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属于新闻特写,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新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的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他们放在历史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熟记字音,熟记字形。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并作积累。(依据: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学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学习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筛选重要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了解新闻的特点,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2、教学难点:欣赏新闻的语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四、说教法“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2、提问和讨论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3、3
情景创设法:用视频、图片、课堂语言等构建情境,创设氛围,将学生紧紧包围在其中,让学生体会我们不仅在阅读一篇作品,更是在阅读华夏民族的自强史,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五、说教学过程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的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审美训练,我把教学步骤设置为情境导入、文本分析、讨论探索、拓展创新、巩固练习几个环节。在课时安排上我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1、导入:香港回归祖国是什么时候?1997年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将目光凝聚到香港,冉冉升起的紫荆花旗向世界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媒云集香港。据有关资料表明截止1997年5月8日,全球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采访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们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的记下了这一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该作品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中荣获一等奖。2、作者介绍及新闻含义、特点、结构、样式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含义: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它以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特点:真实性(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及时性(报道迅速及时)、针对性(语言简明扼要)。结构:标题(主旨或内容提要)、导语(纲领、中心)、主体(导语的具体化)、结尾(结束语)。样式:消息、通讯、特写。3、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题目不仅凝练的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闻的感情基调。我将引导学生从句式(主谓倒装)、历史渊源(《别了,司徒雷登》)、虚实结合这三方面来探讨题目的创意所在。4、按照新闻的结构特点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思路。字词:凝重、掩映、易帜、冉冉、赠言、瞩目。文章结构:导语(第一自然段)、主体(第二自然段到第十自然段)、结尾(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认识导语的三个重点:一是点题,点名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第一层: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第二层: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第三层: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第四层: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如何理解结尾“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
明确:第一,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第二,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绘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第三,这句话既呼应了题目,又含讽刺,怎么来怎么回去,这是一切入侵者的必然结局。分析文中的重点语句,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寓意、细节描写、巧用对比)。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在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第三自然段开头“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三自然段“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等等。六、总结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的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坐着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后,坐着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的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七、作业布置课后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比较阅读。八、板书设计导语:英国撤离香港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3
查看更多