种上下,大致分为纺织品、陶瓷品、日用品等几大类,此外还有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和干鲜水果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时A.海外贸易兴盛的物质基础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C.手工业制造能力十分强大D.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确立【答案】A18/18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从宋初到南宋出口商品数量和种类逐步增多,可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大量商品,故选A;因没有比较,故无法得知商税是否是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实力的对比,排除D;手工业制造能力强大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排除C。22.(2021·湖北高三模拟)如图为长安市令印章。《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西汉在长安始设市令。《汉官》日:“市长一人,秩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这说明汉代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财税收入主要源于商业C.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政府商业政策因时调整【答案】D【解析】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品经济获得发展,为了稳定经济,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政府设立了市令或市长(长安市令印章为证),加强了官府对市场交易的管理,故选D项;市令或市长的设立,是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的表现,而不是因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而设立,故排除A项;汉代国家财政税收主要来源于农业,故排除B项;汉代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23.(2021·湖南高三模拟)下表为1750-1790年外国来广东商船数及关税收入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当时年度商船(艘)关税(两)乾隆15—25年(1750—1760年)2074725312乾隆25—35年(1760—1770年)2201988405乾隆35一45年(1770—1780年)3005629767乾隆45一55年(1780—1790年)5389271536A.闭关锁国政策日渐松弛B.清政府的官方贸易兴盛C.广东对外贸易条件优越D.外商对华市场需求增强【答案】D18/18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整体来看,外国来广东的商船数量和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明显增加,这说明外国商人需要中国市场,外商对华市场需要增强,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至嘉庆时期并未开放海禁,A项错误;数据反映出的商船数量的增加、关税收入的增加,但不代表清政府官方贸易兴盛,因为官方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B项错误;广大作为沿海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优越条件,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广东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C项错误。24.(2021·湖南高三三模)如图所示为唐高祖武德七年颁布的均田令中百姓“计口授田”状况。据此可知A.农业生产效率提高B.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到冲击C.百姓赋役负担减轻D.土地分配具有一定灵活性【答案】D【解析】从图片中均田制之下分田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土地分配中,男丁、老男、妾寺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这反映出其土地分配具有一定灵活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产生效率高低,排除A;均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的产物,并不会冲击土地私有制,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赋役的变化,排除C。25.(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模拟)明代中期,原属于纺织业的若干生产环节,机坊、染坊、踹坊均各自独立成为单一生产或加工部门。如江南地区,“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苏州丝织业,由于产品不同,有的“织文,日缎”,或者“织成方空,日纱”“工匠各有专能”。这反映出明代()A.早期手工工场规模扩大B.手工纺织业分工的细密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D.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中期的江南,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专业生产,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故选D;地区分工的出现不能说明早期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整个纺织业不同生产环节形成专业化生产,而非手工纺织业分工细密,排除B;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排除C。26.(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三模)明清时期,民间刻书以书商刻书为甚。“射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图书促销手段层出不穷,常见的有巧立书名、借用序跋、利用插画、化用评点、美化装帧等。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活字印刷技术日趋成熟B.政府鼓励民间刻书业的发展18/18 C.社会经济与城市的繁荣D.文化消费成为市民生活习惯【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为了提高图书销售量,书商采取多种促销手段,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与城市繁荣的现状,C正确;题干内容无法得出当时活字印刷发展情况,排除A;政府色彩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材料只提及书商的促销手段,无法得出市民的生活习惯,排除D。27.(2021·辽宁抚顺市高三一模)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置浙江、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后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丝、绢、棉)之首。这表明当时A.国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B.棉纺织业已在江南地区推广C.农民的赋税负担十分沉重D.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较为繁盛【答案】B【解析】将棉布作为夏税之首,说明元代棉纺织业在江南地区得到发展,棉布成为重要的产品,故选B;国家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转移到南方,排除A;将棉布作为夏税之首并不能说明农业的赋税负担沉重和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盛,排除CD。28.(2021·辽宁高三模拟)下图是陕西出土的西周利篡及其内部铭文拓片。铭文33字,大意是周武王灭商、占领朝歌、论功行赏并且铸造此青铜器以纪念先祖檀公。该文物体现了A.西周时期冶炼技术领先于世界B.手工业技术与史料价值的统一C.书法艺术已经发展到自觉阶段D.古代比较成熟的汉字开始形成【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西周利篡造型精美,内部铭文记录了周武王伐纣等史实,体现了手工业技术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西周手工业技术的高超,但无法判断是否领先于世界,A项错误;书法艺术发展到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C项错误;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汉字,D项错误。18/18 29.(2021·山东青岛市高三三模)下图是《天工开物》中的木版插图。对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取准确的是A.活塞式木风箱已应用于冶炼业B.用煤冶铁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C.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据主导D.其绘画风格与水墨画一脉相承【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冶炼用的大风箱风力十足,要好几个人才能拉动,常用水力驱动,有时干脆把大树掏空制成箱体,承压和密封性都是工业级的,故材料反映的是活塞式木风箱已应用于冶炼业,A项正确;北宋时用煤冶铁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取代官营占据主导,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图示信息不是绘画风格,而是强调活塞式木风箱已应用于冶炼业,排除D。30.(2021·山东高三二模)如图为清朝晋商经商路线图。据此可知,当时A.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B.中外贸易发展兴盛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18/18 【答案】C【解析】由清朝晋商经商路线图可知,晋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说明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C项正确;A项开始有歧义,全国性市场在明朝已经形成,不是清朝,排除;图示反应的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不是中外贸易,排除B;清朝重农抑商政策加强,排除D。31.(2021·江苏南京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耕织图就是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从宋至清,我国至少问世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像。往往以皇帝或中央政令的形式而被提倡、刊刻与推广。下图为清康熙《圣祖耕织图诗》中的部分图片。依据图文信息,围绕“耕织图”自拟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主题:“耕织图与农业文明”(或“耕织图: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缩影”“耕织图的政治、经济功能”“耕织图的创作意义”)论述: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度,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更是广大民众的最主要衣食之源,因此,历代帝王、官员、士绅都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视。耕织图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具体农业生产技术与劳作场景,皇帝及官员刊刻并推广耕织图,有助于于普及农业生产技术。耕织图中对农家劳作加以歌颂,有助于彰显农为天下之本业的思想,起到教化民众、劝课农桑的作用。同时,耕织图生动描述了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场景,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手段,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的重要史料。.综上,历代体系化耕织图的编绘,是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的缩影,体现出实用价值和教化价值的有机统一。18/18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种和家庭纺织的内容,说明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结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发展和影响、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和推动以及家庭纺织业的发展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32.(2021·辽宁葫芦岛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在中唐到南宋,是泉州的快速发展时期,留存有大量的文化遗迹,图中所示为建于宋代的姑嫂塔、摩尼教遗址、清真寺三个建筑。(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之际泉州快速发展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遗址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研究的史学价值。【答案】(1)原因:①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②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③宋政权南迁的影响;④唐宋政权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⑤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影响;⑥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2)史学价值①三处建筑遗址属于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对研究唐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具有重要史学价值②其中姑嫂塔可用于对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港口的繁盛程度等方面的研究。③清真寺和摩尼寺两个遗址可用于唐宋时期对西亚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④这些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18/18 【解析】(1)原因:根据“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港口”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主要是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市舶司等管理机构的设置;宋政权南迁的影响;唐宋政权对外经济政策的影响;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理位置优越,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2)根据图示内容和所学可知,这三处建筑遗址都属于实物史料,因此对研究唐宋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具有重要史学价值,其中姑嫂塔可用于对泉州港在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港口的繁盛程度等方面的研究。清真寺和摩尼寺两个遗址可用于唐宋时期对西亚地区贸易状况的研究。所以说这些建筑遗址对于研究唐宋时期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33.(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宋绍兴年间楼琦任于潜县令时,绘制《耕织图》,其中21幅《耕图》包括∶浸种、耕、把耨、秒、碌磷、布秧、淤荫、拔秧、插秧、一耘、二耘、三耘、灌溉、收割、登场、持穗、簸扬、砻、春碓、簏、入仓,描写了稻谷栽培到加工的整个过程。图1为"耙耨"图及配诗。图1狩野永纳(日)摹写南宋楼琦原作“耙耨”"耙"配诗雨笠冒宿雾,风簔拥春寒。破块得甘霔,啮塍浸微澜。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材料二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获楼琦《耕织图》,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以其为基础重绘《耕织图》。焦秉贞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46幅,其中23幅为《耕图》,在楼琦21幅《耕图》原图及配诗基础上新增"初秧""祭神"。图2为新增"祭神"图及配诗。18/18 图2“祭神”图"祭神"配诗一年农事周,民庶皆安逸。歌谣遍社村,共享升平世。五风君德生,十雨苍天济。当年后稷神,留与后人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宋与清《耕图》的异同,并作合理解释。【答案】相同点:都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都属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都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解释:我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实行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人们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不同点:画面上,清《耕图》在原来基础上新增祭神等内容;南宋农民负担重,劳作强度大,而清朝农民生产压力小,生活较安逸;清朝耕作程序比南宋更加复杂。解释:清朝时期人们对粮食丰收的渴望,希望借助神明来保障农业生产;南宋较清朝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负担和劳作更加繁重;清朝时期,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程序较南宋更加复杂。【解析】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描写了稻谷栽培到加工的整个过程”等信息、图1中“耙耨”的场景以及材料二“焦秉贞以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绘制了《耕织图》46幅,其中23幅为《耕图》”及图2场景,从南宋与清朝都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注重精耕细作、都属于小农经济、都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况。解释: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的基础、基本形态、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和总结等角度进行解释。18/18 不同点:根据材料二“在楼琦21幅《耕图》原图及配诗基础上新增‘初秧’‘祭神’。”可知,画面上,清《耕图》在原来基础上新增祭神等内容;根据材料一“泥深四蹄重,日暮两股酸。谓彼牛后人,着鞭无作难。”及材料二“一年农事周,民庶皆安逸。”可知,南宋农民负担重,劳作强度大,而清朝农民生产压力小,生活较安逸;根据材料中南宋《耕图》为21幅而清朝23幅《耕图》可知,清朝耕作程序比南宋更加复杂。解释: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人口压力及人们对粮食丰收的渴望,希望借助神明来保障农业生产;南宋较清朝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负担和劳作更加繁重;清朝时期精耕细作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程序较南宋更加复杂等角度进行解释。18/1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