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期初模拟评估卷(五)一积累运用10分一、句子默写1.按要求填空。(5分)①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七则》)②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③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与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的情景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5分)(1)下面表述正确,且符合语体要求的一项是(2分)A.信函:拙著实为不刊之论,感谢贵刊予以付梓。B.广播:此次比赛盛况,本台明晚20点将予以重播。C.电视广告词:用“时代”牌复印机复印——真假难辨。D.科技文:把一包香烟所含的尼古丁注射到一头强壮的牛身上,瞬时就可以将它致死。(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未来已来”的兴奋之中时,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是,,。,,。①更为具体地说②相信人类的悠久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东西③使我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④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⑤我们还要将之保存下去A.①②⑤④③B.④②⑤①③C.②⑤①④③D.①④③②⑤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说服”一词的拉丁词源原义是“敦促”和“甜”,也就是好言相劝,与希腊语“劝说”一词的“令人欢愉”和“甜”是相同的。在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相互夸口说自己最【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强,于是他们进行一场比赛。风看到一个穿着外套的行人,就说,“谁能使这个人脱掉外套就算赢了”。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下来,搭在手臂上。②人们经常有一个误解,以为对什么事情有一个想法或信念,只要说出来,就是说理,因为“理”已经在他的话里了,或者他说的话就是“理”。这是不对的。看法或信念只是结论,人们可以凭印象、偏见、习惯对许多事情有看法和下结论,既没有考虑到别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没有想过要如何才能说服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他人。说理则是明述道理,也就是把你领会、理解并相信是正确的主张清楚地讲给别人听。道理可以默会,但说理必须明述;默会是自己想清楚,明述是以适当的方式来向别人讲清楚。自己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对别人讲清楚,理由、证据、逻辑、别人可能提出的质疑或反驳,都在要想清楚和讲清楚的范围之内。非说理的话语也许有它自己的用途,但那些用途都不是说理。③说理是文明的产物。约翰·洛克把人类的心灵看成是一张空白的书写板,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最终在儿童心灵上写下什么内容,这个重任便落到了家长和学校的身上,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然而,在孩子长大成人,智力成熟以后,如果他还是不学习说理,或者根本拒绝说理,那责任便是他自己的了。一个文明社会把这样的人视为失败之人,是有充分理由的。④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就修辞术来说,首先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逻辑”,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因而,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⑤说理的另一个因素是“情绪”,这个字的意思是哀婉、同情、同感。亚里士多德称“情绪”是“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说理不只是晓之以理,而且还需要动之以情。所谓情,当然不只是哀婉,还可以是怜悯、快乐、崇敬、热爱、愤怒等等。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有时,虚假的宣传有巨大的“说服”效果,起决定作用的便是听众的“动情”。⑥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是单单依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有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单纯逻辑的说理是枯燥无味的,很难引起人们愿意被说服的意愿。哲学家罗蒂就曾因此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所谓叙述,就是要让听众运用他们的想象,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就是引导对方想象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你我他都能认同或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梁启超为了作“新民”的国民启蒙,曾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用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民说”,主要依靠的就是情绪的力量。【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⑦在说理中,逻辑、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要防止被滥用或不当运用。一般来说,正确的逻辑是在避免形式逻辑的谬误上建立起来的。说理者需要能够对讨论的问题有比较全面、深入、独特的了解,有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能够持论客观公正,不偏激,不光表述自己的理由,而且也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同时,还要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增强说服力。(徐贲《明亮的对话》,中信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有改动。)3.根据文意,以下表达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3分)A.小区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巩固成果,在垃圾站附近张贴标语:垃圾分类我能行,绿色生活我先行。B.网友在贴吧上留言公开批评为犯人辩护的代理律师:如果犯人伤害的是你的亲人,你还想为罪犯辩护吗?C.教师志愿者在分享会上深情讲述:张桂梅校长带着十七位老师,将床从山下抬到山上教室,铺上新被褥。D.高考前,小明在班会上举手发言,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简析第①段引用伊索寓言的用意。(2分)5.对本文写作意图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批评随意发表看法却不阐释理由的做法。B.指出类似张贴标语的做法是毫无价值的。C.告诫学生学习说理在文明社会的重要性。D.提醒人们不要轻易被煽情的话语所蒙蔽。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7.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从2021年开始,要逐步增加中考体育科目的分数。以下是立场不同的两位学生表达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观点,任选一则进行评析。(5分)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说学习这件事情是一个磨练意志力的过程,那么体育不但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体魄和精力,而且是最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同时,体育教育也最方便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会反复地经历失败,反复的前进,能够很好的磨炼意志。乙: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月夜和风筝【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牛汉①在我童稚的心里,父亲很深沉,与父亲的生命能以融合的月夜和风筝也很深沉。深沉,意味着识不透底蕴。对于月夜和风筝,父亲有许多自己的哲学和具有哲理的玄想。我正值童年,对父亲困惑不解。②父亲从来不在白天放风筝。父亲说:“白天不需要风筝,白白亮亮的天空,要风筝干什么?”父亲总是当天地黑透了之后才去放风筝。奇怪的是,白天没有风,黄昏以后,常常不知不觉地来了微风,似乎不是从别处刮来的,风就藏在我们村子里一个角落,它觉得应该醒了,站直身子,轻飘飘地跑起来。有时候,白天风刮得很狂,一到黄昏便安生些,仿佛事先与父亲和风筝有过默契。③放风筝在春二月,天日渐长起来。父亲悠然地看看天,说:“又是个月明的天!”只有我知道,他并不是赞美月夜,他希望的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黑夜,“没有月亮多好。”父亲慨叹一声。实际上黑透了的夜极少。我对父亲说:“有月亮放风筝才好。”我想,天黑会阔人,有月亮能看见升天的风筝,看见红灯笼与星星在一块闪烁,还能望见海琴振颤的翅羽。父亲不答理我。到了街上,他说:“没有月亮和星星,天是囫囵的,完完整整的。”“为什么?”我问。父亲回答:“天黑透了,天才能安静下来,风筝在天上才自在。天空只有风筝和灯,只有海琴的歌,一个完美的世界。”父亲像是在吟诗。我当时还是喜欢在月明的夜放风筝,我喜欢望着朦胧的天,它越看越深,越看越高,风筝飘带上的月光跳来跳去,还能看见变化莫测的飞云。红灯摇摇晃晃,比所有的星星快活得多。如果天全是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天也看不见我们。父亲摇摇头不作解释,他清楚他那套玄想无法让我理解,而我也有我自己童稚的玄想。④父亲年轻时喜欢写诗、吹箫。他有时自言自语,以为我听不懂,听到我的某一句问话以后,他惊愕地回过头来望一望我,似乎我不应该听懂他的话。⑤我和父亲去放风筝,总有一群小孩跟在我们后面吵吵嚷嚷。如果我和父亲不放风筝,这些孩子都不会到街上来,家里老人不放心他们在月亮地里跑动。我们照例在一个小的广场上停下来。这里实际上是村里的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车马,就成为一处注满月光的开阔地方。靠北边,有个高坡,父亲站在上头就能把风筝放到天上去,不需要助跑,他让我把风筝直立在丈把远的地方,在背后扶着风筝。父亲高高扬起双臂,猛地向上一拽,风筝抖动一下,被惊吓得跳起来。父亲手中的绳子一抖一拽地就把风筝逗到了空中。风筝显得很高兴。它和父亲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风筝就升高了。风吹着,月光抚摸着“天官”的彩衣,发出瑟瑟的声音。【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⑥等到风筝放得很高以后,父亲横着身子一步一步地移到五道庙前。五道庙有结实的栅栏,父亲把绳子放尽,手里只剩下一根光滑的木棒,他把木棒横别在栅栏上。父亲站起来,用手摸摸风筝的绳子,如果绳子绷得不够紧,海琴常常放不上去。父亲放海琴和灯笼不让别人插手,他先把海琴连到绳子上,再把灯笼挂在海琴下边。他总是当风筝稳定到最佳状态时,才小心地把灯笼点亮。我和孩子们鸦雀无声,等待着海琴和灯笼开始升起的一刹那,父亲异常专心,眼睛也明亮起来,不住地看天、看灯笼和海琴,只听孩子们一声喊:“海琴动了,动了!”海琴在一片欢呼声中沿着琴弦似的绳索嗡嗡地歌唱着升了上去,越升越快。我把耳朵贴着绳子谛听,真能听到远方大海的声音,嘿,大海的声音原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父亲目不转睛地看着海琴和灯笼升到风筝那里。天空出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红色的星,摇摇晃晃的星,会歌唱的星。灯,在天空,也不过亮半个钟头。灯灭了以后,放风筝的高潮便结束。孩子们纷纷回家。⑦父亲年年都要放风筝。每年都认真地把风筝修补一番,重新染一次颜色。村里放风筝的人有好多家,都没有我父亲放风筝那样虔诚和认真。⑧这放风筝的一套技能父亲是怎么学来的,可能是我们家乡自古传下来,也可能是他从北京城学来的。但是,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见过有人夜里放风筝,更没见过挂海琴和灯笼的风筝,真感到奇怪和遗憾。⑨父亲为什么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而且特别喜欢在黑夜挂灯笼和海琴,我此刻真有点理解了。如果我现在放风筝,我也一定在黑夜放,而且一定挂上灯笼和海琴。⑩当风筝放稳了之后,父亲就不停地抽烟,很少跟谁说话,他仿佛很深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放风筝跟他吹箫的神情很相近。他有自己放风筝的哲学,希望风筝带着灯笼的光亮和海琴的歌,也带着他的心灵,升向高高的空旷的夜空。(11)后来,到了四十年代,我知道,父亲在家乡那些年写过不少的诗,有旧诗,也有新诗,从来没有发表过,他似乎没有想到过要发表。(12)还有,父亲一生嗜酒。他放风筝之前,喜欢先喝点我祖母酿的黄酒。我们家乡的春二月,大地还没完全解冻,夜间是很冷的,有月光的夜更加清冷清冷。(13)似乎一旦风筝连同海琴和灯笼升到天上,月夜就变得温暖起来。至少我父亲的感觉是这样。(本文有删改)8.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词语使用巧妙,请加以赏析。(3分)9.分析第⑤⑥段中孩子群像的作用。(4分)10.本文主要以“我”童年的视角回忆父亲,请分析其效果。(4分)11.有同学想把这篇散文拍摄成短视频,但他对使用“月夜”还是“黑夜”作为放风筝的场景犹豫不决,请为他出主意并说明理由。(4分)【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登岳阳楼(其一)①(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②地,徙倚③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注释)①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被贬在陈留的陈与义南逃到洞庭湖,多次和朋友一起登岳阳楼,饮酒赋诗感慨时事,其中就有两首《登岳阳楼》诗。②横分:瓜分③徙倚:徘徊12.从题材或写作内容角度看,下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写景抒情B.羁旅生活C.凭吊怀古D.送别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交代了楼的位置、登楼的时间,描写了登楼时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B.颔联描写登楼后,作者面对傍晚时分的湖山胜景留恋忘返。C.颈联中的“万里”是夸张虚写,“三年”则是真实的辗转逃难时间。D.尾联中的“老木沧波”是简化版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4.本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依次加以分析。(5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①王化基,字永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时赵普为相,建议以骤用人无益于治,改淮南节度判官,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宗览奏曰:“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试,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问以边事,对曰:“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②化基尝慕范滂为人,献《澄清略》,言时事有五,其“择远官略”曰:“负罪之人,多非良善,贪残凶暴,无所不至,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广南长吏不任负罪之人,则远人受赐矣。”③书奏,太宗嘉纳之。【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④初,柴禹锡任枢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锡实不知也,参知政事陈恕欲因以中禹锡。太宗怒,引囚讯其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至道三年,超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辄优容之。在中书,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知制诰(2)则边鄙何患乎不安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_____)A.权力B.权宜C.权变D.暂代官职(2)其或怙恶不悛(_____)A.悔改B.次序C.羞耻D.关怀百姓17.把第2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18.第一段划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3分)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19.选取第4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3分)20.第④段记载王化基“谥惠献”,你认为“谥”的内容准确吗?请说明理由。(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偃虹堤记欧阳修①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②。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③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③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④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④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注)①滕侯:滕宗谅,字子京,河南洛阳人,当时被贬谪岳州担任知州。欧阳修作此文时,是在被贬安徽滁州期间。②虞:忧患。③杀:减少。④急人:用人。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1分)A.哉B.矣C.也D.耳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3分)23.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一句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突出了“功”字。B.第二句说明了偃虹堤受利地域之广,人数之多。C.五六两句论述事物成与坏、存与废的一般规律。D.最后一句表明滕侯求“记”是为了在后世留名。2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5分)三写作70分25.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语文试卷第9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