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19课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1、清末新政(1)概况: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的是1901—1905年清政府的改革,将1906—1911年为预备立宪(2)目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安抚立宪派,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3)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制度近代化】编练新军【为革命党所掌握的新军,成为覆清的主力】倡导创办工商业,颁布了一些列工商业章程和奖励实业的办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广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1906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组建“皇族内阁”(4)评价:实质是清政府极力维护专制统治的政策调整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近代知识分子产生,西学和民主思想传播,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2、辛亥革命的背景(1)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上: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并与改良派进行论战(4)组织基础: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1894年,美国檀香山,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些利武装起义【徐锡麟、秋瑾,广州黄花岗起义】3、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2)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政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局限性:权力归资产阶级所有(3)民生主义: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局限性: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题目理解: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一文中说道:“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两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对他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陈述了民权主义思想B.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C.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D.体现了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1)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美、法、德签订借款合同,将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引发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2)概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后,14个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清王朝结束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直接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因人立法),根本是为了维护民主共和(2)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和权利;规定了责任内阁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3)原则:人民主权,自由平等,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4)意义: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推动了中国法治近代化题目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2015年海南】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总统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行政服从于司法B.立法服从于政治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强烈反对清政府的统治B.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3、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政治近代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思想近代化】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近代化】推动了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社会生活近代化】颁布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法治近代化】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局限性: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4、知识拓展: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1)概况: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南北双方通过和谈实现妥协;和平转移政权,避免了更多的流血战争。(2)原因原因:各派力量实力不足①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②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③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也不敢背叛清政府。④英国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3)意义
意义: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的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①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②南方革命政权,袁世凯及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反驳:辛亥革命期间的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过程中爆发的武装斗争可以说是流血的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未真正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