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ɡǔ)洿池(wū)B.鸡豚(tún)狗彘(zhì)庠序(yǎng)C.孝悌(tì)饿莩(piáo)鱼鳖(biē)D.衣帛(yī)王天下(wàng)不可胜用(shèng)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弃甲曳兵而走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曳兵(拖着)斧斤(斧子一类的工具)黎民(百姓)B.庠序(殷代的学校)孝悌(敬爱兄长)弃甲曳兵而走(跑)C.饿莩(饿死的人)不知发(开仓赈济百姓)狗彘(大猪)D.数罟(密网)罪岁(年成)洿池(池塘)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树之以桑    D.谨庠序之教5.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心焉耳矣 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8.选出“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A.邻国之民不加少B.填然鼓之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D.是谁之过与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作“比”讲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下面与例句中“然”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填然鼓之A.河东凶亦然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屋舍俨然D.太后曰:“然。”11.下列句子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王好战,请以战喻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二、阅读选段,回答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4.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6分)5.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4分)三、文言文阅读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②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③雉兔者:这里指猎人。④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⑤阱:陷阱。  1.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2.翻译句子。 (1)若是其大乎?   (2)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答案一、基础训练 1.A(B项中的“庠”应读“xiánɡ”。C项中“莩”应读“piǎo”。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读“yì”;“胜”应读“shēng”。)2.D3.B[“庠”“序”都是指学校,周代叫庠,商(殷)代叫序。]4.D 解析:A、B、C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敲鼓,穿,种植”。D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5.D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相当于“来”。6.A 解析:B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C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是一个词。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7.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8. B解析:ACD都是结构助词,释为“的”,只有B是凑足音节的助词,无意义。9.C(A项作“对于”讲。B项作“到”讲。C项作“比”讲。D项作“在”讲。)10.C解析:义为“……的样子”。A义为“这样”,B义为“然而”,D义为“对”。11.B(例句与A、C、D三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二、课内阅读1.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错误。)2.①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向学生们(他们)反复陈述,头发斑白的长者在道路上行走就不用自己背负重物了。②猪狗吃人的食物却还不知制止(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开仓赈济灾民。3.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3分)4.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5.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三、课外文言文阅读1.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同之”,后者不能。 2.(1)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 (2)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据说周文王养鸟兽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道:“史书上有这样记载的。”宣王说:“周文王的园林有如此大吗?”孟子说:“百姓仍然认为它太小。”宣王说:“我的园林纵横各四十里,百姓还认为它太大,为什么呢?”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野兔的人也可以到那里去。这园林与百姓是共同享有的,百姓认为它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一到齐国边境,先打听到齐国最紧的禁令,然后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国都郊区有纵横各四十里的园林,如果谁杀死了里面的麋鹿,罪行就跟杀人一样大。那么纵横各四十里就是在国中设置的一个大陷阱,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