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囚绿记》教学设计【教材依据】《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的一篇咏物抒情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的一段故事,详细地描写了常春藤的生命状态和被作者“囚禁”后所表现的性格特点,并借“绿”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赞颂了追求和平与自由的北平人民和坚强不屈、勇于反抗的中华民族。本文写景状物特点鲜明,表情达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阅读赏析,也适合当作学习写作的典范;被选编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自由读写单元”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但是“自由读写”只是浅层次的欣赏,而高中阶段指导学生鉴赏文本,领悟内涵,获得启示并从中学习写作,充分发挥文本的典范作用,实现新课标“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教学目标仍很重要。【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对散文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等。这些要求体现了对阅读鉴赏能力的训练,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我理解的语文素养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由这四种能力辐射的审美、情操等。这四种能力既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求。本着拉近应试、学习和生活的距离,拉近课堂、文本和生活的距离,我在本节教学中设计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两大块。“走进文本”实现写什么即阅读鉴赏的目标,“走出文本”实现怎么写即表达交流的目标,这两个是知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其中。【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写什么——“绿”的性格特征和具体内涵;2、怎么写——如何借他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9
结合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法和途径1、自由阅读,圈点勾画批注,通过重点语句鉴赏景物特点;2、讨论交流、情境表演,丰富情感体验,深刻理解景物品性;3、知人论世、关联文本内外,关联人、物特点,深刻理解文本内涵;4、关联生活、拓展延伸,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现代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制作并播放课件【教学重点】找“绿”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生命状态,赏析并理解它的性格特征。这是理解文本主旨的关键,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理解“绿”的具体内涵,理解作者含蓄蕴藉的表达;2、关联生活,拓展思考,学习借他物表情达意。这需要关联文本内外的信息,做到知人论世,理解体会“以小见大”的表现艺术;还要走出文本,关联生活,延伸思考,实现表达交流的目的。因此作为教学难点。【教学准备】1、阅读文本,获得阅读第一印象,先自己学习,由此预估学情并确定学习目标;2、广泛阅读相关背景材料,了解当时社会现实和作者的处境,精选出对学生有醍醐灌顶作用的材料纳入备课内容,适时引导启发学生;3、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班级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制作课件;4、准备教学器材:多媒体、翻页笔;道具:一盆绿植、一个形似房子的黑盒子(盒子上挖个洞)、一个手电筒【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9
教师指着讲桌上的绿植问学生:“绿色象征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生机、希望、和平、自然、环保、青春、活力、生命力......教师用黑盒子(不让学生看到挖的洞)罩住绿植,问学生:“如果我用黑盒子罩住它,它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变黄、枯萎、蔫了、死掉......教师把洞展示给学生,用手电筒照向洞口,问学生:“现在它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向着光生长教师幻灯片打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我们今天学习一篇关于一株绿植的文章,我们要从这篇文章里学懂什么呢?一、解读学习目标1、写什么——“绿”的性格特征和具体内涵2、怎么写——如何借他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课文吧!三、初步感知文本——明确基本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思考:文中的“绿”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囚绿”的初衷是什么?结果怎么样?(1)学生先自读,给文章标自然段,独立思考,同桌讨论交流,班级发言展示。(2)教师明确、小结“绿”——窗前的常春藤第4段“囚绿”——把常春藤的柔条从窗外牵进房间第8段初衷——喜爱,想与绿更接近,更亲密第8段结果——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细叶、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枝条变细瘦、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第10、11段四、感知文本细节——明确常春藤的性格特点学生再读“囚绿”的过程,思考:“囚绿”过程中,“绿”与“我”在对峙中进行了怎样的心理对话?揣摩“绿”的心理活动。9
1、学生自由阅读,同桌交流讨论,排演对话;2、学生现场表演对话,分析“绿”的心理和性格特点;3、教师点评、小结:心理:我不愿成为你的囚徒,我不愿做温室的花朵,我要出去,我向往阳光、自由、雨露,暗室里的囚徒和死亡有什么区别?你有你的喜欢,我有我的追求;你有你的目的和手段,我有我的执着和品性。就算死,我也不向你屈服。性格:常春藤执着甚至“固执”,向往阳光和自由,不向黑暗屈服,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五、研读文本,合作赏析——明确“绿”的内涵1、活动:学生在文中找出喜欢的有关“绿友”常春藤的句子,赏析并和同学分享,总结:我们看到了一个()的“绿友”。(1)学生同桌/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发言展示;(2)教师即时评价、引导、提升。2、学生思考:囚绿前、后写了什么?试像“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内容。学生口头发言分享,比较选择,教师板书:遇(寻)绿——赏(观)绿——囚绿——放(释)绿——怀(念)绿3、学生思考:为何用“囚绿”命名,而不是其他几个?为何放绿?为何怀绿?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展示,教师小结:有囚禁才有反抗,有反抗才能突出“绿”不向黑暗屈服的性格特点,“绿”的性格才是作者想表现的,只有“囚绿”才能表现这一点。这也是作者教给我们的给文章命名的原则和方法,我们以后命名时可以借鉴。放绿、怀绿都是因为喜欢它、佩服它,喜欢它的性格特点,“绿”寄予着作者的希望、追求与向往,或许作者还从“绿”身上获得了反抗的力量,或许也希望它能唤起更多的“绿”,也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4、学生思考:“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提示:“卢沟桥事件”是怎么回事?作者真正想赞颂的是谁?)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展示,教师点评、小结板书。9
【教师补充、明确】(1)卢沟桥事件: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向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卢沟桥发动进攻,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国军队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2)写作背景:《囚绿记》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述说之中,有懊悔,有自责,表现出对常春藤品格的敬佩。(3)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爱、幸福、青春、和平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绿”2、追求和平与自由的北平人民3、坚强不屈、勇于反抗的中华民族六、整体回顾文本,梳理行文思路——学习写作技巧1、师生一起梳理行文思路;2、教师引导,学习写作技巧:作者要表达对“绿”的赞颂,赞颂它执着地追求光明和自由,赞颂它不向黑暗屈服的精神,并借“绿”表达了自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赞颂了追求和平与自由的北平人民和坚强不屈、勇于反抗的中华民族。这种借微小事物表达深刻主题的手法叫?以小见大偶然的“遇绿”才能有后文,通过“赏绿”描写了“绿”的生命状态和对“绿”的喜爱。因为喜爱才有“囚绿”,有“囚绿”才能突出“绿”的性格特点,才能触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放绿”引出社会背景,才能含蓄地引出“绿”的具体所指和作者真正想赞颂的人,才能深化主题。“怀绿”强化了主题,也使得文章完整浑圆。显然,“赏绿”和“囚绿”是文章的主体,所以详写,其余的则略写;“囚”最能触及文章主题,所以作为题目。(详略得当,详略取决于与主题的距离,题目则最能触及主题)9
七、走出文本拓展延伸——寻找写作契机,积累写作素材1、学生讨论交流,思考:陆蠡从一支不屈的常春藤中看到了希望,你从常春藤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提示:关联生活,拓展思维,从被囚的“绿”和囚“绿”的人两方面考虑)学生发言展示,教师小结:被囚的“绿”不屈服的“绿叶”启示不应凋零的“绿叶”不要用爱“绑架”孩子囚“绿”的人真正的拥有是放手1、搜集写作素材(正反)(提示:生活中,哪些人和物是被囚的“绿”,哪些人和物又是囚“绿”的人?)不向命运屈服的于娟:1978年生,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2009年12月(32岁)确诊,且已转移到全身躯干骨,2011年4月19日辞世。她在健康状况稍好的时候,回忆并记录下癌症治疗的点点滴滴,留下70多篇“癌症日记”,反思生活细节,思考活着的意义,希望能警示后人,辞世后被整理出版成《此生未完成》一书。在短短文字的后面,她是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不应凋零的上海少年:4月17日晚10点,上海卢浦大桥,一位17岁9
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之后民警在桥下绿化带发现遗体,经120到场确认已经死亡。男孩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母亲严厉批评而跳桥轻生。用爱“绑架”孩子的父母和老师:2019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在包妈妈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中国家长的影子,你是我生的,依赖我的照顾生存,我有权决定你的一切,哪怕是把你吃掉。宁愿让你再回到妈妈肚子里,也不能让你离开我的视线,脱离我的控制……爱能够带来温暖,而控制则令人窒息,让人忍不住逃离,真正的爱是允许你独立做自己。成全爱的金岳霖教授:他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用一生的痴爱和一辈子的坚持始终站在林徽因的不远处,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金岳霖教授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直毗邻而居,并成为他们夫妇终生的挚友。3、教师小结绿是生命的颜色,是顽强的象征,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凋零!要像文中的常春藤一样顽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不屈服于黑暗!勇敢地追求生命的美丽和辉煌!不要用爱绑架他人他物,有一种爱叫放手;占有是低层次的拥有,放手是真正的拥有。如果你的爱是温馨的墙,囚禁了他的梦想,幸福就像是一扇铁窗。如果他向往天空,渴望一双翅膀,放手让他飞翔,他的羽翼不该被爱牵绊。八、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读懂了《囚绿记》写什么,窥知“以小见大”的含蓄;理清行文思路,读懂章法结构,学习组织材料,安排详略;关联生活,引发思考,积累素材,学习表达。一篇文章,既能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也能锻炼表达交流水平;既有专业的学习,也有生活的运用。文章就是用来表达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愿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既能读懂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又能适时运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九、课后作业9
语言会随风而逝,文字是思想的沉淀,课后把常春藤给你的人生启示写成完整的文章或者段落。要求:运用文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或者借鉴作者写景状物的艺术表达。附板书设计:十、教学反思整个课堂设计合理较有特色,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设置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习,或关联生活思考。既有思维的引导,又有方法的渗透,既有阅读训练,又有写作指导,基本可以认定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具体可借鉴的经验有:1、导课不流于形式,情境导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2、解读学习目标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强;3、课堂情境表演让学生深入角色,利于学生形成情感体验;4、合作赏析,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创设课堂生成机会,真实自然;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共享成果的优势;5、走出文本、拓展延伸的设计很好,既引导学生思考,又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实现了读写结合。当然,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具体需要改进的教训有:1、情境表演学生的表现缺乏感染力,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9
2、合作赏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不够全面,点拨提升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努力做到放得出去,收得回来;3、走出文本谈启示,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有“控制课堂”、“控制学生”的嫌疑,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4、课堂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课堂推进慢,导致后面时间匆忙,前松后紧,以后应该注意课堂节奏。姓名:于红娟单位:渭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渭南中学通讯地址:陕西渭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辛市镇)渭南中学语文组邮编:714000电话:19991308243电子信箱:38511978@qq.com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